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是不是学习的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洪浩江苏南通


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发生在孝德天皇执政时期,从公元645年,即大化元年开始。

这次革新和近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变革,甚至“日本”这个国名也是从这次大化改新得以确定。

但从实际来看,大化改新与其说是一场改革运动,倒不如说是一场有关宫廷权力的政变,而这次政变的种子,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

大化改新之前的重要人物:圣德太子与推古天皇

要说大化改新,就必须将眼光放得再远一点,讲一讲推古天皇在位,圣德太子执政时期所做的事情。

日本和中国的交流要比朝鲜半岛晚得多,朝鲜半岛在商周时期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其上第一个王朝就是纣王的贤臣箕子所建立的“箕子朝鲜”,但是明确记载中,中国派遣使臣到达日本要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志》记载过魏国使臣到达日本的所见所闻。

但是,中国知道日本地区确实要早得多,《山海经》中的注解曾经提到过,日本“衣服无针功”,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还没有缝纫技术,这一点和《三国志》中的描述一致。

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曲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从描述来看,当时日本男子将自己缠得和木乃伊一样,女子的衣服就像床单中间掏个洞,然后套在头上用以蔽体。

这样的日本在得知新罗(朝鲜半岛当时的王朝)和中国之后,自然想要向中国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于是就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隋朝自然也派遣了使臣进行回访,中日之间的交流才走上正轨。

而决定向中国学习的人,就是圣德太子,这一段时期就是日本的飞鸟时期。

此前日本国内因为天皇权位发生了战乱,最后苏我马子拥立了崇峻天皇取得胜利,并且掌握了政治实权,这就导致了天皇和权臣之间爆发了茅盾,于是苏我氏暗杀了崇峻天皇,拥立了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并且达成了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共同摄政的局面。

圣德太子为了让天皇权力从各大氏族手中摆脱出来,与中国的隋朝取得联系,并且第一次建立了“十二冠制”,编写“十七条宪法”。

从内容来看,实际上是学习中国当时刚刚出现的科举制度,直接目的是不分出身地选拔人才,根本目的是打破氏族权限。

与此同时,圣德太子以攻伐新罗为借口,组建军队,用皇室成员作为领军大将,增强了天皇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在民间大力推崇佛教,兴建寺庙,和僧侣达成了很多协议,给予了非常多的权力。这样一来又弱化了各大氏族在民间的尊崇地位。

通过种种改革,都极大提高了天皇在各个领域的权力,达到了可以颗氏族权力相抗衡的地步,这就是大化改新产生的最根本的依靠。

毫不夸张地讲,“大化改新”其实从推古天皇时期就已经进入了筹备阶段。

大化改新爆发,一次影响深远的宫廷政变

大化改新的出现距离圣德太子并不远,掌握国家实权的部族还是苏我氏,而这次政变的做法就是皇室成员联合其他部族对苏我氏的清除,并且拥立了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之后,改年号为大化,并在不久之后颁布了各项改革措施。

对比来看,这次改革所参照的蓝本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各项制度,其学习程度、效果要比圣德太子执政时期更为深入、全面。

苏我氏为何会被众人反对?从根本上原因来说就是兼并土地所致,这也是古今中外很多王朝矛盾爆发的根由。

所以,大化改新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这一部分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将之前皇室、贵族等的私有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将其作为食邑赏赐给忠于皇室的臣民。

这一点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会进行,当实际上公有土地越来越少的时候,矛盾就会再次爆发,然后循环往复。

针对之前天皇大权旁落的现象,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是很彻底,可能也和学习中国唐朝时期的制度有关,行政机构划分更为清晰,但地方权力过重,也算上日本之后皇权与幕府分裂的伏笔,这一点和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有点像,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关联。

事关国计民生,大化改新为了增强对人口的控制,建造户籍,将度量衡进一步统一,这一点很明显地是学习了中国当时的管理方式,当然日本之前也曾有过此举。

而对中国最为明显的借鉴,就在于赋税制度采用了“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中国唐朝时期采用的赋税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收税方式的变革。因为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向国家缴纳粮食称为“租”,缴纳“棉”、“布”等物资叫做“调”。而“庸”是指徭役,如果不想去参与徭役,可以用钱财代替,这就是“庸”。

日本当时学习了唐朝的赋税制度,也采用这样的方式。

日本也在这次革新的时候,正式确立了“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处”。

大化改新有些生硬,未免操之过急

从以上制度可以看出,不论是租庸调制的税法还是中央、地方的各级官制,日本学习的都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制度,

这也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弊端。

唐朝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已经接近千年之久,各项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地根据实践进行变革,所以各项制度的推进都比较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日本很明显地生搬硬套,从圣德太子时期就强行地将中国制度应用于日本,而日本恰恰没有那么长时间的国家积累,和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所以导致了这些改革的制度在不久之后便分崩离析,日本也因此分裂。

再加上在后期两国已经不再派遣使臣,所有交流都属于民间的沟通,尤其是僧侣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拿历法来说,中国知道历法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日本官方还沿用从很早之前从中国引进的历法,这就导致了对于日食、月食等推算,日本主管天文方面的官方人员还不及寺中的和尚,这也是当时令他们很不解的事情。

但不得不说,日本虽然生搬了中国很多制度,但在宣告失败之后,自我调节的地方也特别多,比如幕府制度、战国时期的各项举措,都是根据日本国情对从中国引进的各项制度的调整。

这个民族的适应能力与改革能力还是不错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日本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645年6月,皇室依靠部分新兴贵旅和从中国回来的留学生的支持,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苏我氏及其党羽,夺回了长期控制在大贵族手里的政权。次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仿照中国的封建体制实行改革。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是:(一)改革土地占有制度。(二)实行班田收授法。(三)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改革官制和军事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公民服兵役,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

大化改新摧毁了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统治,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此,日本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由于广大部民摆脱了贵族的奴役,成为国家的班田农民,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广泛地吸取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7世纪以后,日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者,留学生,求法僧,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大力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为8世纪以后日本文化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

吉备真备和阿倍伸麻吕是日本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吉备真备在唐留居17年,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他回国后,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片假名。他在日本太学任教,并且结天皇讲解礼仪和汉书。


皖北隐士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了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日本”这一国名,“天皇”这一称号,“大化”这类年号,都是大化改新才有的。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强者的国家,彼时大唐盛世,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定会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唐学习,促进改革。

狭义的大化改新是以改新之诏为核心,广义上则从乙巳之变大宝律令止,采后者更能突出表现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对唐朝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更应追溯到推古天皇,彼时就已为大化改新埋下伏笔。

按照时间序进行说明:

  • 600年左右

推古天皇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女皇,她致力于提高天皇权威。当时日本政治的运行是由天皇领导豪族商量着来,她不可无视豪族的意见。

此时日本面临着其他东亚强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还有唐。日本与新罗有土地之争,而对于唐,日本只能谋求友好关系。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要建立天皇主权国家,同东亚强国进行平等外交。

  • 628年

推古天皇驾崩,天皇主权的理想被粉碎,苏我氏趁机上位,盛气凌人,连皇族都不放在眼里。

  • 645年

乙巳之变,即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在宫中暗杀苏我入鹿,灭了苏我氏,皇室得以重掌大权,大兄皇子等人拥立孝德天皇继位,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 646年

改新之诏,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推行政治改革,称为“大化改新”。日本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参见《日本书记》第二十五卷摘取重要条文(日语原文):

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処々屯倉及臣連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処々田荘。

初修京師置畿内国司郡司関塞斥候防人駅馬伝馬及造鈴契定山河。

初造戸籍計帳班田収授之法。

罷旧賦役而行田之調。

主要改革内容:

1.公地公民制

既然是改新,以前就是“私地私民”,私地就是豪族私有土地,称为田庄;田庄里住的人,归豪族私有,称为部曲。

现在都充了公,全都为皇帝一人所有。

2.国郡里制

设置首都以及地方行政组织,划定界限,建立中央集权型的国家。

理想同现实还是存在差距。

各地的公地管理机构称为“评”,豪族首领掌管,由大地主变为责任人,性质变了,但实际上地方势力还是很强盛,留下隐患。

3.班田收授法

将公地公民制下集中的土地均等地租给农民,将稻米作为租进行征收,这是以唐朝制度为模版。这一制度并未立即施行,在670年之后才实施。

4.租庸调制度

米叫做租,劳动力叫做庸,地方其他农产品叫做调,这些作为赋税。

  • 701年

《大宝律令》颁布

《大宝律令》规定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明确了军事制度、身份制度、司法制度。

其中的刑法部分完全照搬唐朝律令,而行政法和民法部分则考虑了日本实情,对唐朝律令有所改变。

在整个大化改新的过程中,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学习唐的官僚制度和儒家学说,并将其积极应用到日本的改革之中。

即便是今天,在日本,我们能从建筑、艺术、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大唐文化的浸染。有时漫步在日本的古城里,会产生梦回大唐的错觉。


我是读读书侃侃报,请多多指教,共同学习!


读读书侃侃报


是的。公元645年日本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后仿照中国唐朝制度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这一改革是日本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

主要内容:

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主要意义: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

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董大猫南南北北


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两次重要的改革之一,这次改革日本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

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唐朝的建立是618年,唐朝正处于国力上升时期,当时的唐朝是繁荣开放的,在国际上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国家。很多国家派遣唐使来华。

他们很多人都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来华学习,很多人终生留在了中国。

日本更是派出庞大的使团,来华学习,日本学习唐朝是全盘学习,上至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下至生活习惯,方方面面。

日本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就是根据中国草书偏旁部首造出来的,时至今日,很多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写法一模一样。

可以这样说,日本大化改革很多东西是直接学习唐朝的。


知无为而有益


日本在秦始皇时期属中国,居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当历害,有个儒家老道,将最好的中华历史文化书籍带到了那个岛国,所以日本效防中国文化,在唐朝时期和中国友好领帮,时到如今他对中国制度深信不疑,日本的生活产品质量世界第一。


丁占爱


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不能完全说是学习、借鉴中国制度和文化。但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离不开中国制度和文化。

不仅是日本社会、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几乎所有东方世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制度与文化,都受到了中华几千年悠久、优秀、优质、先进发达、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制度的强烈重大影响,只能说尤其是日本受益大、效果大、效率高、影响深、感受深……等。

日本社会的历史,在中国唐朝以前,几乎是荒无人烟、土著“几人”、野蛮的原始社会,一片空白。可以说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源泉和动力,都来自于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


袁聪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公元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三十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日本文化前几百年是学习中国的盛唐,史称“大化改新”。

后面是幕府时代倒台,开始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学习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体系,史称“明知维新”。


阳明山下青藤狗


是的,是学习借鉴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体系,而进行的一次大革新。公元645年,封建革新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次年起仿照中国唐代制度实行改革:废除部民制,施行班田收授法,确立封建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世袭氏族贵族制。这次改革至8世纪初完成,历时半个世纪,从此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