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

藍顏刺骨


莊子的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也!

儒家學派崇尚的是人間有價值的生活,他們的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作出一番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類的大事業;那麼崇尚出世崇尚追求人最高自由的道家學派,則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

這是一種最高理想,因為,這世間哪有什麼絕對的自由,哪有什麼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仙人,哪有老子說的絕聖去智的人,哪有莊子所說的取消了一切依賴的聖人神人和至人?所以,莊子逍遙遊的境界,是人類的終極幻想,就像是佛教中的成佛一樣,永遠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人總是要追求最高境界的,否則哲學就失去了意義。

莊子認為,人最大的焦慮和無奈是無法擺脫物的束縛。這裡所說的物,不僅僅指的是糧食空氣和水,還有那些讓我們的生活更舒服讓我們的慾望更氾濫的東西,比如高官厚祿,比如紅塵情色等,這些都像是枷鎖,在無時不刻束縛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所以,莊子認為,只有擺脫了物的限制,物物而不物於物,擺脫了實體的物和無形的物的束縛,才能真正實現逍遙遊。

莊子人生哲學的所有努力,都在尋求擺脫物質的束縛的途徑,這叫做無所待。而人一旦必須依靠什麼東西,就會被這個東西所束縛而不得自由。人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就是如此。

所以,莊子的逍遙遊的境界,實際上是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是互相聯繫的循序漸進的。

首先是擺脫物質的束縛的境界。莊子說大鵬鳥很牛,但是沒有風你飛不起來;列子很牛,但沒有風你同樣不能一直在天上飛,你還得掉下來。所以他們只是看起來很牛,但實際上是不自由有所待而不消遙的。只有徹底擺脫了物質的限制,人才能實現逍遙。但是人本身就是物質,人就存在於物質之中,那麼怎麼才能擺脫物質的限制呢?莊子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想法,那就讓我們的身體、思想和靈魂與物質同在,融化融合於物質之中,實現與天地並生同在的境界,這就是物化的思想。莊子夢見蝴蝶,蝴蝶夢見莊子,莊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子,蝴蝶和莊融為一體,這樣就實現了自由。

人既是物質人,更是社會人,人永遠無法擺脫社會的限制,除非你是個死人。這也是人不自由不消遙的原因。人生在這個社會上,必然要確立自己的社會位置,沒有社會位置,就沒有價值和意義。而莊子認為,恰恰是位置和意義,束縛了我們的身體和心靈,讓我們得不到逍遙和自由。為了位置,人們追求名譽地位,追求高官厚祿,在名利場中沉浮,最終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最終落得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所以,要逍遙,你就要摒棄社會一切慾望,一切俗念,徹底放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不悲不喜一切都是自然而安的樣子,這才是逍遙。

第三種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了。在這個境界中,莊子要求我們徹底忘記自身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是身體的存在。身體既是靈魂存在的基礎,又是束縛靈魂的枷鎖。在我們身體中,存在一個吾,還存在一個我,只有吾忘記了我,靈魂忘記了身體的存在,或者說,靈魂與身體同在,,超越自我忘記自我而無所待,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的自由,實現靈魂的逍遙。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南郭子綦斜躺在凳子上,一副靈魂出竅的樣子,身體像一段乾枯的樹木,臉上沒有任何生機,像死人一樣。弟子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態,南郭子綦解釋說,你看到的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我已經進入了全新境界,實現了“吾喪我”。

“吾”指全新的得道的我,而“我”是原來那個沉迷與被羈絆於塵世的我。“吾喪我”意味著“吾”已經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忘記了原來的我。此時,功名利祿已成雲煙;悲歡離合不掛於心;是非榮辱不入胸次。“吾”與“我”,昨日之“我”與今日之“吾”,早已經融為一體,吾與物、吾與人、吾與我已經融為一體同歸大道,靈魂無所待而走向逍遙之境,身心就像太空中遨遊的不繫之舟,自由自在的“野渡無人舟自橫”。

莊子人生境界的核心在於一個忘字,忘記物慾,忘記人慾,忘掉自我的執念,“物物而不物於物”,人生可得逍遙矣。

這就是莊子逍遙遊的三種境界。首先是忘記物的存在,不要做物質的奴隸,其次是忘記社會和他人的存在,不要做別人的奴隸,最後是忘記自身的存在,不要做自我的奴隸。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逍遙遊》中描繪出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通篇借隱喻的手法與瑰麗的文辭描寫,通過鯤鵬跟蜩與學鳩的對比引出“小知不及大知”,進一步點出“小大之辯”;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聖人之境。

那麼莊子的“逍遙遊”究竟是什麼境界呢?這裡靈沖霄談一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 鯤鵬與北冥、南冥之喻

《莊子》中充滿了很多隱喻,逍遙遊中的鯤魚、大鵬、北冥、蜩、學鳩、南冥等其實都是借實物載體來寫莊子所追崇的逍遙遊之道。

那麼這些實物載體究竟隱喻了什麼呢?“北冥”,即為“北海”,莊子取其溟漠無涯,非世人可全窺其貌之象來以喻無窮無盡的大道。“不知其幾千裡也”的“鯤”則為聖人之坯胎(初始狀態的聖人),因鯤之大非北海不可生養承載,故非大道之體,而不能養成聖人之身。“鵬”則是得了大解脫、大自由狀態的聖人,由“鯤”到“鵬”也意味著精神境界的進一步昇華。至此聖人可如大鵬神鳥一般“逍遙遊湖無限之中,遍歷層層生命境界”。“南冥”,當與北冥一致,亦為大道之相。大鵬由北冥至南冥的過程,即為大道自萌發而又復歸於無極的一個輪迴。

  • 水之積厚方可負鯤,風之積厚方可載鵬

即便是聖人,也需要在深畜厚養之下才能有所謂,所以鯤魚之大需北冥之無極方可養育。除了單純的積蓄養成道體外,聖人想要有所為還離不開機變之道,如鯤魚遠行之前要先變化為鵬鳥之型才能起飛。有聖體之後,還需待時而動,才能終究成就一番宏圖之業,所以鵬鳥之翱翔,非大風鼓送而不能遠行。

  • 有所待與無所待

宋榮子的修為已至“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這兩位高人的修為(精神修為)已然超乎常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在莊子看來,仍舊是有所待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受限於現實,有所牽摯,使得自己的精神上不能自主,而心靈也難以安放的開。

那麼莊子的“無所待”呢?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不也依然是對“天地”、“六氣”的“有所待”嗎。其實這裡的“天地之正”,即是天地的法則,乃至自然的規律,“乘天地之正”當解釋為順應天地萬物之性。

宋榮子和列子之所以“有所待”,是因為他們做不到順萬物之性,而他們做不到順萬物之性主要是源自物我之對立。因為在認知物我中,人情總會以自己作為衡量萬物的標準,即便是連宋榮子與列子這樣超脫之人也不能避免。因此而發生的是非好惡之情,會對正確認知萬物以各種干擾,所以才會感到處處受到外界的牽摯與阻礙。

而莊子之所以能“無所待”則是由於他在精神上取消了自我與外界的封界,即取消了以我為主的衡量標準,從而能使自己與外物都順性而自然。故而莊子才能像自由飛翔的大鵬一樣,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的“無己”與法家所說的一去百去,簡單粗暴的“去己”不同,他所說的“無己”是去除以自我為中心,而臻至與天地精神相通的境界,即讓自己的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自己與萬物相通的大道根源。(齊物論中的“吾喪我”)

做到這一點無疑就已然是“至人”“神人”“聖人”之境了,但莊子的這種境界卻並沒有精神上的優越感。從前文大鵬並不嘲笑蜩鳩、斥鴳的無知之語,可莊子沒有蜩鳩、斥鴳所代表的“小我”之限,沒有劃一道界限把自己和一般人隔開。

總結:《逍遙遊》中所描述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而使精神活動臻於優遊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我是靈沖霄,擅長金庸武俠和文學名著點評!歡迎關注評論!


靈沖霄


真實的境界。


無一無所有無所住


姑且試著回答下。

1.莊子認為逍遙因人而異,比如大鵬跟小鳥的對比,樹葉跟舟的對比,大鵬因為身軀龐大隻有翱翔於天才能成全其逍遙,而小鳥於林間低處即可成其逍遙。顯然,因各自稟賦條件不同而導致了彼此實現逍遙的途徑不同。

2.莊子認為最高的逍遙是無憑藉。比如說列子御風而行,在莊子看來這種逍遙還未盡善,因為只有風起的時候才能逍遙。當然這只是用寓言以比喻。在莊子看來,逍遙應該不拘時不拘地不拘物,無論生活沉浮起落,都應保持恬淡逍遙之心,要不拘外物,從心而覓。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逍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