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

劳方运


完全没有可比性啊!

我不想抬高《二十四史》或司马迁本人,更不会贬低易中天先生。

虽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上了百家讲坛的学者们最多就是二流学者,甚至还有称之为“学术超男/超女”之类的。但我们应该肯定他们让高深的学术走进寻常巷陌的功劳。我们书归正文,将《易中天中华史》与《二十四史》相比,甚至拿易中天与司马迁相比,那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1、先看《易中天中华史》与《二十四史》

首先《二十四史》是官方修史,也是隔代修史,他们都是基本都是历朝历代的史官或文学大家们收集前代史料整理和编写的。《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开山鼻祖,奠定了其后二十三部的写作方式,即纪传体。当然,《二十四史》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写作时间也是长短不一。例如《宋史》、《辽史》、《金史》基本都是元末时期集中而且很短时间修订编写的(一年多?),史料难免有很多差错;而一部《明史》就用了30多年,当然也少不了清政府的“精雕细琢”。


而《易中天中华史》最多就是一家之言,类似于台湾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易中天通过自己所读史料的理解与感悟所写的作品,笔者看过几本,很多人都在批评其缺点,但仍不妨成为一部不错的历史读物。易中天不是文学家,更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个教授,出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无伤大雅。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看不下去通篇文言的《二十四史》,读读《易中天中华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再看易中天与司马迁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原教授,现已退休。通过其幽默通俗的品三国,让很多人都认识了他,他其实是中文系的教授,历史并不是他的本行,上百家讲坛更多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虽然他备受争议,怎么赚钱之类的。在我看来无妨,清贫不能成为知识分子的标签。退休之后仍然孜孜不倦的写作,就值得敬佩(赚钱也是一方面啦)。

而我们的司马迁老先生,那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其父司马谈就是太史令。著书《史记》除了自己的热爱,更是他对完成太史公的使命的执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是对司马迁文笔的极大褒扬。

最后说一下,《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如果加上清末民初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可合称《二十五史》,若再加上同处于清末民初的柯劭忞独编的《新元史》,可称为《二十六史》(当然很多人不承认《新元史》,毕竟时间太久了)。


黑水布衣


《史记》是正史,司马迁写了十几年。后来形成官方修正史,后一个朝代为前朝修史。清朝修《明史》,动用国家力量,耗费90多年才完成。正史讲究字字珠玑,需要进行大量的考察取证。

易中天属于闭门造车,读了现有的史书后,结合自己的见解,二次创作;再利用自身的名气进行传播,销售。

名气的取得靠的不是学界地位,而是某档节目。有感于张铁林外号“卡通皇帝”,易中天们应该被称为“卡通著名专家”。

再说说易中天这套书,简单翻看了一些。个人感觉,行文有些虚头巴脑,故弄玄虚。

一、态度不够严谨。比如:把亚当、夏娃和女娲强行联系起来有何依据?史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古人不懂自然科学那是时代造成的,今天可不能这么干。

二、选材不够妥当。很多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不说,政治制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也不说,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内容筛选。

总之,就不应该叫通史。定义为历史通俗读物,书名改为“易中天品历史”之类,便无异议。如此,提主也不会把他和司马迁并列了。

司马迁写史,为了传世。易中天写史,为了赚钱。目的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迟言


易中天的中华史我看过,现在已经看到朱明王朝了。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书里很多地方写的都很不错,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

比如在《先祖》那本里,就说了人为什么会变成裸猿的原因,既不是为了奔跑散热(很多善跑的动物仍然有皮毛),也不是因为为了制造工具(很多动物也能制造工具),而是为了更好地做爱。因为人类史裸猿,所以姿势繁多,可以调情,相对于动物来说,动物实际上基本只有一种姿势(自己想象吧),也正是因为做爱姿势繁多,所以人类才可以更好地繁衍。

再如说到女娲的时候,他就认为实际上女娲一开始是青蛙,然后用了大量的考古的考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等等。

丛书中有趣的地方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另外再说一下,就是在喜马拉雅上面有易中天中华史的专门音频,是一个叫Kevin的人读的,易中天授权他读易中天中华史,读的非常好,当初我就是听了他读的才买了这套书。

第二,丛书中有很多重点说的地方很不错。

比如唐朝一共写了4本,隋唐定局、禅宗兴起、女皇武则天、安史之乱,可以说唐朝的重点在于禅宗、武则天和安史之乱,每个重点都把来龙去脉说的非常到位,也很明白。

再如宋朝,写了3本:大宋革新、王安石变法、风流南宋,重点是写了王安石变法以及南宋的文化。

第三是语言非常流畅优美,且每个时代都重点说了下文化,尤其是对诗经、唐诗、宋词的总结性记述,都是可以欣赏的美文,这也是因为易中天中文系教授出身的缘故吧。

但是我认为缺点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易中天中华史》并不能算上严格意义的通史,所以不能和《二十四史》想比较,也不能和司马迁相比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史在于,只要是这个朝代的重要的事情、人物都要写到位,不能重点写一些,其他就忽略甚至不写。

比如在写到唐朝的时候,隋唐定局基本就写到了唐玄宗之前的历史,然后女皇武则天就重点写了武则天,之后的安史之乱重点写了唐玄宗,而唐朝之后的历史就基本忽略了。如果是通史,那么一个朝代要从头写到尾的,类似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到现在,当然明朝还没写完,都是这样。所以我认为这不能算是通史了。

正是因为不能算通史,所以就不能和《二十四史》以及司马迁比较了,毕竟《二十四史》是通史,司马迁也是写通史的。


老威观史


《二十四史》是官方主持修撰的,是无数人的心血结晶。一部史书最重要的不是史料的堆砌,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证。这一点儿只有官方和学府才能如此能力!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也是司马迁在其父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马迁治史的严谨。

难道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易中天中华史》,就能撑住《二十四史》的份量?充其量也不过是《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的通俗作品而已。

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从严谨度上来说,其实连《明朝那些事儿》还不如。

《明朝那些事儿》能不能撑住《明史》的份量?曾经是当年明月的石悦,能不能超越张廷玉、万斯同等人?

有多少人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把《明朝那些事儿》等同于《明史》。

当年明月把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明朝那些事儿》,没有把作品起名为《石悦中华史·明朝》。这并不是说什么人把自己的书起名为《中华史》,就能高于《明朝那些事儿》。更何况本身作品只是靠着奇异的观点来吸引眼球。

作为观点新颖的一部通史,与其看《易中天中华史》,还不如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呢!至少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比《易中天中华史》更具有说服力。

如果追求通俗性,与其看与其看《易中天中华史》,还不如看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的作品虽然是演义,但还没有认错自己的祖宗。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易中天老爷子自从在百家讲坛一炮走红后,他就立下宏愿,准备在自己的晚年写一部全新的中华史。当时我看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担心老爷子写不完或者留下什么败笔。

有志者,事竟成。不知不觉这些年过去,易中天已经把这部书写到了明清,相信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换上一个句号了。最后再利用三五年的时间对这套书进行最后的修订,易中天老先生就此生无憾了。

至于这部书能不能超过《史记》,能不能扛得住二十四史,这不在易中天考虑的范围,这都是外界强加给他的。易中天老先生只不过希望是结合古今中外,对中国历史进行一个大总结罢了。

《易中天中华史》绝对能够超越《史记》,当然这不仅是易中天个人对于史学研究上的一种超越,而是当今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快速提升的一种结果。



《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历史全景式的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狭隘和落后也在这些书中暴露无遗。先秦的很多历史都是凭借传说和想象出来的, 后边的历史则被修改了无数遍。

这些历史典籍中有大量迷信的成分,更是在为那些皇帝和王侯将相唱颂歌。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们都已经被神化了,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受命于天。他们对国家统治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任何反叛行为都被视为异端。



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也没有救世主。历史上的皇帝和王侯将相也没有那么伟大,一切都出自于宣传的需要,基于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人设设定来编写剧本。

这就是中国《二十四史》最大的弊端和问题,历史上的国家就是皇帝们的家,史书就是皇帝们的家谱。为尊者讳,后世人在编写历史的时候替自己的祖先掩饰过错的习惯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套中华简史,他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历史,令人耳目一新。熟悉易中天的朋友都知道,他曾经对美国宪政的产生进行过大量的讴歌。

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早就融进了易中天的骨髓,他曾经毫不留情的去鞭挞那些荒诞不经的历史现象,把皇帝们心中的那个小心思给揪了出来。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现代的社会远比历史上进步的多。我们没有必要凭空去抬高过去的历史,去为那些皇帝们唱颂歌。更没有必要为现在的一些攻绩沾沾自喜,中国崛起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这才是易中天写这套书的根本目的,他就是要融汇古今中外,对于中国历史进行提纲携领式的概括和总结,把中国历史上那些曾经被视为正常的不正常行为解剖给我们看。



易中天没有打算对中国历史进行全景式的大扫描,他没有那么大的团队和精力来做这个工作。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他只是抓住了一根主线和脉络,从一个点上对历史进行解读,慢慢的串联到一条线一个面儿。

历史的本质就是给我们现在的人提供经验教训,让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面向未来的道路。如果不能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其他的一切都谈不上。

这才是易中天写这套书的初衷和目的,从思想性上早已经超越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过是一系列封闭的中华史,易中天写的这套书则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站在了更高的一个视角来审视。

真正文化届的高人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易中天同样如此,他读过二十四史和史记,知道写这些书是怎样的一个工作量。但易中天只想写自己的感想和认知,至于超越什么的,大概他也根本就不在乎。|


新知传习阁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

给你一张图,自己体会。



都什么玩意嘛?居然要超越司马迁?什么货色?居然要撑住《二十四史》?

《史记》是司马迁以大汉史官的身份,辛辛苦苦编撰了一辈子的产物,他参考引证的那些资料同时代的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十四史是那些史书呢?

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这二十四本史书都是按照《史记》的模式编撰,非常清楚的记录了各个时代的人物和大事件,是历史学爱好者第一份学习资料,也是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专家、科学家等等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

《易中天中华史》算什么东西?它拿什么来撑住《二十四史》?拿他的故事书吗?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部小说的目录。

华夏人文始祖公认是伏羲和女娲,好个易中天,他说夏娃是女娲的前身,你祖先的生命是上帝给的,我们华夏子孙的血液可和外国佬没一点关系。


这特么是什么?谁能告诉我这不是一本故事书?历史是严肃的,这特么是什么?


易中天讲我们的上古时期,尧舜禹禅让制。


易中天多牛啊,那里都有上帝,我就好奇了,上帝是外国人的信仰,外国人的神话,我们的神话是盘古大神、三清圣人等等,满眼的上帝,问过我大中华神话里面的尊神没?

这特么是什么意思?

愚民思想探讨

什么是愚民思想?愚民思想就是统治者把低层百姓变笨,通过洗脑来让这些人失去自己的独立思想,进而达到愚化,以便于自己的统治。

什么是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就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入侵成功,那么本土人的思想和信仰将彻底改变,外国的月亮都要比本土的圆,外国的空气是甜的、香的。

在我们的历史上,外来文化入侵比较明显的是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入侵,这是宗教文化,为什么有人不拜财神爷去拜上帝?为什么有的人赚着国人的钱却传的外国的经?

这就是一本故事书,一本有可能改变一些人思想的书,这类书让那些人失去对于历史本来面目的研究和探讨,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信仰,终有一天,也会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进行所谓的忏悔,而写这类书的人,则被他的主子所嘉奖,如一条没有灵魂的野狗一般。


古梁镛


易中天从第一段文字就已经超越了司马迁。为什么呢?

司马迁虽然伟大,但仍是为帝王将相做传记,对社会风貌的理解严重受限于他所在的时代。

易中天是现代史学家,你可以说他的修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他所采用的观点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易中天的视野足够宽广丰富,想得足够深远,从而一下笔,思想高度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司马迁所在的时代。

我的体会和总结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才能读懂中国历史;理解了世界历史格局的变化,才能看懂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作出的反应。”

对于我们当代来说,易中天恢复了司马迁“个人著史”的传统,不被所谓传统官方正史观点所束缚,从选材观点和文字都带有极其鲜明的个人性格,也充分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这正是我们当代所需要的。

有很多网友,仍然带有传统学术“向古人跪拜”的思路,绝不敢谈超越古人。岂不知这种对古代的盲目崇拜,正是中国传统学术难以完成突破的根本原因。比如某网友说:

就像先师孔子,现在的学问家有没有人超过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没有!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传的都是古人的东西,很多人创的新东西根本立不住脚,因为我们都要学古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超越。应该一代更比一代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完成突破。这样我们的时代才会在整体上有所进步。

实际上我们所在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过去的错误和不足,才必须要改革开放的嘛。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正是因为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才必须作出反应。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再也不能封闭自守了,必须要应对,必须要加入这个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

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像易中天这样,有学术勇气。跳出传统正史的窠臼,用自己的观点来阐述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历史。


松鼠老孙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讨论!

《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的分量吗?易中天能超越司马迁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恐怕连易中天自己也不敢这样认为的,实事求是地说,易中天是不能超越司马迁的,就历史来说,后来人还没有超过司马迁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就像书圣王羲之一样,后来这么多人学习王羲之,有没有超过王羲之呢?到如今也没有一个!

就像先师孔子,现在的学问家有没有人超过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没有!

同样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开讲《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他的一些观点吸引了很多的了解三国历史,他讲的三国当然是从学术角度出发,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甚至很多情节完全相反!

对于古代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现在的人没有超过的,也不具备超过的条件!现在的时代里虽然也有大师级人物,但是和古代比起来依然逊色!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传的都是古人的东西,很多人创的新东西根本立不住脚,因为我们都要学古人,易中天也不例外,他的学问也是从古人那里来的,研究历史,也必须得研究司马迁和《二十四史》,他也要在里面去吸取营养!

易中天的著作也是在古人的作品里发现了新的东西,总的来说,还是古人的东西摆在那里才有一个蓝本!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易中天要超越司马迁?简直要笑掉大牙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啊!请问题主读过几篇《史记》里文章不?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其价值就无需多言了吧!

至于易中天先生自从在百家讲坛出名之后,能够不被浮云遮蔽眼,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了。但是拿这套著作跟《史记》来比较甚至说什么超越,那就是无稽之谈了。

易中天先生的这套书我也读过,只能说这是他对中国历史的另外一种解读罢了。可以当作正史的参考补充来读吧!


南山有嘉木


真是啥话也敢说啊!不要说《易中天中华史》能不能撑住《二十四史》,能不能超越司马迁,其算不算规范的史学专著,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啊!

不能否认,易中天先生也是一位饱学之士。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能为很多的观众读者认可甚至喜欢,说明易中天不是泛泛之辈,肚里有真才实学啊!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易中天还是颇有研究的。我自觉无资格评论《易中天中华史》的深浅薄厚,但敢这样给一本书冠名,说明易先生还是很有几分胆识的。

但是,即便是中国现代甚或说近代最负盛名的史学家最权威的史学著作,恐怕也没有谁敢站出来说某部著作能撑住《二十四史》,某位大师已经超越司马迁,而易中天与《易中天中华史》在近现代恐怕都算不上翘楚,岂能与司马迁与《二十四史》相提并论呢!

文坛泰斗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问《易中天中华史》能撑得起这样的美誉吗?《二十四史》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易中天中华史》又堪能相比?所以前面的那两句撑起超越的话就是易中天看到了,也会羞答答地不知说什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