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和王立群谁的历史水平高?

反邪勇士1

实话实说,这两位教授都是历史爱好者水平,而且在百家讲坛和他们的历史随笔著作里都有很多初级错误,感觉水平半斤八两。


首先,易中天和王立群教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当然,他们也受过相关学术训练,并且把这些训练和规范带入到他们的历史写作中去,这在历史爱好者段位里绝对属于高段位,但是他们和历史专业人士的距离很远。


王立群教授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和《文选》方向,他在中国知网的论文被引用的最多的是《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成书考辨》。


王立群教授的专业论文我下下来读过,观点正确与否先不说,但是确实是立论严谨,是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的标准学术论文。


易中天教授同样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更偏向文学,目前他在知网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是《刘勰论美的原则》,他1982年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其次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都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易教授还有一篇论文挺有意思,题目是《池莉论——“烦恼”与池莉作品的风格和意义》



总体来说,两位教授在他们的专业领域都是很严谨的,然而在历史领域,通过他们出版的相关著作可以很轻易看出,专业领域内的那种严谨不在了。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里说卫国从伯爵晋升为侯爵,又从侯爵晋升为公爵。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我们不讨论春秋时期是否真存在爵位制度,只看《左传》就能看出,卫国绝无可能是公爵,不管再怎么自称“公”,但是在正式场合卫国国君正式称呼都是“卫侯”。


再来说王立群老师,王老师比易老师更敢说,所以这方面的低级错误更是层出不群,比如王老师在《王立群读汉武大帝》里搞不清楚“诸侯”和“列侯”的区别,并且在书中声称汉景帝杀了“一不做二不休,还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亲属全部处死”,还有,王老师在书中对汉代官职官制很不清楚,连“大行”在西汉是什么官职都搞不清楚,一会说负责礼仪,一会又说是外交部长。


易中天、王立群老师这些错误之低级,如果真是历史专业研究人员,这种错误绝对属于会引为终生之耻的错误。


然而为什么易中天、王立群老师就这么说了,就这么写了呢?


为什么这种不严谨没有出现在他们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里呢?



很简单,他们并不是专业历史研究人员,也并不以专业人士自居,所以在历史领域写东西就显得非常放松和随意。其实就连易中天老师自己都说过,他并不是历史专业人士,他写的东西只是自己对历史的一些感悟。


所以,我觉得易、王二位教授在历史领域就是高段位爱好者水平。


说到最后,再说点历史研究有关的话题,历史学发展到今天,早就已经发展到非常细的程度,很多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终其一生研究范围都很狭窄,比如宋代经济史的研究人员,当然,唐史和元史他肯定会看的,但是他真正精通,天天关注的就是宋代经济的相关史料。


在其他领域,比如明史、清史领域,这位宋代经济史研究人员看过读过的明清史料未必比资深的明史清史爱好者多,甚至很有可能比资深爱好者少。


大家可以理解化学博士讲物理学不专业,为什么就不能理解非历史专业的人讲历史不专业呢?


兰台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回答二者水平谁高,还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第一点,成名作往往比较擅长:1.易中天老师因为品三国而走红,并依靠的主要讲解资料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三国演义》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大家耳熟能详,故而易于接受,其实反映历史水平高低,是对《三国志》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掌握中体现,通过《品三国》我认识到易老师,思维逻辑性强,观点新颖,语言表达美,便是其人长处,至于引证的历史材料可靠性,我却不得而知,毕竟《百家讲坛》也是一家之言,单就《品三国》而言,我觉得易老师有优势。

2.接下来谈谈王立群老师,我对王老师的了解,大概是观看《大风歌》,以及近几年的《宋太祖》、《宋太宗》等一列节目,总体感觉引用史料还是较为详实的,论证中规中矩,反倒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我相信在这个宋朝历史系列中,王老师会有一席之地。

第二点:二人的成长过程不同,决定擅长方向不同。1.易中天老师在访谈中常常提到去离家很近的图书馆去看书,我们可以感知到易老师很喜欢读书,学的范围广,学得很庞杂,至于是不是去看历史书,我不知道,我想喜欢看历史书的,应该比读书庞杂的人,历史水平要高点,必定涉猎广泛,自然难以精通某一方面,只能说视角更广、更开阔。后来易老师考入大学,所学专业也不是历史系,一次采访中提到是语言美学,因为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甚至易老师在教书期间还出过一些书,比如《帝国的惆怅》,看来易老师喜欢舞文弄墨,生活不是低调,应该蓄志许久。

2.王立群老师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很少提到去图书馆之类的事情,貌似小时候成分不好,虽然成绩很优秀,但是不能上大学,只能在中学里教书,至于在这段教书时间里,王老师是埋头苦读,还是跟咸鱼一样,浑浑噩噩,日复一日,过着混迹的生活呢?我想王老师不是这么度过的,应该他在这一时期是发奋读书的。当政策放宽后,王老师考入历史系,那么便具备了扎实的历史基础,后来也留校任教,从事的也是历史专业,相信历史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点:成名以后,他们在干什么事。1.易老师成名以后,讲过《诸子百家》,后来潜心写《易中天中华历》大概写了五年左右吧,现在已经写到宋朝,正好跟王立群老师的《读宋史》相交,虽然完成的时间先后不同,王老师完成较早,大概一三年左右,但至少表明他们具有同等学历,完成了“九年义务”,至于谁高谁低,先搁置于此。

2.王立群老师讲完《读宋史》系列以后,便再无讲坛作品推出,貌似参加了《中华诗词大赛》做起嘉宾,看过一两次,记不太清。在诗词点评中,明显不如,另一位嘉宾康震,此人在百家讲坛,讲过苏东坡,擅长诗词。而涉及到历史典故等有关历史知识,王立群老师更胜一筹,可见一斑,王立群老师的历史功底深厚扎实。我相信王立群老师讲完宋史以后,应该去钻研其他方面的历史知识,而不是无所事事,于此而言,王立群老师历史知识丰富,但知识面不太宽泛。据此而言:我觉得易老师较王老师知识面广,语言美学表达好,但是历史知识掌握深度不如,部分历史课题较为突出如《品三国》,个人兴趣爱好多,如写作《帝国的惆怅》、《易中天中华史》等


司马庵中

易中天花哨,王立群扎实

易中天广博,王立群深入

易中天刻薄,王立群敦实

易中天庞杂,王立群专业

易中天治文,王立群致学

易中天诙谐,王立群严谨

易中天像文化历史学者,王立群就是历史文化专家


慕容晓春

问的是谁的历史水平高,因为俩位都是讲历史出名的,所以其实问的是谁的水平高吧?

(小人物评说名人,僭越了哦)

听看过一些王立群百家讲坛的节目,听看过一些易中天的讲坛和讲座,俩位曾有过同台对话,仅此做点评说,似乎以偏概全。

1.功底有不同。王立群教授治学严谨,是以史讲史。易中天教授是以文话史,治学偏重推断(有点神探狄仁杰的味道,呵呵)王立群教授多以正史讲授,所以功底要高。

2.演绎有不同。历史或许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历史既已不可考,那么便会有推断和演绎。易中天教授这方面明显要高。比如他对禅宗、中华文明的研究。这点上与石国鹏老师有相似之处,总能讲出一些历史以外的东西。

4.讲课水平有不同。不说了,易中天教授更诙谐幽默些。

5.综合看,王立群教授是学者型教授,易中天教授是文人型教授。王立群对历史的研究会产生很大贡献,易中天对文化的研究会产生很大贡献。

补充一点,中国缺少的是王立群类型的治学钻研之人,易中天能够娱乐社会,如果不带来社会浮躁,也很不错。

结论,都不错!各有千秋!


锹扬春史

1.严谨程度。王立群教授讲学较为严谨,,基本上都是来自正史记载,看他的讲课几乎就等于读了一遍史书。不过王教授几乎不会添加自己的观点在里面,他对司马相如形象的颠覆可以说是他少有的个人观点表达。易中天教授则加入了更多的品读在其中,富有个人色彩。不过有很多人据此判断王立群比易中天更严谨或者功底更深,则是有失偏颇。因为首先二者讲述的基础都是正史记载,而历史之所以要品读要研究就是要从正史的那些记载中看出东西来,因为易中天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就说他不严谨,那还搞什么学术研究?易中天直接给大家把三国志念一遍不就行了?

2.对于历史的分析,两位学者都对历史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易中天习惯于将其表达出来,而王立群则很少表达,但这不代表王立群没有。

4.讲课风格。这个方面易中天教授明显更加幽默,更容易吸引观众。有些人对易中天的幽默嗤之以鼻,仿佛这样就是庸俗了就是水平低了。你们这么高端那去看一篇真正的历史论文啊,能看得进去再说。

5.还是有一点,就是仿佛王立群一板一眼照着史书讲,就是沉心钻研了就是治学严谨了。而易中天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采用了幽默的讲法就是只有娱乐不够扎心了。神逻辑啊。

到最后,我想说的是,《百家讲坛》是一个首在科普的节目,不是一个学术研究论坛。有些人根据他们在节目上的讲法来判断学术水平,真的没开玩笑?哪里看出王立群功底深厚的?又是哪里看出易中天功底不深厚的?王立群也无非是把史记里的故事又给大家讲了一遍,略微加了点自己的解读而已。当然了,我不是王立群教授没有功底,他当然是有的,只不过《百家讲坛》的节目不足以论证而已,还要看别的。易中天虽然解读更多,但也是依据《三国志》和其他史书来进行的,你给我指出学术错误来?你不赞成他的一些解读那是你的事情,本来解读这种东西就是一家之言,哪有对错之分?


攸扬拾羽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教授的简历:

王立群教授:著名文化学者,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200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十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2013年,担任青歌赛评委。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是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先后出版《现代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易中天教授: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文学硕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岁时随父母亲从长沙迁居武汉,先后在武汉阅马场小学、华师一附中分别度过小学和中学时光。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自愿报名支援新疆,从那时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五O团工作、生活了10年,1975~1978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1978年,适逢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易中天经过3个月的备考,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1981年,易中天从武汉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按照当时的规定,易中天必须回原单位——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工作,经导师胡国瑞向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力荐,提出人才难得,要求挽留,刘道玉随即找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明确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于是通过校方、教育部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协商,刘道玉答应以当年分配5个本科毕业生到新疆作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换条件,最终由教育部专门下文批准,易中天才得以留在武汉大学任教。留校不到一年,易中天被提拔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由于体制原因,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十年时间里,尽管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迟迟评不上副教授,科研经费申请困难重重,一家人也常年蜗居在面积仅10平米的简陋住房内,迫于学术发展及生活压力的考虑,1991年,易中天选择了离开武大,去了厦门大学。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  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2006年5月22日,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头一遭。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  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和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36集,分成《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六个部分,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重点。以飨观众朋友、读者和他的‘易酚’即‘粉丝’们。  2009年,再度和百家讲坛携手合作,录制节目。



从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的工作经历和从事的方向来看,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是属于不同的方向。

王立群教授为历史学者,他更偏向于去追求历史的真相,以便读者对历史有个更直接和直观的认识!比如王立群教授的《史记》,王立群教授总是在历史中寻找真相。



易中天教授为文化学者,他更偏向于在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有时候史实是否严格意义上的这样也不是那么的苛求,他营造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不同的视角!比如《品三国》。

所以,按道理来讲王立群教授的历史水平应该更高,虽然易中天教授的也很高!


震霜秋

第一,扫盲一下,两个人都是搞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为主,由于有文史不分家的问题,古代文学中本身就有大量史料,很多史料又本身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两个搞古代文学的人对中国历史尤其古代史也有很高的造诣。但文学跟史学还是有差距的,起码方法论不同,文学跟史学有接近但根本还是有差异,尤其现在又夹杂了非常考古学的东西,两位跟专业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档次学者差距还不小。

第二,就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人那么出名了,或者搞文学的人比搞史学的人出名。毕竟文学是美的学问,偏艺术,讲这个的台风都很高,很容易吸引人,受众更广泛。而史学是讲真的学问,偏科学,发挥空间要小很多,更多的是研究的方法论,摆证据,论计算,讲道理,相对文学要枯燥很多,很多文学渲染的历史如果用史学去评定,很快索然无味,而且很枯燥又费神。

第三如果仅从历史角度评论这两个人,王立群的造诣更高一点,从讲课就能看出来,易中天讲的更偏文学一些,王立群虽然也是文学出身,但研究和讲演本身比易中天方法论更严谨,更加注重证据,更偏史学一些,发挥比易中天要少。


渊底蛟龙

王立群的讲座偶尔听过一段,感觉治学还是比较严谨,因为听得少,所以不想过多评论。易中天的讲座听得相对多几节,最初觉得还挺有意思,但后来逐渐不喜欢了。这么说吧,从史学界抽调一批历史研究工作者去曲艺艺术说唱团强化培训半年,或许可以出来几个易中天。但是从曲艺说唱团抽调一批人去大学历史系学习一年,也出不了一个王立群。感觉易中天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是因为他吸取了中国说书艺术语言幽默逗乐的特点,用说评书的方式说历史。这也不是什么创新,在他之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讲课挺风趣,这样也挺好。不喜欢易中天的原因是感觉他讲的有些地方过于随性,过于自我,有些观点也许他事后自己都觉得有问题,当有学者提出后,他又用文人的某些狡辩自圆其说的特性来进行自辩。比如“宁当真小人,不当伪君子"。难道他还觉得在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阶段,真小人还少吗?什么叫伪君子?几乎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自私邪恶的一面,这是人的本性。但因为受某种道德或环境的约束需要掩饰,无法我行我素。如果掩饰、约束到一生,那也是伪君子?如果说是伪君子或许也行,因为是伪装了,是掩饰了。但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性格、道德观、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都去追求当真小人的境界好吗?恰恰是真小人观念的横行,眼里只有自我,无顾忌规矩以及道德约,才有了三国之后魏晋南北朝的继续乱世!易中天某些观点灌输我不敢苟同,也不喜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对喜欢他的人我也不觉得奇怪,也完全可以理解。


陶唐樾

易中天和王立群谁的历史水平高?这就需要多方面分析鉴定。

首先,历史水平高的概念是什么?个人认为,教授级的上过百家讲坛的知名人士历史水平高,需要具备三个层次,深厚的历史知识、出色的讲座能力,独到的学术观点。

易中天和王立群作为教授,都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两人都曾是百家讲坛的常客,他们二人的讲座都非常棒,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论口才和讲座易中天略高于王立群。两位教授,在历史学术方面,均不太突出,二人皆没有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历学术研究成果。

总体来说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历史水平打个平手。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亿万听众人气很旺,但是品三国的内容争议很大。比如,易中天说赵云是杂号将军,再比如: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刘禅不行,君可自行取而代之”,易中天没弄懂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史记,显示出王先生历史功底很厚。王立群的讲座内容,存在的争议较少,这一点比易中天强。我记得王立群的讲座,说刘邦很流氓,彭城之战败后,刘邦三次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我个人不敢苟同。史记里的记载前后矛盾,相互不能对应,王立群功课没有做足。


冷清先生

“历史水平”是个什么定义?还要分个高低,要不要搞个标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