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有老師在網上發問:

職稱對教育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有沒有積極的作用?

這個問題可著實讓人覺得心情沉重。

一項運行30多年的制度,為什麼會讓越來越多的老師覺得困惑,感到懷疑,嚐盡苦痛呢?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職稱制度設立的初衷明明是正確的正當的,本來人與人之間就存在著能力水平的差異,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不能讓更有價值的老師混同於一般的老師當中,明珠蒙塵。

用不同的職稱讓優秀的老師脫穎而出,得到更高的職業榮譽和職業待遇,是職稱制度應有之義。

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偏差。

1,由於一些指標設置的不合理引起老師們的不解,比如職稱所要求的科研論文、公開課等,對一線教師實際意義並不大,更有可能成為本本主義,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溫床。

現在有關方面已經提出要淡化論文,不以完成論文的數量和承擔課題的數量來作為硬指標,而是推行同行專家評審,以質量為先,應該說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但要求一步到位,徹底取消論文和課題,目前來說,仍有許多困難。至少,論文產業鏈已經形成,想要猛擊一掌就將之打得粉碎,其難度不言而喻。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2,職稱有沒有必要跟工資掛鉤?工資體現的是某個人幹某一類工作在某個時間段的勞動價值的報酬。

理論上講,同一類工作其勞動報酬應該是一致的,即所謂同工同酬。

至於幹多幹少、幹好幹壞,應該通過公平合理的評價制度量化為績效價值,即績效工資。

而無論工作成績幹得怎麼樣,職稱工資卻一朝評上終身享受,顯然不夠科學。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3,職稱指標的限制,將更多優秀的教師拒之於門外,有的甚至終生連中級都沒有晉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幹教育是全體教職工的事,晉升職稱卻成了個別人的事情,特別是副高級,一個大學區差不多200教師,一年一個指標,該給誰呢?

但不設名額限制,夠條件就可以評上相應職稱,看起來很美好,卻沒辦法做到。因為這與職稱獎優汰劣的原則不相符。

而且,一旦放開名額限制,上下一般粗,並不能讓基層一線教師放下職稱評審的爭名奪利,教師們依然擺脫不了為了評上職稱而準備各種資格條件的庸常工作。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4,職稱評審制度還有一個很大問題——尸位素餐。

有些老師評上了高級職稱,拿著高收入,卻在悠閒的崗位上,或是幹一點輕鬆的活兒。

他們名義上管著圖書館、實驗室,但實際上只是個名頭,一週都打不了幾次卡,就算來了也是閒嘮家常。

如果國家不給年齡照顧,限定48歲以上在崗人員的最低課時量,允許身體不好或家庭事務繁多的職工可以在55退休,高級女教師滿55週歲申請延遲退休必須保證正常工作量,那麼領空餉的人或許會少一些,也不至於出現明明有人閒著沒課教但是學校裡還要大量聘代課教師的情況。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5,近水樓臺先得月,讓老師們覺得很心寒

有臨清某中心小學的老師網友介紹:我們學校900多人,30多個老師。校領導和中層幹部近水樓臺先得月,比普通教師更早更容易地評上了職稱。一個不到1000學生的小學,一個校長,三個副校長(政教校長,教務校長,黨務校長),教導主任,教研主任,政教主任,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大隊輔導員,教導處副主任,簡直堪比社會部門了!

老師的陣地是課堂,老師的工作是良心活,老師的成就能看到的是考試分數,看不到的是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同樣的帶班,同樣的辛苦,職稱工資差距過大確實讓人失望!

一針見血:教師職稱評審矛盾多?名義上講職稱,實際上要待遇

其實,名義上講的是職稱,實際上講的還是待遇。

解決職稱問題的核心是提高大多數教師工資待遇,不能只給佔比少數有職稱的加工資!如果大家工資待遇相差不大,有沒有職稱就成了無所謂的事了。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