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有老师在网上发问:

职称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有没有积极的作用?

这个问题可着实让人觉得心情沉重。

一项运行30多年的制度,为什么会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觉得困惑,感到怀疑,尝尽苦痛呢?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职称制度设立的初衷明明是正确的正当的,本来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能力水平的差异,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不能让更有价值的老师混同于一般的老师当中,明珠蒙尘。

用不同的职称让优秀的老师脱颖而出,得到更高的职业荣誉和职业待遇,是职称制度应有之义。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

1,由于一些指标设置的不合理引起老师们的不解,比如职称所要求的科研论文、公开课等,对一线教师实际意义并不大,更有可能成为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温床。

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提出要淡化论文,不以完成论文的数量和承担课题的数量来作为硬指标,而是推行同行专家评审,以质量为先,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要求一步到位,彻底取消论文和课题,目前来说,仍有许多困难。至少,论文产业链已经形成,想要猛击一掌就将之打得粉碎,其难度不言而喻。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2,职称有没有必要跟工资挂钩?工资体现的是某个人干某一类工作在某个时间段的劳动价值的报酬。

理论上讲,同一类工作其劳动报酬应该是一致的,即所谓同工同酬。

至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应该通过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量化为绩效价值,即绩效工资。

而无论工作成绩干得怎么样,职称工资却一朝评上终身享受,显然不够科学。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3,职称指标的限制,将更多优秀的教师拒之于门外,有的甚至终生连中级都没有晋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干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事,晋升职称却成了个别人的事情,特别是副高级,一个大学区差不多200教师,一年一个指标,该给谁呢?

但不设名额限制,够条件就可以评上相应职称,看起来很美好,却没办法做到。因为这与职称奖优汰劣的原则不相符。

而且,一旦放开名额限制,上下一般粗,并不能让基层一线教师放下职称评审的争名夺利,教师们依然摆脱不了为了评上职称而准备各种资格条件的庸常工作。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4,职称评审制度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尸位素餐。

有些老师评上了高级职称,拿着高收入,却在悠闲的岗位上,或是干一点轻松的活儿。

他们名义上管着图书馆、实验室,但实际上只是个名头,一周都打不了几次卡,就算来了也是闲唠家常。

如果国家不给年龄照顾,限定48岁以上在岗人员的最低课时量,允许身体不好或家庭事务繁多的职工可以在55退休,高级女教师满55周岁申请延迟退休必须保证正常工作量,那么领空饷的人或许会少一些,也不至于出现明明有人闲着没课教但是学校里还要大量聘代课教师的情况。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5,近水楼台先得月,让老师们觉得很心寒

有临清某中心小学的老师网友介绍:我们学校900多人,30多个老师。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比普通教师更早更容易地评上了职称。一个不到1000学生的小学,一个校长,三个副校长(政教校长,教务校长,党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政教主任,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简直堪比社会部门了!

老师的阵地是课堂,老师的工作是良心活,老师的成就能看到的是考试分数,看不到的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影响。同样的带班,同样的辛苦,职称工资差距过大确实让人失望!

一针见血:教师职称评审矛盾多?名义上讲职称,实际上要待遇

其实,名义上讲的是职称,实际上讲的还是待遇。

解决职称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不能只给占比少数有职称的加工资!如果大家工资待遇相差不大,有没有职称就成了无所谓的事了。

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