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茳J鱼儿的淡淡心事


和珅是个大贪官,在乾隆死后十五天,就被嘉庆皇帝处死了,怎么看都不算。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嘛,刘备委以他托孤重任,我们可以说他得到了先主刘备的信任,但后主刘禅至少是不信任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严格来说也不算。不过,题目所说的人物,历史上也还是有的!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作为周朝初期的重要奠基人,周公旦在权力的巅峰时期,几乎就是周朝的实际统治者。在其摄政成王的七年时间里,周公旦完全把持了周朝的大小政务,代行王政。

在此期间,周公旦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等一系列典章制度,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如《尚书》对周公旦毕生的总结: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时的周公旦也有能力像王莽那样,废成王取而代之。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等到成王长大后,权倾朝野的周公旦还是主动将权力交还给成王,自己则致政回自己封地养老,最后在封地病终。

因此,周公旦确实做到了题中所说的那几点了。

2、“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

除了先秦圣贤周公旦外,东晋的著名权臣王导,实际上也做到了。

王导作为东晋的重要奠基人,辅助晋元帝南渡建康,建立东晋。此后,王导历仕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朝,可谓是位极人臣。他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把持东晋军政大权。当时在东晋朝堂上,四分之三的文武官员都是王导族人。王家权力之大,以至于世人一度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法。

在一朝之中,居然能有一个家族够几乎达到与皇家共享天下的地步,这恐怕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不曾有过的。

王导尽管权力和威望如此之大,但他却始终忠心于晋室,而自身也深受司马氏几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即便在之后其从兄王敦发动了叛乱中(王敦之乱),王导在东晋的地位也依旧屹立不倒。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死后,晋成帝悲痛不已,于朝举哀三日,并下旨以极高之规格下葬王导,还让其位列东晋中兴名臣之首......



这些历史要读


能达到这样一个高难度境界的,无可争议就是一位:唐朝战神郭子仪。

虽然在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安史之乱里,比起老战友李光弼来,同样有再造唐朝功勋的郭子仪,只能算是第二号功臣。但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里,郭子仪却多次担当起挽救唐朝的重任。吐蕃攻陷长安后,手里没兵的郭子仪只凭着心理战加巧妙用兵,就将吐蕃打的狼狈而逃,避免了唐朝半壁山河沦陷。吐蕃与回纥联合进兵,郭子仪单枪匹马进入回纥军营,说服回纥临阵倒戈,与唐朝一起痛击吐蕃。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起,一直到唐代宗年间,大唐王朝几次国难,都是郭子仪慷慨挺身,冒死救火。赫赫的战功,也造就了他风光的威权。昔日跟随他一起打拼的部将们,到了郭子仪七老八十时,基本都成了手握一方重兵的节度使。可这群人在郭子仪面前,却是从来恭恭敬敬。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他们都是毕恭毕敬听从。
等于是大唐一多半骄兵悍将,当时都是唯郭子仪马首是瞻。

那风光到如此的郭子仪,有没有被皇帝猜疑过呢?说个事情就知道: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一次小两口拌嘴,郭子仪的儿子脱口一句浑话:如果不是我爹,你爹能不能当上皇帝还不一定呢!升平公主愤怒的去找唐代宗告状,听到如此大逆不道言语的唐代宗呢?却是呵呵一笑:我这好女婿没说错,没郭子仪我真当不了皇帝。

那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就这么安全?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比人强。当时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需要这位战功卓著的战神来压场。但更重要原因,却是郭子仪的高情商。每次打完仗后,郭子仪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兵权,绝不贪恋权位。甚至他被太监妒忌,祖坟都被太监刨了,吓得唐代宗担心郭子仪要造反。谁知郭子仪见面就是一顿哭:“皇上,一定是我犯了错,所以上天降罪我,导致我的祖坟被刨啊”。
这样的战将,皇帝如果还猜疑,那就是没心肺了。

总之,能屈能伸的郭子仪,就这样完成了他多次再造唐朝的功业,换来了富贵终生的晚年。


历史风云录


诸葛亮和和珅算不算,我只能说不算。诸葛亮无需多说,很多人看多了《三国演义》都觉得诸葛亮是百分之百受刘备宠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先不说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并没有权倾朝野,其实死后也托孤,诸葛亮也只是掌军而已,掌政的是李严,试想如果诸葛亮真的不猜忌他,为什么要让李严掌政呢?而和珅更不用说,的确权倾朝野,也的确忠心耿耿,但是你说他不受乾隆猜忌怎么可能?和珅只是一个奴才,乾隆晚年不杀他,只是留个儿子嘉庆留个立威的理由罢了。



当然至于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又不让领导者猜忌的有没有?这个外国的我不清楚,中国古代的我也不太清楚,不过近现代的清朝我倒是知道一个,那就是乾隆时期的少有的文武全才的重臣章佳.阿桂。

阿桂我想熟悉乾隆史的应该都知道,在和珅权倾朝野的时候,阿桂是少数几个能够在朝堂上压制着和珅的主,和珅几乎不敢与之作对,我想若不是晚年的阿桂一直在外地为乾隆办事,恐怕朝堂上就不是和珅能够一手遮天的了,可以这么说其实乾隆一朝最受宠的不是和珅,而是阿桂,和珅乾隆早知道他的奸,会留下他只是为了给儿子一件立威的事情罢了,而阿桂乾隆也早就知道他的忠,而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乾隆独独放心让阿桂一直在外领兵,亦或者替乾隆在外办事。


阿桂是乾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1736年因父荫做了大理寺丞,自此进入官途。当然前期的阿桂仕途并不顺,虽1743年坐上军机章京的位置,但是此后数年阿桂可谓是遭受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先是在担任户部银库朗中之时,因受银库被盗的牵连,而被贬为吏部员外朗。后又因为跟随兵部尚书赴四川金川协助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之时,受到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失利的牵连而被捕入狱,本应处死但乾隆念其父亲仅有他一子,随免与一死。不过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阿桂遭此一劫后于次年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一生。

先是再任吏部员外朗,五年后直接升为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当然此时的阿桂虽已是满清重臣,但地位却还是依旧低,乾隆也不是很看重他。直到1755年,阿桂才开始了被乾隆倚为近臣,并成为朝堂举重若轻的臣子,这一年,阿桂利用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帮助乾隆彻底的平定了新疆的祸乱,天山南路自此归于满清统治。之后阿桂又帮助乾隆在新疆伊犁屯田,在其任上阿桂凭借着独特的手腕,彻底收复了新疆的人心,同时屯田更是大获成功。也就在这一年,乾隆皇帝为平定西北的功臣们按照战功大小在紫光阁悬挂其画像,阿桂名列第十七位,乾隆赞其

“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



而后因经营新疆有大功,1761年遂被乾隆晋封为内大臣、工部尚书、议政处行走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1763年正月又被乾隆赐予军机大臣之职,并授予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而不到六个月,阿桂又因伊犁屯田有大功先是被乾隆有下五旗的正蓝旗抬到了上三旗的正白旗,

要知道满清一朝能够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臣子可是少之又少,就连曾经的和珅都从未得到过。后又被授予了正红旗满族都统和太子太保一职。1767年阿桂又因定缅甸有功,被晋升为正一品伊犁将军,自此阿桂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但此时的阿桂还有真正进入到满清的核心层,甚至在征缅甸晚期因建议被乾隆认定为不合时宜,遂被罢官,但仍被留军听用。不过此时的阿桂随无官,但乾隆还是很信任他,1774年阿桂率军平定大小川之乱,阿桂利用计策终于在1776年彻底的平定了危害满清数十年的大小川之乱,这次功劳可以说是彻底的将阿桂带到了权利的最核心,先是晋爵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后封其为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军机大臣。



此后在京中阿桂的地位是一升再升,1777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并兼管吏部,后又兼任玉牒馆、国史馆和四库全书总裁,及渊阁领阁事经筵讲官。1778年又开始兼管理藩院和兵部,同年成为满族皇族读书之地上书房的总师傅。1779年更是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次年又成为地位最高的大学士,自此阿桂成为了满清百官之首,成为真正的满清宰辅,及满清第一重臣。


而后阿桂虽已是迟暮之年,但是乾隆还是十分信任于他,之后的阿桂几乎很少留在京中,全国各地哪里出事,哪里乾隆在意,乾隆就会派阿桂前往,阿桂也经常作为钦差大臣替乾隆巡视各地。而其死后更是被赐予了入贤良祠,永世享受满清历代皇室香火的资格。可以说阿桂是清朝少数几个文武全才的重臣,晚年的他可谓是权倾朝野,但乾隆却从未猜忌于他,更是时常让他以钦差的身份掌握军权,及巡视各地,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功高震主”却能善始善终的结局。


澳古说历史


外国历史上有没有我不清楚,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权倾朝野,将唐帝国硬生生的从崩溃边缘拉回来,又不被猜忌的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状元郭子仪。

郭子仪的生平是极赋传奇色彩的,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伍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击败了史思明和安禄山,平定安史之乱,并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他虽然曾两次被解除兵权,但是依然在朝中做官,每次国家遇到危险时又重新披挂上阵,击败入侵者,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他一生经历了七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而有四个朝代郭子仪都在为将,虽然两次被解除兵权,但是又两次重新掌握兵权,每一次都是力挽狂澜,救唐朝于倾覆之间。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不让猜忌的人呢,有一个故事特别的有意思。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叫郭暧,唐代宗的驸马,娶升平公主,有一次郭暧因为公主给郭子仪祝寿不愿下拜而与公主吵架,并扇了公主一个耳光。郭暧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只是不想做天子。就这样把公主骂回了皇宫,唐代宗听到公主的哭诉后对公主说:郭子仪如果要当皇帝,天下岂是我家所有。然后皇帝安慰了一下公主,就叫公主回家去。郭子仪知道后,气得将郭暧囚禁起来,等着皇帝来治罪。之后郭子仪自缚儿子去皇宫请罪,唐代宗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私房吵架,咱们当亲家的,怎能当真。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杀头的大罪,而且郭子仪又是大权在握的人,从他儿子口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居然只是不痛不痒的说了几句,而且宠幸不减,这多么难得啊。

一个能权倾朝野几十年,两次解除兵权又两次重新启用,而且官越做越大,最终能被皇帝尊为“尚父”,封太师,还能得善终,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

为什么他能做到不被皇帝猜忌呢,我认为和他的为人处事很有关系,他能文能武,但是很低调,不巴结,不结党,对于一次相州兵败,自己主动上书要求处分,解除兵权,可见他为人正直,让皇帝也看不出一点有反叛的迹象。当然除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但是在唐朝中后期,可以说郭子仪在那样的乱世,经常有人叛乱又经常被少数民族入侵的时代里,皇帝不疑心,太难了。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些这样的人,比如说诸葛亮,又比如说姜子牙等等,都能算是这样的人吧。


二手人才


看了几个回答,有说郭子仪的,有说诸葛亮的,等等。但都达不到权倾朝野吧,包括张居正,只能说功高震主。

那么什么叫权倾朝野呢?

古代有句话叫:尹霍之权。尹指尹伊,霍指霍光。因这二人有过废立主子的权力,可称权臣。权臣自然就权倾朝野了。

现在数数从秦汉至满清的权臣:

秦:无

西汉:霍光,王莽

东汉:董卓,曹操

曹魏:司马兄弟

孙吴:诸葛恪

两晋:刘裕

南北朝:宇文护

隋:宇文化及(勉强算一个)

唐:晚唐的太监头子

五代:无

两宋,辽,金,西夏:无

明:无

清:多尔衮

上述人等,都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左右国家命运的手段,即权倾朝野。

南北朝还有个杀了好几个皇帝的权臣,忘了名字。

除了称帝的,有几个有好下场?

所以,权倾朝野而皇帝不猜忌的,没有。


史毓郎


本答案约800字,阅完需2分钟。

国外的事咱不清楚,不过要说国内几千年以来,符合这些条件的人,还真有一个。他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



大家别慌着质疑,先看看这几个要素:权倾朝野,忠心耿耿,不让皇帝猜疑。这三个要素在和珅的身上可是都具备的。咱们一一道来。

第一,权倾朝野。这个肯定不用说。和珅从23岁开始得到乾隆赏识,一直到被处死,近30年间升迁多达47次。特别是在后期,和珅担任的官职全是要职,并且大多数时候是集多个要职于一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珅一个人就当了吏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还有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领班),并且兼任内务府总管、步军统领等,集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于一身。清朝异姓爵位主要有公、侯、伯、子、男等9个等级29个级别,和珅不仅是最高的公爵,而且还是一等忠襄公。可以说,爵位上已经高得不能再高,官职已经多得不能再多,权力已经大得不能再大。



第二,忠心耿耿。这个更不用说。和珅为人虽贪,但对乾隆皇帝是没得说的,忠心耿耿,别无二心。和珅的忠心,不光是表现为对乾隆皇帝的奉承,更多的是自身有才华、能力强。比如,值得一提的是和珅处理李侍尧贪污案,乾隆当时派了好几个官员都没有查实,和珅去了之后,略施计谋,从李侍尧的家人下手,打外围战,很快就把李侍尧贪污案查得清清楚楚。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当时差点儿被朝廷当成禁书,是和珅加以保护,推荐给乾隆得以流传,并且和珅还把书名从《石头记》改成《红楼梦》。



第三,乾隆皇帝从不猜疑和珅。和珅对乾隆忠心耿耿,乾隆对和珅也深信不疑,两个人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黄金搭档。甚至乾隆为了表达自己对和珅的信任,爱屋及乌,把自己最喜欢的女儿也就是十公主,赐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当老婆,足可以看出乾隆对和珅是一点儿猜疑之心都没有的。

当然,和珅最后被处死,是乾隆死了之后的事。嘉庆不信任他,但嘉庆不萌算是他的BOSS。单就乾隆这个BOSS来讲,和珅是做到了极致的,也符合如题所讲的三个要素。

一家之言,如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祝大家新年快乐!


快乐宝妈团


看到了很多人的答案,各种古代的名臣,名相都有很多人赞语,认为他们才是忠心耿耿,主不疑的典范,但是一路看下来,却有些不同的意见,想要谈谈。

外国的历史不太熟略,就单说说中国古代吧!我认为题主给出的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条件,权倾朝野,忠心耿耿但是不让主上猜忌的人,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是不存在的(以我目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对矛盾是自始至终而存在的,相信熟知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那就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从最初的独相到群相,甚至到朱元璋的时候便废弃了丞相,便可以看出这一对矛盾的尖锐性。

很多人的答案无非是诸葛亮,郭子仪,霍光,周公等几人,而其他的答案都称不上权倾朝野吧,权倾朝野那得有能够废立君主的能力和实力才算得上。所以那些说王猛,和珅这类人就算不上了,而且就算和珅,嘉庆就不说了,就算是乾隆,也要有在朝堂上牵制他的人存在的,例如阿桂和福康安,不要提什么刘墉和纪晓岚,那是演义的结果而已。

诸葛亮,蜀汉后主的“相父”,蜀汉的实际当家人,相信这么说没有人不同意,刘备时期,诸葛亮不受重用,主要负责后勤和粮草,而参与策划谋略的,刘备相信的就是庞统和法正而已,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看似备受重用,却也被刘备给架住了,单单那句君可自取的话,诸葛亮便不可妄动(实际上诸葛亮没有那个心思),更何况还有一个李严这个安排呢?这个安排能说得上刘备对诸葛亮没有猜疑吗?诸葛亮死后,刘禅这个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却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策,废除丞相,军权和行政权都分开了,而且长期不为他的相父建庙,怎么说也提不上主不疑呀!

霍光,就更加谈不上主不疑了?他本人就实行过废立君主的行为,昌邑王刘贺这个做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能有历史上说的那么不堪吗?要是这么不堪,霍光他们怎么会迎立刘贺来做皇帝呢?而后的宣帝刘洵来自于民间,没有根基的皇帝,娶了霍光的女儿,最后又立为皇后,同时霍光死后,马上铲除了霍氏家族,就连麒麟阁的功臣,霍光排在了第一位,但是连名字都没有,这些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他是受到君主的怀疑的。

郭子仪,这个再造唐朝的功臣,就在历次与敌军打仗的时候,军中的宦官监军就在他的身边,说明皇帝对他是不信任的,而且他也数次被诬陷而被解除军职,这些都说明了君主对他是有猜疑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打金枝的事情,想想就连他的儿子都能说出他爹不想当皇帝的事情,天下人怎么想,他的政敌怎么看,皇帝怎么想?只不过是郭子仪懂得政治,懂得避嫌,懂得自污,不执掌军权的时候,私下不与老部下往来,要不然真的不好说他的结局,同样是再造唐朝的李光弼,他的下场就是很好的对比了。

周公,被称为圣人,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但是依然会恐惧流言,而且周公坐镇洛阳,而成王坐镇镐京,一个君主还得总是听到叔叔的告诫,所以君主的心思就连晚年的周公听到流言也会恐惧,这个不无道理,只是周公成为了政治符号,被认为抬高到一定的高度而已。

所以,能够权倾朝野的人物,要想君主不怀疑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君主能够掌控朝臣,只不过是他们的手段是否高明而已。


语说漫谈


这个当然是诸葛亮啊。刘备死的时候,把诸葛亮叫过来,正式托孤,话说到了极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连君自取之都说了出来,胡三省评价: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刘备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做好了把江山交给诸葛亮的打算。又把阿斗哥叫过来,让他视诸葛亮为父: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就托孤而论,刘备是三国中最为成功的一位。

要放到曹魏家或者孙家,早就变天了。

阿斗当皇帝后,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马上让诸葛亮主持大局,自己就管一下给祖宗上腊肉点香的事。而且这话说得很明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也毫不客气: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亮哥一上台,就推翻了刘备对东吴的敌对政策,马上跟东吴和亲,重新树立了蜀汉的外交走向。三年后开始南征北伐,每一次都是军权在握,全权掌控,要是诸葛亮有一点想法,完全可以办到。要是阿斗有一点猜忌,那事情就会变了样。

这种权臣领兵是帝王大忌,因为随时会亡国,但整个诸葛亮主政期间,没有任何不和谐的事情发生,阿斗总是听从诸葛亮的, 诸葛亮也完全不用什么自污这些手段,光明磊落,实是君臣之千古的典范。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诸葛亮要负领导责任,主动上书请罪,阿斗马上让诸葛亮不要在意,没有一点借机削弱诸葛亮权威,然后自己话事的意思。

这两人,一个是光明磊落,一个是聪明,光明者,诸葛亮,聪明者,阿斗也。阿斗的聪明,不是那种帝王式的聪明,而是一种本份的聪明,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的聪明。

历史上倒霉的人,往往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聪明,是谓人生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阿斗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虽处位尊,但没架子,不谋权,知道自己智小,就不谋大,知道自己力小,就任重于人。

因为这两者的默契,才造成了历史上的奇迹,功高而主不忌,权重而君不疑。


脑洞历史观


和珅算,但是诸葛亮不能算,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脑海中有没有京剧的感觉)。

首先看看和珅,和中堂(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这算不算权倾朝野?对于乾隆皇帝是忠心耿耿,皇帝让东就不往西,并且赶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巅峰,康乾盛世。但是就一个毛病贪钱。其实和珅兼任这么多的职位贪钱皇帝肯定知道,只不过乾隆认为人有缺点才能好控制,古代皇帝思想就是要平衡,朝中都是一丝不苟整天板着脸的人,多没劲,要出来一些人跟他们对抗以期皇权能永固。(并且当时汉人比较得势,按照皇帝惯例,该提拔一个本族的跟汉人对抗,让汉人视线转移不会对皇帝不满)。

嘉庆帝、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礼部侍郎朱圭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但由于乾隆帝的袒护,和珅均能化险为夷。由此可看出和珅有多受宠了。

和珅贪污那么多,乾隆能不知道?我认为两方面原因,一是乾隆为了朝中满汉平衡,巩固皇权;二为了以后继位的皇帝着想,乾隆肯定知道和珅贪污了大概多少钱,乾隆后期清政府已经国库不富裕了,正好可以让继位的皇帝有一个肥羊可宰,并且达到立威收拢人心效果。

可以这么说和珅一是靠自己才智,二是靠乾隆的提携,这也就是为什么乾隆死后嘉庆才杀和珅。因为嘉庆不敢杀,爹还没死呢,你敢杀他的宠臣?但是国库空虚啊。结果抄完家一看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我的乖乖,一个人贪污的钱顶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皇朝的15年税收,怪不得成为古今中外第一贪。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历史第一贪落下帷幕。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算呢?一诸葛亮主要技能是带兵打仗。军师。二诸葛亮那不是权倾朝野,刘备死后那就是他说了算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刘备心愿。三也是最重要的当时是分裂时期,你能说魏蜀吴是大国么?

所以诸
葛亮不能算是。喜欢的请点赞留言关


会飞的大马哈


诸葛亮啊。

蜀汉的内政外交一把抓。托孤的老臣。刘禅的相父。

关键是人家忠心耿耿、一心为公。他自己从没想过要造反,刘禅也对他绝对信任,全力以赴信任他、支持他。诸葛亮说北伐、就北伐,说退兵就退兵。诸葛亮说用谁,刘禅就用谁。从无二话。诸葛亮拿刘禅当亲子侄一样教诲辅佐,刘禅拿诸葛亮当爹一样看待。这样的君臣,也称得上千古佳话。

秦桧。

这货是个十足的汉奸。本来是不应该与诸葛亮放在一起的。但是就当是一个反面典型,为了形成对比吧。

秦桧这个狗,害死岳飞之后,一手促成了南宋与金国的和议。其后成了宋高宗最崇信的大臣,当了20年的宰相。真是权倾朝野。不知道迫害了多少忠良。可是这个宋高宗偏偏对秦桧信任的不得了,从不怀疑秦桧的忠诚。这样的狗贼竟然风光几十年,最后还得了善终,真是气死个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