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潛艇在北極發射導彈,難道不怕幾米深的冰層嗎?

一見如故199437879


世界公認的破冰能力最強的國家當屬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但是不要忘記了俄羅斯也是世界最強使用核潛艇在北極地區能夠突破冰面上浮併發射導彈的國家,不過美國雖然也有能力這個能力,但是跟俄羅斯這個靠近北極的國家來說還是差了一大截,雖然兩國都可以突破冰面發射導彈,但是幾十年來美俄兩大強國仍然沒有突破導彈在水下直接發射的先列,因此可以看出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美國,都不具備北極厚冰層下發射導彈的能力,也就是題目中說的害怕的意思。

美俄在北極的爭奪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僅表現在水上艦艇的爭奪,更多的已經轉移到冰下潛艇的爭奪了,所以美俄為了通過潛艇冰下爭奪自己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在北極活動的一般都是核潛艇,攜帶大量核導彈,如果在冰下發射風險是極高的,而且導彈的彈頭並不具備破冰的能力,要是想在微小的彈頭上加上破冰能力的設計,基本無法實現,所以才想出了通過核潛艇率先突破冰層,上浮至冰層之上進行導彈的發射把危險係數降到最低。因此美俄相繼對自己的潛艇進行了改裝,為了能夠是潛艇突破冰面發射導彈也是不遺餘力,例如俄羅斯新型潛艇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根本都不怕結冰的港口,可以實現隨意的停靠,俄羅斯的多型潛艇都能破冰(德爾塔級、颱風級等)可見能力是多麼的強大。美國也是緊隨其後,使用海狼級和洛杉磯潛艇成功完成多次破冰發射導彈的演習。不過也有尷尬的時刻就是美國的海狼級核潛艇在突破冰面的時候被卡住的情況,這著實讓俄羅斯狠狠的嘲笑了美國一次,不過後期經過改進,已經解決了問題。美俄的潛艇都是的上圍殼都是經過加固的特殊材料製造而成,在加上潛艇本身的材料都是昂貴的金屬製造,又結合了鯨背相關原理設計出了適合破冰而出的潛艇,讓潛艇成為了可以破冰而出發射導彈的利器。

其實美俄兩國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已經具備了在北極具備很強的爭奪能力。但是有一點也他們至今無法突破就是潛艇在水下的通訊技術,因為水下本深對電磁信號和通選的影響都十分的大,在加上幾米的厚冰層,雖然為潛艇的隱蔽提供的有力條件,但是對於要執行任務的潛艇在接受的信號的時候也是極大的挑戰,而隨意的破冰而出依然容易暴露自己,所以未來潛艇的在水下通訊的難題仍然是世界主要大國需要突破的難點。

總之不管是俄羅斯和美國的潛艇發射導彈,都是懼怕那層厚厚的冰層的,而且也是選擇性的突破冰面才能發射導彈,其他國家潛艇是不具備這樣特殊的技能的,這就是美俄兩國在北極爭奪戰發展起來的高難度動作,奉勸他國切勿模仿,以免丟人現眼。


藍海夢想666


當然怕,所以俄羅斯潛艇不可能直接在冰層以下直接發射導彈,通常先是到達發射陣位的冰層之下,然後潛艇迅速上浮,利用自身巨大的體量,使用潛艇圍殼(指揮塔)這個突出部製造出巨大壓強頂開冰層,然後發射完導彈後再迅速下潛,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鯨背效應”。


在北極海底幾千米生存的鯨魚通常每隔幾個小時就必須上浮至海面進行換氣,而在換氣過程中,鯨魚上浮會使用自己堅韌的鯨背擠壓冰層,成功破冰而出,在冷戰時期,俄羅斯人發現了這一原理,於是受到啟發就對潛艇的圍殼進行了仿鯨背的設計,並相應的加大了其結構強度,使其大部分戰略核潛艇都能夠在北極破冰而出,成功發射導彈,其中尤以排水量超過兩萬噸的“颱風級”核潛艇破冰能力最為強悍,三米之下冰層都是秒破!

俄羅斯潛艇之所以如此重視潛艇破冰性能,主要源於北極地區的特殊性,厚厚的冰層可以隔絕潛艇的噪音和雷達以及紅外發射信號,讓美國反潛力量無從下手。而從北極發射導彈到美國本土又是最近的路線,這樣可以減少導彈的滯空時間,增強其突防性能,讓美國反導系統來不及反應,有效提高了核潛艇的威懾能力。


當然了,美國人對此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所以他們的核潛艇也想去北極一試身手,但是因為體重不夠,圍殼過小,強度不達標,往往鎩羽而歸。比如去年美國最先進的海狼級核潛艇在軍演時就出現尷尬一幕。

在破冰過程中“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破冰過程中,圍殼被卡在了冰層之中,整個核潛艇動彈不得,艇員只能拿著鏟子爬出來進行手動鏟冰,這一幕又剛好被附近偵查的圖142巡邏機拍到,現場氣氛極其尷尬,這要是在戰時,“康涅狄格”號就成了甕中之鱉,絕對涼涼了。


軍武吐槽君


當然“怕”了,簡直是怕的要死,不然美俄核潛艇都在北極活動半個多世紀了,還沒有人敢在冰層下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

。目前來說,所有北極地區進行的“戰略核潛艇”北極發射彈道導彈試驗,都是潛艇破冰而出以後,在冰面以上發射的(看圖)。

1995年8月,俄羅斯海軍使用“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北極地區進行了SS-N-20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2006年,“颱風”級核潛艇再次在北極地區破冰而出,隨後沿著冰層裂縫破冰航行並進行導彈試射;2006年9月,俄羅斯一艘戰略核潛艇在北極地區冰面上發射1枚SS-N-23洲際導彈,導彈飛行2600公里後擊中靶場目標;2009年,俄羅斯“德爾塔IV”型戰略核潛艇在北極地區成功躲過美國的偵查,破冰上浮發射兩枚彈道導彈。你可以看出,俄羅斯核潛艇在北冰洋地區發射導彈,都是冰面以上發射。

以上,瞭解了戰略核潛艇都是破冰而出後才能發射彈道導彈,那麼我接下來就需要了解以下潛艇是如何破冰上浮的:

潛艇如何破冰上浮

事實上,潛艇在冰區航行涉及到一個國家的軍事機密,很少公開相關信息,我們所能看到的也都是“競爭方”發佈的消息或者是潛艇擁有國有意發佈的信息。自二戰結束以後,美蘇兩國對於北極這個“天然潛艇隱蔽場”的爭奪就愈發激烈了,1946-1952年,美國就多次派遣常規潛艇前往北極地區偵查和收集資料,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常規潛艇因為需要頻繁上浮通氣充電,不適合長期在北極冰面下活動,這一情況直到艇體結構、材料得到改進、核動力潛艇出現以後才得以改觀。

1、關於潛艇破冰上浮的一些計算問題

核潛艇在北極冰蓋以下活動,能夠躲避水面艦艇和反潛巡邏機的偵查、跟蹤和攻擊,極地冰層膨脹、破裂以及運行摩擦產生的噪聲也能很好的掩蓋潛艇本身的聲信號。但是如何讓潛艇安全破冰上浮進行關鍵的通信聯絡、補給維護以及發射彈道導彈,我們就需要研究破冰上浮時的受力情況、結構強度等問題。

▲潛艇破冰上浮數據模型

潛艇在實際破冰過程中,海水對於冰載荷的影響很小,我們可以忽略其干擾作用,所以我們主要分析冰層與潛艇的接觸點、殼體變形程度以及海冰破碎過程即可。

由於潛艇破冰上浮的速度不同、潛艇體積不同、不同區域海冰的物理和力學性質不同,實際的分析計算很複雜,我們這裡忽略具體參數取值和運算過程,以固定尺寸的潛艇、0.5米/秒上浮速度、連續撞破0.9米厚冰層為例簡要說下結果:

潛艇上浮時,圍殼上部會首先接觸冰層並破冰而出,隨後垂直尾翼會與海冰接觸然後衝破冰層,接著潛艇背部開接觸冰層,冰層會出現大面積擠壓、彎曲、破碎。圍殼破冰而出的時候,頂部會殘留冰塊隨之運動(下圖)。

我們分析潛艇圍殼破冰過程中艇體結構和冰層受力破壞形式,需要建立相關的模型(如下圖):

在我們給定的上浮速度和相關工況條件下,圍殼衝破海冰的過程中,其前端部分的海冰主要發生縱向剪切破壞,後端部分海冰則主要以彎曲破壞為主。當然這些也會隨著潛艇上浮速度、冰層後度和圍殼的形狀不同而發生變化。

在分析完整個潛艇破冰過程以後,我們得出上圖這個“冰層與潛艇接觸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在圍殼剛剛接觸到冰層,由於圍殼的衝擊作用,冰載荷有小幅波動,3.5秒之後彬冰載荷的變化趨於平穩,此時圍殼對冰層的衝擊作用結束,艇背上層和垂直尾翼還沒有接觸冰層;8秒-9秒的時間裡,冰載荷又開始在波動中上升,此時應該是垂直尾翼開始衝破冰層;9秒-10.5秒時,雖然冰載荷迅速上升但是波動不明顯,說明此時艇背開始擠壓海冰;10.5秒以後,冰載荷曲線開始劇烈震盪變化,說明海冰已經開始承受不住艇背的擠壓,不斷髮生彎曲、破裂而艇體也會在此時發生激烈震盪,艇體結構最容易在此時受損,最大承受冰河約為2800KN。

進行了潛艇破冰上浮過程中的受力分析以後,我們就可以針對圍殼、垂直尾翼和殼體進行結構優化、加強。隨後根據你想破多厚的冰、以多快的速度上浮、艇身有多大,進行特性化設計就好了。


裝備空間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導彈是如何發射的。

潛艇在北極冰蓋地區發射導彈的時候,是先破開冰層後再進行發射,而不是直接“橫衝直撞”盲目地和冰層硬剛。所以,潛艇彈道導彈要想在這樣一個惡劣的條件下成功發射,只有衝擊力和強大性能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足夠衝出地面的破冰能力。

然而,常規武器在北極這樣的極端自然環境中活動的時候,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也就是說它也有“怕”的一面,這就是動力潛艇常常需要尋找特定的適合上浮區域——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裂縫、冰層之間的開闊“冰間湖”等。一旦通過衛星定位、地理地圖等方式找到了這種特殊水域,也就意味著潛艇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去破開冰層,從而為戰術打擊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軍事活動中通常是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能夠找到合適的上浮水域的,這時候,就要依賴潛艇強大的破冰上浮系統了。這一套操作基本是這樣的:

首先,利用傳感器、探測儀等設備對目標冰層進行探查,分析冰層各個部位的薄厚程度,然後通過計算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此時,潛艇就有兩個選擇:如果目標冰層相對較薄,那麼就可以直接快速上浮,用“暴力手段”直接把冰蓋撞碎;而當冰層比較厚時,就需要潛艇先緩慢上浮,直到潛艇上殼頂住冰層為止,然後再調節壓載艙,慢慢增大潛艇的浮力,噴出空氣,最後利用浮力把“頭上”的冰層頂開。

相比較而言,第一個方法比較簡單粗暴,但是容易對潛艇造成影響,如果出現計算分析失誤,潛艇一頭撞在比預料中厚得多的冰塊上,就會對殼體造成損害。而第二種“靜態加載”的好處是比較安全,但破冰過程慢,需要提前部署。

這樣看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潛伏在北極冰蓋之下的動力潛艇都能夠順利地破開冰層的阻礙,完成自己的任務。

總而言之,要相信我們中國的友好鄰居俄羅斯,是絕對有實力穿過厚厚的冰面的!


保溫杯裡的冰塊


先說結論:根本不怕。潛艇面對冰層,並不需要瑟瑟發抖,因為它具有對抗的實力!可能有人會問,那麼為什麼美國、俄羅斯的核潛艇都已經在北極活動幾十年將近半個世紀了,還沒有人敢發射冰層下導彈呢?

這是因為,潛艇在發射導彈的時候,是先破開冰層後再進行發射,而不是直接“橫衝直撞”盲目地和冰層硬剛。所以,潛艇彈道導彈要想在這樣一個惡劣的條件下成功發射,只有衝擊力和強大性能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足夠衝出地面的破冰能力。

事實上,如果以固定尺寸、0.5米/秒的速度,大部分的潛艇都能夠通過撞擊,用自身的質量突破大約3英尺,約1米厚的冰層,而一些經過了加強處理的潛艇則可以突破約9英尺的冰蓋。常規潛艇由於需要上浮通氣,進行充電,所以缺乏長時間冰下行動的能力,這就促成了核動力潛艇的出現。

然而,常規武器在北極這樣的極端自然環境中活動的時候,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也就是說它也有“怕”的一面,這就是動力潛艇常常需要尋找特定的適合上浮區域——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裂縫、冰層之間的開闊“冰間湖”等。一旦通過衛星定位、地理地圖等方式找到了這種特殊水域,也就意味著潛艇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去破開冰層,從而為戰術打擊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軍事活動中通常是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能夠找到合適的上浮水域的,這時候,就要依賴潛艇強大的破冰上浮系統了。這一套操作基本是這樣的:首先,利用傳感器、探測儀等設備對目標冰層進行探查,分析冰層各個部位的薄厚程度,然後通過計算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此時,潛艇就有兩個選擇:如果目標冰層相對較薄,那麼就可以直接快速上浮,用“暴力手段”直接把冰蓋撞碎;而當冰層比較厚時,就需要潛艇先緩慢上浮,直到潛艇上殼頂住冰層為止,然後再調節壓載艙,慢慢增大潛艇的浮力,噴出空氣,最後利用浮力把“頭上”的冰層頂開。相比較而言,第一個方法比較簡單粗暴,但是容易對潛艇造成影響,如果出現計算分析失誤,潛艇一頭撞在比預料中厚得多的冰塊上,就會對殼體造成損害。而第二種“靜態加載”的好處是比較安全,但破冰過程慢,需要提前部署。

這樣看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潛伏在北極冰蓋之下的動力潛艇都能夠順利地破開冰層的阻礙,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是非戰爭時期,潛艇還可以申請國家破冰船的幫助。總而言之,無論是俄羅斯的潛艇還是美國的潛艇,都是不需要害怕厚厚的冰面的!


科羅廖夫


核潛艇在發射導彈前當然要進行破冰作業,否則導彈本身無法穿過厚重的冰層,即便穿過冰層後也會嚴重損壞。下圖為破冰上浮後的941型“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看到破除的冰層厚度比一個人還要高不少,“颱風”級的破冰厚度據說可以達到近3米。

北極歷來是個好地方,控制了北極地區就等於掌握了北極航線、北極的各種資源,更重要的北極是一個美蘇(俄)互射彈道導彈的好地方。所以自冷戰開始美蘇就圍繞著北極展開水上或水下的鬥爭。然而北極這個地方自然環境是很惡劣的,冬季的北冰洋超過73%的面積被冰層覆蓋,即便是夏季也達到57%,所以美蘇兩國非常注重破冰船的建造,而且潛艇在設計的時候都要具備北極破冰能力。

核潛艇出航有時候會跟著破冰船幫助其破冰,但是並不常見或者說破冰船隻是為核潛艇水面航行掃除障礙而已,一旦核潛艇下潛開始執行任務就不會跟隨破冰船,因為破冰船的目標實在太大了。下圖為俄羅斯“伊利亞·穆羅梅茨”號破冰船為“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戰略導彈核潛艇進行破冰領航

不管是攻擊型核潛艇還是彈道導彈核潛艇執行軍事任務的時候必須要依賴自身的破冰能力。由於北極冰層的厚度實在是太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彈道導彈如果直接從冰層下發射很可能根本穿不透冰層,即便穿透了也會造成導彈損傷,所以在北冰洋地區發射彈道導彈導彈通常是破冰上浮到水面進行發射。有一部電影大家可以看一下《K-19寡婦製造者》,這個電影中就有K-19在北冰洋破冰後水面發射彈道導彈的場景。

美蘇(俄)的核潛艇設計的時候都專門考慮過北極破冰,指揮圍殼、潛艇上部殼體、艉舵和艏部的聲吶罩都是經過專門的結構優化和加固。而且核潛艇自身的排水量和儲備浮力也極其巨大,核潛艇的儲備浮力都在20%以上,利用自身極大的儲備浮力衝擊冰層達到破冰的下過,一般儲備浮力越大破冰能力越厚。“颱風”級核潛艇的破冰能力是各潛艇中最高的,達到3米厚,而美俄其他核潛艇的破冰能力一般不會低於1米。


雛菊西瓜Peterpan


俄羅斯核潛艇再強也無法從北極水下發射潛射導彈,這個結果完全可以被預料到,因為無論採用乾式或者溼式哪種方式來發射導彈,後者都絕對不可能破冰而出,更何況北極的冰層動輒就是幾米厚,如果不是想專門找不愉快,可千萬別那麼做。一般來講,在北極那種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核潛艇發射導彈前都會上浮,並利用超強殼體迅速撞破冰層。在此過程中,俄羅斯潛艇借鑑了所謂的“鯨背原理”。

鯨屬於哺乳類動物,因此它不能永久在水下活動,每隔幾小時,鯨都會浮到水面來呼吸,一般海域的鯨類換氣自然不費事,可在北極地區生存的鯨類必須具備衝破冰層的能力,因此,像格陵蘭鯨這種大塊頭統統需要靠自己的“背”來破冰,這一原理被冷戰時期的蘇軍發現,後者隨之根據鯨背的原理對圍殼進行了特殊設計,當然了,俄羅斯人為了確保其核潛艇可以順利衝破冰層也加強了圍殼的整體結構,或許也採用了更加剛硬的特種鋼,基於此,俄軍大部分戰略核潛艇都可以衝破冰層。

以“颱風”級核潛艇為例,它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核潛艇,其噸位達兩萬噸,無論是排水量,還是艇寬,俄軍“颱風”級核潛艇都達到美軍“俄亥俄”級核潛艇的兩倍,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再加上它的背部非常硬,撞破一般的冰層根本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是遇到三四米厚的冰層,“颱風”級都能瞬時衝破。

北極大部分地區雖然無人居住,但資源卻非常豐富,再加上該地區戰略位置重要,因此成為了美俄爭奪的重要區域。而俄羅斯核潛艇無疑是北極地區最強悍的軍事存在之一,厚厚的冰層顯然不會困擾俄羅斯人,但它們卻是俄製核潛艇最好的偽裝,核潛艇躲在冰層下,既可以降低噪音水平,同時也會有效隔離雷達和紅外信號,這非常不利於其他國家對俄軍展開情報偵察。

別看核潛艇撞冰層這項技術不難,如果沒有特殊要求的話,誰家的潛艇會動不動就開到北極,因此,大多數國家的核潛艇不會針對冰層對相關部位進行專門加固,放眼全球,經常去北極溜達的核潛艇大都來自美俄兩國,俄羅斯不用說,人家不凍港不多,又常年在西伯利亞活動,核潛艇撞擊冰層的能力毋庸置疑,可美國人就不一樣了。當初,美軍想用海狼級核潛艇“康涅狄格”號模仿一下俄軍的壯舉,無奈自身重量不夠,除了圍殼破冰而出外,艇身其他部位依舊在冰下,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由於水面速凍,這艘美軍核潛艇接下來甚至動彈不得,只能採用人工方式掘開冰窟還其自由。而在北極地區偵察情報的俄軍圖142巡邏機正好看到了這一幕,你說尷尬不尷尬。


兵器世界


的確從核潛艇誕生開始,像美蘇兩國就已經開始在北極海域航行來宣誓自己的主權的同時還能夠威懾到對手,畢竟在北極海域發射彈道導彈對於美蘇乃至現在的美俄都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在蘇聯解體後,作為距離北極最近的國家之一,俄羅斯一直沒有放棄對北極海域的掌控權,並且在近幾年俄羅斯的海軍實力重新開始恢復後,俄羅斯將自家最新的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都派遣到北極海域進行常規戰備巡邏任務。

其次因為北極海域的特殊性,厚厚的冰層可以隔絕潛艇的噪音和雷達以及紅外發射信號,讓別國反潛力量無從下手,所以像距離北極很近的蘇聯到如今的俄羅斯都一直很重視潛艇的破冰能力。

雖然現在潛射技術的發展之下,潛艇可以在水深幾十米的範圍內發射包括彈道導彈或者常規的戰術導彈,但是對於北極這個常年冰凍地區而言,由於其地理環境特別惡劣,所以潛射技術在北極這個擁有厚厚冰層的地區並不實用,畢竟面對幾米厚的冰層,任何潛射導彈撞在上面不炸也得受損。正因為此,雖然有不少國家開始重視潛艇在北極海域的自由航行能力,但是在北極海域,俄羅斯憑藉著地理優勢和自身的軍事優勢,還是穩居第一的。而且俄羅斯近幾年也在努力加強對北極海域的自由航行掌控權。

而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如果遇到需要發射導彈時,採取的破冰手段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通過衛星偵察或者聲吶探測的方式對潛艇前方或者上方的冰層厚度進行探測,如果冰層的厚度比較薄的話,那潛艇只需要藉助自身的浮力快速上浮將不太厚的冰層擠破即可實現上浮;當然如果以前聽探測到前方或者上方的冰層厚度很厚的時候,那就不能直接快速上浮來擠破冰層了,因為這樣做很可能對潛艇自身的結構產生傷害。所以在這個時候潛艇就要先緩慢的上浮直到潛艇的圍殼頂住冰層下方的時候,然後再慢慢調節潛艇的上升浮力,最後一點點的把厚厚的冰層擠破實現潛艇上浮。

但是這種上浮方式對潛艇自身的結構有很大的要求,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用到所謂的“鯨背效應”了,所謂的鯨背效應也是從生活在北極海域的鯨魚身上得到的經驗,因為鯨魚需要定期上浮水面呼吸空氣,所以生活在北極海域的鯨魚如果遇到厚厚的冰層的時候,就會使用自己堅韌的鯨背擠壓冰層從而成功破冰而出。所以人類發現了這一原理後對潛艇的圍殼進行了仿鯨背的設計,並相應的加大了其結構強度,從而使得戰略很潛艇在大部分冰層下都能夠實現破冰而出。當然從潛艇利用自身的浮力破冰的原理來看,一般浮力更大的潛艇在自身結構允許的情況下,其破冰能力更強。

像蘇聯時期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北風級戰略核潛艇其滿載排水量超過2萬噸,所以面對3米厚的冰層其都能夠實現破冰而出。

第二種:北極的冰層並不是幾千米範圍內都是連作一塊的,所以在這些冰塊之間總時有縫隙存在的,所以潛艇如果能夠探測上上方的冰層有縫隙的視乎,就會藉助冰層縫隙,很從容、幾乎不費太大力氣和時間實現破冰而出。常規動力潛艇受限於自身動力系統需要定期上浮充電的原因,缺乏長時間冰下航行的能力,所以在北極海域能夠航行的目前仍舊只有核潛艇。

當然從核潛艇的破冰能力來說,目前俄羅斯還是處於世界第一地位的,這一點從前面說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可以從容破開厚達3米的冰層就可以看出俄系核潛艇的破冰能力。但是另外一邊的美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其從一開始並不太注重潛艇的破冰能力,只是這幾年俄羅斯開始重返北極後,美國被迫開始進入北極海域航行,但是受限於美國潛艇在破冰設計上的不足,美國有一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就曾在北極鬧了一個很大的笑話。這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雖然利用圍殼成功頂破了冰層,但是因為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在設計之初並沒有利用“鯨背效應”加強艇身結構強度,再加之美系潛艇都是單殼體結構設計,在浮力儲備上相比蘇系差了很多,所以在艇背結構強度不足、儲備浮力又不夠的情況下,這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最後是在艇員利用電鋸隔開冰塊後才成功實現了上浮,更背點的是這一窘況還被附近巡邏的俄羅斯反潛巡邏機拍到。

當然這只是和平時期的戰備巡邏,如果是在戰爭中的話,這艘被冰層卡住的美國核潛艇就只能乖乖吃蘇系反潛巡邏機的導彈攻擊了。


魑魅涅槃


不怕,因為潛艇在發射導彈的時候不是直接在冰層下面發射的,而是需要先破開冰層後才能發射導彈,所以,潛艇想要在北極這個冰雪的世界裡把導彈射出去,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破冰能力,其實對於大部分的潛艇來說,都能直接依靠艇身的撞擊突破大約3英尺(即0.9米)厚的冰層,而一些經過了加強處理的潛艇,則是可以突破約9英尺(即2.7米)厚的冰層,

只不過即使是這樣,在破冰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非常小心,一旦出現意外,到倒黴的就是幾十億美軍的潛艇以及上面的水兵了!其實,潛艇在北極活動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上浮的,而是需要到特定的上浮區域,比如冰層之間的裂縫、冰間湖等,其實“冰間湖”這個概念最初就是來源於俄羅斯軍方的一個專用術語“полынья”,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冰間湖(Polynya)”的意思,而所謂的冰間湖其實就是:一個存在於冰層之間的開闊水域,水面無冰或者僅有薄冰覆蓋。
包括冰間湖在內的特殊開放水域通常會有衛星進行圖像分析預測,潛艇在出任務前的幾天,或者是跟軍方的停止通訊之前(即下沉後)就能得到相關的地理資料,從而幫助潛艇找到特定個開闊上浮水域!

當然,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上浮區域,那麼就需要直接的暴力破冰了,而在破冰之前需要用到聲吶、各種傳感器(比如溫度、壓力傳感器)等設備對冰層進行探測,分析數據後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當然,確定了破冰位置之後也不是直接撞上去就行的,需要根據冰層的厚度來判斷,

如果冰層不是很厚,那麼潛艇可以直接快速上浮,通過高速撞擊來破冰;而當冰層比較厚時,那麼此時就不是直接快速撞上去了,而是先慢慢上浮,讓圍殼以及上殼體先接觸,然後通過壓載艙噴射壓縮空氣,慢慢增大潛艇的浮力,直到頂開上面的冰層,這個過程也叫做“靜態加載”,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突破冰層浮出水面!


當然,如果不是戰爭時期,潛艇的破冰可以得到國家冰上中心的幫助,比如破冰船等,總之,潛艇想要在北極發射導彈,肯定不是直接在冰層下面發射的,需要靠艇身破開冰面後才能發射,也就不用擔心導彈會撞到厚厚的冰面了!


哨兵ZH


近幾十年,俄羅斯和美國的潛艇技術一直引領世界潛艇發展潮流。俄羅斯的潛艇憑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長期讓美國海軍倍感壓力。俄潛艇的眾多絕技中就有一項是在北極發射導彈,這讓美國的反潛機感到無可奈何。但俄羅斯的潛射導彈並不是直接從冰層下面發射的,而是要利用指揮塔圍殼這個凸起物強力衝擊冰面,衝出冰層,然後發射導彈。而且俄羅斯潛艇在這方面的能力最強,勝過美國和其他國家。

大家看美國大片的時候,曾經看到過這樣的畫面。潛艇追殺車隊,潛艇直接衝破冰層,發射導彈,場面令人震撼。現實中的潛艇也是如此,在破冰能力上,蘇聯時期研發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穩居歷史最強,至今未被超越。它可以乾淨利落的衝破3米厚的北極冰層,然後發射戰略核導彈,這給美國方面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果沒有這個絕技,數量只有六艘的颱風級如何能平衡住十四艘俄亥俄級。

而美國潛艇在這方面就不太行。美國的史上最強戰術核潛艇海狼級也曾經想秀一把破冰技術,結果破冰失敗,指揮塔直接被卡在冰層上。潛艇員無奈,只好帶著雪橇出來人工除冰。從根本上講,俄羅斯潛艇的結構強度勝過美國,所以破冰能力更優異。美俄大部分潛艇的破冰能力在1米左右。

其實突破冰層這種技術的進步,還要感謝一種動物。那就是北極的鯨魚,北極鯨魚大多數時候潛伏在水下很深的地方,幾個小時會浮出水面換一次氣。北極的冰蓋率還比較高,基本能保持在50%-70%的範圍內,鯨魚要換氣就必須破冰。鯨魚身體雖然很柔軟,但它破冰能力很強。人類觀察到這個現象後,就模仿鯨魚脊背的流線,應用到了潛艇技術上。

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北極的冰山正在消融,冰層也少了。一方面威脅了動物們的生存,另一方面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沿海城市被淹沒,引發大規模海嘯。因此國家社會急需就溫室效應和氣候變暖問題達成長久的方案,避免因為個別領導人的看法而前功盡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