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校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时,要求每课时都要有教学反思,你怎么看?

静思的长寿花


不能说完全就是形式,教学反思这个东西,你若真正重视了,一定会有用;但如果你觉得它没用,它就真的是个形式化的东西。

我们学校的教案纸是自己设计的,教案上必须写的这几项:教师、年级、学科、时间、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达标测试、教学反思。最后一项是教学反思,必须得写,要不然,检查教案时是要扣分的。



以我为例,我教初中语文,一般都是从初一开始,带到初三,三年六册书下来,前面教,后面忘,等回头再来一遍的时候,当初出现的问题早就忘了。

如果当时写下详细的教后反思,也许会好很多。

我身边的老师,包括我,也写教学反思,只是从来没有当回事,就只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环节,随手写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应付差事而已。所以,我们都没有成为名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其实是在强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会寻找解决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通常情况下,不会每节课都有很多反思。有时候,对学生的预料不够准确,或者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到位的,这时候才需要反思。



比如,我昨天上八年级古文单元第一课《三峡》,在A 班上课时,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直接让他们自己翻译文章,很多同学写了几句之后,在那干瞪眼。我就明白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即使是快班,一下子让他们翻译也是比较困难的。
以后再上课的时候,我就会让他们先对重点词语释义,然后分段翻译,这样难度就降低了。

我看很多回答者都在批判“形式主义害死人”,我想说的是,有这种形式束缚的时候,你会偶尔认真反思一下,即使一个学期一两次,那它也是有用的。

但如果根本就没有这个形式,那就根本不会想到反思,更别提写出来了,虽然很有想法,但没写下来,超不过三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教学和班级管理一样,需要反思。

我之前带班,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吃力不落好,学生嫌我管得多管得严,他们偷偷叫我“四大恶人”之之首,师生关系很紧张。

后来,我觉得这种状态不对,就改变了方法,尽量放手, 凡事多让学生做,自己做甩手掌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后来果然好了很多。


终将长大


这个问题,纯粹是学校管理问题了,要求每课时都要有反思,也不违反任何规定。有人责问谁定的?学校有权这么做,为了给点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学校可以这么做,这么做也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笔者还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有六语形式主义的嫌疑。教学反思是必要的,不是有些外行人认为那样,完全是多此一举。教学反思,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但是,笔者认为,教学反思不一定是写在教案的后面,而且没有必要每课时都要写多少字的反思,这种做法,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教学反思,应该是老师的自觉行为。没有反思的教学行为是不存在的,一名老师教学一定的内容后,必定会在心里反思一番的,只是,他们没有写出来。为何没有写出来,这与个人的反思特点相关的。

现在,备课笔记的形式也已经多样化,但是,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还是抱着手写的教案不放,这是一种落伍的行为。前阶段既有一所大学,对上课没有纸质教案的老师进行了通报和处理。这是有待商榷的。

只要老师备课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备课,都是可以的。有的老师博闻强记,运用现代办公手段写了电子教案后,教学重难点及程序安排,已经烂熟于心,何必要去写什么纸质教案呢?

教学反思,笔者觉得不用那么频繁,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教学下来,对教学有所悟有所得有教训,总结一下,也就可以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强求每一课时都必须写,必须写多少字,形式主义可以休矣。


当代师说


我在第一线做过20多年语文教师。后来也做过教学管理工作。

总体上来讲,我个人观点是形式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套。具体的讲,课还是应该备的,教案还是应该写的。不过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对教案的检查,也应该针对各位教师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一来,就给教学管理者(包括学校教务处,市县教研室),提出一个怎样根据教师的不同实际,制订不同备课方案。

个人认为:

(1)上岗3-5年、对教材教过1-2轮的新教师,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规定项目内容。

(2)对教过两轮以上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学科标准(课程标准)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写出新教案。即所谓:在备学情以及学科前瞻性和探究性方面有所创新。

(3)对一些省区教学能手、省特级教师,则在第二条的基础上,要求教案在示范性方面有所作为。

总之,我的观点是,不管新老教师,课还是应该备的,不过应该根据各个教师的不同情况,在详略方面有所侧重。尽管教材变化不大,特别是理科教材。但是,每位老师的教学对象,却时刻都在变化着,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按照本学科前沿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所调整。



李彬文


每课都要写反思?谁定的?学校定的。学校为什么这么定?无非两种原因:上面教育管理部门要求的,或者学校根据某个理论自定的。

这个课后反思有无必要?首先我想请各位思索:干工作的仅仅是教师这一个行业吗?(不是)别的行业人员不需要成长吗?(不是)公务员、医生、工人等是不是每做一件事要预先写个过程,然后再写个反思呢?(不是,至少不强制规定)

为什么教师要天天反思课课反思?这除了教育管理人员通过行政干涉来显示权力外没有什么可以解释。反思,是有感而发,有感则写,无感则不写,可以书面写,可以心中有,强行要求课课写,教师有压迫感,甚至有被奴役感,必然令人生厌,瞎编滥造者有之,照搬照抄者有之。这徒增教师负担,君不见教师怨声载道乎?

教学有方,亦教无定法。教学理论,全员掌握;教法,自主选择,不必一统。特别是留痕类的任务,纯粹多余。我反思,但不必留痕(写反思)。我改作业,但不必留痕(批改记录)。……其他的不再多说。

其实,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思考,除非睡眠状态或植物人状态,每做完一件事,包括每读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与人交谈之后,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想或反思,人就是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反思是生活常态,是自发的,有时也是自觉的。我们不能因为没写下来,就认定别人没有反思。

说白了,统一要求写课时反思,并不是什么专业性要求,并不能体现什么教学内行,它只是教师的额外负担,具有压迫性,缺少人性化和灵活性。它把教学行政化,它完全是为了迎合行政检查的需要。

教育,有时真的有被外行人乱管的味道,教师同行们,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传播正能量,促进教学改革,减轻教师负担。支持我观点的请不要吝惜您的手指头,感谢您的点赞或转发,也恭请批评指正。



百姓茶馆话人生


每天写反思有点形势主义,一段教学内容完成再写更有整体性和针对性。我自己经常写反思教学日志,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包括板书,学生反馈问题,以及各个班教学过程中捕捉到的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整。好处是下一轮教学我可能记不清楚一些问题难点和重点,这样我看看教学日志和反思就知道怎么备课了。经过几轮修改和积累,会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像我们开设新课程,更需要写教学反思。比如我们团队开设了《影视与西方文化》,我已经教授了三遍,每遍都有不同收获,反思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教学对象和教学素材,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有新团队成员加入,我把自己的教学流程和反思交给他们,他们根据我的记录,可以马上上手,有利于团队建设。


猫咪英语课堂


这种做法和要求实在是有一些教条和刻板。

教师工作量之所以繁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华而不实刻板教条的虚工作,占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些学校之所以要求老师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级部门检查时,有这样的硬性指标和要求。

二是教学反思是教师教案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教学反思,则这一节教案就不完整。

三是一些学校领导教条的套用“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认为让教师每节课后都写一篇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教学反思是对的没有错,写教学反思是很好的促进和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让教师写教学反思并没有错。

错就错在了,把教学反思狭义化的理解;

错就错在了,让教师每一节课后都写一篇教学反思。

所谓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一个系统深入的过程,并不是一节课一节课碎片化的反思。

反思的过程,一般通过教育案例分析、教育叙事、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式来提高反思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不但能够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

而每一节课要求老师写一篇教学反思显然是太过教条,不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只能疲于应付的去完成任务,根本就谈不上教学反思的质量。

这样的教学反思,只是充了一个数量而已,大多数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根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教学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教学的完善和进一步的提高,也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和教学理念,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校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觉自主的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及其教学方式,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写出来一个什么所谓的反思。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更多的是要激发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够被激发出来,他愿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修正和矫正,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和成长。并不一定教条的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写出一篇反思来,这样的确有一些劳财伤命,也不一定能收到想要的效果。



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没有错,但是要求每一节课后都写一篇教学反思,的确有些刻板教条了。


教育探微


学校领导检查老师的课后反思内容,看上去是形式主义,实际上是督促老师要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即使学校不检查教师备课本,老师也应当有教学反思内容,学校的这种做法应值得称赞。


我是一线老师,以前写教案时也不会写教学反思内容。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对上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这堂课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讲清楚,学生学习效率怎么样,哪些问题还有待老师进一步突破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批注在教材的旁边。在下次讲课时,会花五分钟左右时间集中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上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内容。

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平时我的家庭作业很少,就是完成书后的课后练习。我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在片区都是数一数二的,连续五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我认为是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学生读懂了教材,突破了重难点,把握住了考点。


有一部分老师也在上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没有把反思内容记录在备课本或者书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过了几天,记在头脑中的教学反思又遗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不利于教育教学。


Lance课堂


我认为,这种要求并非是多余的。一节课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写成了教案,并且按教学方案上完了课,有些人便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以为可以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教师一輩子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教学能力也不可能有所提高,他的教学成绩也不可能超越他人。

本来任何人的教学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尤其老师是面对的活生生的学生,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一堂课上下来必定是有得有失。老师应该通过对这节课教学实践的验证,进行回顾与反思,找到自已行之有效的最感得意的方法技巧,也应该找到自已的不足之处,并且总结出改进或弥补不足之处的方法。这样,就会使自已的教学能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有个别不求进取的人连教案都不想写,更别提什么“反思”了。但是,我还是要实话实说,写教后“反思”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环节。有人强调教学工作忙,沒有时间写,你教学工作忙不忙是另外的事,你愿不愿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是你自已的事!


傅天信老师


这东西我经历过类似情况,就是实习时的工作日报。

你说我一个实习生,有啥可以写的?每天能干的有啥?每天晚上回来为了这300字抓耳挠腮的编。

教学反思也是一样的,每一节课写一篇?要知道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每堂课可能真的是平平淡淡的教学,又不能最后写个“正常教学”就结束,非要写的话,九成以上是编的,浪费时间浪费心思,还不如让教师好好趁着下课喝杯茶休息休息,准备下一堂课。

如果一定要写的话,一周一篇我个人认为是最合理的量,教了一周,大大小小总归有点事情,总会有一点感悟,记下来也不是一件坏事,对以后的教学是有利的


用户153297980648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是初中生物老师,每天按照学校的要求写教案备课,而且还写反思!

我教初中生物十多年了,对教材很熟!说句实话,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四本生物课本的内容就会背了,课备与不备都没有关系,以前学校的教务主任就是这样说的:像你这样的老师,课备与不备都没有关系,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你大概备下,写教案只写大概要点就行!我就照这样做了,而且最后所教班级的成绩也不差!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和协了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岂不美哉!?

后来,又换了一个教务处主任,这个刁蛮的很,要求不管什么情况,所有的老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写教案,而且还要求一般内容用蓝笔写,重点内容用红笔写,最后还要课后反思,每一课都要写!教案要预写三课!并且要书写工整,注意书写的字距与行距!每周捡查,评比优秀教教案,大肆表彰!这些要求是正确的!但一些老教师背地里却这样评价: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大家对这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刚走上讲台的年青老师,备课仔细,多教研,多讨论,多合作!对于老教师就不必那么死板要求,因为他们的业务精湛,教材就熟悉!

现在有人既然把这个问题,拉到头条
,就请大家各抒已见,交流思想,力求达成共识。

这是我的看法,请批评指正!原本创作,码字辛苦,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点赞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