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公元前2070年初至公元前1600年)

帝仲康六年,顓頊之玄孫己樊因功被仲康賜爵為伯(史稱夏伯),封居昆吾,改稱昆吾氏。昆吾國都帝丘,歷十三世。夏帝廑四年,一支遷許(今河南省許昌市東故城)。

夏帝癸三十一年,商克昆吾。"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詩經·商頌·長髮》)即此。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西伯戡黎,朝食於戚(今濮陽市城區戚城一帶),暮宿於泉。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西周

(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紂,駐兵操刀、留胄(今南樂縣元村鎮操守、留胄村)二營。

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

成王以朝歌為中心,劃定武父(約在今河南、河北交界處)以南、圃田以北的地方封給胞弟康叔(名封,初封於康,故為康叔),建立衛國,統領商都周圍及殷先民七族,國號衛。帝丘一帶屬衛國。今範縣西部為衛國,東部屬魯國。今範縣高碼頭鄉有分化臺村,傳為衛、魯分界處。

春 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

魯莊公會齊侯於城濮(今範縣西南部、濮陽縣東部),謀伐衛。次年三月,齊桓公伐衛,敗衛軍,責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

秋,魯公孫敖,會晉侯於戚(衛邑,今濮陽市區京開路南段路西有戚城遺址,後世俗稱孔悝城)。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

衛滅鄭。衛文公死,其子成公鄭立。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

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時,楚強晉弱,晉文公聯合宋、齊秦等國參戰,且採取\"退避三舍\"後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在城濮(今濮陽東南)大敗楚軍。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

狄人圍攻衛國。十二月,衛成公從楚丘遷都帝丘,以避狄難。衛在濮陽建都,凡388年。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

秋,衛成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八月同盟於馬陵(今範縣舊城西約8公里,金堤旁)。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6年)

衛不朝晉,晉出師伐衛,取戚城(今戚城遺址)。次年,晉攻衛,衛求和。

周頃王三年(公元前616年)

十月,魯國叔孫得臣敗狄於鹹(今濮陽縣城東南的鹹城村一帶),擒狄酋長僑如。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黃河自中下游第一次大改道。黃河自宿胥口(今浚縣新鎮附近)潰決大改道,經今滑縣人濮陽縣西部轉而北上折入清豐、南樂縣境,進大名界。範縣、臺前成為瀦水區,河決常泱之。自此,濮陽境始有黃河流經。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

齊侯、鄭伯會盟於鹹(即鹹城)。

周簡王四年(公元前582年)

衛定公、齊頃公、鄭成公會盟於鹹。

周靈王四年(公元前568年)

晉、宋、魯、陳、衛、鄭、曹、莒、齊等13個諸侯國君主、大夫會盟於戚城。冬,衛、宋、鄭、晉等伐楚救陳。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

衛獻公暴虐,被其臣孫林父、寧殖所逐,奔齊。

是年,晉、宋、魯、鄭、衛等7國大夫會盟於戚,協定衛殤公之位。

周靈王十九年(公元前553年)

衛、宋、晉、魯、鄭、莒、曹、齊等諸侯國君主會盟於澶淵(湖名,今濮陽縣西北,已廢)。

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夏,晉、宋、魯、鄭、曹等諸侯國君主於澶淵會討衛獻公。取衛西六十邑給孫林父,執衛獻公、寧喜、北宮遺歸晉。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衛伐晉於戚,被晉孫蒯戰敗,退至圉城。

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

子路隨孔子自齊返魯,魯亂,避於範(今範縣),並講學。時,魏水大泛,築堤防,後名"子路堤"(舊址在今範縣故城東北子路堤村旁)。

周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

晉與衛會盟時,侮衛靈公。衛遂叛晉。晉、魯出兵侵衛。

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

齊伐晉,破夷儀(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南)。晉以車千乘伐齊師,衛靈公以車五百乘援齊師。齊軍敗,以媚(今山東省禹城)、杏(今山東省東阿西)等三邑及500社(25戶為一社)酬衛。次年,晉攻衛都帝丘,報復衛軍助齊之仇,相持無果而返。

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衛靈公時,儒家創始人孔子(名孔丘,魯國人)先後四次適衛,向靈公宣傳"仁政",自此周遊諸侯國間歷14年,在衛10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魯。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衛靈公夫人南子淫亂。太子蒯聵欲殺之,未果,逃於宋。

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

八月,鄭罕達與晉趙鞅戰於鐵(今濮陽市區王助鄉鐵丘村東)。鄭師敗績。史稱鐵丘之戰。

是年,衛靈公死,蒯聵之子輒立為出公。因靈公夫人反對,晉拒納蒯聵避難。聵自晉潛歸戚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衛執政孔圉死,蒯聵自戚入衛都,與衛大夫孔悝(駐戚城)之母孔姬合謀襲出公。出公奔齊,蒯聵自立為君,為莊公(元年)。孔丘弟子子路痛斥聵、悝不義,被悝部將殺死於戚。今濮陽市區戚城北存有子路墓(俗稱子路墳,另有一座在清豐縣固城鄉馬廠村)和子路墓祠(即仲夫子祠)。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

春,齊興師,圍戚伐衛。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

晉國在今清豐縣西南部築頓丘城。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

衛莊公(蒯聵)奢,施苛政,因工匠反(史稱"百工起義",為中國歷史上首次奴隸起義),攜太子疾和公子青逃至戎州,被與衛有宿怨的戎州貴族己氏殺死。冬,衛靈公之子起因齊支持而立為衛君。次年初,衛臣石圃逐起;夏,出公(輒)自齊返,逐石圃復位。

戰 國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周敬王四十五年(公元前475年)

衛國人柳下蹠在柳下(今濮陽縣柳屯鎮一帶)發動並領導了一次奴隸起義。

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0年)

衛國奴隸不堪重賦勞役再次起義。起義者與出公(輒)親信拳彌合謀,裡應外合,內外夾攻,趕走出公。後,衛人立黔為悼公。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週考王九年(公元前432年)

衛敬公卒,子糾立,為昭公。時,衛國弱小,附屬於趙國。

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

趙獻子(浣)築平邑城(今南樂縣東北部平邑)。

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

齊國公子居思伐趙,圍平邑。

周威烈王十六年(公元前410年)

齊將田肹率軍與趙將韓舉戰於平邑,大敗趙軍,俘韓舉,取平邑、新城。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韓、趙、魏瓜分晉國後,頓丘邑歸屬魏國。

周顯王元年(公元前368年)

齊將田壽率軍伐魏,圍觀邑(又名觀澤,今清豐縣南部)。觀開城降敵。齊佔觀邑,衛隨成齊國附庸。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

趙伐衛,魏派龐涓救衛。

周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

衛國被貶號為侯。

周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

魏伐韓。齊將田忌、孫臏領兵伐魏以救韓。次年,魏將龐涓自殺於馬陵(今範縣西南8公里,有迷魂陣村)。史稱馬陵之戰。

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年)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衛國被貶號為君,"獨有濮陽"(見《史記·世家》)之地。

周慎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

齊與魏、趙戰於觀澤,齊軍敗走。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

魏佔衛國。衛淪為魏國附庸,歲歲朝貢。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

趙將廉頗伐魏取繁陽(今內黃縣東北一帶),佔今南樂。秦將蒙驁率兵伐魏,破頓丘、酸棗等20餘城。秦"拔衛",在今濮陽一帶始置東郡。治所於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移置濮陽(今濮陽縣西南)。今範縣、南樂、清豐境為其屬地。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

秦使衛君角遷居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自此,衛國在濮陽建都的歷史結束。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

秦文信侯、衛國人呂不韋集成《呂氏春秋》。因該書是"兼儒墨,合名法",故呂不韋有"雜家"之稱。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

戰國五大遊俠之一、衛國人荊軻,因衛滅逃亡至燕國。受燕國太子丹之託,荊軻攜在燕避難的秦將樊於期首級和燕國督亢地圖(內藏毒匕首)赴秦,刺秦王未果遇難而死。後人敬其為壯士。行前,荊軻壯懷激越地歌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濮陽年譜】夏、商、周(含春秋與戰國)

請關注下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