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當路紮寨的指示守街亭,如果街亭丟失,馬謖會被諸葛亮殺掉嗎?

歷史熱點縱橫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指揮做事,不會被砍頭,馬謖之所以被“揮淚斬馬謖”,主要原因是他不受諸葛亮節制或者說過快失去街亭,而非失去街亭。

馬謖被斬根本原因

大家可以看看《三國志》本文是如何敘述馬謖失敗一事,“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馬謖之失,主要在於“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軍隊的口號是什麼?“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一個不聽號令的將軍,如果不斬,主帥再難統帥三軍,此乃馬謖必死之本。或許有人會提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提出這樣的觀點這本身沒有毛病,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最終打贏了,那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打敗了,那叫“不受節度”。

既然馬謖是因為“違亮節度”而被斬,那麼馬謖如果按照受諸葛亮節度,舉動也不失宜,那麼馬謖就不會被斬,但是馬謖被處罰卻是一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馬謖不僅與諸葛亮交好,與劉備關係更是密切,當然了,這樣的推斷有點腹黑。

馬謖“活罪難逃”

為什麼會說馬謖“活罪難逃”呢?因為街亭失守是必然的事情。

  • 實力不敵

馬謖當時守街亭,帶兵兩萬,身邊的副手是戰鬥經驗豐富的王平。對方是誰?是曹魏名將張郃,張郃的實力在三國武將中也數得上名次,馬謖一定不是他的對手,但是王平堅守不出的話,可以抗衡。

街亭易守難攻,以兩萬守五萬,或許有點壓力,但是不至於快速失守。《三國志》中沒有寫出馬謖具體如何失敗,只是記載了“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所以具體咋回事也不好說,咱們後續分析姑且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來說,因為《三國演義》設置的情節,凸顯了馬謖紙上談兵的性格,也許貼切事實。現在咱們繼續說實力對比。

面對張郃,馬謖和王平堅守不出,能守住已經是萬幸。前沿日久,街亭之戰必敗。

  • 馬謖貪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事出突然,效果極佳。由於諸葛亮的管理有方,軍隊所到之處盡皆來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致使關中大震。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三國志》

此時的魏明帝內心驚慌,派出張郃、曹真前去阻擋。

面對張郃這樣的名將,而且兵力懸殊之下,馬謖深諳兵法,為何不聽諸葛亮節度,又不聽王平勸告?難道馬謖傻嗎?不,馬謖不僅不傻,而且太過聰明。

馬謖雖然口若懸河,熟讀兵法,但是馬謖未有寸功,此次守街亭之任務,並不是一個討彩的活,諸葛亮讓王平為副,就是怕馬謖第一次太緊張,萬一挫敗,怕他失去信心,對未來不利。

但是諸葛亮錯看了馬謖,馬謖膽子很大,他深知諸葛亮安排的極為妥當,王平所言也甚為有理,但是他全然不顧軍法,正是因為想一戰成名。如果他按照諸葛亮的方法,固然守住街亭無礙,但是這功勞卻全是諸葛亮的,只有馬謖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僅守住街亭,還能全殲敵軍,這才能凸顯他馬謖的高明之處。

於是,馬謖鋌而走險,全然不顧全局,只為一己私利,結果沒能一戰成名,反而一戰殞命,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因罪被斬,著實憋屈。

  • 諸葛亮排擠馬謖

這或許也是馬謖必然獲罪的一個原因,當然了,這裡面有著對丞相腹黑分析的成分,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全面的分享,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馬謖在劉備生前,與劉備關係賊好,劉備對馬謖也十分看重。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劉備一致,諸葛亮和馬謖也經常徹夜長談,可見其關係之親厚,非一般人可比。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可能感受到了來自馬謖的壓力,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給馬謖安排了一個守街亭的活兒。

這個守街亭到底是個什麼任務呢?守它的戰略目的其實關鍵在於一個“拖”字,也叫爭取時間,諸葛亮沒指望馬謖和王平一直守住街亭,只要能守個十天八天,為諸葛亮穩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爭取時間,到時候孤軍深入的人就不再是蜀軍,而是張郃這支魏軍。

張郃攻打街亭,乃是斷諸葛亮後路之舉,如果馬謖和王平守住街亭一些時日,諸葛亮穩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一旦諸葛亮站住腳跟,那麼抄後路的人就不是張郃,而是諸葛亮反包圍張郃了。

可惜馬謖不堪重用,幾天就敗北了,導致諸葛亮無奈撤回,能安全撤回漢中,已經是諸葛亮能做的最好程度。

或許諸葛亮真有私心,想限制馬謖崛起,所以給他一個守街亭的任務,讓他能夠鍛鍊,又安全,最後守不住諸葛亮在安慰他幾句,這或許是諸葛亮最初的想法,但是馬謖的任性諸葛亮沒想到,葬送了一次北伐好機會。

當時一起受罰的還有趙雲、鄧芝,這二人失利,但是保存了實力,當時也受到了處罰,只是沒有馬謖這麼重。

“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馬謖受節度敗北亦不會被斬

其實對於街亭之失,和箕谷不戒之失,諸葛亮自己也很自責,他覺得這都是他的責任。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諸葛亮為此事還自貶三等,有人說,諸葛亮是在作態,其實也不全是,諸葛亮一生清廉,家裡全靠他的這點工資,自貶三等,家中生活質量都受到了影響,如果這是作態,作了一輩子,也就是真的了不是嗎?

諸葛亮如此自責,並沒有推卸責任,所以馬謖按照他的指揮行事,即使失敗了也不會被斬,最多被罰,畢竟守街亭就是一個爭取時間的任務,所以諸葛亮有心理準備,但是馬謖不聽從軍令,如果不斬,諸葛亮再難號令三軍,諸葛亮也是出於無奈,“戮謖以謝眾”。


野史日記


應:即使馬謖按諸葛亮的部署,一是註定失敗,二是馬謖罪責難逃,否則諸葛亮就得卸了兵權,諸葛是替自己找臺階下,才有一出揮淚斬馬謖。

荊州丟去後,蜀漢己是搖搖欲墜,諸葛不識時務,用一比六的實力去發動什麼所謂的北伐這本身就是自尋死路,冷兵器時代打仗是靠一刀一槍硬拼的,街亭並非一夫擋道萬夫莫開的險要關口,你讓馬謖一萬兵馬,去對付張郃的五萬兵馬,靠的是弓箭,這仗怎麼打,無奇兵可出就要正面出擊,論領兵打仗此時蜀漢還有幾人是張郃的對手,資歷上蜀漢也只剩下魏延了,趙雲被描寫成多神奇,其實趙雲一生除拼死救了阿斗,並沒什麼出彩的地方,馬謖豈是張郃的對手,看看這神仙軍事孔明還會不會用兵。

再給諸葛亮二十年,再來十次北伐一樣以失敗告終,因為諸葛亮的行軍路線無秘密而言,老是經眉縣出祁山曹魏只要用司馬懿的戰術,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諸葛糧草用完必自動退兵,就算把諸葛亮有意放進來,送你二十坐城池,每個城池兩千軍士守城,諸葛手上還有兵可用嗎?

曹魏只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圍而殲之。絕對是有來無回。

所以無論怎麼講馬謖註定失敗,治罪是必然的,總要有人對這次戰爭失敗負責吧,諸葛亮掉眼淚就是說:馬幼長呀你就替我背一下包吧!我也知道你冤,但實在沒辦法呀!





9紫氣東來


如果馬謖是按照諸葛亮的指示辦事,而且在戰鬥中沒有明顯的指揮問題,那麼諸葛亮肯定不會殺他。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馬謖鎮守的街亭被張郃奪取,魏軍可以增援隴右,因此不得不倉促撤軍。而馬謖的失敗,則是因為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又不聽王平的勸諫,執意上山據守,結果被張郃擊敗。馬謖兵敗之後,又畏罪潛逃,最後被諸葛亮抓獲,於是被處死。

在諸葛亮殺死馬謖的同時,參加街亭之戰的其他將領處理結果各不相同,張休、李盛和馬謖一起被處死,黃襲等人則是奪去兵權,而提出正確建議,並在事後以疑兵計嚇退張郃,收攏殘軍撤退的王平,則受到了嘉獎,被封為參軍,討寇將軍,封亭侯。

此外他也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主動上書,請求降職三等,最終降為右將軍,代理丞相職務。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從這點來說諸葛亮並非嗜殺之人,他根據各將的表現做出了不同的處理結果,有罰有賞,對於連自己的過失也不掩飾,可以說處理的非常公正。

因此如果馬謖真的嚴格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行事,最終還是兵敗的話,諸葛亮應該不會殺死他,而是把主要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對馬謖的處理可能僅僅是降職或者是免職而已。


不沉的經遠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的關鍵之戰,這一戰關係到了第一次北伐的成敗,在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全線撤退,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由於此戰關係實在太大,因此戰敗之後的馬謖被諸葛亮斬殺,不過要說起街亭之戰,我們還要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說起。

第一次北伐的計劃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部署上來說,他第一次北伐的目標顯然不是拿下長安,而是先拿下隴右地區,在獲得了隴右地區的資源之後,整頓兵馬再進攻長安。

之所以諸葛亮沒有打算一舉拿下長安,也是由於當時蜀國和魏國的綜合國力所決定的。

按照當時的情況,蜀國全國人口大約在100萬左右,而魏國有500萬以上的人口。諸葛亮北伐動員兵力最多的一次是最後一次北伐,動員了12.5萬人,也就是說,當時蜀國動員到10萬人以上參戰基本已經是極限了,按照這個極限情況來說,魏國可以動員50萬人左右。當然,這50萬人也不會全部用來對付蜀國,基本20萬人左右防備東吳,10萬人駐紮在全國各地,畢竟尤其是北方,還要防備遊牧民族南下。魏國用於對付蜀國的兵力可以動員到20萬人左右,即便是20萬人,對於只有10萬左右兵力的諸葛亮來說,依然是巨大的壓力。

而漢中到長安基本都是小道、險道,但從漢中進攻到隴右的祁山道卻是大道,但缺點就是繞路太遠,如上圖,最左邊的道路就是祁山道。而祁山道直接通往的是隴右地區。

那麼拿下隴右地區有什麼好處呢?

一是隴右產糧,可以解決進攻長安的糧食供應問題。如果從漢中進攻長安,由於基本都是狹窄的險道,糧食運輸就變得十分地困難,諸葛亮在後來的北伐中就多次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不得不撤兵。如果從隴右進攻長安,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二是隴右產馬,獲得隴右後可以組建一支騎兵部隊,這對於日後在中原平原地區決戰會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畢竟在平原上步兵對騎兵是相當地吃虧的;

三是獲得隴右地區後能夠增加蜀國的兵員,為拿下長安提供更多的人員資本。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首先是派趙雲和鄧芝率領一支偏師佯裝成主力進攻陳倉,魏軍中計,派出了大將軍曹真率主力部隊防守陳倉,趙雲和鄧芝也就成功地牽制住了魏軍的主力。

然後諸葛亮率主力走祁山大道直撲隴右。由於當時的隴右沒有防備,諸多城池接連被諸葛亮拿下,很快整個隴右基本就只剩下隴西一座大城還在堅守。諸葛亮便派魏延和吳懿帶兵包圍了隴西城,可以說拿下隴西只是時間問題了。

此時的魏國迅速地反應了過來,皇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從荊州調來了張郃的五萬騎兵部隊,令其迅速馳援隴右。

街亭之戰的形勢

從長安到隴右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陳倉渭水道,諸葛亮在這裡和郭淮對峙。所以張郃要想快速馳援隴右只能走另一條隴山道,而街亭就在隴山道的必經之路,所以只要守住街亭,那麼張郃就不能馳援隴右,則隴右就會被諸葛亮拿下。

前面也說了,當時蜀軍中的老司機,趙雲、魏延、吳懿都派了出去,當時在諸葛亮大營中已經沒有大將。諸葛亮也是思來想去,最終派了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領兵2萬鎮守街亭。

街亭之戰分析

其實從谷歌地球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街亭的地形。當時街亭城池正在隴山大道上擋住了張郃的進軍路線。

馬謖之所以上山紮營,是因為馬謖的目標和諸葛亮發生了分歧,他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想擊敗張郃,所以選擇了上山,利用從山上衝下來的衝勢,擊垮張郃。

所以實際上馬謖的部署是這樣的,圖中紅色代表蜀軍,藍色代表魏軍。在山上紮營之後,張郃趕了過來,他三面包圍了馬謖,斷了馬謖的水源,結果基本上馬謖也只能等死了。而在街亭城中的王平,由於手上只有一千多的人馬,所以根本無法救援馬謖。

而魏軍的主將張郃呢?是一個多年的老司機,從三國早期開始就是大將了,一直打到了晚期,無論是作戰能力還是經驗來說都是滿級人物了,基本不可能出現重大失誤。再加上他帶來的五萬騎兵基本都是精銳,所以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要擊敗張郃都是不現實的。

所以馬謖應該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當道阻擋張郃,不求勝利,只求能拖住張郃就行了。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那麼馬謖應該是這樣佈置的:

兩邊的山頭還是要守的,如果不守,那麼張郃完全可以佔據山頭,或是繞過街亭馳援隴右,或是從背後進攻街亭,而且街亭城內的動向張郃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按照諸葛亮當道擋住張郃的部署,真打起來基本是這種情況。當然,應該是一場惡戰了。一方面蜀軍依託地形拼死防守,另一方面張郃率軍猛攻蜀軍防線,這樣的話也不能完全保證能守住。

但是如果從谷歌地球上看街亭後面的道路就會發現,實際上後面還可以在建立幾道防線,不一定要死守街亭一條防線。道路上水源充足,蜀軍完全可以在魏軍來到之前派人搶修防線,設置各種障礙,一旦街亭防線失守,就退守剩下的防線,反正就是層層設防,逼得張郃只能一層防線一層防線的打,這種戰術用來耗時間是最好的辦法了。

而諸葛亮所說的當道阻擋張郃,應該也有這樣一層意思。

所以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來說,不說丟失街亭,達到戰略目標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拖住張郃,為拿下隴右爭取時間。實際上馬謖只要拖到隴右被拿下就算勝利,街亭丟不丟失實際上無關緊要。

如果即便如此還是丟失了街亭,沒有為拿下隴右爭取到時間,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那麼馬謖也不會被殺,最多就處分一下。

這就不得不說諸葛亮的為人了,諸葛亮為人來說,執法嚴明,賞罰分明,如果按照他的部署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的,那就明顯是他自己的錯誤了——誤判了街亭之戰的形勢,那麼他自己會去主動承擔主要責任,而不是丟包給馬謖。


老威觀史


馬謖被諸葛亮斬首,除了犯了軍法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丟失街亭,相當於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浪費了大好局面。所以,即使馬謖再親近,諸葛亮也不得不斬,否則對蜀漢朝廷不能交待,對去世的劉備也無法交待,對自己更是不能交待。因為,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接近奪取關中和關右的機會,此後曹魏對關中邊境採取強硬的措施,讓諸葛亮日後的北伐更加被動,只能採取各種不同的路線出擊了。



街亭之戰為何影響如此之大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曹魏此時的關中空虛,對蜀漢來說絕對是“天賜良機”。只要諸葛亮大軍趕在曹魏出兵,平定三郡之前到達街亭,就能和三郡連成一片,半分關中,還隔斷曹魏和關右的直接聯繫,佔據雍涼就指日可待了。所以,諸葛亮才派馬謖先到街亭拒守,又給馬謖上了“雙保險”,高詳駐守附近的列柳城策應。趙雲,鄧芝為疑兵,以分曹魏的兵力,順便看住漢中,以防曹魏想“圍魏救趙”,端了老窩。結果,上了“雙保險”的馬謖依然被張郃打得潰不成軍,而張郃又已經斬殺叛亂,迅速平定了三郡。所以,諸葛亮進無所據,響應的勢力又被平定,只好拔了千餘戶人家回去,聊勝於無呀。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調度,還失了街亭,會如何呢?倘若馬謖在路口紮寨,建立工事,還被張郃速敗,只有一種情況,還是馬謖指揮不當的問題了。因為,張郃雖然是節制著五萬步騎,但是從許洛軍區出發,比漢中到街亭路途要遠,兵貴神速,所以到達街亭的部隊不會太多。其實上,諸葛亮也說當時街亭,箕穀人數比曹魏多,卻失敗了《三國志》注引《魏晉春秋》。再說,曹叡認為諸葛亮勞師遠征,曹魏何嘗就不是呢?這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以,從時間,體力,甚至兵力上來說,馬謖擁有優勢。



當然,張郃很強,馬謖也並非一定要打敗張郃才可以,只要保持拒守,等待諸葛亮來了就行。有關街亭防守問題,大飛熊已經在別篇詳細分析過了,這裡就不展開了。哪怕馬謖最終被打敗了,但只要爭取到時間,張郃也來不及平定三郡,那諸葛亮就還有機會,馬謖也還有機會保命。只可惜,馬謖立功心切,上山防守,就是想著利用地理優勢進行反擊,反被張郃斷了水路,功虧一簣了。


大飛熊騎士


馬謖如果按諸葛亮當路紮寨指示,丟了街亭,還會被諸葛亮殺掉嗎?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大軍攻打祁山,軍容嚴整,軍紀嚴明,西涼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蜀,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令張郃帶兵馳援,諸葛亮派馬謖帶兵,在街亭與張郃交戰,馬謖違反諸葛亮安排,部署不當,被張郃打敗,諸葛亮遷徙西城一千餘戶至漢中,斬馬謖以嚴肅軍紀。



這段記載明確,是馬謖沒執行諸葛亮指示,導致失敗。但《三國志》卷39馬謖傳卻說,當時眾人看好宿將魏延、吳懿等人,可諸葛亮違背大家意思,委派馬謖,馬謖失誤,致諸葛亮只能退軍回漢中。馬謖被逮捕,入獄後病死,諸葛亮很傷心。所以,馬謖究竟是被諸葛亮斬首,還是關進監獄,最後病死,爭議很大不好說。



不過,就算馬謖被斬首,由頭是馬謖違反軍紀,這包括兩點 : 一是馬謖立了軍令狀,願意睹上全家性命,那不殺全家,殺馬謖一人,很合情合理吧?二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佈置,擅自改變駐紮地,是導致失敗的主因,馬謖自己都說,願以死謝罪。那麼按提問,如果按諸葛亮說的,佈設軍營寨柵,丟了街亭,會怎麼樣呢?



馬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立軍令狀時,諸葛亮的諄諄叮囑,馬謖會想到後果,填字畫押前,就會提出類似問題,到時候算誰責任?就算馬謖糊塗,忘記這關鍵一環,從事後諸葛亮處理這件事,上表自貶三級,深刻反思、檢查自責、總結教訓等看,在那種情況下,估計諸葛不會隱瞞自己過失,會在批評馬謖,不知根據實際,臨陣變通,思想僵化之後,給予必要處分,同時自己也會分擔一些責任,不會全推給馬謖,更不會殺掉馬謖。



因為諸葛亮如果這麼作,只會自貶自損,降低自身威信,損失戰鬥力,最終危害的,是自己畢生奮鬥的事業,得不償失。不過,按諸葛亮性格,這可能給諸葛亮一壓力,就是會反覆推敲、研究自己以前佈設軍營、攻守經驗、可能的情況下,還會親臨街亭,實地勘察,琢磨失手的原因,改進的方略等,記入心得體會,傳授給姜維等,盡力避免以後重犯錯誤。(324)


流譽後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指示據守街亭,但仍然失敗了,諸葛亮不會殺掉馬謖,這個責任會由諸葛亮背起。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殺掉馬謖,也是迫不得已,並不全是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

馬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

馬謖這個人很早就跟隨劉備了,是劉備在荊州時招攬的當地俊才,一共有兄弟五人,其中最出名的是馬良,諸葛亮最喜愛的是馬謖,因為在他們的“字”裡都有一個“常”字,所以當時謠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就是馬良。

諸葛亮欣賞馬謖,經常和他徹夜討論軍國大計,而馬謖確實也是有一些才華的,他所想出的計策往往也讓諸葛亮感覺欣慰。比如諸葛亮南征孟獲時候,那條“攻心”的計策就是出自馬謖之手,諸葛亮對孟獲“擒縱”的舉措多少和這有點關係。

從諸葛亮對他的態度來看,他完全是把馬謖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的。但是劉備卻指出來馬謖的弊端。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這是極擅識人的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可謂十分準確,畢竟亂世之中,戰功是人才晉升最快的道路。馬謖這種“紙上談兵”的人,跳出戰局看大勢或者在幕後出謀劃策是最為合適的,但戰場之上的瞬息萬變就不是他們所擅長的了。但可惜的是,諸葛亮並沒有相信劉備的眼光,畢竟老師看自己滿意的學生,自然是怎麼看怎麼好了。

這也就為馬謖“街亭”之敗埋下了伏筆。

“街亭之敗”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大軍親出祁山,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這次戰爭出乎曹魏政權的預料,曹魏自219年漢中、荊州之戰後,並無大的戰事,而曹丕死於226年,兩年的時間裡,曹魏政權也逐漸穩固。蜀漢夷陵之敗之後元氣大傷,223年劉備逝世之後,內部矛盾橫生,曹魏自己都想不到蜀漢會在這個時候悍然開戰。

可以看到,這一次諸葛亮在排兵佈陣上,令趙雲、鄧艾等為疑兵,自己親自出祁山,更是動用了之前所做的準備,讓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接叛魏,大軍勢如破竹地直逼長安。這一行動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只能匆忙應戰。

在這種大好局面之下,諸葛亮犯了一次重大失誤,他不顧眾人勸阻,破格選用了當時還是參軍的馬謖為將,作為先鋒去據守街亭。這就是著名的“違眾拔謖”。

在《三國志》當中是如此描述: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

可見,當時並不是無人可用,像魏延這種沙場宿將都可以擔任這次任務,但諸葛亮卻將其交給了沒有領兵經驗的馬謖。不過他也有點不放心這個學生,於是就派了生性穩重的王平給馬謖做副將。

果不其然,馬謖到了街亭之後,查看地形,想起來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想把部隊駐紮在山上。而王平持反對意見,認為如果魏軍截斷水源,放火燒山,蜀軍就會處於被動地位,不如在山腳下水邊安營,正面阻擊魏軍。

馬謖一介書生,有才華,但沒有應變的能力。在諸葛亮的讚譽下也有點剛愎,執意要在山頂駐紮。魏軍領兵將領是張郃,這可是一個從“三國”故事剛開始就出現的名將了,一眼就看出馬謖的幼稚。於是戰局完全按照王平的設想進行,馬謖慘敗,丟了街亭。

這不僅是一次戰役的失敗而已,街亭是扼守關中的要道,佔據這一地點,可以阻止魏軍救援隴右,也可以防止後續魏軍阻擊蜀軍北上。馬謖就是最終鏖戰之下不敵張郃,只要能拖到大軍開到,同樣算是完成任務,但這種潰敗是讓蜀軍無法想象的。所以,街亭的丟失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取得的重大戰果化為烏有,既拿不下隴右地區,也失去了繼續北上的實力,只能撤回蜀國。

這次的進攻之所以可以如此順利,一是由於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二是動用了之前在敵人中埋下的伏筆。以後不會再有如此絕佳的機會了,

可以說馬謖的“街亭之敗”,葬送的不僅僅是第一次北伐的失敗,更是之前蜀漢積累的底蘊,這就讓之後四次出祁山都必須步步血戰。

諸葛亮殺馬謖,另有深意

軍隊之中,紀律嚴明是必須保障的。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犯下小錯還好說,但是這一次的慘敗可以說關乎蜀國國運,皇親國戚都得殺,更別說一個參軍了。

而恰恰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然後戰敗,這讓最後一點藉口都沒有了。如果馬謖聽從這諸葛亮“當路安營”的指示,然後不敵名將張郃,這其實也不會導致殺身之禍。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特別是對面還是名將張郃領兵,誰也不敢保證一定能勝。

如果是這種情況,諸葛亮最多也就是“用人不明”罷了,馬謖可以保下,罪責他自己承擔就是,反正如何懲罰也不會剝奪他的權利。這從街亭戰敗後,諸葛亮是以“右將軍”領丞相事就能看出來,蜀漢離不開他。

但是這一次,馬謖沒有任何的藉口可以為自己開脫,特別是王平曾經屢次勸諫,竟然還沒有讓馬謖回心轉意。這一次的失敗怎麼看都是他指揮不當造成的戰場事故。

如此大的罪責,到底該如何處置,整個蜀國都盯著諸葛亮。

諸葛亮壓力很大,馬謖是從荊州就跟著劉備的骨幹,和他同一批追隨劉備的人在蜀漢廟堂上有著雄厚的勢力;但與其唱對臺戲的,是益州原有的人馬,他們被劉備收編之後,在蜀漢廟堂上佔據著不小的勢力。並且雙方明爭暗鬥不斷,諸葛亮如何處置就會影響到整個廟堂格局。

所以,諸葛亮也是不得不斬殺馬謖,表明執法態度。畢竟連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都不徇私,才能鎮得住那些原益州官員。而三年之後諸葛亮貶斥“副丞相”李嚴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李嚴是原益州官員,如果馬謖不死,之後所有的事情都無法推行。

所以,馬謖之死,並不僅僅是因為“街亭之敗”,更是由於蜀漢政權內部權力的傾軋,在沒有任何可以開脫的理由下,馬謖必死。但如果是因為諸葛亮的指揮不當,導致了街亭的失守,馬謖還是有可能罪不至死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來前期非常順利的,北伐軍成功拿下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隴西郡也指日可拔。但是由於馬謖的不聽指揮,失去了街亭隘口的控制權,導致了關中軍介入到隴右混戰局面。之後北伐軍全線潰敗,諸葛亮被迫撤軍。

事後,為了明正軍法,諸葛亮深究了此次敗仗的責任。不但將自己貶低了三級,將趙雲貶為了鎮軍將軍,還剝奪了將軍黃襲的兵權,斬殺了馬謖、張休、李盛等一干將領。

這邊就圍繞馬謖為什麼被殺的問題,深入討論一下,看看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指示鎮守街亭,在同樣失街亭的情況下,會不會被斬?

馬謖被斬的原因

第一:謖違亮節度

公元228年初,諸葛亮屯軍南鄭,準備北伐曹魏。

首先!他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統領一支疑軍,出斜谷道,佯裝攻打右扶風郿縣地區。曹睿派大將軍曹真督領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趙雲、鄧芝。

然後諸葛亮親提主力大軍,由坦道向隴右地區進發,出其不意的對隴右五郡用兵。由於隴右諸郡疏於防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相繼請降。唯有廣魏、隴西二郡仍然負隅頑抗,打算坐守待援。

考慮到廣魏郡城池堅固,且資源充足,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諸葛亮將戰略目標,鎖定在了隴西一郡。而拔掉隴西郡的時間,預算為一個月左右。


曹魏方面,大將軍曹真並未識破趙雲、鄧芝的疑軍,仍然在郿縣一帶與之周旋。曹睿親自坐鎮長安,派張郃統領五萬大軍,打算由街亭支援到隴右地區。

而街亭,是關中進入隴右的關鍵節點,對第一次北伐來說,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馬謖的任務,就是堅守街亭隘口,阻擊張郃所部,儘可能的拖住張郃,給主力大軍拔掉隴西郡爭取足夠的時間。

確切的說,諸葛亮北伐總共才幾萬兵馬,馬謖這邊的兵力並不多,肯定是打不贏張郃的五萬精兵的。

諸葛亮給馬謖下達的任務,並不是要他去擊敗張郃。相反,是讓他阻擊,拖緩張郃進軍的速度。

或許十天,或許半個月,或許一個月,主力部隊就有可能拔掉隴西。

只要拔掉了隴西城,街亭兵敗與否,就不影響大局了。一旦隴右四郡連成一片之後,張郃就是一支孤軍,他的支援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所以!諸葛亮的節度就是,拖,拖,拖,據城堅守,讓張郃軍攻堅,浪費魏軍的時間。


但馬謖不以為然,他認為,只是據城堅守,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況且街亭城池簡陋,易攻難守,被擊破是必然的。不如先發制人,擺下一個局,將張郃徹底擊敗。

於是,他選擇依南山【孤山】紮營,想效仿當年的定軍山一戰,打出居高臨下的氣勢。

同時!他主動捨棄了水源,想效仿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跟張郃玩一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套路,以最大化居高臨下的效果。


馬謖這麼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與張郃決一死戰,一戰就定出勝負。結果可想而知。北伐大局,在短短几天之內,就徹底宣告了失敗。

馬謖只圖一時貪功,卻忽略了諸葛亮的大戰略藍圖,最終導致北伐全線崩潰。北伐兵敗,他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

因此!謖違亮節度,是馬謖被斬殺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亮違眾提謖

馬謖只是一個參軍,但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常常與馬謖徹夜長談兵書兵法。兩人亦師亦友,情誼非常深厚。

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

在討論街亭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是魏延、吳懿兩員身經百戰的大將。

結果諸葛亮選擇的,是完全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他任命馬謖為先鋒的舉動,是“違眾拔謖”,屬於破格提拔。有很多人都不服氣。

如今因為馬謖不聽調度,違背將令,打出了一個全軍覆沒的大敗仗。

群情鼎沸,怨聲四起,都希望諸葛亮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給出一個交代。

所以諸葛亮要“戮謖以謝眾”,“謝眾”也是馬謖被斬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馬謖之死,有以上兩個原因。最主要原因是違背諸葛亮的節度。其次是諸葛亮破格提拔,斬馬謖以安撫眾人的情緒。




那麼?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他還會被斬殺嗎?

答案是否定的。

實際上,從陳壽的《三國志》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並不想殺掉馬謖。因為在人才極度匱乏的後蜀時代中,殺馬謖這麼一個大才,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此!返回漢中後,諸葛亮在第一時間,只是將馬謖下了大獄,並沒有馬上將他殺掉來明正軍法。後邊人群鼎沸,實在沒辦法了,諸葛亮才下令將馬謖殺掉。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諸葛亮是不會殺他的……

第一,馬謖沒有違背軍令,他的一切的行動指揮,都遵循的是諸葛亮的指示。這樣的情況打了敗仗,只能說明諸葛亮的策略出了問題。

第二,馬謖沒有主動請命,也沒有立下軍令文書。他只是一個文官,並非武官將領,他的作戰經驗為零,這點諸葛亮是清楚的。諸葛亮主動提拔一個文官去做前線統率,打敗仗的鍋馬謖肯定是不背的。

第三,雖然馬謖統軍能力一般,但他確實有大才,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能。特別是人才匱乏的後蜀時代,諸葛亮更不願殺掉馬謖。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諸葛亮只能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怪自己的用人失誤。


愛尚文史


只要街亭丟失,馬謖必被斬。

因雙方已立下軍令狀。

馬謖自願去守街亭,諸葛亮說他抵不過張郃、司馬懿,馬謖說‘’即使曹睿親自來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訖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馬謖說:‘’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軍令狀寫完了,孔明才告訴他,當道紮營。至於用什麼戰術,怎麼能守住街亭,那是你馬謖的責任。如果街亭未丟,馬謖即使在山上紮營,也不為錯。孔明說怎麼守,那只是建議。沒寫在軍令狀裡。其實,馬謖只是個參軍,不是大將,給他配備的大將王平,還沒有兵權,即使王平為大將也打不過名將張郃。派馬謖守街亭這本身就是錯誤。諸葛亮不放心,又派了高翔領一萬兵守列柳城,又派大將魏延在街亭右邊駐守。都是打補丁。不解決問題。沒有馬謖要立一大功的衝動,諸葛亮派趙雲或魏延再配備王平,就不會這樣被動了。

諸葛亮錯用馬謖,是諸葛亮一生的大錯,自貶三級。當他得知街亭已失,自嘆,‘’大勢去矣‘’。本來首次北伐,曹睿一夥還摸不準諸葛亮什麼來頭。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策略,已獲三鎮:南安,天水,安定。街亭是此三鎮的總路口,又是蜀軍糧道,如果不丟,繼續擴大戰果,曹魏的雍州、涼州,就可能被諸葛亮拿下,再進攻長安,就多了一個後方。減輕蜀道運糧壓力。



街亭丟失之後,曹睿,曹真,司馬懿,還有張郃,郭淮,都清醒了,加強了各要道防守。以後的每次北伐,難度是越來越大了。

馬謖不斬,軍令如何?以後還怎麼實施軍令。只斬馬謖,這還沒斬他全家,諸葛亮已是手下留情了。

斬馬謖,一是嚴肅軍紀,二是,顯示諸葛亮北伐的堅強決心。


讀史元宵月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第一次伐魏失敗後,揮淚斬馬謖,把自己的得意弟子馬謖給斬了,給蜀漢此次戰敗死去的將士們一個交代,也給後主劉禪一個交代。有人說,馬謖是因為違抗了諸葛亮五路總口安營紮寨的正確指示,才導致失敗,最後全盤皆輸。如果馬謖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指導,到達街亭後,聽從副將王平的意見,在街亭當道安營紮寨,建造軍事要塞,最後還是沒有擋住張郃的五萬大軍,丟掉街亭,馬謖還會被諸葛亮殺掉嗎?


個人認為馬謖不會被殺掉的,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馬謖被殺的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五路總口安營紮寨的最高指示。諸葛亮在分派任務時,並沒有當面下令讓馬謖於當道路口安營紮寨,而是通過馬謖的副將王平傳達的這項指令。他知道王平作戰經驗豐富,小心謹慎,才委以重任。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慎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

其二,馬謖立有軍令狀,如若丟失街亭,提頭來見。馬謖自告奮勇守衛街亭時,諸葛亮以其沒有實戰經驗沒有準許。馬謖自認為自己深諳兵馬,怎麼可能守不住一個小小的街亭,因此立下了軍令狀,想要立此不世之功。他說道,不說張郃、司馬懿來襲,即使曹叡御駕親征,也不用擔心。我願意立軍令狀,如果丟失街亭,請將我處斬。


其三,馬謖丟失街亭是導致第一次伐魏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馬謖失去街亭,使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形勢功虧一簣,連剛剛佔領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迅速丟失。諸葛亮也是在使用空城計,騙過同級別的司馬懿,才成功撤退回成都,保全了蜀漢的有生力量。

其次,再分析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最高指示,當道安營紮寨,還是擋不住張郃大軍,丟了街亭,會被處斬嗎?不會被殺的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當道築造工事守衛街亭,諸葛亮就不能依照這個理由處斬馬謖了。


如果馬謖已經按照算無遺策的大軍事家諸葛亮的部署,守衛街亭,還是丟了,只能說明諸葛亮的部署有缺陷,還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諸葛亮沒有這個理由來殺馬謖。

其二,馬謖的軍令狀,這個也可以是個“玩笑”。蜀漢在立國前,就有把軍令狀當兒戲的先例。當時,諸葛亮不同意關羽去華容道堵截曹操。關羽為了建功立業,在諸葛亮和劉備面前,信誓旦旦地立下了軍令狀。如果關羽將經過華容道的曹操放走,甘願軍法處置,萬一曹操沒有從華容道逃走,諸葛亮也立有軍令狀。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然而,這就是天大的笑話,說好的軍中無戲言,可是最後,關羽未曾抓獲曹操,放走曹操,卻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如果諸葛亮想給馬謖開脫罪行,他就會按照先例,繞過馬謖死罪,打個幾十大板,就行了。

其三,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當道築造工事守衛街亭,街亭還是丟了,最後不得不撤軍,這隻能是一軍主帥的責任,和執行者馬謖沒有太大的關係。

要說處罰,也應該處罰諸葛亮啊,不能把馬謖當作替罪羊。如果諸葛亮把馬謖當作替罪羊處罰了,蜀漢全體將士不答應,後主劉禪也不會答應的。此時的蜀漢需要真正承擔這次軍事失敗之人站出來,而不是推出替罪羊馬謖來。


如果諸葛亮還是個男人,他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自己承認自己的決策失誤,自己從重處罰自己,而不是自己貶自己“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只有諸葛亮真正從嚴處罰自己這,蜀漢才能再度凝聚核心,成為一個強國。

總結:如果馬謖嚴格按照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安營紮寨,諸葛亮是沒有理由、沒有必要處罰馬謖的。但凡有一線生機,諸葛亮也不會親手將自己的得意弟子馬謖宋向深淵。在諸葛亮想要處斬馬謖之時,參軍蔣琬就從成都帶來了後主劉禪的最高旨意,想要救下馬謖。如果馬謖沒有那麼大的罪責,諸葛亮完全可以順坡下驢,饒恕自己最看重的親信馬謖,讓其戴罪立功,經受磨練,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帶領蜀漢走向輝煌。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