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譜",讓劉備請了三次才出山?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譜",讓劉備請了三次才出山?

——"三顧茅廬"敢情是在玩"飢餓營銷"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已經成為"賢君求賢"的典範!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裡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正史裡有記載,諸葛亮的出師表也有表述,真實性不用懷疑!

"三顧茅廬"真實性沒問題,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劉備請三次?有必要擺這麼大譜嗎?

以前通訊不發達,第一次去請遇不到很正常。但第一次沒遇到,劉備肯定會給諸葛亮的家人或鄰居打招呼,還會來的,那諸葛亮第二次就沒必要躲出去,就應該在家附近等著;或者乾脆自己去新野毛遂自薦!

事出反常必有"妖",諸葛亮既然擺這麼大的"譜",一定是有他自己的考慮。具體原因推析如下:

首先,諸葛亮對是否出山一直處於矛盾糾結中,"三顧"是他態度猶豫的表現!

在諸葛亮職業生涯規劃中筆者已經分析了,諸葛亮的職業理想是"興復漢室",職業目標是成為服務對象所在集團的"二把手",符合這條件的職位只有劉備集團能提供。

劉備是公元201年投奔劉表的,三顧茅廬時間是公元207年。也就是說劉備在三顧茅廬以前,在新野已經呆了七年左右。這七年裡,劉備的一舉一動諸葛亮都看在眼裡,諸葛亮應該可以確認劉備確實是想"興復漢室"的!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為實現“興復漢室”的職業理想,諸葛亮五次北伐

諸葛亮的職業理想是"興復漢室",這一點應該也不假。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全面主持蜀漢政務,窮盡蜀漢國力五次北伐,最後累死在北伐前線五丈原。

當時的蜀漢國內,上至後主劉禪、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絕大多數都不主張北伐,如果諸葛亮不是真心想"興復漢室",根本就沒必要逆全蜀國人民的意願"一意孤行"!

諸葛亮想"興復漢室",但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漢室"已經很難"興"了。這個觀念,在當時人的眼裡和嘴裡,就是用"天時"兩個字來表達,其意就是大漢朝氣數已盡,行將就木,新的政權將取代大漢朝而建立。

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是荊襄一帶最傑出的士人,就是當時的全中國,戰略眼光及才學能和諸葛亮一比的,也就是郭嘉、司馬懿、龐統等少數人。連司馬徽、崔州平、石廣元這些人都知道大漢朝氣數已盡,寧願歸隱,也不願意出仕來趟亂世的渾水。諸葛亮人中龍鳳,他怎麼會不知道"天時"已經不再眷顧"大漢朝"?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天時

諸葛亮的職業理想是"興漢",但大漢朝又失去了"天時",曹操、孫權這些集團的使命又和他"興復漢室"的職業理想相沖突,所以諸葛亮寧願務農,也不願意到曹操、孫權或劉表那兒求個一官半職。《出師表》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應該就是這種歸農心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

但現在劉備要找請他出山了,諸葛亮又猶豫了!

出山輔佐劉備,有可能幫助劉備三分天下,但"興復漢室"還是很難,最後拼命努力的結果有可能就是"鏡花水月"!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天命難違,諸葛亮只能做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又不甘心,平生所學、滿腹經綸、鴻鵠一樣的沖天抱負、經天緯地一般的乾坤大才,難道就這麼化作幾本普通的農家種菜書?

再說了,天時雖然難違,但也不是不能改變的,不努力一把怎麼就知道一定不行呢?

套用現在的一句流行語: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馬雲的雞湯,諸葛亮早就喝過了

但如果萬一實現不了,一腔熱血豈不是白灑了?

諸葛亮在確定劉備要請他出山的時候,心情應該是非常矛盾的。

如果他決定不出山,就應該等著劉備,然後當面拒絕,省得讓劉備大冷天再跑第二趟、第三趟、甚至第N趟。

因為他矛盾,拒絕不是,不拒絕也不是,乾脆躲出去,先不見劉備了。等想好了、下定決心了再說!


其次,為出山做好充足的準備

諸葛亮不見劉備,並不是一味消極的躲避,而是藉此時間做好充足準備工作,為萬一出山以後順利開展工作創造條件。

筆者推測,諸葛亮前兩次不見劉備,主要是去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出山準備:

第一,瞭解全國形勢,完善《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準備的戰略規劃,這個規劃當然不是書面的《戰略規劃書》,在沒見到劉備以前,只是諸葛亮的一個"腹稿"。這個腹稿也不是打了一天了,應該有一段時間了,但未確定出山前,這個腹稿只是他的內心想法,不會隨意說出去的。

現在面臨著出山的可能,諸葛亮需要進一步完善這個戰略規劃,所以必須進一步瞭解天下的政治、軍事形勢。

曹操與袁紹的"官渡決戰"發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取得了勝利。但取得勝利以後,曹操用了七八年時間,才把北方初步平定。

諸葛亮出山的207年,曹操還在遠征烏丸的途中。207年8月才在白狼山之戰中,打敗烏丸,斬了蹋頓。這時候,袁紹的兩個兒子袁熙、袁尚逃到遼東公孫康那裡,曹操沒追擊,於11月班師回到易水。後來公孫康斬袁熙、袁尚之首送給曹操,並表示歸順漢朝,北方才算正式平定。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207年底了。

曹操遠征烏丸,行前其實也是勝負難料的,沒有必勝把握。如果曹操死在烏丸,那麼《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規劃就要相應做出改變。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公元207年8月,白狼山之戰打敗烏丸,曹操才統一北方

曹操八月打敗烏丸,有一兩個月時間,消息應傳到荊襄。諸葛亮出去打聽到準確消息後,確認北方屬於曹操,這樣《隆中對》戰略規劃就不會出錯了。否則,萬一曹操死在烏丸,你和劉備一面談,談北方屬於曹操,劉備肯定扭頭就走!

劉備三顧茅廬的準確時間是207年哪一月,筆者沒查到。《資治通鑑》也沒說具體幾月,但是三顧茅廬及隆中對這件事記述在207年11月以後,這件事情記完,就到208年了。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資治通鑑有關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記載是207年底

從這個時間上推斷,諸葛亮應該是在確認曹操平定烏丸以後,才最終確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的。而諸葛亮的出山時間應該是207年底!

第二,進一步勘察荊襄一帶地理狀況,為出山以後行軍佈陣做準備。

如果決定出山,那麼肯定要擔任劉備的軍師一職的,自然就需要行軍佈陣。

而且曹操已經平定北方,不久肯定就會南下攻打荊州,與曹操一戰不可避免,所以諸葛亮必須進一步去勘察地理狀況。因為出山以後,肯定事務繁多,就不會有專門時間去勘察地形了。

雖然諸葛亮長期生活在荊襄一帶,對荊襄一帶地理較熟。但旅遊和打仗不是一回事,必須準確無誤,不能出差錯,再勘察一遍非常有必要,這也符合諸葛亮謹慎性格。

荊州一共有8個郡,要全部勘察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完的,怎麼也得需要一兩個月時間。所以,劉備同志就跑了三趟才見到人家孔明同志,其實劉備跑的這點路,比起人家孔明跑的路要少多了。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華容道

第三,拜訪人才,為出山以後物色一批幫手。

一個好漢三個幫!諸葛亮一旦出山,肯定需要幫手,而他在荊州人脈又很廣,正好藉著迴避劉備的機會,對這些文友、酒友、驢友進行一下拜訪,喝喝酒,聊聊天,談談詩,順便交流一下大家對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看法,通過拜訪、交流揣摩這幫朋友是否有出仕意向,對有真才實學又有出仕意願的,將來好推薦給劉備。

另外,諸葛亮很有可能順道又去拜訪了劉表的大公子劉琦,為出山輔佐劉備尋找政治上的依靠。同時,向劉琦學習從政的一些經驗,畢竟,孔明同志還是職場小白。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荊州當地人才代表


其三,通過"飢餓營銷"以消彌入仕"硬傷"!

諸葛亮出山進入職場,要想擔任劉備集團的二把手,有兩大"硬傷"需要克服:

  • 第一是年輕,只有27歲,27歲入職可以,擔任軍師就顯得太稚嫩了;
  • 第二是"職場小白",職場工作經驗為"零","職場小白"直接走馬上任軍師一職,劉備能放心嗎?關羽、張飛能服氣嗎?

在歷史上,"職場小白"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成功的比如韓信,一天兵沒帶過,直接當了劉邦的大將軍,然後就是開掛式的軍事生涯。失敗的典型就是趙颳了,紙上談兵,慘敗長平,加速了趙國滅亡。

諸葛亮要做到的就是先擺平劉備,讓劉備對自己有信心,然後再由劉備擺平關張,關張擺平自然所有人都能擺平。

如何才能讓劉備充分相信自己?

除了精心準備"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外,還需要"飢餓營銷"!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飢餓營銷

現在咱們生活中許多商家搞"飢餓營銷",操作方法主要是:

  • ——先廣告轟炸,抬高消費者的期待,吊足消費者胃口
  • ——然後減少產量,限量供應,營造"供不應求"假像,讓消費者產生一種"不體驗一下決不罷休"的消費心理
  • ——抬高定價,把減產的損失通過提高價格來彌補,甚至還有可能賺取更多利潤。

諸葛亮擺個大"譜",讓劉備跑三趟才請動他,模式幾乎同"飢餓營銷"一致,看看諸葛亮的"飢餓營銷"操作步驟:

第一步,通過荊襄名士的讚許和推薦來抬高劉備的期待。

劉備在新野呆了7年,也就是在這七年裡,荊襄一帶才流傳出"臥龍"、"鳳雛"的傳說,其實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司馬徽的"水鏡先生"這樣的雅號都是荊襄大族領袖之一龐德公起的,龐德公隨便起個外號,諸葛亮、龐統就成了荊襄地區青年才俊中的翹楚,司馬徽就成了名士,可見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劉備在新野呆了七年,肯定是聽過這兩人的名號的。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司馬徽為諸葛亮龐統造勢

劉備人在新野,心裡想著他的事業,所以注意尋訪人才,可能某一天找到司馬徽,讓司馬徽給推薦人才,水鏡先生就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資治通鑑對此可有明確記載: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段記載說明,劉備真的是求賢若渴,從司馬徽處知道了諸葛亮、龐統是"伏龍"、"鳳雛",心裡必定產生了高期待。因為,人的外號是"龍"、"鳳",那這人一定是"人中龍鳳"!對"人中龍鳳"級別的人才,想做大事的劉備怎麼能不心動?

所以當徐庶毛遂自薦到劉備那兒的時候,劉備重用徐庶。當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劉備趕緊讓徐庶去請諸葛亮來。當徐庶告訴劉備要親自去請的時候,劉皇叔就放下架子親自去請了,這一切進行得這麼自然和"水到渠成"。要說沒有經過精心策劃,估計沒幾個人相信。

第二步,讓劉備撲了兩次空,使劉備產生"非見不可"的印證心理。

劉備自己可能沒想到,請了兩次都撲了個空。如果劉備像曹操、孫權那樣手下人才濟濟,也許就不會有三顧了。但劉備偏偏沒有,人才對劉備來說,就是"供不應求",這是劉備還得再跑一次的基礎。

另一方面,劉備肯定對諸葛亮充滿了好奇。諸葛亮到底有多高的水平,跟我堂堂大漢皇叔擺這麼大的譜?非要見識一下不可,真有大才請出山。如果浪得虛名,就當鄉村旅遊了。

真正促使劉備非見諸葛亮不可的根本原因,還是司馬徽的推薦和徐庶。

司馬徽只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沒有推薦徐庶徐元直,那說明徐庶就是司馬徽口中的"儒生俗士"。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徐庶只是司馬徽口中的“儒生俗士”

徐庶投奔劉備,劉備應該是見識到了徐庶的本事的,徐庶的本事應該相當於曹操陣營中的程昱、荀攸這樣級別的。否則,曹操也不會把徐庶母親抓住,要脅徐庶棄劉備投奔曹操。

徐庶這麼厲害,還只是"儒生俗士",那諸葛亮、龐統要厲害到什麼程度?

劉備不是張飛,劉備有腦子,會思考!通過徐庶就可以推測出諸葛亮應該是比徐庶高一個數量級的人才,所以一定要見一見這位傳說中的臥龍。

這種"非見不可"的印證心裡,促使了劉備同志頂著嚴寒"三顧茅廬"!

這和"飢餓營銷"通過限量供應吊足胃口是不是如出一轍?

第三步,用高品質的"戰略規劃"征服劉備,從而主動提供高薪職位。

飢餓營銷必須以產品的品質作保證,讓消費者得到與眾不同的體驗,否則,產品品質一般、功能平常,消費者是不會出高價為你的產品買單的。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臥龍先生,心情之激動應該是難以言表的。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隆中對讓劉備醍醐灌頂

而當劉備表達了"要伸大義於天下"的夢想後,諸葛孔明同志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戰略規劃,也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對》!

大家可以想像,當劉備聽完隆中對後的感覺是什麼樣子?

一個零基礎創業的人,一個打拼了20多年依然兩眼一抹黑的人,突然得到了一張清晰的、可以實現的創業路線圖,他心裡會怎麼想?

不僅有創業路線圖,而且還有清晰的發展遠景,想象一下,一個曾經寄人籬下的人,坐擁荊、益兩個大州、甚至有可能坐擁天下,會是什麼感覺?

打個比方,一名用慣了按鍵手機的發燒友,突然入手了一款高性能的觸屏手機,那會是什麼感覺?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反正劉備聽完諸葛亮給自己規劃的"零基礎創業計劃"後,是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估計諸葛亮推辭了一番,劉備也連哭帶哀求了一番,最後,諸葛亮終於答應劉備出山了。

諸葛亮為什麼擺那麼大的

劉備跪請諸葛亮出山

你說,這個時候,劉備還會在乎諸葛亮年輕?還會在乎諸葛亮是職場小白嗎?

諸葛亮跟隨劉備去了新野,劉備與諸葛亮形影不離,談了許多事情,除了政治大事以外,肯定還有許多軍事事務,讓劉備產生了如魚得水的感覺!

諸葛亮都成了劉備這條"魚"的"水"了,你說,集團二把手的位置還用說,除了給"水"還能給誰?

寫到這裡,筆者算明白了,敢情"飢餓營銷"這個現代人當成寶的的東西,是三國時期人家諸葛亮玩剩下的!

也許有讀者會問,如果劉備只請了一次或兩次,第三次不去了,那諸葛亮"飢餓營銷"豈不落空了?

如果真這樣,可能就沒有三國了,對諸葛亮來說,也許是好事,相當於劉備替他做了一個決斷,他不用出山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了,他可以像後世的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樹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