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珅牛的官員,高士奇未經科舉考試,還敢洩露康熙私生活,為何能善終?

曹佳鵬


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是清朝的著名學者。高士奇是一個在文學創作上十分有才華的人,在康熙八年(1699)進入太學之後,他便得到了初次面見康熙的機會,而康熙也對高士奇十分賞識,親自特批給了高士奇會試的資格。高士奇也不負聖望,在兩次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高士奇隨後被任命為翰林院供奉,開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由於高士奇並未經過真正的科舉,升官之路也平坦得讓人嫉妒,許多人因此看不慣高士奇,認為他是靠著阿諛奉承才一步步升官。但是實際上,如果高士奇沒有真才實幹,康熙是不會如此重用他的。並且高士奇一直對康熙忠心耿耿,萬事以皇帝為重,兩人的君臣關係也十分良好。

在高士奇接連升官的那幾年,他的生活並不像常人想象的那麼閒適,那是高士奇最為辛苦的幾年。高士奇每夜都操勞到兩、三更才能入睡,而他的夫人也日日秉燭相伴。當高士奇要講《周易》的時候,他每天都必須將要講的內容再次溫習,直到了然於胸才敢安心入睡,這樣刻苦鑽研的精神讓康熙對他更加賞識。

但若是說康熙僅僅是因為高士奇的工作能力強而賞識他,那可就錯了。高士奇不僅兢兢業業地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而且還十分靈動機變,能夠幫助康熙帝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一次,康熙帝南巡時來到了杭州的靈隱寺,陪伴的人中就有高士奇。靈隱寺的主持顯然十分聰明,他見康熙帝當天心情很好,就帶領若干弟子一同請求康熙帝為靈隱寺題一個匾額,有皇帝御賜的匾額顯然能為寺廟的發展助力。而康熙帝恰好最是喜愛為別人題字這件事,於是欣然答應。但是當天十分開心的康熙帝寫字時卻出了差錯,他將繁體的“靈”字上的“雨”字寫得太大了,以至於其他部件都沒有空位容納了。康熙帝十分為難,不知道該如何動筆才是,為了皇帝的威儀,他又不能夠重寫。此時,機敏的高士奇發現了皇帝的難處,於是在手心寫下了“雲林”兩個字,然後趁著為康熙磨墨時讓康熙帝看見。康熙帝一看就明白了,於是將錯就錯,寫下了“雲林寺”這幾個字,“雲林寺”後來也成為了靈隱寺的別名。

高士奇的聰明與善於解圍自然是讓康熙帝對他倍加寵愛與照顧。康熙帝曾經說道:“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由此可見,康熙帝對高士奇有多麼喜愛。高士奇在賦閒時,康熙帝仍然忘不掉高士奇,還派人送去了珍貴的人參等物,希望高士奇好好照顧身體。

但是有關高士奇洩露康熙帝私生活的事,正史並未提及。相關記載只有說被收錄於《四庫全書》的高士奇的著作中有一部分是記述康熙活動的。但是既然能被編入《四庫全書》之中,高士奇的記錄想必也得到了康熙帝的首肯,所以他才能夠善終。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運的,他遇見了有知遇之恩的皇帝,他一生所受的皇恩與照顧,實在是令許多大臣羨慕與嫉妒。高士奇死後,康熙帝還親自為他寫了悼詞,並且親自書寫了悼聯:“勉學承先志,存誠報國思。”高士奇也被賜予了諡號:文恪。康熙帝對其的賞識可謂是讓人豔羨。


鄧海春


關於,高士奇洩露康熙帝私生活的事,正史並未提及。但根據相關野史說,高士奇用金錢收買康熙身邊的太監,套取康熙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

而他獲取這些信息之後,除了為自己所用之外,更多的是拿來炫耀自己消息靈通和“門路獨真”,有時還公開轉手倒賣。

後來高士奇被郭琇揭發了,他的四大罪狀“欺君滅法,背公行私,他的罪行樣樣都是死罪。

此時的高士奇沒有反駁,因為都是事實。可康熙卻想保住他,又無法推翻郭琇的彈劾,因此罷免高士奇職務,打發回老家了,那他為何能善終?

1.忠心耿耿,高士奇萬事以康熙為重,還善於察言觀色,兩人的君臣關係也十分良好。

2.刻苦精神,高士奇接連升官的那幾年,是最為辛苦的時候。他每夜都操勞到兩、三更才能入睡。

3.字寫得漂亮得到康熙賞識,高士奇雖不能說是一流書法家,但他的字寫得漂亮,康熙很喜歡他抄寫的文書典籍。他不僅字寫得好,還畫得一手好畫,尤其是他的山水畫,“筆墨雋雅”,堪稱精品。

4.應變能力極強。如若說康熙僅僅是看到高士奇工作能力強而賞識他,那就錯了。高士奇不僅將本職工作做的很好,而且還能夠幫助康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第一次。康熙在為靈隱寺題一個匾額時,寫字時卻出了差錯,康熙十分為難之時,高士奇及時上前幫助康熙解決。

第二次,康熙來金山寺遊覽,寺里人懇切盼望皇上能夠留下一塊墨寶。這次題詞康熙思索許久,高士奇見康熙受窘犯難了,就遞了一張紙條上去,一語提醒夢中人,康熙當即揮毫……

5.高士奇靠聰明、善於解圍、回察言觀色,和自身的博學善書等,讓康熙帝對他倍加寵愛與照顧。在高士奇賦閒時,康熙仍然忘不掉高士奇,還派人送去了珍貴的人參等物,希望高士奇好好照顧身體。

高士奇死後,康熙帝還親自為他寫了悼詞,並且親自書寫了悼聯:“勉學承先志,存誠報國思。”還被賜予了諡號:文恪。


愛汕美食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樟樹鄉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鎮高家村)人,後入籍錢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員、史學家。

高士奇早年家貧。康熙十年(1671年)入國子監,試後留翰林院辦事,供奉內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職詹事府錄事,不久升內閣中書,領六品俸薪,住在賞賜給他的西安門內。 高士奇每日為康熙帝講書釋疑,評析書畫,極得信任。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侍讀學士、《大清一統志》副總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隨帝南巡。同年冬,解職歸裡,居平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召入京,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三十五年,三次隨康熙帝西征,深得信賴。康熙三十六年,以奉養母親為由求歸,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於家,追諡文恪,葬於縣城南郊。

高士奇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考證,勤著述。他的著作,收錄在《四庫全書》的就有《左傳紀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體唐詩補註》等八部;收錄在《四庫存目》的有《天祿識餘》、《塞北小鈔》等五部。其他還有《讀書筆記》、《苑西集》、《經進文稿》等十數種著作。高士奇的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詩文集,二是為康熙活動的記述,三是學術著作,可謂品種豐富,琳琅滿目。其中學術著作又分為兩類,一為治春秋左傳之作,二為治唐詩之作。《四庫提要》對高士奇的學術著作評價較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書局曾出過《左傳紀事本末》點校本,可見它的學術價值得到了當代史家的認可。

高士奇還是一流的書畫鑑賞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說。所謂三家村,就是字號中都有一個“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標字棠村,安岐號麓村,高士奇號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絕著稱,高江村尤以鑑賞水平高超而聞名,凡經其法眼鑑賞過的作品,聲價頓增十倍。這樣的本領,無不令人稱奇。

高士奇從考入太學才踏進仕途,憑的是自身的才學。他平生所受皇恩欽賜,也是靠自身的才學。康熙曾說:“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

康熙信任甚至離不開高士奇,並不僅僅是因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重要,別人無法替代,其中有很多原因。

比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為統制總裁,政治典訓副總裁。高士奇每夜總勞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則在家備具酒食坐待,偶話直廬事,則以清、勤、相勉。當進講《周易》時,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後,直到把第二天所講的內容探索瞭然,才敢入寢,而其夫人總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這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讀到三更,高士奇說:“皇上過勞,應該愛惜身體啊。”康熙回答說:“朕自五歲開始讀書;堅持夜讀直到今日,仍舊樂此不疲!”足見君臣之親。

據史籍記載,有一年康熙南巡來到杭州靈隱寺,寺院住持見皇帝興致不錯,便率領僧眾跪在康熙面前,懇請他給靈隱寺題寫一塊匾額。康熙向來喜歡舞文弄墨,對僧眾的這種“強烈要求”,自然不會拒絕。可他那天真是太興奮了,手一揮,就將繁體“靈”字上部的“雨”字寫得過大,中間並排的三個“口”和下部的“巫”,簡直無從下筆。高士奇見狀,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難處,於是趕忙在手掌上寫好“雲林”二字,然後假裝上前磨墨,悄然攤開手掌,故意露給康熙看。康熙也就將錯就錯,寫下了“雲林”二字。靈隱寺另有“雲林寺”這一別名,就是這麼來的。

還有一次,康熙登臨泰山,與大學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時來了興致,就笑著問身邊這兩個親信大臣:“今兒咱們像什麼?”明珠回答說:“三官菩薩。”高士奇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聲回奏說:“高明配天!”明珠聽了,既驚且慚,額頭上汗都嚇出來了。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在籍賦閒。康熙於四月十六日賜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參,爾所素知。只為前大病,後賴此藥復元氣。所以,使人到長白山覓得八九寸長五六兩重者十餘根,上好者數斤,念爾江湖遠隔,苦楚頻躬,想是未必當年氣相也。故賜南方所無蜜餞人參一瓶,上好人參一斤,土木參二斤。爾當寬心自養,不必多慮。”七月,賜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製詩一首:“故人已久別三年,寄語封書白日邊;多病相鄰應有意,呤詩每唸白雲篇。”

古語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但是高士奇不僅做到了侍君至忠,也做到了侍親至孝。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其幾次辭官都是因為奉養老母,居鄉謙和,約束家人從不馬虎。對後代子孫提出告誡: “ 祖宗法度不可廢,德澤不可恃;法度廢則變亂之事起,恃德澤則驕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孫在平湖已傳十二世,均恪守祖訓,安貧樂道,奉公守法,無一貪卑之徒,無一犯法之男。

縱觀高士奇的一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兩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賜的印璽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館)。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賜高士奇聯一對,上御書:“忠為表,孝為裡;言有物,行有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賦閒,還不失日理萬機的康熙的思念。稱其為 “ 故人 ” ,揣摩其 “ 氣相 ” 。

至於題主所說高士奇洩露康熙隱私正史未見記載,以康熙寬仁的執政理念,以及他對高士奇的信任,就算高士奇偶有失誤也不會深究的。高士奇一生平步青雲,唯一一次被罷官是因為御史彈劾他結黨營私,康熙迫於無奈才下令其“休致回籍”。


雪穎


高士奇的發跡最普遍的說法是從得到祖澤深賞識和推薦開始的。據傳祖澤深精通相面,在大街上偶遇高士奇就覺得此人以後必定飛黃騰達,於是就將其招為門客。後來祖澤深又將高士奇推薦給了索額圖,索額圖又推薦給了康熙。雖然高士奇沒經過科舉考試,但是他的才華很得康熙賞識。以至於後來高士奇買通康熙身邊太監出賣康熙在南書房日常工作情況康熙都沒有深入追究,僅僅將其免職了事。



高士奇之所以能夠善終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康熙帝是非常愛惜人才的。而高士奇也確實是非常有學問的,康熙帝對於高士奇此人曾經說過:

“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

因此康熙之所以對高士奇極其寬容主要還是看重了高士奇的學問,不忍心下狠手處理。



另一方面康熙帝也是一個相對比較寬容仁慈的皇帝。康熙後期官員貪汙腐敗嚴重,諸皇子間明爭暗鬥,康熙都沒有積極下手進行處理。而像出賣皇帝起居情況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殺頭的大罪,而高士奇被告發後康熙僅僅是把他免職了事,由此可見康熙本身對大臣是極其寬容的。


所以高士奇在康熙朝能夠善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好皇帝,遇到了康熙朝對官員犯錯相對友善的社會大環境。如果把他放在跟和珅同一時代的乾隆時估計很可能會比和珅死的更慘。


錦鯉小毛球


高士奇同和珅相比,能善終。除了看清自身不過是帝王的一顆棋子外,和所處朝廷面臨環境也有關。

和珅所對應的是嘉慶,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大家都知道。

而高士奇則是千古一帝康熙,他不過是康熙帝王權術,平衡朝局,牽制群臣的一枚棋子,高士奇的所作所為,康熙心知肚明,對他的所作所為睜一隻閉一隻眼,甚至說有意庇護他。

被其他官員聯名,以貪汙罪告發,最終高士奇被罰以“告老還鄉”之名返浙江老家。1703年,高士奇第五次侍奉康熙南巡,最終病逝在老家。高士奇去世後,康熙帝御筆輓聯,以示紀念,被追諡文恪。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古代得到皇帝寵愛的官員,因為有皇帝這個依靠,所以經常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有的甚至結黨營私,大行賄賂,通過這些方法給自己謀求利益,乾隆時期的和珅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老百姓的心中,皇帝乃真龍天子,是上天的代表、神聖的化身,所以帝王身上不應有一處汙點,但是歷史上真有一個官員,他不僅貪汙,還將康熙皇帝的私生活都洩漏給別人,但是康熙皇帝卻沒有制裁他,這個人後來也善終了,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就是高士奇,雖然高士奇後來在康熙皇帝一朝做了大官,但是在發跡之前高士奇只是一個在街邊賣字的。出身貧寒的高士奇當時雖然知道自己是有才能,可是奈何沒有背景沒有人脈,他只能默默無聞的擺攤賣字。好在後來他遇到了祖澤深,祖澤深看到高士奇的字認為他是有才能的人,而且祖澤深也會看相,他感覺高士奇將來一定官運亨通,後來就將高士奇引入家中做了門客。

可以說高士奇的第一步算是走出來了,但是高士奇當時也只是眾多門客中的一個,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就在這個時候好的機會又再次上門了,當時索額圖家中要找一個會寫字的聽差,祖澤深馬上就推薦了高士奇。雖然職位普通,但是能進索額圖大人家中做事,對於當時的高士奇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這次進入索額圖家中做事後,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被索額圖發現了,在康熙皇帝想要找書生做顧問的時候,高士奇就被推薦給了康熙。

康熙在觀察了高士奇一段時間後,也認為高士奇是難得的人才,高士奇不僅字寫得好,而且一表人才,平時給康熙皇帝辦事的時候都很穩妥,所以後來康熙給高士奇封了官職。雖然高士奇沒有參加過科舉,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高士奇本人滿腹詩書非常有才,康熙皇帝自然不會看走眼,所以才會讓這個沒有考過科舉的人在朝堂上當官。後來因為受到康熙的賞識,他平日裡還可以跟隨康熙進入南書房,所以和康熙的關係十分親密。

但是後期高士奇被舉報貪贓枉法等罪名,其中有一條罪名非常的嚴重,就是高士奇居然將康熙皇帝平時的行蹤賣給了別人。這些罪名高士奇都一一認下了,可是康熙卻沒有殺掉他,只是讓他告老還鄉。在康熙三十三年居然再次啟用了高士奇,後來還讓高士奇跟著一起西征,高士奇離世後康熙親賜諡號。

康熙之所以這樣善待高士奇,就是因為高士奇是個難得的人才,而且他也是康熙一手提拔起來的,關係比較親厚,康熙愛才,與乾隆帝寵愛和珅一樣,康熙皇帝對高士奇的也是出奇的寵愛,所以才會對他網開一面。


歷史課課代表


高士奇,乃是康熙年間一奇才,其人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鑑賞,其一生所藏書畫甚富。

因此,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要給大家說明一點:高士奇並沒有未經科舉考試,嚴格來說,他應該是未經正規考試流程。


大家應該瞭解,在古時候,正規的科舉流程應該是:童生試(生員)、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及賜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的那批人,也就是說只有過了殿試就可以出任為官了)。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這麼描述一下大概:正規的科舉流程首先我們要考個入學試(考過了我們就可以進入學府當生員去學習,可以理解為考個小學)、然後得考個舉人回來(姑且相當於中考)、然後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姑且相當高考)、最後想要當官我們還得去考個殿試(姑且相當於公務員考試),如此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方可正式步入官場。

但是,就和現在一樣,總有那麼些天資卓越之人,跨級升學、保送入學一樣,以一種非正常流程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的。

所以,我們現在談到的高士奇就是這樣一個被康熙所看中的“人才”。

那麼他是否有“真憑實學”?不走科舉流程就當不了官呢?也不竟然:

順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樟樹鄉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鎮高家村),祖上於北宋 “ 靖康之變” 時,自汴京(河南開封)南遷而至浙江慈溪。順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錢塘(浙江杭州),補杭州府學生員。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隨父高古生北上游學京師。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賣文以貼補生活。新歲為人作春帖子,自為句書之。康熙八年(1669年)進入太學,得以初次見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歡他的理學文章,親自賜他會試資格,半個月之內高士奇二試都是第一,記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從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進入國子監,試後留翰林院辦事,供奉內廷,為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東巡,高士奇隨駕。

從上訴一段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高士奇一開始至少是通過童生試的生員,因為錯過鄉試無法得倒舉人的名頭,但是由於康熙的賞識特賜其直接參加會試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就是說他是考了高考且是高考狀元之才),最後入學國子監(相當於現在的官辦大學211、985的大學生,而且還是特地委培的大學生)

我們都知道,大學生和大學生也是有差距的,何況是特地委培的,出來那是直接有工作安排的。

所以說,回過來我們再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知道一點,高士奇是以真憑實學受到了康熙的關注和提拔的,同時他只是免去了殿試(康熙老爺子都早已認可了何須再多此一舉)。

其次,高士奇與康熙之間應該是屬於亦師亦友的狀態。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通過對於高士奇後期的發展來看,高士奇在隨伴康熙身邊之後,能夠迅速站穩腳跟,除了自己的博學多識外(早年走南闖北,見識不凡),還有自身投其(康熙)所好,專門研讀涉獵有關。

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高士奇能夠在康熙身邊迅速找準自己的定位和以後的發展規劃,可見其人也是非常知人心、識人意、有超遠見識的人才。

最後、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高士奇雖受康熙賞識,但其一生絕不插足內政、不參與黨爭,偶而地給予一些中肯的建議,這也是他能夠聖眷經久不衰,萬古常青的定海神針。

其實,從康熙後期找的方苞來看高士奇,大家大概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康熙把高士奇只是當作一個在純學術中互相探討學習的良師益友,只要不超出這個界限,高士奇便是高枕無憂的。

正因為如此,只要康熙在,高士奇便不會有任何事,當然,也正因為高士奇只是純學術派沒有參與任何黨爭之中,所以只要自身不犯什麼大錯,康熙的接任者也未必會把他怎樣。

可惜的是這只是一個猜測,原因在於高士奇比康熙死的早,這也算是一件慶幸的事吧,因為康熙的繼任者對高士奇到底會什麼態度也就成為謎底般的存在了。


Gurunding


首先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加我關注,一起談古論今

我是愛吃炸醬麵的獨愛炸醬麵,我來回答

首先要糾正一點,高士奇不是沒參加過科舉考試,只是沒有像普通讀書人一樣一級一級的聰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

高士奇一路高升靠走後門,巴結權貴,最主要的是其人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鑑賞,且談吐不凡,善於揣度聖意。深受康熙器重。

據傳起初一位京城的高官賞識高士奇的才華,把他招攬入府當做門客。(有說這位高官是明珠的,也有說是索爾圖的)


之後高士奇又得到推薦進入太學學習,在一次偶然中,高士奇遇見了康熙皇帝,後來康熙皇帝要找顧問,類似秘書,幫他記錄書信,得到那位高官的推薦,康熙知道高士奇沒有經歷科舉,於是破例給他會試的機會,接連兩次考察了高士奇,高士奇之前積累的知識便終於發揮了作用,他順利通過考察,記名翰林院供奉,從此走上了仕途。

高士奇是以真憑實學受到了康熙的關注和提拔的,而高士奇與康熙之間到後來屬於亦師亦友的狀態。 其自身投其(康熙)所好,專門研讀涉獵有關。 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高士奇能夠在康熙身邊迅速找準自己的定位和以後的發展規劃,可見其人也是非常知人心、識人意、有超遠見識的人才。而康熙把高士奇只是當作一個在純學術中互相探討學習的良師益友,只要不超出這個界限,高士奇便是高枕無憂的。


高士奇貪財受賄,左都御史郭琇就在暗中收集高士奇的罪狀,以欺君滅法,背公行私,諂附大臣,攬事招權四條罪狀彈劾了高士奇,並且十分詳細的列舉了高士奇犯下這些罪狀的確鑿證據。而最終康熙只是讓他免官回浙江去,並未做其他處罰。


那麼康熙為什麼沒有對高士奇做出其他懲罰呢,同樣是貪汙受賄,和珅落了個抄家身死的下場,而高士奇缺只是小小的免官懲罰呢?

最主要的是高士奇雖受康熙賞識,但其一生絕不插足內政、不參與黨爭,偶而地給予一些中肯的建議,這也是他能夠聖眷經久不衰,萬古常青的定海神針。

當然高士奇藥先於康熙去世也是一方面原因,如果像是康熙先去世,在繼位的雍正又是嚴懲貪汙的情況下,高士奇的下場估計就不會是這樣了。


獨愛炸醬麵


高士奇。字澹人,浙江紹興人,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問家。康熙的貼身文秘,相當於康熙的半個老師,一生極得康熙寵信。

高士奇出生於貧寒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很有才華。十九歲隨父親進京。但沒多久父親病逝,無奈他只好賣字為生。後來憑著學識進入了朝廷最高學府--太學,機緣巧合被康熙賞識,特許他參加會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後供職於翰林院。


經過幾年的基層鍛鍊以後,被康熙任命為貼身秘書,並賜給房子居住。從此跟在康熙身邊,康熙走到哪裡基本都帶著他,鞍前馬後伺候著。

高士奇學識廣泛,什麼天文,地理,文史經書,古物收藏,書畫鑑賞,等等,包羅萬象,差不多都能達到專家的水平。而康熙是個勤奮的皇帝,求知慾極強,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有涉獵。高士奇的學識,正好符合康熙的需要。


高士奇侍奉康熙的時候,常常揣摩康熙的心思,說話辦事都能討得康熙的歡心,又非常勤奮,總是能夠預知康熙想要做什麼,甚至康熙在書房辦公時,他也寸步不離等候召喚,根說他待奉皇帝的時候,連廁所都不去,時時刻刻陪伴在他身邊。逐漸的,成了康熙身邊離不開的人。

高士奇的學問,是通過勤奮學習、博覽群書、刻苦鑽研獲得的,他一生投身於學問,著書立作,為後代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遺產。

高士奇也曾被同僚彈劾貪汙受賄、結黨營私。在真憑實據面前,一向公正嚴厲的康熙,卻過於輕描淡寫,只是讓他回家反省去了。偏袒之意顯露無疑。

此後,高士奇幾進幾齣朝廷,每一次離開康熙都念念不忘,多次賞賜他財物,撰寫御書獎勵

高士奇病逝後,康熙給予高規格的葬禮,並御書悼聯:“勉學承先志,存誠報國思”。給了他極大的榮譽。

高士奇雖以學問獲得康熙賞識,但與他察言觀色、曲意奉迎和善於揣摩人心,也有著極大的關係,這讓他在生前死後紅極一時,盡享帝恩。


歷史微點


高士奇是國子監出身,以詩文及書畫鑑賞見長。也就是說,高士奇並非經過科考而得聖眷。

據傳他是走明珠的後門才得到皇帝賞識的,故爾那些科班出身的文人對他頗為不齒。

而且,高士奇在錢財上頗有“來歷不明”之舉,被數次彈賅。但康熙帝只是象徵性給了他一點懲罰,嗣後立馬起復,終高士奇一生,聖眷優渥。

康熙帝曾說,“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

這段話說出了高士奇得寵的兩大因由:

一、高士奇學問高,可為帝師。

時人雖諷士奇非兩榜進士,但他學問紮實,還肯鑽研,好學的康熙自愧不如。

君臣二人互相切磋,常常不覺到深夜,帝東巡,也把士奇帶在身邊,以備請教,可見離不得。




二、無戰陣功,無害文人耳。

康熙雖離不得士奇,但並不像乾隆那樣,委士奇以重任,像和珅,人稱中堂,已把權柄。而士奇,清貴職位耳,與朝政無礙。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我還認為,高士奇能得善終,還有兩個關鍵。

一是高士奇參與編史

,修明史,撰清錄。虐待史官,明君不為。

二是高士奇死在帝之前。人跟人是講緣份的,臣遇君更需運氣。康熙帝看重高士奇,能罩他一世,換了皇帝,就不一定了,幸而,高士奇走在了前面。

基於以上種種理由,就算高士奇曾洩過些皇帝無關緊要的小事,也得到了皇帝的寬容,對其生前看重,死後哀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