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1945年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向蘇軍投降,蘇德戰爭最後一次決戰柏林戰役結束。

此役蘇軍殲滅德軍80萬,其中俘虜38萬人。蘇軍自身付出了30萬傷亡的代價。

從當時局勢來看,德國敗局已定,似乎蘇軍如果只包圍柏林,迫使德軍投降,就可以避免這麼大的傷亡。但實際上蘇軍是沒有選擇的,只能進攻。

一、希特勒不可能投降

柏林戰役之前,蘇軍和美軍已經在德國境內會師,德軍被分割,法西斯的滅亡指日可待。

但是希特勒拒不承認失敗,不僅拒絕了部下提出向英美投降的想法,還制定了焦土作戰計劃,想讓整個德國陪著自己毀滅。蘇軍已經兵臨帝國大廈的時候,希特勒還在幻想溫克的12軍向柏林運動,幻想能擊退蘇軍。

直到4月27日,希特勒得知溫克的12軍被蘇軍包圍,已經不可能靠近柏林,他才承認了失敗。即便如此,希特勒所做的是自殺,而不是投降。

可見希特勒即使在最後一刻,依然很瘋狂。蘇軍只能在進攻中消滅他。

二、圍而不打會引發新的變數,對蘇軍不利

圍而不打只是在拖延時間,對蘇軍乃至整個盟軍都不利。

盟軍從東西兩面攻入德國本土,劍指柏林,殲滅了柏林附近大量德軍。然而在德國的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國家,依然有大量德軍。

圍而不打會給德軍喘息的時間,其他地方的德軍很可能會突入柏林,加強柏林的防守力量。柏林防禦力量的加強,只會讓希特勒更加瘋狂,從而增加進攻柏林的難度。

從軍事層面來說,圍而不打,意味著蘇軍大量兵力被牽制在柏林無法動彈,削弱了盟軍的作戰力量。

三、需要儘快消滅法西斯,儘早結束戰爭

早日消滅法西斯,迎來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期盼。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盟軍就已經對德國乃至整個世界作出了安排。

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協議,德國只能無條件投降,反法西斯同盟任何一國不得單獨和德國媾和。這意味著德軍要麼無條件投降,要麼被消滅。希特勒當然不會投降,所以盟軍就必須消滅德軍,而且是越快越好。只有儘快消滅德軍,才能早日結束戰爭。

蘇軍是歐洲戰爭反法西斯主力,盟軍希望打敗德國後,蘇軍能夠儘快投入對日作戰。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雖然也是節節敗退,但是依然很頑固,美軍損失慘重。就在蘇軍進攻柏林的時期,日軍發起了豫湘桂作戰,國軍一潰千里。也就是說在東方戰場,盟軍只能指望蘇軍趕緊騰出手來對付日本了。

因此,鑑於希特勒的頑固和瘋狂,以及早日消滅法西斯迎來和平的需要,蘇軍只能選擇進攻柏林,即使代價再大。


江蝶夢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佔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過去的觀點認為,斯大林讓蘇軍攻克柏林,是為了證明蘇聯在大敗德國法西斯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與英美爭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但是根據資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當時的蘇聯機構獲得的情況表明,1945年英國丘吉爾首相在對德作戰即將結束時,考慮新的戰爭,那就是對蘇聯作戰計劃,英軍準備在1945年夏季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根本原因-震懾以丘吉爾為首的反蘇分子

丘吉爾在人們印象中是一位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戰分子,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憎惡共產主義形態和共產主義蘇聯。到了二戰末期,美英兩國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上萬兩坦克和飛機,將近500萬的部隊,自諾曼底登陸以來,盟軍未進行過大規模戰役,因此他在戰爭末期積極行動妄想把美國捲入反蘇戰爭,在他的眼中,蘇聯國力極大削弱,是美英的輸血使得蘇聯才能挺過艱難時期,現在就是消滅共產黨人最好的時機。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一直奉行對蘇友好政策,不贊同和蘇聯開戰,但是羅斯福卻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戰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魯門上臺後以他為首的美國統治集團暗中支持對蘇宣戰,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積極推動與蘇聯進行戰爭,特別是以巴頓為代表的軍隊勢力。

斯大林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反蘇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正在準備對蘇作戰以後,特別是反蘇的杜魯門上臺後,他認為同美英的戰爭風險大大增加,本來的柏林戰役由兩個方面軍已經綽綽有餘,但斯大林又調來一個方面軍,共計3個方面軍來攻打柏林展示實力。


於是大家都看到了這麼一幕,250萬大軍,6000多輛坦克和7000多架飛機開展了對柏林的總攻,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合圍、分割、殲滅了將近百萬的敵軍,柏林戰役也充分表明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地震懾了英法盟軍,主張對蘇作戰的英國人也洩了氣,英法盟軍在地面作戰能力方面與蘇軍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對蘇戰爭的念頭

搶奪德國的工業、軍事科技成果

率先佔領柏林的蘇軍對城內的所有德國工廠開展了洗劫,V2導彈,虎式坦克等二戰王牌武器,柏林軍工廠裡的先進武器包括德國工廠設備都被蘇聯人搶先佔有了,後來蘇聯在戰機、導彈、潛艇的發展中都有著德國武器的技術。但是相比於蘇聯人的搶“成品”,更聰明的美國人是直接將數千名德國科學家運回了美國。


小油瓶侃歷史


柏林戰役是二戰中的標誌性戰役,它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這場戰役一共打了一個多月,其勝利標誌著德國納粹的徹底滅亡。

正因為這場戰役是納粹的最後一戰,德國納粹在戰役中困獸猶鬥、拼死一搏,而蘇軍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兩軍都動用了驚人的力量。

雙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萬,飛機五千多架,火炮兩萬多門,坦克三千多輛, 這場戰役以德軍戰敗、蘇軍勝利告終,而蘇軍也為此付出了三十萬人傷亡的代價。

長期以來,大家對柏林戰役蘇軍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為什麼不對柏林圍而不攻,等待美英軍隊的到來,為什麼要讓蘇聯獨自承受如此大的損失呢?三家聯合戰鬥豈不是更好嗎?

一、戰機不可失

柏林戰役開始前,柏林德軍還有80萬軍隊,各路德軍聽到柏林被圍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圍,很多德國軍隊已經出發在路上,柏林的援軍還有數十萬軍隊。

希特勒雖然窮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援軍身上,一旦援軍趕到,戰役就會更加艱苦,而且充滿變數。

戰機不可失,時間不等人。為了防止出現變故,蘇聯決定強攻。

二、報仇雪恨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來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兩國有條約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歐洲。 但希特勒背信棄義,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把蘇聯的罈罈罐罐打個稀巴爛,差點打回了石器時代。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付出了一千多萬人的傷亡。

因此,蘇德之間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蘇聯一定要討還血債,以牙還牙。 而佔領柏林,親手讓希特勒滅亡就是最大的報仇;只有這樣才能讓斯大林心安,告慰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千萬亡靈。

三、盟軍的約定

由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最大,美國刻意讓蘇聯人打下柏林,給斯大林一個面子,也讓蘇聯分得更多的勝利果實。

因此,雖然在柏林戰役前,丘吉爾就催促美軍攻打柏林,但美國人還是按兵不動。 美國人知道蘇聯在戰後一定會崛起,崛起的蘇聯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為美國人不想在戰爭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失信於蘇聯,結下樑子。這不利於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

還有一點,那就是斯大林在戰前對芬蘭和波蘭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沒有區別,也是個好戰分子,也有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柏林戰役德國集結重兵一定非常慘烈。既然斯大林執意要打,藉此消耗一下蘇聯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秀肌肉,給丘吉爾顏色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貫仇視蘇聯蘇維埃紅色政權,把斯大林看做歐洲的最大威脅。 在他看來,斯大林對歐洲的威脅甚至大於希特勒。


所以,英國採取敵視蘇聯、遏制蘇聯的政策。 當二戰開始前蘇聯人試圖和英法接觸,表達了跟英法結盟共同抗衡德國納粹的意願的時候,丘吉爾採取了不冷不熱的態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蘇聯人,斯大林才決定跟德國人結盟,共同分割歐洲。

對此,斯大林一直耿耿於懷,斯大林要借柏林戰役的機會向英國人秀肌肉,要讓丘吉爾看看蘇聯軍隊的強大戰鬥力,藉此給英國人一個震懾,也報一下當年英國人袖手旁觀的一箭之仇。

而且,當時希特勒為了分化盟軍,曾經故意製造假情報說英國人在德國失敗後要消滅蘇聯,消滅蘇聯的紅色政權,斯大林對此雖然沒有十分相信,但還是滿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來,這樣的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戰後蘇聯人要主導世界遲早和丘吉爾翻臉,這時候震懾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


五,搶奪德國的資源,爭取戰後利益分配的話語權

德國在二戰時候,是全世界工最發達的國家,德國的軍工製造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國還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們都是在世界各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蘇聯如果佔領柏林就為自己搶奪德國資源佔得先機。

蘇聯如果想強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國的設備和科技人才。為了這個目的,再大的傷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蘇聯人也在德國投降後如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百上千輛蘇聯車輛把德國大小工廠的設備洗劫一空,甚至德國的廢舊車床也難以倖免。大到飛機輪船,小到一顆螺絲都被蘇聯人運到了自己國內,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蘇聯的一種報應。 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此外,柏林是德國首都,納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義,對蘇聯來說,既可以揚眉吐氣,有能突出蘇聯人在二戰中的地位,為蘇聯跟英美在戰後利益分配贏得話語權。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慘重傷亡,但戰爭就要有犧牲,跟蘇聯人在蘇德戰爭的一千多萬傷亡比起來,這點傷亡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斯大林對柏林不會圍而不打,他反而要爭分奪秒,在盟軍到來之前拿下柏林。


小約翰


這是“亡國”級別的餿主意。

1941年,由於德國的進攻,蘇聯丟失了大量的國土,損失了幾百萬的部隊。蘇聯開戰前建立起來的,老一代的工業,老一代的紅軍基本上在開戰之初就被摧毀了。後來,蘇聯人把德軍擋在了莫斯科,熬到了1945年,這時候,蘇聯手裡又有了幾百萬的部隊,而且全是嶄新的武器裝備。這實際上是在幾年間,蘇聯又組建的新一代的部隊,新一代的工業,生產出來的新一代裝備。

1945年的蘇軍人數眾多,戰鬥力非常強,但這也是蘇聯最後的家底了。他開戰之初,被消滅了一整支紅軍,幾年間,又消耗掉一整支紅軍,到1945年,蘇聯人屬於重新建了一套國家工業體系,整個軍隊重建了2次。

1945年的紅軍是蘇聯第三次組建起來的。

如果這支部隊被消滅,蘇聯絕對沒有能力再建第四次了。他後方剩下的都是老幼婦孺,沒地方再蒐集幾百萬的青壯年男子。如果這支部隊被消滅,蘇聯也就滅亡了,後方根本沒人守。

如果在柏林,蘇聯人圍而不攻,城裡留著希特勒以及幾十萬德軍,等到美英法的盟軍也趕來,蘇聯人還敢再攻城嗎?絕對不敢了!當時盟軍這邊也有幾百萬人,和蘇軍差不多。他們趕到柏林,要是跟希特勒聯起手來,裡應外合的打蘇軍,並且把這支蘇軍打敗了,蘇聯不就是亡國了嘛。

蘇軍圍而不攻,等到美英法的聯軍趕到,勾結城裡的德軍對蘇軍發起進攻。

這個可能性有多大?1%?就算是1%的可能,問題是這1%的可能如果出現,代價就是亡國啊。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會拿這1%去冒險。

以斯大林這種老油條,不可能去冒這個險。所以只能乾脆利落,不計傷亡的強攻,杜絕後患。

1945年,困守柏林的德軍對美英法來講並沒有什麼威脅,完全可以把他們變成自己的小弟。敵人、對手這個標籤已經貼到了蘇聯的頭上。這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打心眼裡敵視社會主義蘇聯,走到一起是沒辦法的事。而他們對德國的恨也不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主要原因就是英美的資金援助。把德國和蘇聯擺在這裡,美英法歸根結底還是更親近德國。

如果蘇聯圍困柏林,美英法幾百萬盟軍趕到附近,這屬於引誘人犯罪,局勢太吸引人了。聯合城裡的德軍,或者趁蘇軍攻城之際,背地裡來一刀,殲滅柏林周圍的蘇軍,進而一舉摧毀紅色蘇維埃,不世之功,這個誘惑太大。到時候,恐怕美英法也只能這麼幹了。

這個可能不是1%。而是100%。


銳度何老師


德國雖然敗局已定,但蘇聯如果選擇圍而不攻,只會使戰爭僵持下去。未來盟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柏林戰役爆發前,德軍高層已做了兩手準備。首先蘇軍250萬軍隊,對柏林100萬守軍確實有人數上的優勢,所以希特勒抽調了第九、第十二集團軍回援柏林,準備決一死戰。

其次,柏林戰役前,德軍高層在柏林戰役前,已安排部分黨衛軍、蓋世太保奔赴巴伐利亞大山脈,召集德國境外的希特勒狂熱分子。做好了同盟軍打持久戰、游擊戰的準備。

不過這一方案在柏林即將失守前,遭到希特勒的否決,他拒絕突圍而選擇了同柏林共存亡。

綜上所述,圍而不打是行不通的,這隻能給德軍獲得喘息的機會。


另外當時盟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誰都清楚先搶佔柏林,就意味著誰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最大的。蘇聯搶攻也是同美、英打時間戰。

柏林戰役前,英國人就曾極力要求艾森豪威爾攻打柏林,只不過美國人從整個戰局考慮,而放棄了這個建議。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按美、英、蘇事先約定:蘇聯二戰損失最大,所以由他攻佔柏林,分得最大果實。如果美、英違約,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境地。

二、從軍事上來說,美英的後勤保障只能勉強支撐攻打柏林。戰前艾森豪威爾曾預計強攻柏林,盟軍會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


事實證明他還低估了德軍的抵抗力,蘇聯紅軍為此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所以如果由美英單獨作戰,結局難以預料。

三、美國當時國內戰爭動員已十分困難,而太平洋戰場同日軍正打得難分難解,以美軍的兵力同時打兩場硬仗,風險很大。

另外,當時蘇聯已快打成叫花子了,如果再同他搶利益,那新的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誰都無法預料的。

美、英在打算盤,蘇聯當然心裡清楚的很,儘管他們攻打柏林的條件不太成熟,但決策者最終怎麼決定是難以預料的。

蘇聯當時的困境已沒有時間再拖下去,付出幾十萬人的代價,換取整個柏林的財富,是非常划算的買賣,何況幾十萬人的性命,對於鋼鐵心腸的斯大林來說,算得了什麼呢?



花木童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是這麼幾個。

第一,你不打,有人會打。

之前同英美的協定是:柏林由蘇聯負責攻打。

但協定都是不可靠的,隨時可能更改。

英美距離柏林雖沒有蘇軍這麼近,也並不是很遠。

如果蘇軍猶猶豫豫,英美說不定會搶先發動進攻。



第二,希特勒可能會對英美投降。

蘇聯明白,希特勒不可能向他們投降,而很有可能向英美投降。

就意識形態和國家結構來說,德國和英美還是比較接近的,同蘇聯則完全不同。

如果英美違背協定,接受希特勒的投降,柏林可能會兵不血刃被英美佔領。



第三,不攻打柏林,希特勒不會向蘇軍投降。

希特勒以往從來都是和蘇軍死磕,甚至到斯大林格勒窮途末路了,也拒絕向蘇軍投降,甚至還命令高級軍官自殺。

而柏林有完整的防禦工事,還有拼湊的80萬之眾。雖然蘇軍有200多萬,但德軍用於防守的話,80萬已經算是夠了。

實際上,如果蘇軍表現特別拙劣,甚至有可能會被德軍在柏林擊敗,自然可能性不大。

正常來說,蘇軍如果不進攻,德軍不可能投降,而是會堅決抵抗。



第四,蘇軍穩操勝券,死幾個人也又怕什麼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3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

而德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

蘇軍戰力有3倍優勢,肯定能夠打贏的。

那麼,死幾個人又算什麼呢。


薩沙


在拳擊場上,最顯示王者氣派的就是直接用重拳擊倒對手,並使其再也不能爬起來!

斯大林就是這樣的王者!


面對奄奄一息的納粹德國,斯大林毫不憐惜,眼珠裡沒有一絲仁慈。

斯大林要復仇!

對希特勒背信棄義,撕毀墨跡未乾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突襲蘇聯復仇!

為二戰中被納粹德國殺死殺傷的2600萬蘇聯軍民復仇!

為德國軍隊發起攻克摧毀莫斯科的“颱風戰役”復仇!

斯大林一定要攻克希特勒老巢、德國首都柏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鐵血意志,阻止他酣暢淋漓的發洩憋悶已久的仇恨!

傷亡幾十萬蘇軍算什麼?他們在斯大林眼裡,本來就是炮灰!而且蘇聯軍人二戰已傷亡了850人萬,再傷亡30萬又算得了什麼?

當時狀況,德軍在東線殊死抵抗蘇軍,在西線象徵性防禦美英軍隊的進攻。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西方盟軍已經抵達柏林近郊的易北河畔,完全可以捷足先登搶“頭功”佔領柏林。但斯大林不允許!

蘇軍通知英美軍隊,柏林必須由蘇軍攻佔!美英被迫與蘇聯達成妥協協議。英美軍隊停止了東進,轉向東南進攻慕尼黑。觀望了蘇軍摧毀並攻佔了柏林。

斯大林不愧為二戰頭號梟雄!他不僅實現了攻佔柏林、對希特勒復仇,還在氣勢上壓住了美英。

艾森豪威爾後來自我解嘲;考慮到進攻柏林要傷亡10萬美英軍人,這事就讓蘇聯人去幹了!


諶人


柏林戰役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重要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蘇軍投入260萬人,德軍投入約80萬人,最終以蘇軍陣亡8萬受傷27萬,德軍傷亡投降40萬,蘇軍佔領柏林結束戰爭。

很多人都對這場戰役抱有疑惑的態度,因為當時戰爭大局已定,守衛柏林的,只有德軍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以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柏林衛戍部隊,合計約80萬人,原本讓希特勒抱有翻盤希望的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都被蘇聯和美軍牽制在了外圍,無法解柏林的圍。也就是說,蘇聯完全可以將柏林城圍死,等待納粹集團投降。可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卻還要冒著損失慘重的風險,率先攻破柏林呢?

我猜測有以下幾點因素。

報仇

德國和俄國的宿怨由來已久,日耳曼民族和蘇聯的斯拉夫民族本就不和,再加上蘇聯搞的社會主義那一套,本就被資本主義世界視為洪水猛獸,德國在西線未穩的情況下,也要發動對蘇聯的東線戰爭,更是讓斯大林極其不爽,畢竟當時蘇德表面上還是穿一條褲子的。

所以斯大林進攻柏林的目的,就是復仇。柏林被攻克後,蘇聯紅軍士兵在城內大部份地方搶劫、強暴婦女和殘殺平民,情況持續了幾周。這些行為紅軍軍官們都視若無睹,直到從入侵變成佔領德國,軍方和蘇維埃秘密警察組織才開始阻止這些事件。

搶奪資源

眾所周知,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現出一大批的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發現了X射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維爾納·海森堡則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宇航之父”馮布勞恩等等。

而當時,德國確實也進行並研發出了很多領先世界的高科技產物,最先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國,擁有V2火箭的是德國,甚至傳說中的UFO碟形飛行器,德國也在二戰時期進行過試飛。作為任何一個同盟國,必然想要將這些高科技的一手資料收穫囊中。

另外,二戰時期,德國從各國掠奪了大量的黃金,這一點在二戰結束後,已經被證實。誰先佔有這批黃金,其他國家自然也沒有辦法再追回了。

因此,蘇聯不惜拼著損失30W人,也要率先攻克柏林,其目的就是搶佔大量的黃金和科技資源。

鞏固戰爭勝果

如果按照一戰的樣子來說,戰爭勝利國有權利瓜分或者讓失敗國以土地為代價,對勝利國進行賠償。從沙俄時期的俄國就一直想要打通波羅的海,蘇聯在二戰時期不好直接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人口置換,這可難不倒斯大林。他強佔了以柯尼斯堡為核心的東普魯士,還把德國人全部驅逐出去,將這裡變成了純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佔領柏林,就有了足夠的底氣,要求德國和盟軍妥協,讓俄國擁有波羅的海出海口,以達到蘇聯稱霸歐洲的雄心。

震懾資本主義世界

攻克柏林,可以打出蘇維埃的氣勢和決心,寧可犧牲30萬人,也要打敗社會主義的敵人,這也是斯大林想要展示給英法美等同盟國看的。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半個世紀後的蘇聯,會以解體而告終。


始終先生


柏林戰役是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而戰爭一直持續到了5月19日,所以說柏林戰役一共打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這次戰爭也是二戰中蘇聯和德國最後一次戰爭。戰爭是由蘇聯發起的,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德國的敗局已經註定了,但是蘇聯卻並沒有就此收手圍住德軍,反而是繼續犧牲了30萬攻打的蘇軍。

柏林戰爭的最終結果是,蘇聯損失了8萬士兵受傷了27萬士兵,而德國的傷亡人數加投降的人數一共是40萬,這場戰爭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代表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也代表著歐洲戰爭的結束,所以柏林戰爭一直是大家議論的焦點,而對於這場戰爭比較大的一個議論點,就是明明德軍和蘇軍都傷亡慘重,但是蘇聯的軍隊仍然想要攻下柏林。最終這場戰爭完全粉碎了德軍的意志!。

二戰末期,蘇聯和美國英國之間就利益分割問題產生了一定的分歧,而此時德國的敗局已經註定了,美國和英國自然不希望蘇聯繼續擴張下去!而蘇聯自然也不願意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柏林與美國還有英國分享,所以蘇聯決定要一舉攻下柏林,搶佔先機,這樣柏林就完全屬於蘇聯的了,不用與他人分享利益。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科技!科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爭來臨時科學技術落後,就代表著國家要吃虧,所以在科技面前,利益什麼的都不值一提。德國的軍事技術一直是非常高的,而且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若是蘇聯在此時打下了柏林的話,那麼就可以比美國還有英國更先拿到德國的先進科技。但是蘇聯雖然搶了德國的先進武器,並且也可以通過研究這些武器得到他們的技術!但是美國卻把德國的科學家們搶走了!

當時,柏林已經成了一座孤城,美國早早的就到達了柏林城外,考慮到進攻柏林會造成大量的士兵傷亡,美國就沒有急於進攻柏林,而是把柏林圍了起來,美國的策略是儘量的分化,瓦解德國法西斯,促使德國的士兵投降,這樣可以大量的減少雙方士兵的傷亡,

如果蘇聯採取了和美國相同的策略,儘量的爭取,德國軍隊的投降,而不是急於發起進攻,就會大量的減少雙方士兵的傷亡。

上兵伐謀,這是打仗的藝術。一般來說對於那些堅守城池不戰的人來說,攻城的一方不會全力進攻,因為這樣死傷太大,只需要圍城斷其糧草,敵人彈盡糧絕,也會出城投降。

希特勒是一個很會蠱惑人心的領導,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薰染下,德國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的戰鬥意識都特別強,這麼說吧,如果斯大林不去打,希特勒絕不會自己投降,而誰能先打下來柏林,誰就能在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中佔有利的位置,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這也是斯大林下令蘇聯猛攻的原因之一。








經常用了


回答提問之前,先簡要說一下柏林會戰。蘇軍稱攻克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為什麼先圍後攻,斯大林深知,攻克柏林蘇軍需要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他其實想等美英聯軍發起攻擊再合擊,這樣會以較小代價攻克柏林。但聯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進攻柏林是場人肉絞殺戰,並且蘇軍已經完成總攻佈署,佔據有利位置,於是讓聯軍按兵不動。斯大林考慮一、想由蘇軍抓住希特勒,二、蘇聯對德國有血海深仇,三,蘇軍士氣高昂,將士急欲戰,四,攻克柏林是戰後一筆巨大的政治資產。

實際上西線盟軍也是想打柏林的(丘吉爾曾因此向艾森豪威爾施壓),但主要是速度問題,當英美推進到萊茵河距柏林130公里時蘇軍已經推進到距柏林30公里處了,而且負責主攻的烏克蘭集團軍和白俄羅斯集團軍已經全部就位可直接發起攻擊了,這時艾森豪威爾認為再去跟蘇軍搶柏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而且攻打柏林美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國內無法接受(蘇軍死了30萬人才戰領柏林以英美軍隊的戰鬥力損失絕對在這之上),他認為美軍應把注意力放在德國南部和德國工業城市,事後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美英在戰後利益劃分上擁有了巨大優勢可以說事半功倍,而在蘇聯方面斯大林認為攻下柏林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和政治價值而且包含了一種民族情緒在裡面(作為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一種報復),他同時認為蘇聯的利益在中南歐,也不會去跟美英搶西歐雙方你情我願自然水到渠成.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 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會戰結束。

當然斯大林也收穫頗豐,

1945年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俘虜德軍38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當然還有納粹從全世界搶奪搜刮的無數黃金珍寶名畫,還有德國先進的工業設備及工程人員。這也為蘇聯國力及科技裝備製造注入巨大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