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最终为何放弃了成为江湖第一高手?

爱因爱生


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



在《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深陷“求不得”之苦,无法自拔——

凭借国师的身份,周旋于宋辽之间,期望为吐蕃谋求利益最大化,却不知两大之间难为小,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显得苍白无力;

凭借聪慧过人的天资,费尽心机,想要成为江湖第一高手,没想到事与愿违,被“开挂三兄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一身内力还为他人做了嫁衣;

佛缘深厚,佛法精深,却被名利蒙蔽双眼,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身为一代高僧,却摆脱不了名缰利锁,“贪嗔痴”三毒越中越深……



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鸠摩智的所有痛苦,都来自于他的诉求无法达成。

那么,“大雪山大明寺大轮明王”鸠摩智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呢?

在97版《天龙八部》中,鸠摩智被段誉用北冥神功吸去内力之后,向段誉道出了原因:



原来,在习武之前,鸠摩智一心钻研佛法,并未有太多的杂乱心思。痴迷于武学之后,争强好胜之心日盛,性情大变,将一身佛法修为,抛之于脑后。

可以说,痴迷于武学,是鸠摩智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此,虽说最后失去一身内力,鸠摩智反而大彻大悟,一身轻松,同时也放下了成为天下第一高手的幻想,重拾佛法,回吐蕃继续精修。



一饮一啄,皆有定数。鸠摩智因缘际会之下,卸掉了身上最沉重的包袱,回归到了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之上。

结语

鸠摩智放弃成为天下第一的幻想,其实是“勘破、放下、自在”的一个过程。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鸠摩智!


乐之者电影


鸠摩智是金庸武侠里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人物,这主要得益于97版《天龙八部》李国麟老师的精彩演绎,塑造了一个噬弑武成痴、狂傲不羁又有点搞笑可爱的鸠摩智形象。

实际上,原著中的鸠摩智只有狂傲和弑武,跟可爱搞笑并不搭边。《天龙八部》里扫地僧是绝对的第一,这点毋庸置疑,若说实战能力,肯定是乔峰当之无愧。而鸠摩智呢,他也并不逊色,理论上他是有成为天下第一的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鸠摩智出身吐蕃,聪明绝伦,武功高强,自家大雪山功夫练的出神入化。后来鸠摩智学会了小无相功,并从慕容博那里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绝技,用小无相功催发,连得那是有模有样,而且威力十足。

少林七十二绝技本来应该用少林内功催发,小无相功虽然厉害,但总归有点似是而非,不能完全展示出七十二绝技威力。正宗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其实十分难练,少林僧人可以练成一样就能够成为一流高手,掌握两三门即可达到绝顶高手门槛,如果能会个十门以上,那绝对逆天,整个少林历史上也没有几人可以达到,估计不会比扫地僧差。鸠摩智就算没有修炼完七十二门,几十门总归练会了,但是他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功不对路,诸多绝技只得其形而没有掌握其根本,所以用起来也是似是而非。

不过呢,国师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对天下绝学十分痴迷。当年慕容博跟他谈论武功,就说其他武功倒也罢了,最厉害就是天龙寺的六脉神剑和少林寺易筋经。鸠摩智听了以后就一直把这个记在心里,等到武功大成时他就先挑相对弱点的天龙寺索要六脉神剑。结果他并没有成功,只不过捉住了段誉这个活剑谱,希望从他身上获得六脉神剑。尽管他没有机会练成六脉神剑,但是他曾经跟六脉神剑十分接近。

后来鸠摩智又遇到了游坦之,那时候游坦之刚刚凭借捡来的易筋经和冰蚕练就了一身阴毒无比的内力,可惜他灵智未开,被鸠摩智几句话就把易筋经忽悠走了。这个易筋经可不同于六脉神剑,是实打实的落入了鸠摩智手中,鸠摩智很快就开始修炼。

易筋经是少林寺的最高内功,扫地僧神功无敌,很可能就是以易筋经为基础,修炼了多种少林七十二绝技,才造就了他出神入化的功夫。不过易筋经跟别的武功不一样,它不讲究天赋讲究缘法,只有跟他有缘的人才能修炼成功,如果是无缘,天赋再高也没法练成。鸠摩智天赋奇高,可惜缘法不到,他修炼易筋经并没有化解身上的病痛,反而越练毛病越多,表面上内功是提升了,实际隐患越来越多。后来遇到扫地僧的时候,扫地僧把所有隐患都指出来了,但是鸠摩智是何等狂傲之人,他根本不信扫地僧所言,他觉得凭借自己聪明才智,一定可以克服重重阻碍,练成易筋经,成就无上神功。当然了,事情没有按照鸠摩智设想发展,最后他果然走火入魔,恰好遇到了段誉,一身内力全部被段誉的北冥神功吸走。鸠摩智虽然武功尽失,但也因此大彻大悟,不再执迷武功和名利,潜心研究佛法,终成一代代高僧。

如果看鸠摩智的天赋和心志,绝对是武林中难得的人才。鸠摩智武学天赋极高,过目不忘,可以迅速掌握各种武功,还有一点,鸠摩智上进心特别强,对武学十分痴迷。这就好比今天一个特别天才的人物又特别努力,这样的人物如何不出类拔萃呢。鸠摩智掌握了大雪山武功、小无相功、少林七十二绝技等诸多绝技,又曾修炼过易筋经,还无限接近六脉神剑。这样一来,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鸠摩智既得到了六脉神剑,又得到易筋经,而且跟易筋经有缘,他练成了易筋经又练成了六脉神剑,内力变得无比深厚,而且还把七十二绝技练成了,这样一来,他还真有可能成为天下第一。

不过,一切没有假如。鸠摩智本来出身不凡,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又是吐蕃国国师,位高权重。他就算行走江湖,凭借他的武功也足以在武林中占据一席之地,扬名立万。可惜鸠摩智野心勃勃,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江湖绝顶高手,而是妄想称霸武林,成为天下第一。

就是因为这个执念,鸠摩智从一开始就错了,不论是他没练明白的六脉神剑和易筋经,还是他修炼已久的七十二绝技和小无相功,本都不是他该觊觎的。或许是作者眷顾他的武学天赋和弑武心志,让他有机会跟诸多神功有亲密接触,让他好好过了一把武痴的瘾。到最后,鸠摩智还是要回归他的本行,老老实实的当一名僧人。最后鸠摩智成为得道高僧,也说明他最后这条路走对了。


一览众河小


鸠摩智,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称呼”大轮明王“。 为吐蕃国护法国师,武功极高,平生自傲,聪慧过人,过目不忘。痴迷于武学,狂热的追求至高武功。为“天龙四绝”之一,挑战大理,决战少林。最终因误入枯井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誉吸走而武功尽失,但因祸得福,由此大彻大悟终成一代高僧。

人物原型

鸠摩智的原型是北宋时期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他活跃在赤松德赞(一说赤祖德赞)

执政时期,与比卢遮那、丹玛孜芒、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将梵文佛经翻译成藏文。这些译师穷经皓首、年复一年,伴随着青灯古佛严肃认真、逐字逐句地将梵文、汉文佛经翻译成了藏文,译作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忠实原著、文字流畅,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藏文版的佛教经书依然可以完整流畅地反译成梵文,令后人无比景仰和赞叹 。

了解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都清楚,金庸的武侠世界中通常都会以一个真实背景写一些不真实的武侠故事,以此来增强代入感。而一些真实人物也穿插其中,鸠摩智就是如此。最后鸠摩智放弃成为天下第一的做法正是为了与真实人物的统一性,从而使整个天龙故事看起来有三分真七分玄。

这是其一。

其二,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鸠摩智对应的正是天龙八部中的第八睺罗伽。“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摩呼罗迦是与天龙相对应的地龙,原本是腹行类,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脱胎换骨。正是与鸠摩智遭遇所一致。

其三,这就要说道剧情,原著小说中作者有一个极其细腻的设定,越是凶残之人死的越惨。越是追求什么最后越得不到什么。如,主角乔峰他一直心系大宋却实为契丹人,一直希望带着阿朱远走塞外,却亲手杀了阿朱等等。鸠摩智也具有这样的属性,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反派但是在他手里死过的人寥寥可数,他从一出场便到处收集绝世武功,最后却走火入魔,一身绝学化为乌有,这正是原著的前后呼应凸显天龙中的天意这一深刻主题。


第十视角


《天龙八部》里吐蕃国师鸠摩智从人物出场就被设定为反派人物,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实鸠摩智从没做过杀人放火等伤天害理之事。而且鸠摩智也算是天纵之才,武学造诣非同小可,除去其天资过人的原因外,也离不开其对名利的执着。

先不说鸠摩智算不算得上是《天龙八部》第一高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鸠摩智:

博学多才

  1. 年少时,鸠摩智获其师尊真传火焰刀神功,此功法虽然比不上“降龙十八掌”,但是也力压慕容复和段誉等一众高手。
  2. 记得鸠摩智拜访少林寺的时候,曾自称掌握了少林72绝技,后续虽然被虚竹识破其是以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催发施展出来的,但是不管如何,他确确实实用山寨版的少林绝技,击败了身怀正宗少林绝技的高僧。

  3. 段誉被鸠摩智所擒,被逼写出六脉神剑口诀,但是段誉写的是一半真、一半假的口诀,按照常理鸠摩智照着练会走火入魔,但是鸠摩智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大智慧和大毅力,居然真的练成了六脉神剑中的“少泽剑”,并以此剑法大败段誉。

  4. 鸠摩智在庄聚贤身上意外获得了少林顶级心法秘境《易筋经》,以其过人天资,很快就习得此功法,而且水平更在庄聚贤之上,可以说鸠摩智武功已经臻至化境。天资一般的庄聚贤在习得《易筋经》之后,连和北乔峰齐名的南慕容都轻松大败,可见此功法威力之大。

  5. 鸠摩智的头衔是大轮明王、吐蕃国师,说明其地位显赫;能被称为“国师”之人,哪个不是博学多才、身怀绝技之人?

据史料记载:鸠摩智的原型是北宋时期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他活跃在赤松德赞执政时期,与比卢遮那、丹玛孜芒、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将梵文佛经翻译成藏文。这些译师穷经皓首、年复一年,伴随着青灯古佛,逐字逐句地将梵文、汉文佛经翻译成了藏文;译作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忠实原著、文字流畅,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藏文版的佛教经书依然可以完整流畅地反译成梵文,令后人无比景仰和赞叹。

过目不忘

《波若金刚掌》、《玄天指》、《罗汉伏虎拳》三本少林绝技,乃是少林高僧自创,并非传自达摩祖师,但是鸠摩智凭借着过目不忘的本领,硬是在看完一遍三本功夫之后,一字不漏得当众的面背诵出来了。后续虽然被少林方丈识破,但也不得不佩服鸠摩智的天资过人。

为人谦逊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应该知道鸠摩智的两大头衔:吐蕃国师、大雪山大轮寺大轮明王。而且鸠摩智武功一流,绝对属于最顶尖的那一类人。但是鸠摩智在绝大多数场合,无论对方地位高低,他总是彬彬有礼地自称“小僧”,这让很多名门正派人士都望尘莫及,由此可见其为人谦逊。


为什么鸠摩智放弃追逐“武林第一高手”的头衔?

在段誉、王语嫣被利欲熏心的慕容复打入枯井之后,鸠摩智出言斥责,结果两人大战了起来,恰逢鸠摩智早期练功过甚走火入魔,一时功力大减也被慕容复推入枯井。在枯井里和段誉打了起来,被段誉的北冥神功划去了修为和深厚的内力,阴差阳错之下鸠摩智因此走火入魔的状况反而消失了,此时鸠摩智大彻大悟,不再醉心于“天下第一”,放弃了江湖纷争,专心佛法,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高僧。


百年影视集锦


鸠摩智本来就不能成为武林第一高手,何来放弃一说?

鸠摩智最终大彻大悟皈依佛门,是因为功力在枯井中被段誉尽数吸走,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深厚的功力和武功便是鸠摩智心中的执念,武功没有了,他自然也就放下心中的执念。

鸠摩智师从吐蕃国密教的神秘老师,老师传授他一门“火焰刀”神功,神功大成之后,他在吐蕃国内已是再无敌手,因为精通佛法又武功高强,被吐蕃国主封为国师。

鸠摩智闯荡中原时,便是挂的“吐蕃国师”的名号,中原群雄无不敬他三分,一是他武艺高超,二是因为“国师”这名字,让中原豪强也不愿和他闹僵关系。

他到大理国以“借取六脉神剑剑谱”为名,以一敌六,对战天龙寺众僧(枯荣、本因、本观、本相、本参、本尘)而打成平手,可见其初入中原的时候他的武功已达到中原武学的巅峰。

鸠摩智在中原简直像开挂一样,先后得到了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少林寺的《易筋经》,这两部功法是当今武林人人梦寐以求的无上神功,皆被他轻松获得。然而,正是这诸多奇遇反而害了他。

俗话说得好“贪多嚼不烂”,鸠摩智本身修炼的《火焰刀》已是无上神功,在得了小无相功和易筋经后,他的野心像被吹起的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妄想同时修炼三门无上功法一统武林。

结果我们都知道,鸠摩智在修炼中走火入魔,虽凭借深厚功力压制,却无在进一步的机会,一身功力更是在枯井中成了段誉的囊中之物,可悲可悲。

我是狂生,人不轻狂枉少年!

如果你觉得我这篇问答写的还不错,有点干货,还请给我点个赞呗!谢谢哈~


大胆狂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解析一下鸠摩智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轮明王的鸠摩智,身为吐蕃密宗的绝顶高手可谓很厉害了!

但他为人性格过于高傲自负,痴迷至高武学。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之本领!

鸠摩智表面为人平易近人,其实内心阴险狡诈,贪婪,善于使用心计,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于偷袭暗算!

同时鸠摩智本性实非恶人,虽然他犯了:贪,嗔,痴这三毒,但却不破杀戒,自始至终未杀一人!

其实就是被世俗蒙蔽的双眼,也算是颗被尘埃遮蔽了的明珠!

他在最后因走火入魔而魔性大发,随后又被段誉吸走一身内功!

在尝尽武功尽失的痛苦之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明白佛家真理!

返回吐蕃,埋首钻研佛法,最终成为一代高僧!

武功尽废后明白了佛家真理,那么自然不会再去争夺什么江湖第一!

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碰到的都是人民币玩家,怎么都打不过!




青城电影


鸠摩智作为一代高僧,却因修炼武功走入歧途,起了争强好胜的心思。鸠摩智在修炼火焰刀绝技之后,又强练小无相功、少林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导致走火入魔,大祸临头!继续修炼武功,不说他是否有资格成为天下第一,就是他能否保住性命也是未知之数!鸠摩智被段誉吸收内力后,急流勇退,大彻大悟。他是有大智慧之人,又何必再练武功,争夺天下第一?



鸠摩智是吐蕃的有名高僧,佛法精深,武艺高强,却因为和慕容博相遇,被引入了歧途!鸠摩智武学天赋奇高,又十分自负,觉得旁人练不会的武功他能够练会,于是他用小无相功去催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从游坦之那得到了“易筋经”,又迫不及待的想要练习!

就从鸠摩智所学武功而言,他确实有机会成为天下第一,可惜他本末倒置,虽熟读佛学经典,却将出家人的慈悲之心逐渐忘却,只留下学武争胜之心!少林寺扫地僧本想救他,但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去肺腑之言,导致自己走火入魔!



在西夏,鸠摩智和慕容复一番打斗之后掉落枯井,被段誉吸收了内力,从此武功尽失!但是在生死一线间,他终于大彻大悟,找回了自己的向佛之心!

就如同扫地僧所说,佛法越深才能将学武的戾气压制,可是佛法越深就越不在意武功的高深了,反而不屑于多去学那些杀人的法门!鸠摩智生死边缘走了一遭,以此学佛之心,要修炼易筋经和七十二绝技本算太难,但是慈悲之心即盛,有武功没武功也无什么差别!他也不会再去学这些武功,更不会去想成为天下第一!

我是随波逐流却又独具风格的浮萍,为您解读金庸小说背后隐藏的故事!不对请直言,期待你的关注!


浮萍谈文史


他不是主动的放弃,从他的的性格来讲,他肯定想得到天下第一,被人吸干了30年的功力,奈何年纪已大,再练30年,有可能还是被段誉吸干。遭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再加上他从小接受佛法的洗礼,一下大彻大悟了,痛改前非,从此开始佛法的研究。


天空6019231


小僧认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天下第一是空,天下第末亦是空。高僧谁还纠结外相只注重佛相。


我在天边等你


嗨咯大家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d3510008789102fe49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