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日本是戰敗國,財富國內全部被毀滅,為什麼20年就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了?

平和210333198


德日兩國能在戰後20年內迅速崛起,的確有美國助推的因素,但這是外因且不是主因。主因是內因,而內因的核心就是高素質的國民,這才是兩國在戰後迅速崛起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高素質的國民從哪裡來?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國家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

1717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國王就強迫全國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併為鄉村學校提供經費和土地。他使得義務教育成為了一項國策,再不是地方、個人或宗教機構的事務。1794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普魯士民法典》中規定:普通學校和大學都是國家機構,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到國家的監督。從那時起,無論你是平民還是貴族,都要受教育,因為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腓特烈·威廉一世國王

到了1807年,由於普魯士被拿破崙打敗,被迫割地賠款。此時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卻這樣指出了國家的出路:“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它肢體的殘缺(當時的德國四分五裂)。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說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為了如期建成柏林洪堡大學就把他兒子住的宮殿騰出來改建成校舍,這真是砸鍋賣鐵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什麼叫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就是最好的榜樣。

在19世紀的普魯士,如果學生出現曠課的情況,學校將按曠課的節數來對家長處以罰款。義務教育被政府作為一項國策而予以嚴格地執行,跟當年中國搞計劃生育的力度差不多。1816年,普魯士就有小學20345所,配備教師2176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60%。1848年,各類小學達到24044所,教師增至27770人,入學率達82%。到德國統一前夕(1870年左右),普魯士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高達97.5%。當普法戰爭取得勝利、德國完成統一之後,當時的德國總參謀長毛奇元帥就曾說過:“普法戰爭的勝利早就在小學課堂的講臺上決定了。”到了19世紀末,德國的新兵文盲率從1875年的2.37%降至1895年的0.15%,再到1910年的0.02%,這都是德國得以在20世紀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並在戰後迅速崛起的本錢。

而東方的日本也自明治維新以來就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維新派很早就認識到,國家強大的基礎是國民素質,僅僅變革制度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1872年,日本頒佈了《學制》,要求“在日本,無不學之村,村中無不學之戶,戶中無不學之人。”1879年,又頒佈了《教育令》,規定兒童最低必須接受16個月的義務教育。不久,義務教育的年限又延長至4年。明治天皇也提出了當時義務教育的奮鬥目標,即要讓北海道(當時日本最窮的地方)山區裡普通農戶家的小女兒完成小學的義務教育。也就是說,日本在實行義務教育之初就重點考慮了義務教育最薄弱的環節。

明治天皇

二戰後,有一位西方學者去日本,當他看到日本到處是殘垣斷壁、老百姓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說到,這個民族沒有希望了。但當他看到一棟非常漂亮的建築並詢問得知是學校時說,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因為日本在戰後重建時優先重建學校。在日本,教師的待遇非常高,1899年《小學校教育費國庫補助法》規定:政府每年從國庫中支出一百萬,用於對教師的津貼。

德日兩國都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他們的公立教育都是中央政府撥款,所以每個學校的條件都差不多,不存在山村學校是破爛瓦房,而都市學校金碧輝煌的情況。德國是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所以他們國民的素質一直高於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義務教育也在19世紀末(完成了小學義務教育的普及)超過了英法,這都是後發國家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德日兩國在做好基礎教育的同時還很重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創辦了很多專業技工學校和高等院校,這都為企業發展、軍隊的強大和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既關乎個人命運也關乎國家的未來,於公於私都應該成為頭等大事,都應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來抓。今天的中國教育無論是在理念還是體制上都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些方面甚至還不如100多年前的德日兩國。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投入。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好比要把一片荒山變成森林,不花上個幾代人的時間是做不到的。當森林建成後,即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只要這片森林還在,你也會“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了。

大家對此有什麼觀點和看法歡迎留言和我交流。


Siegfried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能不能發展起來,取決於一個國家的人口素質,德國和日本的人口素質相當的好,再加上二戰之後的和平穩定的環境,能發展起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就好比一個非常優秀的拳擊手,他本身就曾經打出過非常好的戰績,只是在一場拳擊比賽當中被對手給打殘了,但是隻要他能恢復起來,也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拳擊手,這種優秀並不會因為幾次失敗的比賽而消失。

就拿德國的情況來說,在二戰前德國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二戰前的諾貝爾獎,德國人就獲得了一半以上,如倫琴、愛因斯坦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是出自德國。

而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步入了列強國家的行列,其教育也普及了小學以上的教育,基本已經有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說實話,德國和日本在戰前都是世界上的頂尖國家,不僅僅是人才,文化制度、工商業體系都相當地完善。雖然在戰爭中損失掉了幾乎所有的財富,但是這些軟實力仍然存在,這些都是戰鬥德國和日本發展起來的最為根本的本錢。

雖然說兩個國家都得到過援助,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得到了援助都能夠發展起來的。比如我國在戰後援助過阿爾巴尼亞,在1954-1978年間一共援助了大約100億元人民幣,當時阿爾巴尼亞只有200萬人口,該國人均援助到了5000元人民幣,換算成購買力的話,當年的5000元人民幣相當於如今的45萬元人民幣。即便是如此援助,阿爾巴尼亞該如何還是如何。再如朝鮮,我們也援助了很多年了,如今還是世界上最為困難的國家。

其實只是靠援助,國家是發展不起來的,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而發展卻還是要靠自己。

其次就是國家的制度,戰後世界分成了兩個體系,一個是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一個是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經過了將近50年的演變,美國為首的西歐國家集團基本都是發達國家,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最終都陷入了經濟困境。

就拿德國來說,同樣的都是德國,一個是聯邦德國,一個是民主德國,採用了不同的體制,一個採取了資本主義,一個採用了蘇聯模式,最終一個成為了世界上頂尖的發達國家,一個成為了世界上的欠發達國家。同樣的是朝鮮,一個是北朝鮮,一個是韓國,也同樣的成為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感覺。

當然,即便是用同樣的制度,不同的國家效果也不同,世界上施行西方民主制的國家也不是每一個都能發展起來,如現在的很多中東國家以及非洲的國家,實際上也是施行過民主議會制度,但最終都成了獨裁製,或者運行起來也運行的不好,國家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因此,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能在戰後發展起來?第一是文化環境,適合他們現行的制度;第二是人才儲備,這兩個國家本身就有著很好的人才基礎;第三是在戰前兩個國家就擁有了完整的工商業體系,戰後重建只是駕輕就熟而已。


老威觀史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日兩國的工業基礎並沒有完全被二戰摧毀,況且還有人才尚在,外加美國的扶植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市場,這些因素都助力德日經濟在戰後迅速復興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本土都遭到大規模破壞,德國本土被盟軍從東西兩線相繼攻破,整個國家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人口損失和財產損失都十分巨大。並且德國在戰後受到的懲罰也更加嚴厲,不僅大量戰俘被法國、荷蘭、比利時、蘇聯拉去強制服勞役,國家也被拆分成了東西兩個,國家錢途晦暗無光。

相比之下日本結局要稍好一些,雖然二戰時日本捱了兩枚原子彈,東京也被柯蒂斯·李梅少了個精光,但日本識趣地趕在美蘇攻入日本本土前投降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損失。同為二戰策源地,德國在二戰的軍民死亡人數超過了800萬,而日本只死亡了不到300萬人。

總的來說,戰後德國和日本的日子都不好過,尤其是德國,丟失了大片國土和人口,東部地區還被蘇聯佔據,國民連住房都不夠,糧食就更加緊缺了,情況非常糟糕。

不過隨著冷戰局勢的到來,英美兩國漸漸意識到了西德的重要性,在美國的主導下,盟軍沒有完全拆除西德的工業,這為德國日後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為了遏制蘇聯在歐洲的擴張,1948年美國政府正式推出馬歇爾計劃,向西歐盟國提供了131億美元的技術援助和資金支持,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而西德則獲得了14.48億美元,被援助金額僅次於英國和法國。

但是德國畢竟是戰敗國,美國提供給其他國家的錢是不用還的,唯有德國是個例外,馬歇爾計劃中那10%的貸款基本上都是西德政府償還的,只不過美國免除了貸款利息。

長期以來外界都對馬歇爾計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美國的援助才幫助西德和西歐走向復興,今天仍舊有很多人持此觀念。不過我覺得馬歇爾計劃的地位被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這筆錢確實對西德和西歐經濟復興有很大幫助,但不是決定因素,西德和西歐經濟復興關鍵還是底子好。

在二戰後德國的大型企業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原本位於東德地區的一些企業也跑到了西德重新建廠,例如奔馳、寶馬、克虜伯等公司都相繼恢復生產。

像是克虜伯公司,作為德國曾經重要的軍工企業,戰後被盟軍全面接管,其老闆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被海倫堡法庭以“反人道、掠奪被佔領地區和陰謀反對和平”的罪名判處12年監禁。但是到1951年年初,阿爾弗雷德就被釋放了,他在監獄裡一共待了不到四年時間。

出獄一年後阿爾弗雷德與英國當局簽署協議,在阿爾弗雷德同意放棄軍工領域之後,英國人將克虜伯公司還給了阿爾弗雷德。此後克虜伯公司在阿爾弗雷德的經營下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克虜伯集團的僱員已多達11萬,年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躋身歐洲十大企業之列,經營範圍包括造船、橋樑建築、化工、紡織、塑料、水處理、煉油和核反應堆等等領域。

除了克虜伯,奔馳也在放棄用於軍用的航空發動機之後,被盟軍允許恢復生產,並迅速成為世界豪華汽車品牌的帶頭大哥。而我們今天常見的運動品牌彪馬和阿迪達斯也是在二戰後成長為世界性企業的。

(奔馳S級汽車,男人夢寐以求的座駕)

所以德國在二戰後的復興主要得益於自己本身的基礎好,其人才體系和工業基礎尚在,外加美國扶植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國際市場,鑄就了德國的經濟騰飛。

相比之下日本的崛起與德國差不多,雖然日本戰前工業基礎不及德國,但是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工業國了,在科技領域日本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要知道僅僅在戰後的第四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的成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戰後美國政府原本想把日本的工業全部拆除,搬到周圍國家去,但是卻遭到駐日美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的拒絕。

麥克阿瑟對於日本來說是有再造之恩的,說他是日本復興之父一點都不為過。他不僅保住了日本的工業基礎,還大量調撥糧食賑濟災民,保障了日本的社會穩定。

在麥克阿瑟的保護下,日本挺到了朝鮮戰爭,這場戰爭成為日本國運的轉折點。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了在遠東的物資生產基地,日本的工廠接到了海量的軍事物資訂單,當時瀕臨倒閉的豐田公司僅在一個月內就獲得了5000輛軍用汽車的訂單,讓豐田一舉起死回生。

(今天豐田最經典的硬派越野車蘭德酷路就是發源於朝鮮戰爭)

(第一代蘭德酷路澤是模仿的美國著名越野車威利斯吉普)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日本獲得了美軍高達36億美元的鉅額訂單,所獲收益遠超被美國援助的西歐各國。正是靠著這筆錢,無數日本企業大賺特賺,日本經濟開始長達20年的第一波高速增長。

到1968年日本首次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69年西德又再度反超日本,但由於人口規模少於日本,西德最終還是被日本超越)。

當然,日本能夠順利獲得復興並不是全部都指望美國的扶植,二戰後日本政府鼓勵教育,獎勵創新,大力引進歐美的先進技術,確立科技立國的發展策略,這些才是日本崛起的根本因素。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真是讓德國總理默克爾氣得渾身發抖。

什麼叫戰敗國國內財富全部被毀滅?那蘇聯從哪裡拆運的工礦設備?聯邦德國明明在50年代中期就已經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什麼叫用了20年發展成為發達國家?難道二戰前的德國不發達?日本直到1968年才超過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拿我德意志和小日本相比,瞧不起誰呀?

不過發抖歸發抖,但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後的迅速復興卻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二戰的戰敗國,無論德國還是日本,在二戰後都遭到了同盟國的嚴厲清算。但為何兩國都能迅速復興和崛起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底子好

作為二戰的發起國,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除了在戰爭時期實行全民動員,將整個國家綁上侵略戰爭的戰車外,還在戰爭後期受到了同盟國的猛烈報復。

隨著蘇聯和美國的反攻,德國和日本本土陸續受到戰爭的瘋狂蹂躪。尤其是日本,自1944年11月以來,美國對日本各大中城市發動了猛烈的空襲,“李梅火攻幾乎將日本各大中城市燒為灰燼,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甚至受到了美國原子彈的轟擊。

可以說,在二戰大幕最終落下時,無論德國還是日本幾乎都是滿目瘡痍。

但同盟國的炮火可以摧毀德日兩國的城市,將他們的硬實力全部打回解放前,但卻無法徹底摧毀兩國的軟實力。

雖然德國投降後,美蘇兩國對德國的專家和技術資料進行了瘋狂掠奪,但德國仍然保留了數以百萬的技術人才。自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就特別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其國民受教育水平在20世紀初便達到90%以上,這是德國國力迅速增長,並能夠在世界大戰的摧殘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日本長期以來受幕府制度影響,國力水平長期不如德國,但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其技術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在美軍逐漸接近日本本土的過程中,困獸猶鬥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組建了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為了給戰後的日本留下更多人才,當時的日本政府強令文科生參軍送死當炮灰,大量理工科人才則被留下,這是日本戰後能夠迅速復興的重要基礎。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美軍對日本的各大中城市進行了狂轟濫炸,但日本長期以來實行小作坊式的發展模式,原材料及零配件都在鄉村地區完成,這也使得日本保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

2、運氣好

雖然二戰時期的美國對德日法西斯恨之入骨,但二戰後的美國卻成了德日兩國最親切的大哥。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隨即形成,因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割佔領,德國成為歐洲地區美蘇爭霸的最前沿。

為了更好的控制西歐,美國除了在戰後倡導發起北約組織,還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經濟快速復興,聯邦德國因為地處冷戰前沿,自然也是與有榮焉。

美國的幫助使得原本用20年時間都無法清理廢墟的德國,只用了不到10年就迅速重回歐洲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

而重回西歐之巔的德國,為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和昔日的宿敵法國共同發起建立歐洲共同體,希特勒用戰爭手段都難以完成的經濟擴張目標,聯邦德國在戰後迅速實現。

而同期的民主德國,同樣因為地處冷戰前沿的關係,受到蘇聯的傾力扶持,整個冷戰時期都是共產主義陣營工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相比於被強行撕裂的德國,完全被美國控制的日本運氣明顯要好得多,二戰後的美國對日本社會進行了全方面改造,使日本迅速邁入現代國家行列,併成為美國在亞洲地區遏制共產主義陣營的跳板。

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越戰爭,是日本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千載難逢的機會。雪片般的戰爭訂單迅速喚醒了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日本經濟迅速騰飛。

當然作為美國的追隨者之一,聯邦德國也受到抗美援朝戰爭軍火訂單的強烈刺激。

可以說,可遇不可求的歷史機遇,是德日兩國能夠在戰後迅速復興的重要原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我認為從這幾方面來分析。第一,日本、德國本身的基礎好,儘管是戰敗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靠之前良好的經濟基礎,很快就能實現經濟的振興。笫二,兩個國家都特別重視科教興國,重視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德、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少,科技教育水平高,機械製造、高端裝備業世界領先,很多企業都是百年老字號,口杯好,質量優,反觀我國卻正好相反。第三德、日兩國民族構成較為單一,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凝聚力較強,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他們能齊心協力將經濟搞好。第四就是有優秀的領導人,戰後幾十年,德、日都湧現了傑出的領導人,帶領人民走上了經濟振興、人民富足的道路。第五是美國的支持,美國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援助使得它們能夠快速重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資金想發展就變的比較容易了。最後,打鐵還需自身硬,德、日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國民的努力和智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和可持續發展,這點尤其值得我們中國學習


追夢者152724661


德國是日耳曼人,是匈奴人,敢冒險,敢戰鬥,敢於勝利,爭強好勝。日本是大和民族,很團結,有組織紀律性,很有戰鬥力。德國,創新水平高,科技能力強。日本,做事很細心,有耐心,敢於科技創新,敢於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德國,日本,科技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美國在德日實行高度民主制度,讓他們敢於向科技強國邁進。民主民主,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才有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才有創新力。其次,美國給德日優越的政冶制度和正確方針,政策。正如,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計劃經濟變市場經濟,政企分開,讓企業有高度自主權,企業經營手段靈活,其質量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政治為經濟服務,以經濟為中心,政冶圍繞經濟轉。特別最後一點,美國對德日在戰後,提供大力無私免費援助,給德日經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特別是日本,美國給日本的朝鮮和越南戰爭的兩次大訂單,讓很多日本企業起死回生,還從中由此壯大。總之,德日教育興國,科技強軍,讓德日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經濟無私勉費援助下,得以集中精力,全力發展經濟,在科技創新作用下,一實現了經濟騰飛,一下子變為經濟強國。補充一點,德日很注重教育事業快速大發展,有了質和量的提高和飛躍,為德日軍工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優秀人才。德日文化水平高,科技能力強,有強大自信,才有青春活力和戰鬥力,才聰明能幹,才有一技之長,才有過硬本領和才華,才能勝任自己從事的職業和偉大工作。


中國美6220


日本和德國雖然是戰敗了的國家,但是人家的武器研發成果還在手裡啊,技術人員又沒有上戰場,沒有損失那些重要科技人才。而且傷亡的是那些低級的士兵,就像美國的引進黑人奴隸,經過大西洋的折騰,那些弱勢的群體就會被消滅掉,留下良好勇猛的種類上岸生存勞作。然後戰爭結束,科研人員他們都快速地能找到女人結婚生孩子。那些種子就像大學生捐精的那麼良好,得到很多地培育,戰爭倖存的也回來經商,因為商人都是精靈不會傻呼上戰場送死的聰明頭腦。

戰爭的工業底子就在那裡,把生產線稍微改一下,之前生產軍用的坦克飛機卡車的用來生產民用汽車,質量都是剛剛的。大家都知道軍工的質量保證吧,而且師傅做軍用那麼高要求的都熟手,做起民用的就輕鬆多了,起碼不會那麼有性命擔憂。所以德國的奔馳,寶馬,大眾的知名汽車大廠前身都是軍用品生產廠家。卡車的漂亮質量更不用說啦,看到歐洲卡車都流口水。日本的就有三菱,富士等大量的精工會社,這些都是做軍品的背後有靠山的大款爺。

電子產品類的西門子,本來就是戰爭時期為軍方研究生產的。當時的科研人員可是被軍槍指著來高壓力的搞創造,元首說要怎樣的武器和怎麼樣的設備都是拼命研發出來。日本的是全心思想效忠的,比信仰還要乖巧精心的做事情。

戰爭的結束,勝利的國家都在歡呼歡樂的喜悅沉醉。不是文娛表演就是大文大崇拜思想。國家的復興人口的快速增長就需要大量建設。自己顧著歡快的歌舞昇平沒有去搞研發就要買日本還是德國的產品。生產建設用的挖掘機械還是工廠用的機床設備電子儀器,剛好日本德國在戰爭時期就有不少堆倉的好貨,賣給這些國家,又是賺到大量錢。有了錢就可以搞起高級的金融還是貿易,研發更高端的航空和高速列車,有了錢就會享受的思想,研發高檔豪華汽車。而其他的那些戰勝國還在沉迷在勝利的喜悅,繼續文娛還是政權的鬥爭。


豐沙利


說說日本。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是如何在各國的壓榨之後,還能迅速崛起的,如果要說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那可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死傷人數最多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了,所以在戰後的賠償和重建工作也是非常龐大的,更成為了世界人民所關注的焦點!而德國和日本這種戰爭的發起國更是要承擔鉅額的賠款,付出很大的代價。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即便是他們在二戰的賠償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可依然能夠在戰後短短的幾十年裡恢復元氣而且躋身於發達國家的行列,那麼它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以日本為例好好的說一下!關於日本我們都知道他們主要侵略的對象是亞洲的各個國家,尤其是對我們中國來說更是造成了許多無法彌補的創傷,然而我們在二戰之後卻沒有要求他們做什麼賠償,所以說這也讓日本卸下了一個很大的包袱,其他國家索要的賠償也只是讓他們暫時陷入了一個困境而已,如果我們也索要賠償的話那日本絕對不可能這麼快就能恢復的這麼好。

第二點就是因為他們在二戰中瘋狂的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每次佔領了一個地方之後他們都會對當地的資源進行瘋狂的開採而且全都運回國內,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以戰養戰的策略,所以才讓他們在整個二戰中積累了非常多的資源,所以說在賠償之後應該還剩下很多,也是他們能夠這麼快恢復的一個基礎。

最後一點雖然當時美國的原子彈毀壞了日本非常多的基礎設施,可是工業能力並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影響,有了經驗和技術恢復起來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只是看時間長短了!不僅如此在二戰之後日本一直都是美國罩著的,有了他們的保護和幫助所以日本才會發展的這麼快。因此日本能夠在二戰之後恢復得如此迅速。

二,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對日本的扶植。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並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課文中的插圖《60年代末日本的電視機工廠》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產電視機的情況,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⑥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

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發展。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達1.9萬美元,超過同期美國的1.8萬美元。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週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國恢復邦交。1982年上臺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場合公開聲明,日本還要謀求做一個政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並積極爭取得到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軍費逐年增加,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伙伴說明:日本軍事實力的膨脹,引起亞洲人民的高度警惕。歸納小結:①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王松林


像這種問題的原因應該是很多方面的,畢竟一個國家從弱走向強是一件大事,不可能是某一個原因就讓它實現了,下面說幾個個人的理解。

在歐洲,德國長期以來就是強國,一直作為一方霸主存在著,工業發展較早,而日本早期向西方學習,明治維新積極進行工業化,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這兩個國家工業發展較早,工業底子比較厚實,所以我們看二戰時期兩個國家都有一些代表性武器,性能優良值得稱道。



問題裡說的全部被毀滅肯定是不準確,雖然說打完了仗到處都是廢墟,但也沒被徹底炸平了,它們的工業底子還在,工業技術和工業能力都還有,只要把工廠重新建起來,生產恢復,怎麼都比那些工業底子薄、工業起步較晚的國家發展快。



美國戰後有一個馬歇爾計劃,這個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援助歐洲,幫助西歐國家進行戰後重建,儘管德國是二戰中的侵略國,要被限制,但是為了恢復歐洲經濟不能過度限制,德國是西歐體量最大的國家又有規模很大的工業和豐富資源,是歐洲經濟的扛把子,所以要幫助德國進行工業恢復。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發動的戰爭成全了日本,因為戰場在亞洲,美國就就近取物資,美國的軍隊駐紮在日本,日本負責這些軍隊和美軍作戰部隊的軍需物資供應,日本大發戰爭財讓陷入困境的日本開始走上發展之路。



至於為什麼那麼快,這裡有必要提一句,剛剛說了內因是因為它們自己底子好,外因是因為得到了來自外部的資源,還有一點,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標準。我們都知道歐洲發達國家很多,因為發達國家標準更傾向於人均,歐洲那些國家小國寡民還算富裕,但是它們存在感很低,現在新聞上常看到印度、俄羅斯、沙特,但是很長時間也看不到一次挪威、芬蘭、瑞士。大國與小國各有優勢,大國可能總體什麼都多,但是人均什麼都少,小國反之,小國的人民可能過得富裕點、技術先進點,但是一些惠民的大工程它們搞不起,能生產的東西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去把某幾個領域搞得先進,存在感低。但是在各有優勢的情況下那些沒存在感的小國就叫發達國家,彷彿就是有國家借用話語權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發達國家標準,你有什麼優勢什麼就是標準,這些機構多半不是來自這些現在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不強的國家的。



小國容易扶持,人均GDP很容易上來,要是換作印度美國扔進去半條命二十年也未必能讓它變成發達國家,它頂一個半歐洲, 在那些被稱為發達國家的小國中,德國和日本體量非常大,資源或者勞動力充足,且工業底子厚實,它們成為了發達國家中位列前茅者。

總結起來,就是自身優勢加上外部支持,還有發達國家符合它們的優勢,二十年成為發達國家也不算很難了。


鍋蓋頭司令


德國日本是戰敗國,財富國內全部被毀滅,為什麼20年就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了?


我們知道,在二戰中,德國和日本是當時的侵略者,也是重要的軸心國成員,他們發動了納粹戰爭,但最終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打敗了他們,並通過國際審判,讓兩國賠償了大數額的賠款。按理說,作為戰爭的戰敗國,國內財富基本全部被毀滅,經濟倒退,人民生活食不果腹,很難恢復到戰前的繁榮形勢,但為什麼經歷20年他們就發展成發達國家了呢?


小編認為,這兩國雖是戰敗國,但經濟底蘊還在,再加上美國的支援和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擺脫了困境,走上了發展道路。

1、戰敗後的日本慘不忍睹。

我們知道,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促使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隨著美國駐軍的駐紮,戰敗後的日本慘不忍睹。

日本國內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全國幾乎是一片荒廢。剛投降時的日本有120多個城市幾乎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完全處於混亂狀態,不僅人的精神世界坍塌了,而且糧食等物資也極為匱乏,國內搶劫隨處可見,犯罪率極速上升。

尤其是日本廣島長崎被美國原子彈轟炸後,到處是一片廢墟,日本平民無家可歸,露宿街頭。遭受飢餓與病痛的折磨,老人孩子們只能無奈地蜷縮在牆角。再加上日本此前不計代價的戰爭行為,極大地消耗了國內本就不多的資源,日本經濟滿目瘡痍,甚至一度陷入癱瘓停滯的狀態。當時的日本人過得非常辛苦,他們睡在地下道、排水管、防空洞中,或是在轟炸過後殘破的小區中挖洞保暖,而且跳蚤、蝨子、傳染病如影隨形,傷寒和霍亂也在當時大肆流行,每個月有上百名日本人餓死時。日本女人只能靠和美國大兵的關係,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據資料統計,日本在二戰中有45%以上的國民財富毀於戰火,40%的城市建築成為廢墟,1300萬人失業和半失業,3000萬人失掉家園或流離失所。整個日本經濟倒退了25年。

2、日本在戰後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是豐厚的歷史底蘊。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雖然二戰失敗,國內經濟遭受重創,但是底蘊還在,所以一旦發展起來還是很快的。

二是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不但免了日本的賠款,而且投入鉅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髮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三是日本高度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四是日本重視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週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髮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五是受益於美國的軍需,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再造了日本。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亞洲大陸佔一席之地,日本的戰略地位一下子變得十分重要,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對抗蘇聯的基地。美國先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朝鮮戰爭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資,更是給日本帶來了龐大的軍需訂單,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經濟開始迅速恢復。後來美國又捲入了越南戰爭,戰爭持續了將近二十年,大量軍事物資都從日本訂貨。日本由此獲得了長時間的繁榮,經濟迅速發展。

3、戰敗後的德國支離破碎。

二戰是納粹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但是同樣給德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中德國有550萬人死亡,還有約100萬人失蹤。戰爭結束後.德國人口出現混亂局面。歐洲東部和東南部約有1200萬人在盟國的強制命令下開始大量逃亡或被逐,在這次民族大遷移中有100萬人斷送了生命。

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許多城市一片廢墟,柏林、漢堡、科倫和漢諾威破壞十分嚴重,居住十分困難。柏林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一,成為一座“死亡的城市”。戰後德國有千百萬人無棲身之所,只得擁擠在毀壞了的房屋裡、防空壕、地下室和地堡裡生活。戰後德國人民處境十分悲慘,迫切要求食物、住宅和工作,希望早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4、德國在戰後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是受益於美國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二戰中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而聯邦德國也在被援助者之列。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影響,聯邦德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也堅固了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就感嘆過:“沒有美國的援助,德國的復興是不可能的”。

二是德國民眾重建國家的積極性增強。二戰後的德國,國運一落千丈。絕大多數有形資產在戰爭中化為灰燼,但是無形負擔也隨之降輕,換句話說,國民在重建國家中少了精神負擔,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建設中去。而且德國人不但聰明,還勤勞、當時德國工人平均每週的工作時間是50小時,遠遠高於英國的38小時。關鍵是工資還不是很高。可以說他們真的是憑藉熱情來建設這個國家的。

三是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衝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係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四是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五是大大降低了軍費開支,全力發展經濟。戰後,德國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蘇的牽制,最終美國基本接管了德國軍事,失去了國家主權,德國在惶恐中度過。不過,很顯然,德國也不用再為那龐大的軍費買單,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了沉重的軍事開支,便可以集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中去。

綜上,小編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和德國,能夠在二戰失敗後,迅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既有他們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美歐國家有意扶持的結果,畢竟他們同屬資本主義陣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