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小馬話三農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出殯的這幾天,其實是最能展現出農村人情味的一個縮影,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城裡好多了!畢竟人們沒這麼膽小怕事的,就像過去村民家裡有老人時,就會有在家中準備棺木的傳統,記得小時過年去村民家拜年時很容易發現人家裡有為老人提前準備的棺材,這其實是過去孝道的體現,往往這樣的家庭會比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會感覺害怕的話,那麼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殯會不會更恐懼呢?!事實上並沒有,畢竟這是農村過去的一種傳統觀念,已經被大部分人接受!

說到看出殯,也是送逝者的最後一程吧,在農村,一般白事活動會有三天,但如果趕上大節或其他因素影響,也會有五天的情況。因而對於農村人而言,並不是喜歡看出殯等白事活動,畢竟以後再也見不到,雖然不是親屬,但很多人還是會有一些悲傷之情的!

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也有很多講究的,就像三年之內春節不能貼對聯,沒有燒頭七不能到別人家串門,小輩兒三年內不能結婚(如今有的地方改為未滿百日不能結婚),三年之內子女不能穿紅衣服等等,這些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別濃厚的農村,其實關於婚喪嫁娶之事會比較頻繁,人們對於出殯等這類喪事活動接觸多了,自然也就沒啥好害怕的!

我覺得這些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應該是老人在世的時候,做子女的要盡到孝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祥美生活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在農村,村子裡的老人去世,出殯那天往往很多人喜歡圍觀,可以說說非常奇怪的現象。依稀記得小時候上學,村裡的老人有人去世,然後出殯好多同學啊村民啊都喜歡遠遠的圍觀,像看熱鬧一樣,而且習以為常。

我可能是個例外,我並不是害怕所以不去圍觀,也圍觀過,但是我是覺得沒啥可圍觀的。別人卻說見棺發財,反正我不信。

其實在農村,老百姓對於生老病死都是十分看的看的,葬禮上往往除了必要的習俗需要有人哭喪,以及親人真實的傷感。其實參加喪禮的人們很少能看到表情傷心難過的,反而因為喪禮很多親戚朋友聚到一起,大家有說有笑的。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甚至還會有人開玩笑什麼的。並不是因為大家都不傷感,只是農村這些習以為常,早已將生死看淡,畢竟明天生活還是要繼續。親人的離開也許也是新的開始,畢竟老百姓多信仰輪迴轉世一說。當然這也是我們文化習俗裡的某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所以並沒什麼奇怪的。

圍觀出殯,彷彿更像是大家歡送過世者前往另外一個世界,試想,人出遠門,前往另一個遙遠的地方,然後以往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都在為其夾道送別,那遠行之人必然心中倍感欣慰。


驍爻侯


沒在農村看過出殯的隊伍,一定不知道其中有什麼奧秘。


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有人結婚和有人下葬,歡喜的事兒當然期待,期待有好吃的東西。但是埋人的事兒也是又怕又驚。怕是因為畢竟有人死了,小時候各種鬼怪的故事也圍繞著我們很久了,驚的是埋人的過程中也有吃的。

在我們村裡,出殯的時候,這個主家會做很多花式的饅頭、花捲、棗糕等,這就是在地裡祭拜一會,然後就分給各個小朋友吃了。所以一旦有人出殯了,必定跟著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路跟著出殯的隊伍,到了墓地之後, 所有的儀式結束了,這些花式的饅頭、花捲供了之後,我們就可以隨便拿著吃了,當時什麼也不管了,就是搶著吃,其實也沒有那麼好吃,只是大家湊在一起,覺得好玩。這就圖一個安心,讓去的人一路走好。

以前在農村有人出殯其實和有人結婚是一樣的排場,都要請演出隊來唱戲。搭臺子表演節目必不可少的,這都形成了一條龍的產業。接下來當然是吃了。出殯的也是要請一群人來做飯,同時請各家的代表來吃飯,吃完飯之後再一起送殯,當然有的也是反的,先送殯在吃飯。這根據風俗來定。這其實也是想讓已經不在的人安息走好。

有的地方現在還保存這種風俗,有的在人過世之後要連續擺宴3天、7天,這些都有。有的地方還要放電影等等,這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總的來說,人在世的時候好好對待其就夠了,走了之後,這些排場只能是個場面,也不能讓死去的人活過來,大家說呢?


老王偵查記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由於農村是小圈子的熟人社會,人們對於村裡村外的婚喪嫁娶之事也是經常遇到,即便會有害怕的情況,一旦這類喪事活動經歷多了也就心無膽怯了,而且出殯活動多是白天進行,再加上人多熱鬧,基本上也就體會不到恐懼害怕!畢竟人們沒這麼膽小怕事的,就像過去村民家裡有老人時,就會有在家中準備棺木的傳統,記得小時過年去村民家拜年時很容易發現在遮雨棚等地方會有為老人準備的棺材,這其實是過去孝道的體現,往往這樣的家庭會比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會感覺害怕的話,那麼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殯會不會更恐懼呢?!事實上並沒有,畢竟這是農村過去的一種傳統觀念,已經被大部分人接受!

看出殯也算是送逝者最後一程!在農村,去世之人由於是村裡的熟人,村民會通過捧場、抬棺、操辦喪事等方式積極參與喪事活動,尤其是對於同姓大家族的成員,一般這時就會放下手頭要緊的事情,然後全程參與喪事流程,一般白事活動會有三天,但如果趕上大節或其他因素影響,也會有五天的情況。因而對於農村人而言,並不是喜歡看出殯等白事活動,而是以這種形式送逝者最後一段路程,畢竟以後再也見不到,雖然不是親屬,但很多人還是會有一些悲傷之情的!

膽小是因為沒壓力,膽量卻可以練出來的!在農村還會遇到很多看似害怕的事情,卻實則又沒啥具體影響。例如過去農村路少,往往在出村走夜路時可能就需要經過村頭的墳地,那時候即便是一個人路過,基本上也沒有多少害怕的,畢竟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場景,也沒有造成啥影響,自然就沒什麼可擔心的!記得以前去鎮上上學,那會兒因為有早自習,往往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上學,由於路上會遇到三四處墳地,剛開始時也會害怕,就會約同村夥伴一起去上學,後來隨著分班級後,基本上就是獨自去上學了,記得那會兒還真遇到過鬼火的情況,就是墳前像是有一團藍火,還好離得有一段距離,不然也可能會嚇怕!但後來才知道,那只是一座新墳,人家大早上正燒紙填墳,並不是什麼鬼火!所以說,害怕其實是對於未知事情的不解,一旦認清了事實真相也就沒什麼可恐懼的!



因此,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別濃厚的農村,其實關於婚喪嫁娶之事會比較頻繁,人們對於出殯等這類喪事活動接觸多了,自然也就沒啥好害怕的!畢竟膽小是因為沒有壓力或沒有自信,往往就會對於未知或突發情況沒有一定掌控力,也就是沒有安全感而做出的表現方式,然而膽量卻是可以後天練出來的,只要面對多了就會變得麻木無所畏懼了!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出殯的這幾天,其實是最能展現出農村人情味的一個縮影,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城裡好多了。

我老家就是農村的,一般情況下在老人去世之後的第一時間裡,鄰居們會先去家裡弔唁,然後口口相傳,很快基本村裡人都會知道,不長的時間裡三五作伴去事主家裡弔唁,而主家會專門安排人登記誰來過,以便第二天專門去人家家裡請弔唁之人第三天來吃席。



緊接著去通知白事殯葬一條龍,之後一切都會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出殯當天,會有主事人安排所有環節的先後順序,孝子賢孫們穿著白色的衣服等著哭就可以了。


起靈那一刻,棺材板會被村裡的青壯年一起抬起來,這時候的那種齊心協力的氣場會讓所有人感動,緩步出了大門,放在專門的靈車上,身後跟著不管真假但早已哭成淚人的孝子孝女賢孫們。

有的主家會為老人開追悼會,老人出嫁的女兒們會利用這個節骨眼為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配偶多年來照顧老人的行為給予感謝,併為她們披紅花。一種象徵性的感謝行為。




一路而來也算是人山人海,從來沒聽說因為看出殯而感到害怕的路人,就沒有這個意識,也許這種民俗行為早已深入人心,它跟害怕扯不上關係,有的只是凝重的心情,因為每個人都清楚,終究有一天自己也會用這樣的方式被人懷念。


情感公寓


以前的農村人看出殯的事,這跟喜不喜歡和害怕都不搭邊,這裡邊是有原因的。隨著破四舊,移風易俗的,很多東西也就演變沒了,到最後成了看熱鬧了。

首先,農村遇到紅白事都說出不了五服就是親人,那種長壽的地方,也出過五世同堂的景象,所以一個自然村裡論一論其實都是親戚套著親戚,尋到根上也就是一個祖宗。所以在農村也就經常聽到鄉里鄉親的、本鄉本土的、鄰里八鄉的這樣的說法,一說是老鄉,關係就自然而然親了幾分。



然後,那時候家裡邊孩子多啊,家裡邊四五個孩子的其實算少的,我見過的孩子多的有十一個的,假設一個老人有八個孩子,不算遠了,三世以後是不是就上百人了,然後孩子們裡有大有小的(可能年齡相當,輩分不一樣),如果一個年齡大的老人過世了,沾親帶故的過來奔喪,出殯的時候是不是隊伍就很“浩大”了。拿我老家一個兩千來人的村來說,這就是大村了,村裡有四大姓(孫、張、鞠、龐)也就是我們說的四大家族,一個村裡見了面,按著輩分叫,爺奶叔伯哥姐的都有,如果誰家老人去世了,輩分遠點的(出了五服)哪怕不穿孝服,出殯的時候也得來送一送,這一送傳到後邊就成了看熱鬧的了。



【其實這個送也很有講頭,德高望重的人還會有“路祭”,《大宅門》看過吧,二老太太白文氏去世的時候,官府都給設路祭以示敬意,而且路祭還不止一處,白文氏出殯也算是轟動半個北京了吧,也有很多路人圍觀,但沒有嬉皮笑臉的,都是來送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的。】



說到“宗親”“五服”這樣的關係,現在還有這個概念的真不多,城裡的人可能壓根沒這概念,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往外走,這樣的宗親關係也接觸的少了。其實也可以想象一下,說個簡單點的,某人甲成家後有了三個兒子,二十年後三個兒子也都成家了,也分別有了兩到三個孩子(孫子),甲還挺長壽,那個年代到八十歲可能就當太爺爺了,也就是他的孫子也都成家有了孩子(曾孫),甲繼續長壽著,他孫子的孫子也成家有了孩子(玄孫),到這就是五世同堂了。過了兩年甲死了,理論上他這後邊的孩子都得來給他送終,這裡邊他的兒子也好或者孫子也好,有活不活甲的,可能四五十歲就死了的,這裡邊就隔著輩了,這早走了的孩子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跟甲不親,不親給甲送終可能就不積極,就會出現不去出殯的隊伍,不去又過意不去,怎麼辦那就路邊送送,他的家人也就跟著路邊送送,這樣的情況多了,也就成了“看熱鬧”的隊伍。



對於殯葬而言,現在大家接觸最多的是移風易俗了、破除迷信了,只知道有土葬而不知道火葬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千年歷史,每次一看到火葬就很多人“憤世嫉俗”,但其實他們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在中國傳統的殯葬文化中不光是封建陋習,也有很多精華的東西在,比如說“宗親關係”,其實宗親關係凝聚力的體現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殯葬活動中,所以對於殯葬改革的態度,我們應該抱有辯證的態度,不能一味的去否定。


悼亡吟


這個情況不只是在我們老家以前的這樣,在現在還是有著這樣的習慣,誰家死了人,差不多周邊認識的人都會來看一下,也算是為曾經一個熟悉的人,目送最後一程吧。

小的時候,我們跟著大人看到周邊,有死人要出殯了,就感覺非常的害怕。後來長大了才知道,生老病死原來是一種自然規律,誰也逃不過這樣的一關。漸漸的見得多了,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記得大概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應該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害怕的一次看死人出殯了。那是一個我叫她嬸嬸的人,她很喜歡我,對我也非常的好,因為我們小時候一直都是在她的裡家,由她家小女兒帶領著我們姐妹和隊裡的幾個同齡孩子,她家相當於現在的託兒所是生產小隊的。好端端的一個人得了肝癌,生病沒多長時間一下子就沒了,那時候她家裡還沒一個孩子能夠成家。

在她出殯的時候,她的家裡圍著好多好多的人,看著裡裡外外全部都是人,在做著最後的告別儀式,我第一次看見有這樣的情況,站在她家的飯桌子上嚇得是瑟瑟發抖,當時人多也找不到我母親站在哪裡,就嚇得大哭了起來,後來見到母親在人群中,擠進來找我了,才把心定下來。

現在我們農村還是這樣的一個習慣,對於死人出殯之事,早就沒有了那種讓人害怕的心理,可能生和死的想法,會隨著年齡產生了不一樣的概念。


勁秋


首先說農村人不是喜歡看出殯,而是目送逝者走完在世間的最後一程路。至於害怕,原來的農村組成都是一姓鄉親或是宗族關係,幾十年的感情,不會有害怕,只會為不能再見音容笑貌而哀傷。我出生在農村,原來的農村民風淳樸,每天早上天蒙亮都敞開院門,灑掃庭院,與鄰居打招呼問“吃了沒,今天干啥去”,看到從村外回來人都說“去哪了,沒吃飯來屋吃一碗”,一言一行人心自暖。白天都忙於農事,如果趕上農忙,勞動力強的近鄰會幹完自己活不用請就到勞動力弱的家幫助搶收入倉。同村的誰家有紅白喜事,不要麻煩,大家都自發來到主家,一顆煙、一碗茶坐定,等著幫忙,等飯點也不客氣,一人一碗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前因後果都要聯繫,就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大家是哀悼悲痛的。


哐呔哐


不只是以前啊,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看這個!歸根究底只是喜歡熱鬧罷了,像家鄉如果有一些紅白喜事,我奶奶總會專門跑回來,叫我出去看!但是我實在理解不了,這些事情有什麼好看的!

每年都有好幾起啊,又不是沒見過!至於害不害怕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見得太多了,所以並沒有什麼害怕的!我以前有一次去很遠的地方參加葬禮,晚上沒有地方睡覺,我直接在那個靈房裡睡著了!

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我並不是特別理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吧!可能是不知者無畏,反正那次我奶奶看見我在那裡面睡著了,把她嚇了一跳!她很害怕我會被衝著,但是我那次什麼事都沒有,雖然沒有,但是我覺得對這種事情還是要抱著一種敬畏之心!


葉子菌


農村老人去世,老鄉親,送人情,給去世下一代,交情好的給她們收頭錢,一般是去世人的兒媳,女兒,侄媳婦,我在農村時,我穿的白衣服,我會裁剪,老人去世這一天,自己的孩孑做白衣服,有些人收的錢記不住誰給的,我衣服有好幾個口袋,哪個口袋裝誰家,發完喪回家查一查錯不了,將來還帳呢,我家老婆婆去世,我收最多,老人不是親的,一家的,村裡人說我收的比她親孫媳婦多,看來群眾眼光是雪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