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中国是一个有着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政治传统的国家,国家的发展往往同君主个人的素质相挂钩。因而但凡历史上鼎盛的时期,都会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只是多数时期,最高权位的椅子上坐着的却并非人杰。老百姓们经常说"富不过三代",对于国家而言也往往如此。而在封建王朝初期的大汉王朝,有一位皇帝却不认同这一说法,他就是汉景帝刘启。

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个皇帝,公元前157年登基为皇,一直到公元前141驾崩,在位期间长达16年,去世的时候享年48岁。刘启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母亲是窦太后,刘启是一个性格刚烈的男子,太子时期,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一起玩棋,双发发生争执,刘启拿棋盘打死了吴王之子,这让吴王记恨在心。

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汉景帝刘启在即位前当了二十多年太子,深谙帝王之术,对朝堂之事也是看得明明白白,喜欢揣摩别人尤其是大臣们的心思。因此,他即位之后,轻松将朝堂上的大臣们玩弄于鼓掌之间,一点也不像是个刚登基的雏鸟,倒像是个老于世故的政客。

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刘启继承皇位后,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方案,推崇黄帝、老子的学术实行"无为而治"。对内是最大程度的减轻农民税收,限制刑罚的使用,采用"抑商重农"的手段大力发展农业;对外则是以和为贵,尽量平息战争,避免与周围国家发生一切军事冲突。这种养精蓄锐的政策其实从刘邦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主要是因为建立西汉之前战事连连,先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后又经过楚汉战争,整个国家已是伤痕累累,百废待兴。

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拨乱反正,与民生息,让汉朝的经济极大地发展起来。刘启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基本上对他爹的政策"萧规曹随",不干事,不作为,因此歪打正着地让汉文帝开创的良好局面往前延续。

汉文帝刘启在位时不作为,为何能千古留名?

再加上"七国之乱"被周亚夫三个月就平息了,没有造成大的动乱,因此经济并未受到破坏。而他的儿子汉武帝致力于开疆拓土,让汉朝一雪之前军事弱小的形象,成为当时的强国。这样,人们也把功劳记在刘启头上。认为是有了"文景之治"给汉武帝带去的富裕红利,汉武帝才能取得那样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