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堅持北伐?

歷史紅塵


每次看到諸葛亮的題目,都忍不住進來答一下,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現在對諸葛亮有誤解,認為他只是一個管後勤的文官。就連某小松和某中天也都覺得諸葛亮是平平無奇,沒什麼了不起的,並且在各大影視作品中一再貶低諸葛亮。

我覺得他們眼中的諸葛亮實在是太膚淺,膚淺的人看諸葛亮,永遠都是膚淺的。那麼他堅持北伐有哪幾點原因呢?

第一,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無論是小說還是史書中,對這一點的描述都是非常感人的。劉備對諸葛亮是真的好,首先就是三顧茅廬之恩。當年諸葛亮只是一個種田的讀書人,並沒有特別之處。在那個年代要想做出一番事業,必須要得到貴人的相助,而諸葛亮的貴人就是劉備。劉備有雄心壯志,有膽略和經驗,這是諸葛亮所欠缺,而諸葛亮所擁有的謀略和縝密是劉備所不具備的,兩人相輔相成,共創大業。

後來就是劉備的託孤之恩了,古代所有的託孤,沒有超越這一次的,劉備甚至願意將自己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只希望他能夠完成自己的夙願,這是何等的心胸?且不論那些陰謀論,光諸葛亮自己體會到的,那可都是感動,你說他能不誓死報答劉備嗎?

第二,為了使得蜀漢長久經營下去。

蜀漢之所以存在,那是因為它是劉家天下正統的代表。也就是說大漢朝在長安和洛陽,此刻已經沒有皇帝了,唯一的正統皇帝就是蜀漢的劉禪。諸葛亮如果在這個時候選擇偏安一隅的話,那就徹底失去了正統的地位。不用兩代的時間,曹魏便會成為天下的正統,畢竟曹魏掌握著的是天下最多的資源。只有不斷北伐,才有奪取中原的可能,而這也是蜀漢存在下去的根本。



第三,平衡各派勢力,達到權力歸屬中央的作用。

看似平靜的蜀漢,其實內部一點也不平靜。因為劉備是帶著荊州代表團來佔領益州的地盤的。所以本身益州人就不服氣,比如說李嚴雖然不是益州人,但是他代表益州人的利益,他就不服氣諸葛亮的管理,希望自己也能開府。這就是很危險的信號,蜀漢的實力本就不強大,現在還要分割出去,諸葛亮為了能夠維持蜀漢的統治,必須要收攏權力,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北伐。只有這樣,他才能將所有權力都收歸中央。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北伐,原因有其下幾點(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這是中國大一統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諸葛亮也是一個愛國人士,不想眼睜睜看著祖國分裂,所以一心想要去使祖國重新進去統一狀態,讓人民不在因為打仗而死傷無數,勞財傷民。

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請出他,為的就是恢復漢室,使國家迴歸正統。他既然答應了劉備,就應該盡心盡力去幫助劉備完成這一宏圖偉業。

三、劉備死前託孤,讓諸葛亮沒有辦法不去北伐。劉備死了,當年的原班人馬也所剩無幾了,這個當年共同制定的任務,當年共同的理想,一下子落到了諸葛亮身上,如若不去北伐,諸葛亮可能覺得自己對不起已經戰亡的兄弟們,將士們。

四、劉備將阿斗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既然答應了劉備,那必定會為阿斗鋪平道路,只有去把對手打敗,才能保證阿斗以後不在會受到威脅。

五、蜀國,與魏國吳國相比,處於最不利的地位,最為強大的是魏國,綜合國力也最強,而且,自古以來北方就是全國的經濟重心,人才濟濟,要想保住蜀國,那必定得去打擊魏國,以攻為守,否則就相當於慢性死亡了。

可能也有其他的原因吧,我個人想到的就這些了。


古人事今來用


諸葛亮堅持北伐原因有三:

1.匡扶漢室是蜀漢的政治立場,是立國之本,也是劉皇叔自己的人設,要沒有高祖後裔的稱號,哪有這麼多英雄幫你個鞋匠?所以蜀漢註定不能像東吳一樣偏安一隅,否則自身的政治立場會發生動搖,根基自然不穩。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如果他們不伐魏興漢,那劉皇叔喊了這麼多年的口號豈不成了沽名釣譽的空談?

2.蜀漢內部問題。蜀漢內部紛爭不斷,諸葛亮和劉備一夥本來就是外來體系,加上原本劉璋的益州舊部和當地士族分成三顧勢力。比如和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就是劉璋舊部,基本一直在和諸葛亮對著幹。試想如果放棄伐魏結果會怎麼樣?蜀地就能偏安了?那就只剩下內鬥了。諸葛亮的路線,就是強用對外,來團結內部。

3.對劉備的感恩。諸葛亮對劉備義氣深重,就像出師表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所以才“感恩涕零,鞠躬盡瘁……”。

安內需要,對外需要,為了劉備的恩情也需要。

所以必須一直伐魏。


野鴿子繪本


首先說來,三國之所以能夠鼎立且相互制衡,主要還是中原戰亂導致的人口流失,而北方的流民南下對當地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據記載,魏國當時的人口還不如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就能證明當時中原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被破壞的非常厲害,南方這邊益州、揚州、荊州因為孫策、劉表的原因戰亂較少,但是北方一旦和平,社會經濟穩固,人口提升,那麼到時候就算整個南方的勢力聯合起來也不會是北方的對手。

挑起中原戰亂,穩定南方局勢

再說諸葛亮這邊,正史中他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明白益州再怎麼發展也只能在這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影響到全國。玩過遊戲的朋友都知道,前期跑農民採礦發展經濟,有條件的情況下就立馬再去地圖上尋找新的礦產資源開發,經濟瘋漲後就開始暴兵,不然等你靠一個礦區採礦,對手早就暴完兵過來打你老巢了。所以說,因為中央的戰亂,南方才能出於割據狀態,一旦中原統一,南方根本沒有機會割據。

綜合上面的分析,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目的之一,其實就是想重新挑起中原的戰亂,阻止北方的經濟恢復,讓蜀國可以在北方戰亂的情況下再安穩幾年,隆中對中他說道“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變,就創造變化”。

但諸葛亮憑什麼認為四川這麼點的人就能挑動中原戰亂呢?

  • 第一點,曹魏的兵制關係

曹魏時人口大量流失,士兵逃跑頻繁,於是他們就想出了一個讓人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代必須當兵,做二等百姓。大概的意思就是,平時種地,戰爭來了就上去拼命,老婆孩子要作為人質,如果作戰死了,老婆就必須立馬改嫁跟別人生孩子,這就成了兵力的來源。

曹魏的兵制成為了當時可靠兵力的來源,但這樣的兵制也會帶來弊端,

  1. 比如一旦有士兵遭受不公,就容易引起士兵譁變,並且士兵們對曹魏不是很忠心。

  2. 雖然曹魏有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高於蜀漢,如果曹魏集中兵力去關中打戰,起消耗太過巨大。

  • 第二點,益州與荊州的制約關係

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群體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統進入益州,再和當地人與先到益州的流民相互依靠。開始時,關羽失了荊州,劉備想奪回,那時候劉備是以諸葛亮為表達的荊州系統治理益州,以黃權、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治理荊州。

在這種情況下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系,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系。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而益州系黃權等,也積極出戰。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對於益州系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換算。

事實上,很多人益州本地人,已經接受曹魏代漢的合法性,因此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必須通過北伐來打壓反對北伐的集團,給支持北伐的人一個機會。同時,整個蜀漢由於對益州系的打壓,就出現了人才匱乏的問題,現在只有培養、爭取人才,而這樣於是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

綜合上面所說,諸葛亮北伐其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離開邊境很遠的地方徵兵發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裡面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就先保存國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是以穩妥為主,能夠消耗魏國哪怕一支軍,一名將,也是極好的。


大國布衣


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堅持北伐?其實原因很簡單

1、諸葛亮的北伐意圖不是為了華夏,而僅僅為了自保。也就是所謂的“以攻代守”;

2、三國中蜀國力量最弱。儘管得到蜀中,可是益州舊主劉焉深得人心,攫取益州的劉備作為外來勢力,得不到益州當地門閥大族的徹底支撐,少量投效蜀漢的益州大族,也在蜀漢內部奮鬥中失敗剷除。人力、財力、物力、兵力都十分弱,控制很不安定。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3、假如採納被動對立曹魏,那就需求處處設防。假如自動發動進犯,儘管不可能收付華夏(力量對比太懸殊),曹魏反而需求處處設防,佔用很多兵力。蜀漢還能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比及《隆中對》中說道的“待全國有變”,華夏大亂之後,蜀漢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不用打什麼硬仗惡仗,出來收拾殘局就行了。

謝謝大家的閱讀


殘缺853


一、北伐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先主劉備病逝,臨終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此後諸葛丞相事無大小,政令全由己出。他勵精圖治,發展蜀國。在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部征伐南中,當年秋天就全部平定。他從南中抽調了許多軍用物資,國家稍有富足,他便練兵講武為大規模北伐做準備。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他向後主劉禪上奏著名的《出師表》,隨後他率領主力部隊進駐漢中,實施北伐。

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時魏蜀兩國國力相差很遠,蜀國僅僅以一州之地對抗強大的魏國。史料記載蜀國在藉戶口二十八萬,約九十四萬人就算有未納入,遺漏的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也不會超過二百萬。戰爭前諸葛亮千愁萬算,各方抽調號稱十萬人馬(實際六到七萬)。這是全部的主力。

此時魏國在聽聞諸葛亮進駐關中準備北伐之時,魏明帝曹睿準備先下手向諸葛亮發起進攻,但散騎常侍孫資進言:“南鄭道路崎嶇,戰士們去攻打事倍功半,而且非得十五六萬人馬之多,耗費巨大的物資說不定全國都會因此而騷動,而我軍關中現有軍隊憑險各守關隘,蜀軍必將無功而返。我們休養生息,百姓不受勞役之苦,數年之後我們國力強盛,吳蜀兩國必然自己疲憊下去。”明帝便不再主動進攻。

而此時魏國在關中可調動的軍隊約計二十萬,夏侯楙鎮守長安的魏軍也在三萬之眾。

二、諸葛亮北伐原因

早在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後,蜀國便已經失去一統天下可能。隨後劉備不甘心失敗,打出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實則是要收復荊州,爭取一統天下的有利態勢,無奈夷陵之戰的慘敗,更是使國力大損。隨後諸葛亮在蜀國獨撐危局,一方面要恢復國力,保持各方政治勢力的平衡。一方面他大處著眼,制定了以攻為守,積極防禦的策略。這樣的策略其好處有二:

一是以戰爭的形式來轉移國內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蜀國國內有由來已久的蜀中兩派的政治鬥爭。加上劉備又有大批荊州人馬入蜀,使原本就複雜的政治形勢變得更加撲朔離迷。只有戰爭才能使國內各政治勢力保持團結,才能轉化矛盾。而這個戰爭的口號很響亮:“復興漢室,還於舊都。”使所有的政治勢力都無法反對。

二是積極出擊穩紮穩打,逐步壯大蜀國的力量。前文戰爭背景介紹過,諸葛亮不會天真的以為靠蜀國一州之地就能打敗強大的魏國。所以他沒有同意魏延的建議,不耗費那些有生力量,而是一方面爭取佔領涼州、雍州使國內異己分子偃旗息鼓,也好利用地盤平衡各方矛盾。另一方面是不坐以待斃,利用魏國且佔不佔,猶豫不決的心理削弱魏國的軍事實力,儘量延長國祚,確保蜀國國內的安全。





熊魚自笑z


大家好,我是疏陌,就這個問題來說,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首先第一個,形勢所迫。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也有說過這個問題,就是,但是雖是三國鼎立,但是蜀國的發展速度,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是遠遠遜色於魏、吳兩國的。曹操可以放心的實行“屯田”“養兵”等政策,靜待天下時變,因為他有資本,一人獨霸中原,人才、資源等等的發展速度那是東吳和西蜀所遠遠不能相比的。就算是東吳,也要比西蜀地理條件、人才條件、資源條件等方面強很多。

所以,西蜀不能靜待時變,那隻會讓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相當於慢性自殺。故只能是抱著拼一把的想法,不斷的發動北伐,以求一線生機。就是,打還有一線希望,不打是坐以待斃。

第二個,個人認為有諸葛亮的個人因素。縱觀各種記載,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有能力,而且很忠心。但是,諸葛亮這個人很愛權、名。就算是他自己寫的《出師表》也可看出一二。再者《隆中對》中規劃的宏圖是他自己規劃的,卻並沒有實現,這會讓一個很愛名聲的人,覺得這是人生汙點。

所以,諸葛亮一生直至晚年,都在不停的北伐,哪怕國庫空虛、兵力不足,都沒有停止。一個是想要完成自己的規劃,一個是想要在自己臨死之前創下萬世功名。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討論、補充。


疏陌侃三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想要完成曾經那些人的夢想,所以他矢志不渝!

<strong>

所以即使劉備已經逝世,諸葛亮仍堅持北伐,即使蜀國國力明顯弱於魏國,諸葛亮仍堅持北伐!

沒錯,我們可以從更加現實,更加功利的角度去考慮諸葛亮的北伐!

比如,蜀漢軍事集團之所以能夠聚集在一起,其主旨就是驅除曹賊,復興漢室,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他們這個團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畢竟益州土豪們從來都沒有接納過他們,他們在這裡得不到支持,長久下去,也是滅亡。所以,諸葛亮他一直在北伐,圖取中原獲得更大生存空間是一個原因,聚攏人心,維繫住蜀漢王朝又是一個原因。

不過,出了這些難道諸葛亮就沒有私心了嗎?不,他有!

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表達了他原本只想隱居隆中,不想出士的願望,後得遇名主,這便是後來的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讓這個隱於世的人材終願被劉備“以驅馳”。說起來劉備起兵以來屢戰屢敗,後因人舉薦,往隆中請臥龍出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論天下大事,諸葛亮為劉備勾勒了雄偉的藍圖,劉備大感復興漢室有望,劉備仁智賢德,確實是一代明君,諸葛亮便追隨其左右,想一展抱負,建功立業,與其說這是劉備的願望,還不如說這是他二人共同追求的理想。

劉備白帝城兵敗之前,諸葛亮舌戰群儒助劉備與孫權聯盟,智取荊州,三氣周瑜,一步步向著二人的理想靠近,後輔佐劉備據川蜀立國,蜀國的力量是三國之中較弱的,卻是三國鼎立局面不可缺少的一足。後關羽被害,劉備不顧大局一心征伐孫權,兵敗白帝城,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更是匡扶漢室的重擔交到了諸葛亮身上,這是對諸葛亮的信任。

蜀國國力凋敝,諸葛亮前往南方蠻荒之地,七擒孟獲,使得蜀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但蜀國國力依舊不比魏國,但諸葛亮七出祈山,一心投入到北伐事業中。即使國力弱,依舊不能抵擋諸葛亮北伐的腳步,那是因為復興漢室即是劉備交付自己的責任,同時也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更是當時一起制定的宏願。


為了先帝劉備這個知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想實現兩人的理想—掃亂世,匡正漢室。

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吧?


白話歷史君


不主動出擊、不連續騷擾,便等於坐以待斃。國家之戰,不在一人之能,而在乎錢、糧。蜀中之地無論人口數量、農業生產接無法與魏抗衡,只靠天險又能維持幾年?更何況諸葛孔明本就不是軍事才俊,實屬內政人傑。不北伐,還能幹嗎?


三匠畫片


不北伐他就要還政給劉禪,不北伐他就失去了通攬軍政大權的權利。劉禪就是跟諸葛在耗,不但司馬看透了,劉禪也看透了。所以6出祁山劉禪一句話都沒說,因為第一次諸葛被迫回來後就殺了李顏劉禪怕了。諸葛忠於劉備卻不忠於劉禪,劉禪什麼事都沒做錯卻落下個千古罵名,還不是諸葛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