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资不是投机(下) |“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资不是投机(下) |“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财经类经典书籍《向巴菲特学投资》分章节解读之

第十章 投资不是投机

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来介绍巴菲特心中,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所在。


投资不是投机(下) |“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

巴菲特从5岁就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11岁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投资,27岁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从此在投资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到现在仍乐此不疲。可以说,巴菲特的人生就是投资的人生,而他的投资也处处体现着他在生活中的影子,他的投资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投资领域中的再现。

巴菲特拥有600多亿美元的资产,生活却非常俭朴。巴菲特在生活中一直坚持简单,甚至说有些吝啬。2006年,这位当时的世界第二富翁的婚礼只有15分钟,由他的女儿负责,异常低调,没有宏大的规模,没有奢侈和豪华气派,甚至连邀请的宾客都非常少。他是真的吝啬吗?绝对不是,从他为慈善事业一次性捐出420亿美元就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个慷慨的人。他只是喜欢让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就像他的工作地点一样,这个被誉为“世界中心”的庞大集团的总公司,只有138个人,设备老旧简单。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也总是透着极致的简单,简单到任何外行人都可以理解:找到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分析其内在价值,在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买进,然后就离开市场,不管股价的波动,只要坚持长期持有就好了。其投资理念没有任何“天才”的想法,但就是凭借这样简单的信条,巴菲特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投资不是投机(下) |“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吸引我从事证券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我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我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巴菲特从来就不妄自尊大,从来都不贪婪,他一直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投资。他所投资的企业全部都是他能理解的行业,只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寻找着能够赢利的投资机会。

在投资领域,贪图利润确实能在短期内带来巨大成功,但过分贪婪也会让投资者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如因贪婪而过度追求成功的AIG公司,因贪婪而欺骗投资者的安然公司等。巴菲特深谙这一道理,所以他从不让贪婪侵蚀自己,无论在多大的诱惑面前,他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平常心。这也正是他在几次股灾之中都能幸免于难的原因所在。

巴菲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中都力求简单、普通,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别人同意你的看法,并不代表你就一定是对的,只有根据正确的事实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你才是对的,这是你惟一站在对的一方的理由。”巴菲特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中,并遵照执行,所以他在生活和投资中,从来都是自己思考和做决定,而不会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他的乐趣来自于自己的正确,而不是别人的夸奖;他生气也是源自于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别人的埋怨。

这就是巴菲特,一个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中都坚持简单、力所能及、独立思考的人。


投机是一种危险行为

无论市场多么疯狂,无论投机主义多么盛行,巴菲特都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在他看来,那些在短期内获得高收益的股票没有任何吸引力,反而意味着巨大的危险,所以他对此总是避之惟恐不及。美国1967年到1970年之间股票市场的混乱,最能说明巴菲特对投机的厌恶程度。

1967年,华尔街的氛围已经有些狂乱。电子类股票在华尔街上刮起一阵强烈的旋风,在抢购高科技电子股的浪潮之中,还掀起过一股兼并浪潮,许多投资者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不断兼并的大企业集团中,如国际电话公司、里腾工业集团、莱特维公司等。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股价中,投资者都充满了发财的梦想和自信。

与大多数投资者不同,巴菲特在1967年有些痛苦,他的投资开始变得困难,因为他再也找不到价格低廉的好股票。巴菲特将这个时代形容为华尔街令人心酸的投机时代。买空卖空的投机者越来越富裕,一个个暴富传闻吸引着更多投资者奋不顾身地投进股市浪潮之中,股价也不断创出新高,这给人们一种股市会一直涨下去的错觉。但巴菲特对此却越来越怀疑。他认为,此时的大多数投资者已经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虽然他自己此时也正在为找不到投资机会而苦恼,但无疑他是清醒的。

投资不是投机(下) |“黄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机的成功越来越眩目,巴菲特却感觉越来越危险,他急切地想把这种趋势刹住,但他无能为力。几乎所有投资者都陷入了疯狂,人们都知道投机的风险,却都想抓住机会赢得财富。巴菲特也不知道这场“盛筵”究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在墙上贴满关于1929年股灾的剪报,目的是随时提醒自己风险的可怕;在接待区挂上富兰克林的名言“傻瓜和他的金钱会被很快地挥霍”来提醒自己投机行为的愚蠢。

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投机在看上去最容易做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此时你必须离开。但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理解巴菲特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已经没有用了,只有更为疯狂地投机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巴菲特就像个旁观者那样看着疯狂的投资者们被市场越拉越远,向着深渊一步步靠近。

到1968年中,丝毫看不到投资机会,满眼只见风险的巴菲特坚决地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合伙人各奔东西,巴菲特也远离了市场。没有人会在意巴菲特的离开,此时的华尔街股指正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巴菲特的离开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股指的反转,却击溃了许多投资者的神经。1969年6月,股市急转直下,恐慌蔓延,过度的投机行为造成了跌势的“狂妄”,股灾来得很快,许多人在顷刻间倾家荡产,华尔街转瞬哀嚎一片,大批大批的投资者流离失所,很多神经脆弱者因为接受不了现实而自杀。

当20世纪70年代初,巴菲特重回股市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还未恢复过来,投机的损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始,不得不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巴菲特对此感慨道:“投机会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


今天是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推送哦~

锁定“黄金屋”,我们节后(2月3日)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