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資不是投機(下)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資不是投機(下)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財經類經典書籍《向巴菲特學投資》分章節解讀之

第十章 投資不是投機

各位聽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來介紹巴菲特心中,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所在。


投資不是投機(下)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

巴菲特從5歲就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11歲進行了他的第一次投資,27歲成立自己的投資公司,從此在投資領域幾十年如一日,到現在仍樂此不疲。可以說,巴菲特的人生就是投資的人生,而他的投資也處處體現著他在生活中的影子,他的投資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投資領域中的再現。

巴菲特擁有600多億美元的資產,生活卻非常儉樸。巴菲特在生活中一直堅持簡單,甚至說有些吝嗇。2006年,這位當時的世界第二富翁的婚禮只有15分鐘,由他的女兒負責,異常低調,沒有宏大的規模,沒有奢侈和豪華氣派,甚至連邀請的賓客都非常少。他是真的吝嗇嗎?絕對不是,從他為慈善事業一次性捐出420億美元就可以看出,他絕對是一個慷慨的人。他只是喜歡讓自己的生活簡單樸素。就像他的工作地點一樣,這個被譽為“世界中心”的龐大集團的總公司,只有138個人,設備老舊簡單。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也總是透著極致的簡單,簡單到任何外行人都可以理解:找到具有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分析其內在價值,在價格低廉的時候大量買進,然後就離開市場,不管股價的波動,只要堅持長期持有就好了。其投資理念沒有任何“天才”的想法,但就是憑藉這樣簡單的信條,巴菲特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投資不是投機(下)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吸引我從事證券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讓我過我自己想過的生活。我沒有必要為成功而打扮。”巴菲特從來就不妄自尊大,從來都不貪婪,他一直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投資。他所投資的企業全部都是他能理解的行業,只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尋找著能夠贏利的投資機會。

在投資領域,貪圖利潤確實能在短期內帶來巨大成功,但過分貪婪也會讓投資者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如因貪婪而過度追求成功的AIG公司,因貪婪而欺騙投資者的安然公司等。巴菲特深諳這一道理,所以他從不讓貪婪侵蝕自己,無論在多大的誘惑面前,他都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平常心。這也正是他在幾次股災之中都能倖免於難的原因所在。

巴菲特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投資中都力求簡單、普通,但他同時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如果別人同意你的看法,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是對的,只有根據正確的事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你才是對的,這是你惟一站在對的一方的理由。”巴菲特一直將這句話記在心中,並遵照執行,所以他在生活和投資中,從來都是自己思考和做決定,而不會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他的樂趣來自於自己的正確,而不是別人的誇獎;他生氣也是源自於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別人的埋怨。

這就是巴菲特,一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投資中都堅持簡單、力所能及、獨立思考的人。


投機是一種危險行為

無論市場多麼瘋狂,無論投機主義多麼盛行,巴菲特都能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在他看來,那些在短期內獲得高收益的股票沒有任何吸引力,反而意味著巨大的危險,所以他對此總是避之惟恐不及。美國1967年到1970年之間股票市場的混亂,最能說明巴菲特對投機的厭惡程度。

1967年,華爾街的氛圍已經有些狂亂。電子類股票在華爾街上颳起一陣強烈的旋風,在搶購高科技電子股的浪潮之中,還掀起過一股兼併浪潮,許多投資者把大量資金投入到不斷兼併的大企業集團中,如國際電話公司、裡騰工業集團、萊特維公司等。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股價中,投資者都充滿了發財的夢想和自信。

與大多數投資者不同,巴菲特在1967年有些痛苦,他的投資開始變得困難,因為他再也找不到價格低廉的好股票。巴菲特將這個時代形容為華爾街令人心酸的投機時代。買空賣空的投機者越來越富裕,一個個暴富傳聞吸引著更多投資者奮不顧身地投進股市浪潮之中,股價也不斷創出新高,這給人們一種股市會一直漲下去的錯覺。但巴菲特對此卻越來越懷疑。他認為,此時的大多數投資者已經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雖然他自己此時也正在為找不到投資機會而苦惱,但無疑他是清醒的。

投資不是投機(下) |“黃金屋”之巴菲特篇

投機的成功越來越眩目,巴菲特卻感覺越來越危險,他急切地想把這種趨勢剎住,但他無能為力。幾乎所有投資者都陷入了瘋狂,人們都知道投機的風險,卻都想抓住機會贏得財富。巴菲特也不知道這場“盛筵”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在牆上貼滿關於1929年股災的剪報,目的是隨時提醒自己風險的可怕;在接待區掛上富蘭克林的名言“傻瓜和他的金錢會被很快地揮霍”來提醒自己投機行為的愚蠢。

華爾街販賣的東西是魚龍混雜的;投機在看上去最容易做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此時你必須離開。但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理解巴菲特的行為,在他們看來,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已經沒有用了,只有更為瘋狂地投機才能賺到更多的利潤。巴菲特就像個旁觀者那樣看著瘋狂的投資者們被市場越拉越遠,向著深淵一步步靠近。

到1968年中,絲毫看不到投資機會,滿眼只見風險的巴菲特堅決地解散了他的投資公司。合夥人各奔東西,巴菲特也遠離了市場。沒有人會在意巴菲特的離開,此時的華爾街股指正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巴菲特的離開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股指的反轉,卻擊潰了許多投資者的神經。1969年6月,股市急轉直下,恐慌蔓延,過度的投機行為造成了跌勢的“狂妄”,股災來得很快,許多人在頃刻間傾家蕩產,華爾街轉瞬哀嚎一片,大批大批的投資者流離失所,很多神經脆弱者因為接受不了現實而自殺。

當20世紀70年代初,巴菲特重回股市的時候,大多數投資者還未恢復過來,投機的損失讓他們不得不重新開始,不得不為填飽肚子而發愁。巴菲特對此感慨道:“投機會讓他們永遠記住,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


今天是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推送哦~

鎖定“黃金屋”,我們節後(2月3日)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