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多賺290億美元,爲什麼我還不開心?

巴菲特:多賺290億美元,為什麼我還不開心?

伯克希爾的業績表現

2017年伯克希爾的淨利潤是653億美元,對應公司A、B類股票的每股賬面淨值增長了23%。過去53年來(準確地說在我們接手了伯克希爾之後),公司股票的每股賬面淨值從19美元漲到如今的211750美元,年複合增速高達19.1%。

股東信一上來就講淨值的做法,已是用了30年的“套路”。但2017年是“反套路”的一年:今年有很大一部分淨值增長並不是來自我們熟悉的“那一套”。

上面提到的650億美元,其中僅360億是通過伯克希爾的公司經營所創造,剩下的290億,則是國會在去年底通過稅改法案後送給我們的“大禮”。

2017年伯克希爾對收購業務的態度

在我們尋找獨立經營的商業時,我們看重的關鍵品質是:

  • 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 強有力且優秀的管理

  • 用來經營業務的淨實物資產有良好的回報

  • 內生增長能取得良好回報

  • 最關鍵的,有一個理想的購入價格

當我們回顧2017年的併購時,最後一項要求實際上已成為我們所有交易的一種無形障礙,因為大多數時候,價格確實不錯,但遠談不上多麼有吸引力,這樣帶來的商業回報壓力空前的大。

當然,對於樂觀的收購者來說,價格高低似乎並不重要。

如今為什麼會出現收購狂潮?部分因為能當上CEO的都是積極進取那一類人。一旦CEO渴望完成一樁交易,他或她就總能為這樣的併購找到理由。

2017年隨處可得的借貸機會,更是加劇了這種併購活動。畢竟,即使是一筆高價交易,也能讓債務驅動下的每股收益變得更高。但我們伯克希爾卻恰恰相反,我們在評估併購時以股票作為衡量基礎,一上來就明確我們債務偏好很低。


我們認為,讓任何單個的業務扯上一大筆債務通常來說都是不可取的(除了特定的例外情況,比如專門針對Clayton的借貸組合,或我們在公共事業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我們從不考慮、也很少發現所謂的“協同效應”。

我們對槓桿的厭惡多年來使得我們的回報沒有那麼高,但是查理和我卻能每晚安心入眠。我倆都認為在自己能獲得的事情上冒險、卻又在自己並不需要的事情上勞神費力,這種行為無異於瘋狂。

50年前當我們就有這樣的看法,那時候我倆分別經營著一家投資合夥人公司,管理的資金都是靠一些親戚朋友的資助。直到今天,我們有了一百萬的股東或“合夥人”後,我們仍然堅持這種想法。

伯克希爾已用合同形式承諾,到2023年將合夥人權益比例提升至80%——而Haslam家族成員將擁有剩下20%的權益。我們很高興能成為他們的合夥人。

看完上面部分節選自巴菲特2018年致股東信,我們來分析一下,為啥老爺子多賺了錢,反而沒有很開心呢?

多賺了290億,為啥還不高興?

首先,巴菲特向大家公佈了伯克希爾過去53年的經營情況:不管是公司的賬面價值還是股價,在過去53年時間,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比起標普500指數9.9%的年收益率,跑贏了約10個百分點。

在2017年,伯克希爾又賺了450億美元,比上一年240億美元增加80%以上。

但接下來,巴菲特很誠實地說:這些錢一大半不是自己賺的,而是美國國會送的,扣掉這部分,去年的經營情況並沒那麼好。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特朗普政府去年12月推行了一項稅改。這項稅改也給伯克希爾帶來了290億美元的“意外之財”。

雖然多賺了290億,但巴菲特並不覺得有多高興,他其實非常害怕股東們被表面的數字誤導,尤其是很多沒有會計知識的人,很容易被財務數據矇蔽。

巴菲特:多賺290億美元,為什麼我還不開心?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擅長投資股票,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股票市值加起來有1700億美元。

按照美國新會計準則的規定,這些股票的浮盈和浮虧都要計入伯克希爾公司的淨利潤中。

要知道,股票每個季度上下波動10%都是很正常的,而對伯克希爾來說,這意味著每個季度的淨利潤都可能會有超過100億美元的波動。

試想一個不懂會計常識的人,看到報表上每季度淨利潤變化這麼大,還以為公司出了什麼問題,但實際上伯克希爾的長期表現非常穩定優秀。

由此可見,淨利潤這個數字一方面會受到會計規則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和企業經營無關的投資收益(比如炒股等),很容易失真。

所以巴菲特一直在強調,我們不要只看淨利潤,而是要關注企業通過正常經營獲得的盈利,因為從長期看,這才體現出企業的真正價值。

如果我們只注重短期表現,忽視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容易做出誤判。

我們能學到什麼?

總結一下,這份股東信的主線還是非常清晰的:

巴菲特以自己的伯克希爾作為正面例子,告訴大家不要過於關心一家公司短期的業績變化和股價波動,因為長期來看,這些“驚濤駭浪”都不過是湖面上的一絲“漣漪”。

同時他也用“十年賭局”中基金經理的表現作為反面教材,告訴大家過於關注股價波動的危害,那就是被市場情緒牽著鼻子走,陷入到頻繁交易的誤區。

事實證明,如果你做了成千上萬次的買賣決策,無疑會增加犯錯的幾率。

而巴菲特的做法是,認真思考自己的每一筆投資,儘量減少交易的次數,這樣準確率自然就高很多。這也是巴菲特著名的“打孔機”投資策略。

所以,如果你想親自投資股票,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巴菲特的做法。

巴菲特:多賺290億美元,為什麼我還不開心?

但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小白投資者,怎麼辦?

那也沒有關係,因為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戰勝大多數專業投資者,那就是投資指數基金。比如中國的滬深300,也是一個類似於標普500的指數,適合普通人參與。

實際上,一個投資者要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不在於你有多聰明,一個經濟學或金融學博士也不見得能在投資領域超過普通人。

成功的投資者其實需要一種能力:在市場瘋狂的時候依然保持冷靜,始終關注那些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面因素。

最關鍵的一點,即便被人嘲笑愚蠢,也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假如你有興趣讀一下巴菲特歷年的股東信,推薦機械工業出版社《巴菲特致股東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