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彈殼去哪了?需要回收嗎?

申華


坦克在射擊之後,彈殼怎麼處理呢?不同坦克對打完的彈殼處理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有人工丟出坦克倉的,也有自動拋殼機打一發丟一發的。曾經坦克炮彈打完後炮殼是需要回收的,但是現代坦克打完後彈殼基本都扔了!

對於坦克炮彈其實分很多種,早期的都是全金屬藥筒,但這三代坦克出現坦克炮口徑增大,為減少為減輕裝填手的負擔,各國都研發半可燃藥筒或全可燃藥筒,這種藥筒的特點就是上半截使用可燃材料,如果是全可燃藥筒也就一個金屬底座,開炮後這部分直接被燃燒殆盡,只剩下一個很短的底殼,開炮退出坦克內部佔用的體積小,用自動裝填機彈射出去也非常方便!

沒有自動裝填前,射擊後的坦克炮殼自動掉落在坦克內部,然後人工將殼扔出去。當然不可能是打一發扔一發,坦克內部的容納空間還是比較大,至少能裝下一大半的坦克炮彈沒有問題。對於戰場上也不可能讓理論射速一樣幾分鐘將炮彈打完,因此裝填手基本都抽空閒時間讓炮彈殼扔出去,因為沒有自動拋殼,全靠人力扔出去,特別對於老式的105mm坦克,基本都採用的全藥筒彈殼,相當佔據位置,清理也就麻煩很多了!

而如今主流的坦克西方是120mm,中俄125mm的炮管,基本全部採用半可燃或者全可燃藥筒,炮彈發射後彈殼非常小,但不分炮彈藥筒中間有1根傳火管,也是十分佔位置,因此一定程度上還是影響裝填手工作的!

中俄的125mm坦克炮都源自於俄羅斯體系,都是採用自動裝填坦克自動彈彈殼,這樣彈殼不存在積壓的問題,打一發就自動彈出去一發,全程輕鬆愉快無壓力。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動裝填機都裝備有自動拋殼機,比如像法國的勒克萊爾的自動裝彈機沒法採用這種獨立的彈殼收集器,他的上拋通道和自動裝填機位置衝突。不過由於採用自動填裝,彈殼的積壓並不會像手動裝填一樣影響到裝彈工作,如果彈殼內部不是太多,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至於彈殼是否回收的問題,以前採用全藥筒的時候是需要回收利用的,現在嘛誰還回收呢?打一路丟一路,最後全給附近村子的人給撿回去賣廢鐵了!


狼煙火燎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當過兵的都知道在戰場上很多使用過後的東西都是要回收重新利用的,不管是炮彈的彈殼還是子彈的彈殼,這裡除了涉及到一些軍事機密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省錢。眾所周知,在戰場上子彈的彈殼是有專人收集的,那麼坦克的炮彈發射後彈殼是如何處理的呢? 由於坦克的內部空間很小,因此在執行任務時,大多裝備40到60枚左右的炮彈。



在第一代坦克中,炮彈發射後彈殼會被坦克兵手動退出,掉在坦克的地上。由於炮彈在發射後會產生高溫,因為坦克手在收集彈殼時要帶著專用的手套和長靴才行。 在收集好這些發射後的彈殼後,坦克兵會將它們從拋殼窗或者頂部艙門拋出,由專人跟在坦克的後面來收集。不過由於經常打開艙門,在戰場上會非常容易遭到敵人的手榴彈攻擊,將坦克打穿,因此現如今的坦克已經拋棄了這種設計。



現在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大多使用的是半可燃藥筒,也就是說炮彈發射完後只會留下一個底火和一個金屬小殼子,這樣不僅不會佔用坦克的內部空間,同時也方便收集。這些發射後剩下的東西會被統一收集,在戰場上可以通過拋殼窗仍到坦克外面。不過除了人工收集外,也有坦克是通過自動拋殼機將彈殼拋出的,比如我國99式主戰坦克。

不過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和平時期演習時,這些彈殼還會回收之後作進一步處理,而不幸戰爭真的爆發了的話,現代化戰爭早就不是老式的戰爭模式了,沒有國家會在乎炮彈彈殼那一點點可回收的價值,基本上都直接拋棄了,因為和有可能下一秒整個坦克都變成了廢銅爛鐵。就算將那些彈殼蒐集之後統一回收加工,時間上來說這批彈殼很有可能還沒到工廠下一批炮彈也早就從兵工廠裡生產出來了。 有人說,那到時候開戰,我直接去戰場上撿炮彈殼,是不是也能賺一筆?呵呵,若是你能保住命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哦。


李三萬的三萬裡


要看具體的時代了,如果是上世紀90年代前,完整的黃銅藥筒是相當佔地方的存在。當年很多的照片都能看到坦克周邊滿地的黃銅藥筒,像“黑豹”等炮塔上有專門的艙門,可以方便向外拋棄藥筒,敞開戰鬥室也是如此。但對於大多數坦克而言,經過連續作戰後,在間隙手工往外扔藥筒,再補充彈藥,曾是坦克兵四大累之一。

到主戰坦克時代,部分型號有了專門的艙門設計,代表是T-62和瑞典的S型坦克。但類似的設計可能在炮塔上產生一個潛在的弱點。

新一代主戰坦克,例如M1開始使用可燃藥筒。完整的彈藥裝填後,可燃藥筒燃燒產生的殘渣隨火藥氣體被吹出炮膛和身管,但仍然有專門的彈託遺留下來,這些彈託的尺寸比原有的黃銅藥筒要短差不多5/6,但仍然需要集中起來送到彈藥存放點去,作為補充彈藥的憑證之一,大約相當於早年用瓶蓋換啤酒(玩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