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1402年,朱棣通过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大势已去之下,焚烧宫殿,不知所踪。

在拜谒了父亲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朱棣在群臣的连番劝进之下登基。而作为有拥立新君的靖难之臣们,自然也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刻。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与父亲朱元璋分封开国功勋时,依据功勋的大小分封原则不一样,李景隆这样一位被建文帝倚重的前朝旧臣,却位列第一,被朱棣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职衔比起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朱能、丘福都要高许多,这又是为何会让朱棣如此做呢?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而在去世之前,对于手握大权的朱棣便已经有所提防,甚至有在病笃之前对武定侯郭英的敕书之中要求他以辽王为尊,燕王朱棣等亦受其辖制之语。

同年建文帝登基,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之下,削藩也成为首要之务。周王朱橚、代王朱桂等藩王也首当其冲,被废为庶人,幽禁。此时的朱棣正踌躇不定,最终在姚广孝等人的建议之下,1399年他起兵造反。

此时与建文帝的实力对比上,可谓是云泥之别。一方面是占据了正朔法理基础,有着举国之力,超过50万大军的中央军,另一方面则是只有800府兵的自己。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但战争的胜负,却又不是单纯的人数堆砌。就在建文元年七月,滹沱河之战,耿炳文出师不利,最终在黄子澄的举荐之下,建文帝临阵换帅。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成为了南军大将军。

曹国公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在朱元璋攻伐陈友谅、张士诚乃至北伐元朝时,可谓是功勋卓绝,战功赫赫,因此也被朱元璋封为明朝开国六大公爵之一,与徐达、冯胜等名将并列,可见他的能力。

都说将门虎子、虎父无犬子,但是李景隆恰恰就是属于“犬子”一类,虽然朱元璋对于这些将门之后,都曾经在北伐中安排他们作为副将,跟随父辈们历练,但到底是绣花枕头,享乐惯了,要想在厉兵秣马几十载的朱棣手下讨到便宜无异于老虎嘴里拔牙。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尤其是在听闻李景隆成为南军大将军后,朱棣更是有“李九江,豢养之子”之语。可见,朱棣的轻慢之意。而得以领兵五十万的李景隆,则是志得意满。对于兵力微末的朱棣自然是不放在眼里,行军布阵更是毫无章法可言,企图依仗大军直取北京,一劳永逸。可惜的是,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轻慢之心下的李景隆,先是在攻打北平时被朱棣里应外合,打的大败而回。

对于这样一场大败,作为皇帝的建文帝却显示出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明君”之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是将郭英、吴杰等人的兵权收归李景隆麾下,但是等待“烂泥扶不上墙”李景隆的又是一场彻底的大败。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如若此时,建文帝能够收回李景隆的兵权,另择良帅朱棣也断不会如此轻易成功;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有黄子澄“出师观望,怀二心”之语,建文帝对于李景隆却还是拒不责备。当听闻朱棣大军直驱南京时,其实此时的南京城,作为都城,城防坚固,又有大军驻守,而且朱元璋托孤之臣梅殷也在不远之处,但朱允炆却做了又一个大的错误决定,由李景隆守城。而当看到望风披靡的燕王军队,李景隆顺势就打开了金川门,俯首迎接新君。

那么是因为李景隆“明珠暗投”“弃暗投明”,朱棣才决意敕封他为首功吗?其实,并不尽然。这里面有李景隆的献城之功,更有的其实是朱棣在篡权成功之后对待关于朝堂之上的人心向背问题的考虑。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论功行赏,为何李景隆却成了首功之臣?


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承袭人,李景隆身负曹国公公爵之实,又更是建文帝的股肱之臣,在上位伊始,朱棣只有通过封赏,以此来招抚愿意归顺之臣,收买人心,才能迅速稳定朝堂。

而在迅速实现了皇权的掌控之后,李景隆这种背主、无能之辈,也便没有了利用价值。永乐二年(1404年),在周王朱橚、成国公等人的弹劾之下,以其“谋反”之名,褫夺爵位,幽禁家中,最后在永乐末年,李景隆去世,连一个确切的年份也无从考究,世家之子沦落至此,也让人见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