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结局

李景隆的结局

李文忠将才非凡,号明代战神,光看他在明初功臣簿上排名第三就可以知道。俗语有称“虎父无犬子”,但是李文忠偏偏生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明初姓李的大将不少,闻名的就那么几个,李文忠的后代也在其中。不过别人是因为军功卓著,而他则因为“大过”。李文忠的儿子,正是李景隆。

在政治稳定全国大一统的背景下,李文忠的表弟---燕王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于公元1399年悍然造反,并最终夺位成功,首开大一统条件下地方王爷造反成功的先例,说实话,这样后无来者的奇迹,多半要拜李景隆这位将军所赐。

朱元璋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属北军首先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但老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顽强的防守将战役拖入了相持战。而这时,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战事。消息传来,朱棣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场向身边将领们做了以论证李景隆是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报告,事实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战先拿朱棣的老窝北平开练,以五十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居然猛攻一个月毫无收获,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扑打退了几十里。其实此战明军曾有数次机会破城,明军先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妒忌翟能将得大功,慌忙鸣金收兵,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顿于北平坚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高干子弟”心胸何其狭隘。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无能表现给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队反扑的时间,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本来明军打的不错,多次打退朱棣的骑兵冲锋,可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五十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可笑的是,败报传来,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过,反而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精骑在白沟河展开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六十万大军再次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朱棣乘胜追击,相继占领山东多个重镇,若非明朝后起之秀将领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击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难之役”在当时就提前结束了。两场大战,报销明朝一百一十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建文皇帝依旧对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见这位被不少人称赞为“仁君”的年轻皇帝,本质是何等的无能无知。这哪里是当皇帝的料?

如果说三场大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皇帝真是有眼无珠,拜这个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其实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何况南京城固若金汤,是皇帝花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拿下此城何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却表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结朱棣,主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皇帝。仔细想来,正是李景隆以其无能式的指挥和无耻的叛变,成就了永乐大帝的赫赫功业,论起朱棣“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实在是“当之无愧。”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靖难诸功臣为此愤愤不平。

永乐二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明成祖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帝没有处分他,不管这个政令有多么匪夷所思,总之建文帝对李景隆是仁至义尽,然而李景隆在间谍之路上一往无悔,最终彻底葬送建文帝的江山,在朱棣当上皇帝,尊崇无两之际,又因为人品问题被整死,可见此人的人品令人无法恭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