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年前太陽系曾有三顆地球,為何如今僅剩一顆?

夏寒楓


在很久以前,太陽系內除了地球,還有兩顆星球內的環境可能有生命存在,它們就是金星和火星,這兩個行星分別處在地球的左右兩側,據推測,在7-10億年以前,這兩顆行星已經出現了原始海洋和大氣,並且其行星表面已經誕生了簡單的生命體,那麼這兩顆行星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變的如今這樣荒蕪呢?



先來說說金星吧!金星之所以會變成煉獄,應該是與其地表的火山活動有關,在早期金星氣候條件穩定,並且支持液態水的存在,但是伴隨著大量的活火山劇烈運動,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擴散到了大氣之中,結果是整個金星的大氣層變得密不透風,生成了大量的熱,從而生命無法生活。


火星身為地球的近鄰,它離地球最近,只有5000多萬公里,現在的火星地表,就像地球的沙漠一樣,時常還會颳起劇烈的沙塵暴,其實在很久以前的火星是擁有很多水資源的,雖然沒有發現生命,但是極有可能在其海洋中誕生生命的,但是現在這顆星球毫無生氣,其大氣稀薄,約為地球的1%並且基本上是沒有氧氣的,因為大氣稀薄的原因,火星的地表溫度也極低,最冷時可以達到零下120攝氏度,這種環境下是不可能有生物存活的。
我們的地球之所以能存活下來,是十分幸運的,但是在未來的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就會因為能量耗盡而演變成一顆超紅巨星,這時地球也會伴隨著其它行星一起變成太陽系內的一顆塵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諸葛半仙兒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所以它顯得很特殊。

然而網上有些人說,在10億年前,太陽系並非只有一個地球,而是有三個。

怎麼回事呢?

原來國外有科學家曾表示,10億年前,不止地球環境宜人,還有地球的左右鄰居金星和火星。它們的環境和地球相似,也有江河湖海,有綠色植被。但金星因為它的大氣層太濃厚,有強大的溫室效應,水被蒸發殆盡。而火星的磁場被太陽風破壞,它的大氣層也消失於太空,就成了現在這樣了。

只有地球的大氣層不是很濃厚,磁場也足夠強大,才依然堅強的保持原來的模樣,依然鬱鬱蔥蔥,依然充滿生命力。


真是這樣嗎?

金星

在1950年,開始用射電望遠鏡對金星表面的觀測,1961年後,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30多個金星探測器。發現了它的質量、密度、大小、表面跟地球十分相似,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球”。但它的環境跟地球有特別大的差異,比如表面溫度達到470℃,大氣壓強最低是地球的90倍,地質結構活躍,橙黃色的上空雷電和硫酸雨頻繁。

科學家經過NASA在1989年發射的“麥哲倫”探測器發回的數據推測,金星40億年前曾有過汪洋大海,但絕不會有生命。或許它表面的海洋很快就蒸發了,因此無法演化出生命。

火星

自從美國探索火星50多年來,就一直捷報頻傳,不時發回火星上存在水的證據。在2018年底還發現一個液態水湖,這是不是離發現火星生命不遠了呢?但美國至今仍然沒有公佈確切的答案。


弄潮科學


太陽系始終只有一顆地球。

不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真以為十億年前曾有過三顆地球呢,還是指十億年前太陽系失去了另兩顆情況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一般認為,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上存在有兩顆行星:地球和火星;而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的金星大小與地球相仿,並且它也存在厚厚的大氣層,理應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於是有人覺得,在許多許多年前,火星和金星都曾孕育過生命,就像孕育了億萬生命的地球一樣。

我們先來分析金星。

金星的半徑有6052公里,比地球稍小一點;它在距離太陽0.7個天文單位的軌道上繞著太陽公轉,公轉一週的時間是225個地球日,也就是說它比地球轉得要快一些;但金星的自轉卻很奇怪,它的自轉方向是反的,如果你在金星上看日出,太陽會從西邊出來,並且金星自轉一週需要243個地球日,是典型的一天比一年還長。

(金星與地球)

從太空看金星,我們只能看到一片白色雲團包裹著的星球,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中包含了96%的二氧化碳、3.5%的氮氣,其它基本都是硫酸形成的雲。由於濃密雲層的覆蓋,我們不僅從太空完全無法窺視金星表面,站在金星的陸地上也是很難看見太陽的。

(軌道探測器用紅外相機拍攝金星大氣層照片,右側是金星的夜晚)

不過,人類很難有機會登陸金星。金星地表的大氣壓是地球的92倍,這相當於地球海面以下近1公里深處的壓力。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金星表面平均溫度也高達462度,這甚至比水星表面的溫度還要高。

由於失控的溫室效應,在金星的表面你幾乎找不到涼快的地方,無論是南極北極、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到處都是400度以上的高溫,這樣高溫的環境連鉛都能熔化,別說水了。

(金星表面古老撞擊坑的雷達圖片)

金星上曾經有過水。研究表明,數十億年前金星的大氣層比現在更像地球,而且金星表面可能曾有大量的液態水。金星水的消失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金星遭受大量小行星和隕石的撞擊,二是全面的火山噴發帶來更多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溫升高蒸發水氣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水從地表蒸發到大氣中,被強烈的太陽輻射分解成氫和氧,然後被太陽風吹散,金星從此失去了水。

太陽輻射之所以能長驅直入到達金星表面,是因為金星的磁場極其微弱。

金星有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鐵質核心,這顆內核有可能還保持液體狀態,但由於金星自轉的速度太慢,它的內核無法像地球一樣產生強大的磁場,也就沒辦法用強大的磁場保護金星的地表和它大氣中的水分子。

(金星中間是鐵質核心,核心與金星地表之間紅色部分是地幔)

失去了水的金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基礎。

火星也是因失去磁場而失去生命機會。

火星比地球和金星小,它的平均半徑是3389千米,大約是地球的一半;它在距離太陽的大約1.5個天文單位繞太陽運行,一個火星年大約相當於地球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跟地球差不多,大約是24小時40分鐘。

(地球與火星)

與地球一樣,火星也有一個鐵鎳質的內核,這個內核的半徑約為1800千米。由於體積小,加上火星地幔的熱對流和更劇烈的火山運動,火星內核的熱量被迅速散發,大量鐵元素被噴出地表形成紅色的氧化鐵粉塵,強烈的內部對流使火星的核心在30億年前就漸漸冷卻下來。

冷卻的內核使火星的磁場變得極弱,加上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38%,強烈的太陽風和宇宙輻射剝離火星大氣,使得火星地表的大氣壓力降到不足地球大氣壓的0.6%,火星表面大氣密度差不多隻相當於地球35公里高空。如此低的氣壓昇華了火星表面的水,太陽風將氣態的水分子分解成氫和氧,再吹散了它們。

(衛星圖像表明火星地表曾經存在過古老河流)

今天的火星,只有兩極還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據估計在火星寒冷的地表之下也可能保存著大量的水冰,所以美國和歐洲的多個探測器一直沒有放棄在火星上尋找生命遺蹟的可能。不過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即使科學家們能找到什麼,那也是30多億年以前的生命遺蹟了。

地球是唯一的,也是最幸運的。

我們不僅很幸運地處於距離太陽1.5億公里的近圓軌道上,幸運地擁有合適的大氣層,還幸運地擁有一核炙熱的鐵鎳核心和它周圍流動的鋼鐵海洋。這個不停旋轉流淌的鋼鐵核心使得地球擁有一個強大的磁場,磁場保護了地球和地球上的萬物不受太陽輻射的摧殘。正是這些幸運的元素加在一起,生命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幾十億年。

珍惜地球吧!它是我們的家園。

太陽系唯一的家園。


老粥科普


這是哪裡來的馬路新聞,這完全背離了天體物理學,我們思考問題必須具備天體物理學這個基本原理,我們應該認識今天的天體物理現實,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每一個星球的互相之間的關係,和它們固有的軌道,每一顆星球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這個在宇宙運動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果,而不是任何力量能夠改變的。

只要有一顆星球位置改變,其它的星球也都會改變,因為互相的引力場已經固定住了這些天體。一處變化,就會來一個從新排列組合,而形成一個新的天體。

如果曾經有過三顆地球,那麼,在天體穩定之後,也應該有三顆地球,但是現在只有一顆。

而火星,金星,水星,它們不是地球,環境與地球完全不一樣。

就是月球也不一樣。

每一顆星球位置必須在它們之間引力均衡的位置上,而不會在較近的距離上。

比如月球,它的位置就在它自轉離心力和地球引力束縛的均衡位置上。

如果距離近就會瞬間吸引和被撞的粉碎。

這樣,也就沒有今天的地球,而會變成太空隕石,無數的隕石,圍繞著另外一顆星球外圍運轉著。不時的脫離軌道被吸引進去,就像我們夜間看見的流星一樣。

當然,這只是設想,也不可能。

這就告訴人們原本就不可能有三個地球的原因。

許多神話傳說,為什麼叫神話呢?

就是沒有根據物質本來的本質來空想所有的事情,而成為不科學的童話故事。

今天人類的知識已經能夠解說許多物理現象,而不會被表面的虛假故事迷惑。


寶樹白石


其實在冥王星的位置原來有顆大行星,暫且叫它魔星吧,後來它受太陽引力影響衝出軌道向太陽飛來,在它飛向太陽的時候,帶偏了原來屬於它的衛星冥王星,接近海王星,和天王星時也影響它們的軌道發生了偏移,在經過木星時,受木星引力影響,而與位於現在的小行星帶上的原來的姑且叫瑪雅星發生了碰撞,最後倆顆行星魔星和瑪雅星,撞碎了,就形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而瑪雅星上的科學家在毀滅前,乘飛船來到了地球,因為瑪雅人逃出來的都是科學家,而沒有工人和農民,最後在地球上都餓死了,地球上的母大猩猩,被瑪雅人強暴後,生下了新的物種統治了地球。在魔星和瑪雅星向撞時產生的碎片有個大的碎片飛向了地球,和地球發生了碰撞,地核受熱分離甩出物質產生了月球,恐龍滅絕了,也讓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了,這就是魔星漂流記產生了地球重生記,好了我只能編到這了。


風吹莎204


圖:太陽系,從內到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太陽系剛形成不久,確實有三顆岩石行星的環境相似,都有誕生生命的機會。這三顆行星就是金星、地球和火星。


圖:深綠色的為狹義的宜居帶,淺綠色的為廣義的宜居帶

太陽系的宜居帶一般認為在金星和火星之間,但也有觀點認為宜居帶的範圍會達到三個天文單位的位置。

太陽系的宜居帶位置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會隨著太陽的光度變亮而向太陽系外側移動。太陽會每過10億年光度增加10%。也就是說太陽系10多億年前的宜居帶比現在更靠近太陽。金星曾經在宜居帶的最佳位置。

圖:金星和地球

金星的質量為地球的81.5%,體積為地球的86.6%。和地球簡直就是孿生兄弟。曾經的金星可能也擁有海洋,與早期的地球非常相似。

很可能一次猛烈的撞擊改變了這一切。數十億年前的一次猛烈撞擊使它的自轉方向改變,從逆時針旋轉(從北極俯視)變成順時針旋轉,而且自轉速度大大變慢。金星的一天長達243地球日,比一個金星年(224.7地球日)還長。

這樣的自轉速度使得其內部不會發生“發電機效應”,當然,也有可能是其核心已冷卻或缺乏對流引起的。沒有發電機效應來產生地磁,太陽風就會直接作用於大氣。使得較輕的粒子(氫、氦和氧)被太陽風加速,達到了逃逸速度,逸散到太空之中。

圖:地球磁場對太陽風的偏轉作用(太陽風為帶電粒子)



由於金星的質量較大,還能夠保存離地面較近的較重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使得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了96%。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它能地面的紅外輻射保留在大氣之中,使地表溫度上升到462℃。沒有什麼生命能夠生存在如此的高溫之中。

圖:火星與地球

火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7%,體積是地球的15.1%。根據對火星多年的探測,現在有確鑿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有全球性的海洋。而且它目前也處於太陽系宜居帶以內。它為什麼也沒能夠如地球一樣誕生生命呢?


幾乎和金星相同的原因,在數十億年前,一顆巨大的天體撞擊了火星。使得火星內部熔岩流出,加速了火星內核的冷卻。同時,火星的體積也太小,保存地核溫度的能力也較弱。使得火星的地核在很久以前就冷卻了。地核的冷卻使得地磁也無法產生。沒有地磁的保護,加上太低的質量(逃逸速度只有每秒5千米),大氣很快就逸散到了太空之中。

圖:火星上的冰湖

目前火星地表的大氣壓力只有地球的0.6%,這樣的壓力顯然無法保存液態水。但其地底已發現了鹽水湖的存在,有可能會存在簡單的生命。稀薄的大氣也無法保持地表溫度,使得火星地表溫度在\t−143℃~35℃之間,這樣大的溫差也不利於生命的誕生。

可以說,如果金星和火星能夠一直存在地磁,很可能兩顆行星上都能夠像地球一樣誕生出生命。

圖:美麗的地球


講科學堂


確實就有學者認為太陽系存在產生三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的條件。一顆地球,另一顆是金星,還有一顆本應該可能誕生於目前我們看到的小行星帶(主帶),但是現在其軌道則被大量小行星所替代,雖然這個認識被最新的理論認為是錯誤的。而且也有理論認為,地球是獨一無二的,要形成地球這樣的“顏值”是十分困難的,更別說在太陽系還曾有過地球的三胞胎兄弟姐妹了(看太陽親媽那表情,應該是獨子,(*^__^*) )。接下來我來細細聊聊。

上圖:在太陽系沒有,但在太陽系之外卻有恆星系統有三顆跟地球很像的“三胞胎”類地行星。


地球丟失的那顆“兄弟”

提丟斯-波得法則(有時被稱為波得法則)是曾經風靡的一個假設,它指出每個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其內側最近行星的兩倍。該假設正確地預測了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和天王星的軌道,卻在預測海王星軌道時折戟。但對穀神星和天王星軌道預測的正確性,以及天王星內所有現有行星軌道規律的描述能力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這似乎暗示了穀神星軌道似乎應該留給一顆更大的行星,因此有學者認為,小行星帶可能是遠古大行星碎裂的產物。


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我們稱之為“類地行星”)應該具有相同的基本結構,例如中心的金屬核(主要是鐵),核心之外應該是硅酸鹽為主的地幔。根據水的存在和構造活動,類地行星可以有峽谷,隕石坑,山脈,火山和其他表面結構。與巨行星相比,類地行星具有通過火山作用或彗星撞擊產生的次生大氣層,而巨行星則主要從原始太陽星雲中獲得大氣。


上圖:金星與地球結構對比


在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當中,只有金星的條件可以與地球媲美,水星和火星個頭都太小。金星只略比地球小一點點,而且密度與地球相當(金星平均密度是5.2,地球是5.5,火星才3.9),有稠密的大氣層和活躍的火山活動。但實際上金星在很多方面跟地球都差得非常遠,最直觀的就是金星幾乎沒有水,因為金星的水早就因為受輻射分解成氫氣逃逸到外太空了,給金星留下了一個濃稠的二氧化碳溫室大氣,把金星悟得嚴嚴實實,成為太陽系當中地表最熱的行星(比水星還熱,人家水星沒大氣)。

上圖: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體積對比,由於火星和水星的體積不達標,因此不會被認為可能是曾經的三顆地球之一。


而小行星帶是太陽系中的小天體構成的盤狀結構,大致位於行星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它被許多不規則形狀的天體佔據,稱為小行星。小行星帶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或主帶,以區別於太陽系中的其他小行星群,如近地小行星和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帶大約一半質量包含在四個最大的小行星中: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小行星帶的總質量約為月球的4%,或冥王星的22%,大約是冥王星衛星卡戎(直徑1200公里)的兩倍。

上圖: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從軌道上看非常像是大行星碎裂之後形成的。


1802年,在發現智神星後不久,當時的學者認為,穀神星和智神星是曾經佔據火星到木星之間的更大行星的碎片,這個星球在數百萬年之前遭受了內部爆炸或彗星衝擊。摧毀行星所需的大量能量,加上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很低,只佔月球質量的4%,因此並不支持這一假說。此外,如果小行星來自同一個星球,那麼它們之間的顯著化學差異就很難解釋。2018年,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小行星帶是由幾顆古代行星的殘餘物而不是一顆單獨的行星碎裂形成。


法厄同(Phaëton)便是是學者根據提丟斯-波得法則假想出來的行星,它存在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便被認為是此行星碎裂之後的產物。

上圖:法厄同神話描繪。法厄同是赫利俄斯之子,因借父親的太陽戰車胡鬧被宙斯殺死。這個神話的情節被天文學者們借用來表述“瓦解理論”中崩解的那顆行星。


碎裂形成小行星帶的理論今天統稱為“瓦解理論”。這個理論指出,我們太陽系中的一個主要行星成員曾經在目前的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間隙中轉動,並在下述情況下被摧毀:

  • 它轉向太靠近木星,被強大的引力撕裂

  • 它被另一個大型天體擊中

  • 它被一顆假想的褐矮星摧毀,這顆矮星是太陽的伴星,被稱為“涅墨西斯”(復仇女神)。

  • 它從內部崩潰


今天,法厄同假說已經被吸積模型所取代。如今的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主帶中的小行星是原太陽系原始星雲盤的殘餘物,在太陽系形成期間因木星過大的引力擾動而導致這些原始物質無法聚集變成行星。

上圖:太陽系的形成


地球真是那麼容易克隆的嗎?

地球的孕育生命的條件更是太陽系其他行星所不能及的絕對優勢。


在行星天文學和天體生物學當中,曾有人提出“稀有地球”假說,此假說認為,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複雜性,例如有性繁殖以及地球多細胞生物進化(以及隨後的人類智慧)需要極其苛刻的天體物理學和地質事件及條件的組合。根據這一假說,複雜的外星生命是一種幾乎不可能的現象,或者可能很稀少。


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卡爾·薩根和弗蘭克·德雷克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典型的行星系統中的典型的岩石行星。我們很可能是極其典型的,宇宙復現地球的面貌的條件應該是很容易達到的。


然而,個人認為,畢竟宇宙有那麼大,在太陽系這有限的旮旯裡面要有三顆“地球”估計是真得幾率很低呢。所以“三顆地球”童話想起來確實很美,但現實的故事情節其實是這樣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火星和金星是可居住的世界。他們有海洋、大氣,甚至可能有原始生命。然而,隨著太陽系的演化,金星被火燒焦了,火星被凍死了。而地球,由於處於太陽系中一個相對更穩定的區域,倖免於難。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時的太陽太冷了。
如今過於靠近太陽的金星,在那時恰恰就走在成為類似地球的世界的康莊大道上。而當時火星的大氣那時相當“豐滿”啊,熱量被包在裡面,宜人得很呢。而當時的地球卻是刀山火海,火山噴發跟放鞭炮一樣,溫度高得嚇人,一副矮矬窮的屌絲樣。燃鵝~~(總是有燃鵝~O(∩_∩)O~),隨著太陽的擴張,金星開始發燒了,海洋蒸沒了。火星也丟了魂兒,因為來自太陽的太陽風吹走了它的大氣層,變得“赤”果果。地球因為磁場比火星強,全面擊退了致命的太陽風,而又比比金星離太陽更遠,所以它變得不溫不火,顏值越來越高,然後隨著步入成年期,火山活動減少,地球終於完美逆襲……生下了我們……從此happy forever (⊙o⊙)? O(∩_∩)O~

上圖:地球的形成


活脫脫一個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啊!咱們的地球真不容易啊!


小宇堂


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只有一顆地球,在太陽系中地球附近還有金星和火星等類地行星。

如果像題目裡談到的太陽系曾經有三顆地球,估計把金星,火星這兩個算上了。但這個觀點沒有什麼證據,我們還聽說以前天上有10個太陽呢,後來被后羿射掉了9顆。

由於金星和火苗星都是類地行星,一些所謂的科幻故事就開始遐想:金星和火星也許在上億年前,也像地球一樣具有海洋河流,能夠適合生物存在,最後由於星際戰爭或者宇宙變化等原因,最後這些生物都移民到了地球上,金星和火星就荒廢到如今。

以上只能算是打發無聊的故事,與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有太多獨一無二的性質,合適的地日距離,充足的液態水源,適宜的大氣成分與密度,都給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而金星由於溫室效應就是炙熱的煉獄,人們目前考慮的移民星球主要是火星。

火星表面現在也有明顯的乾涸的河流和湖床的痕跡,這些表明火星上也曾有大量液態水存在,大氣中也有更加密集的二氧化碳。

但現在的火星確實大氣稀薄,只有南極的冰蓋下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湖。


總之,地球只有一個,其他兩個類地行星也從來不會是人類的理想家園,還是保護好地球環境,或者帶著地球去流浪比較靠譜。


量子實驗室


題主所說的太陽系曾經有三顆地球是不是指地球、金星和火星這三顆行星啊?這三顆行星到到太陽的距離適中,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距離太陽稍近,火星在地球軌道外側,距離太陽稍遠,只有地球在中間,到太陽的距離適中。三顆行星現在只有地球上生機盎然。

圖示:太陽系宜居帶

的確地球、金星和火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科學家認為金星和火星在遠古時期也曾有過氣候宜人的時期。那時候的金星和火星都可能產生了生命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地球、金星和火星這三顆行星最終分道揚鑣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了呢?在我看來,它們在太陽系的位置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每個星球本身的特點才是關鍵性因素。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句話叫做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金星和火星與地球相比較差別還是很大的。

圖示:地球

火星

火星是人類探索頻率最高的星球。在火星是一顆沙漠行星,寒冷、乾燥、大氣稀薄。但是火星上存在著大量的曾經有水的證據。科學家相信遠古時期的火星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上曾經存在著大量的水,有河流、湖泊和海洋。這個時期的地球和金星還是非常的熾熱,岩漿肆意橫流就像地獄一般。

圖示:地球和火星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火星的質量比地球和金星都小得多。大家知道越是小的物體越容易涼下來。火星因為質量小,所以在形成後先於地球和金星冷卻下來。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在火星表面形成了江河湖海。有了水,生命很可能就在火星上產生了。

質量小對於火星來說是致命的。火星涼的太快了,內核也逐漸的冷卻了下來。內核的冷卻對於火星生態環境是致命的,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應。火星磁場消失了,火星大氣層失去了磁場保護,被太陽風剝離,變得非常的稀薄。火了星大氣變稀薄了,大氣壓降低,表面的海洋湖泊裡的水逐漸汽化消失了。最終火星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圖示:遠古時期的火星

金星

和火星的環境恰恰相反,金星表面環境十分炎熱,大氣非常的厚。金星氣溫高達450℃以上,表面大氣壓是地球的90倍。科學家發現金星表面90%以上的地區都覆蓋著玄武岩,並且最古老的岩石也僅有8億年的時間。玄武岩就是岩漿冷卻後直接形成的岩石。這表明金星在8億年前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全球性火山噴發事件。火山噴發產生的熔岩覆蓋了幾乎整個金星表面;噴發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金星的大氣變得非常窒息併產生了嚴重的溫室效應,氣溫飆升400多度。想象一下這是有多麼的可怕!

圖示:金星和地球

金星和地球在體積和質量上十分的相似,在沒有發生這次鉅變之前,金星上也應當是氣候宜人的。但是為什麼金星會發升毀滅性的火山噴發呢?原因很簡單,原來金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板塊構造。金星內部的熱量無法得到釋放,地球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在8億年前內部的岩漿衝破地殼爆發出來,從此金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一顆外表美麗,內部殘酷的地獄星球。

圖示:遠古時期的金星

和火星比較起來,地球的質量很大,能夠產生強大的磁場保護大氣層,有足夠的引力保護大氣層。和金星比較起來,地球又有板塊運動,可以是地球內部的能量緩慢而均勻的釋放出來,不會像金星那樣發生全球性的火山噴發現象,從而避免了環境和氣候的鉅變。

曾經的三顆地球,只有地球笑到了最後。地球是多麼的幸運!


兔斯基聊科學


沒有這樣的說法,並無任何證據表明10億年前的太陽系中存在著三顆地球。如果要把地球的兩個近鄰——金星和火星比作地球也是完全不合適的,不管是現在還是十億年前都是如此。

在10億年之前,地球上已經有生命存在,當時的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之中。但在那時,無論是金星還是火星,它們與現在的差別不是太大,表面上沒有像地球這樣存在由液態水組成的海洋,所以那裡基本上不大可能存在生命,至少是像地球這樣的生命。

但如果時間追溯到更為久遠之前,金星和火星是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因為它們差不多也都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尤其是火星,這顆紅色行星在遙遠的過去可能擁有類似於地球的環境。

最初的火星不像現在這樣荒涼,一系列證據表明,四十多億年前的火星上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較為濃厚的大氣層,甚至還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在幾億年後,由於火星內核冷卻,導致磁場消失,火星上的大氣層和海洋在太陽風的摧毀下也隨之消失,所以後來的火星也就變得不宜居。

另一方面,目前的金星環境非常極端,整個星球都被一層非常厚的大氣層所籠罩,並且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這導致金星具有極強的溫室效應。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可達460 ℃,即便背向太陽的那一側也是這麼熱。但就像火星那樣,數十億年前的金星可能也是一顆宜居行星,這顆行星上可能也存在過液態水。

金星的尺寸、質量和密度都與地球非常相近,但後來這兩顆星球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在地球和金星的早期階段,通過火山噴發,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這讓星球可以束縛住熱量,從而保持溫暖。雖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但地球擁有巨大的液態水海洋,二氧化碳可以溶於雨水中,最終流入海洋,使得二氧化碳濃度維持穩定。而金星上的液態水可能較少,二氧化碳無法得到充分吸收,導致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斷聚集,最終引發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這顆行星不再宜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