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的滑越甲板角度為12度,比遼寧艦的滑越甲板角度少了兩度,你怎麼看?

justtheone


遼寧艦和002航母滑躍甲板的角度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如今網上不少文章都認為002航母滑躍甲板的角度由遼寧艦的14度改變為12度。至於為什麼要進行這種改進,這些文章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有些甚至有理有據。

其中最流行、看起來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滑躍甲板角度過大,對艦載機的結構強度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艦載機進一步加強機體結構設計,這無疑會影響艦載機的總體作戰能力。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解釋說法的確存在一定的道理。

不過,有合理之處並不能說明它一定符合事實。需要說明的是,至今沒有任何證據確鑿無疑的證明002航母的滑躍甲板角度是12度。首先,官方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披露過002航母滑躍甲板角度這些細節設計信息。相信一直關注中國國防的軍迷們都知道官方奉行的是“沉默是金”的最高原則,很多裝備具體設計變化都是廣大網友的猜測罷了。

而且從14度改為12度只相差2度,沒有實地測量恐怕很難得出結論。即使當初遼寧艦曾經和002航母基本平行的並排停靠過,外界也無法依靠那些圖片證明出兩艘航母擁有不同角度的滑躍甲板。

有趣的是,俄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滑躍甲板角度恰恰就是12度,當時蘇聯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還可以通過加大滑躍甲板角度來提升艦載機的起飛載荷能力,所以後來在建造“瓦良格”號航母時,就把滑躍甲板角度增加到14度。

最先發明滑躍甲板的英國人也是在逐步增加滑躍甲板的,最初英國航母的滑躍甲板角度為7度,後來則增加到12度,如今英國海軍最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已經擁有13度的滑躍甲板,所以002航母是否會把滑躍甲板角度降下來,還是存在爭議的。

中國建造002航母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為了完全利用遼寧艦的使用經驗,儘快擁有一艘可以完全實用的航母。所以,為了快速形成作戰能力,002航母在關鍵設計上應該儘可能和遼寧艦保持一致。而滑躍甲板事關艦載機的起飛問題,角度發生變化需要飛行員進行一定的調整應對,這恐怕會影響飛行員的上手速度,和當初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002航母改變滑躍甲板角度的可能性並不大。


科羅廖夫


圖為殲-15戰機起飛


國產航母滑躍甲板的角度從遼寧艦的14度變為了12度,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降低了飛行員在起飛時的恐懼感,據遼寧艦第一批艦載機飛行員介紹,當飛機高速衝向滑躍甲板時,看到的不是一個斜坡,而是一堵迎面而來的鋼鐵巨牆,當滑躍甲板角度減小後,能夠緩解飛行員這種撞牆的感覺,降低航母的起飛難度。

圖為英國無敵號航母


其次雖然角度的加大能夠讓艦載機的最短起飛距離減小,但在10-15度之間,飛行角度的變化並不會帶來明顯的起飛距離的變化。像英國最早在本國的無敵號航母使用了滑躍甲板,當時他們發現滑躍甲板角度為0-6度的時與平地起飛區別不大,當角度為6-10度時能夠減少一半的起飛距離,但當角度超過10度後,減少的距離就會越來越短,而且飛機尾部也更容易與甲板相撞,所以蘇聯經過大量實驗後,建造的庫茲涅佐夫號就是12度的滑躍甲板了。

圖為遼寧艦與國產航母


而且據稱當年瓦良格號設計時說的滑躍甲板是14度,但是拉回來改裝成遼寧艦後發現也是12度角,所以很可能兩艘航母的滑躍甲板角度是一樣的,畢竟大家都沒有上去過,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總的來說,滑躍甲板滑躍甲板從14度改為12度在不影響殲-15戰機正常起降的前提下,減輕了飛行員起飛時的心理壓力,還降低了戰機尾部與甲板相撞的概率,中國海軍在大量戰機實際起飛後,將滑躍甲板改為這個角度絕對是有利於航母的戰鬥力提高的。


歡迎大家關注本號,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科普。


區域拒止


目前網絡上關於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1143.6型“瓦良格號”以及我們的新型國產航母滑躍甲板上翹角度的問題,大多數說法都是“以訛傳訛”。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不是14.3°上翹甲板,這裡不太好說,因為蘇聯在驗證14度甲板合理性時,庫艦已經開工了;但是“瓦良格”號航母從一開始就是14°甲板,網上那麼多“經過我們驗證,14°比12°起飛性能好,所以遼寧艦將甲板改為14°,新型國產航母又改回12°”這種荒謬的說法甚多,查查資料有那麼難麼?

▲滑躍甲板角度對比

遼寧號航母(原瓦良格號)14°滑躍甲板的來源

其實說到航母甲板構型的研究,就不得不提“航母陸上試驗系統”。說起庫茲涅佐夫和瓦良格,那麼就不得不說說位於烏克蘭的“尼特卡”航母路上被試驗中心,因為這兩艘艦的甲板佈局和艦載機起飛性能測試都在這裡進行。

▲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系統T-1/T-2總段的滑躍甲板上翹角度

1976年,蘇聯就決定在在烏克蘭建造“航母試驗、研究和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陸上系統,該系統工程就被稱為“尼特卡”NITAK,並於1977開始施工,項目選址在克里米亞半島薩基機場。項目建成以後,蘇聯在尼特卡進行的艦載機滑躍起飛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試驗場上安裝了T-1型滑躍起飛模擬試驗平臺,平臺長60米、寬30米,滑躍角度為8.5°,由涅瓦設計局設計。1982年8月28日,試飛員駕駛“米格-29”艦載機原型首次從T-1滑躍甲板起飛,隨後又進行了“蘇-27”系列飛機的試飛工作,在經過20多次的起飛試驗後,涅瓦設計局發現,8.5°滑躍角雖然堪用,但並非最佳艦載機離艦攻角,設計局根據研究認為將滑躍角度提高到12-18°應該更為合理;於是涅瓦合計開始重新設計改進T-1模擬起飛平臺,1983年左右經過改進後的T-1平臺被稱為T-2滑躍模擬試驗檯,滑躍角度改為14.3°,總長53.5米、寬17.5米,此後開始在T-2平臺上驗證艦載機的滑跑起飛性能,通過多輪“米格-29和蘇-27系列”飛機的驗證,最終認定14.3°滑躍角度最為適合。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上世界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蘇聯已經驗證了14.3°滑躍角度的合理性和優勢,並且涅瓦設計局已經將這些試驗成果融合進1143.5航母要素修正方案中去了。由於此時,庫茲涅佐夫艦已經開工挺長一段時間了,滑躍甲板有沒有改為14.3°我沒查到太可靠的資料。但是,1985年12月開工的瓦良格號航母,從建造伊始就是14.3°滑躍甲板的設計是毋庸置疑的。結合國內外靠譜文獻,遼寧艦本身就延續的是瓦良格的滑躍甲板,並沒有進行改動,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遼寧艦將滑躍甲板從12°改為14°,002型航母又從14°改回12度”的情況。許多自媒體博眼球的做法,各位應該早就習以為常了。

談談滑躍甲板上角度的問題

咱們以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中心的T-2平臺為例,分析一下艦載機在各上翹角度滑跑起飛性能:甲板水平長度53.5米,設置為艦船靜止(無甲板風操作),因此以艦載機26噸輕載起飛狀態研究,分別進行滑躍甲板上翹9°、12°、14.3°和18°分析。

根據研究,保持滑躍甲板水平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甲板上翹角度的增加,甲板末端與水平面之間的高度也隨之升高,艦載機滑跑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的部分也因此而增大,所以艦載機最後離艦速度會變小(動能轉化為勢能部分增多,那麼轉化為離艦速度的部分就減少)。,離艦速度減少的程度不大,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而因為甲板上翹角度增加帶來的爬升率提升卻頗為喜人:

由上表可知,雖然由於滑躍甲板角度增大,使得艦載機離艦速度有所降低,(以12°和14.3°傾角為例)速度僅僅是從42.01m/s降低為41.97m/s,速度變化對於起降性能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傾角增大使得艦載機離艦後的爬升率從8.34m/s上升到10.15m/s,這樣就使得艦載機離艦後的飛行軌跡沒有明顯的“下墜”現象,使得飛機軌跡下降高度的最低點明顯高於“安全儲備高度界限和艦載機離艦飛行最低安全許可高度”。

看不太明白的同學,看上圖艦載機離艦後飛行軌跡也很清楚,在14.3°和18°滑躍甲板離艦軌跡圖上,飛機的都沒有明顯的下墜;而在12°傾角,艦載機已經出現下墜軌跡,而在9°傾角時下墜已經頗為明顯,這對與安全起飛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上面我們分析的是航母靜止、艦載機輕載狀況下的起飛性能,如果航母以不同的航速區間行駛、艦載機重載條件下起飛,則又會有很多變數。總體來說,滑躍甲板上翹角度增大,有利於艦載機起飛,但是對機體結構和人員過載承受有不利影響,不過航母艦載機即使在18°傾角起飛時,所承受的過載也沒有飛機降落時承受的過載大,所以這一點不利因素根本就不成理由。至於為何選擇14°角而非18°角,這就又需要一番分析了,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以後再講。


裝備空間


國產航母的12度上揚甲板,是多國使用經驗的總結,也就是最適合艦載機滑越起將的角度。

排水量27000噸的意大利加富爾號航母,也有一個滑越起飛甲板,而且上揚角度也是12度,這個角度可以滿足F-35B艦載機短距起降需要;同樣使用F-35B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及航母,也安裝了12度上揚的滑越甲板,而且英國航母的滑跑跑道長達280米,從艦尾一直延伸到船頭的滑越甲板,當然這個跑道只有162米被劃為起飛區。有了充足的滑跑助飛加上12度上仰角的滑越甲板,預計F-35可以滿載起飛。

就連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也安裝了一個長46.5m、上揚12度角的滑越甲板,可以滿足AV-8B海鷂式戰機的短距起飛需要。因此說,滑越甲板上揚12度是最科學的設計,至少各國在使用中都認可了這個角度,因此國產航母並沒有沿用遼寧號的14度上揚角傳統設計,而是改用了12度設計。

國產航母相比遼寧號,在滑越甲板上做了修改,也就是將原來的14度上揚角,降低為12度,這一改進肯定是為了更好的讓艦載機起飛。

蘇聯在發展現代化航母時急於求成,有關航母的設計一改再改,庫茲涅佐夫號在1982開工,開工後幾個月就進行了設計調整,在調整前連艦載機的型號都還沒確定。庫艦開工僅過了2年多二號艦“遼寧”號就開工了,要知道在此之前蘇聯從沒有類似的航母建造經驗,連續建造兩艘一樣的航母實在不妥。比如東方某個大國,買來的航母用了5年多才開工建造國產航母,這是在積累了大量使用經驗,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航母之後,才開工建造的。

基輔級直升機母艦沒有上揚甲板且1977年才入役,它使用的還是雅克-38垂直起降機,因此說蘇聯從基輔級母艦上得不到滑越甲板的使用經驗,對上揚角度問題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且,當1982年庫茲涅佐夫號開工建造時,它的艦載機還處在進行滑跑和著艦實驗階段,而且此時用於實驗的竟然是蘇-27的原型機T-10-3,真正帶有蘇-33鴨翼的T-10-24原型機直到1986年才出現,也就是說庫茲涅佐夫號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滑越甲板,蘇聯人自己也不知道。

不難理解,艦載機滑跑時會和甲板之間形成巨大的摩擦力,而甲板上揚角度越大這個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當上揚角度增加時,艦載機的推力或者航母的航速也要相應增加。但艦載機脫離甲板時的仰角也會隨之增大,這有助於提升艦載機的起飛重量。

上文提到的甲板上揚角度普遍為12度,蘇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也是12度的上揚甲板,但它使用的是雙發重型艦載機,因此飛機推力、載荷和機翼升力水平都比AV-8B要大,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33原型機實驗過程中發現,可以適當抬高甲板的上揚角度,進而擴大艦載機的起飛重量,獲得更大的航程和載彈量,這是雙發的蘇-33可以滿足的,就這樣遼寧號(瓦良格號)的滑越甲板被改成了14度。

但這艘14度滑越甲板的航母還沒下水蘇聯就不存在了,因此14度上揚甲板是否真的適合蘇-33並沒有得到驗證,但很明顯它不適合我們的殲-15使用,這是國產航母的滑越甲板改成12度的重要原因。殲-15的發動機推力比蘇-33提高不少,我們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得益於後發優勢,最大推力可達132千牛,也就是13.5噸;而蘇聯當初開發蘇-33時只能使用老舊的AL-31航空發動機,最大推力大約是12.8噸。

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滑跑距離之下,我們的殲-15能獲得更大的離艦速度,因此不再需要提高上揚甲板的角度了。當然,如果繼續使用14度的滑越甲板,肯定更有助於提高艦載機的起飛速度,但是額外增加的摩擦力肯定會影響艦載機的壽命,而且還增加了放飛艦載機時的危險係數,綜合考慮之下還是迴歸國際主流設計吧!12度的滑越甲板才是最合適的。


兵器世界


隨著國產航母002海試結束,該艘航母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調整階段,不日就將加入海軍服役,而從公佈的數據來看,與遼寧艦相比有一個肉眼很難發現卻非常關鍵的改進,就是國產航母002的滑躍甲板只有12度,比遼寧艦的滑躍甲板少了兩度。小傾角甲板意味著經歷了換心臟的國產航母艦載機讓航空母艦可謂如虎添翼。

作為一艘滑躍式起飛航母,航母甲板可謂是重中之重,在合理的範圍內,滑躍甲板的傾角越大,就意味著艦載機允許起飛的極限飛行速度越低。但造成的副作用會直接影響航母的作戰性能以及艦載機的作戰水平,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低角度甲板或是直接改用彈射式直甲板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隨著艦載機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加速度得到了質的飛越,在相同的甲板長度上,艦載機的脫艦速度更高,滑躍甲板進一步雖縮短,雖然只有小小的兩度,但是增大的航母甲板空間卻可以多放四架殲-15艦載戰鬥機,使得航母的持續戰鬥力不斷增強。

從艦載機角度來說,002型航母可能是我國最後一款滑躍式航母甲板,隨後的航母型號都將使用彈射式的直甲板,不在使用輔助滑躍,這也將最大限度的提升航母的發射效率和載機能力,但對於用慣了高傾角的艦載機來說,直接使用彈射甲板是不合理的,需要進一步降低角度進行適應,該型航母是關鍵的過渡版本。

而對於艦載機飛行員來說,這兩度的甲板傾角,對於心理上有很大的幫助,使用14度的甲板,雖然從一旁來看沒什麼區別,但從艦載機飛行員的主視角來說,就像直接駕駛飛機撞牆一樣,每一次起飛都是一次很大的心理挑戰,而12度的甲板則可以留出一部分的天際線,從視覺方面更有了滑躍的感覺,不再是撞牆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航母、艦載機、艦載機飛行員來說,低角度傾角的滑躍甲板可謂是一舉三得,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滑躍式航母也將最終推出歷史舞臺,但我國航母事起步較晚,只能壓縮試驗時間,別人用40年時間,我們用10年,一步一個腳印,跟上世界的腳步。


諸葛小徹


更改了滑躍甲板起飛的角度,這事不能認真仔細說明白,我們的軍迷們,真能糾結很長時間,說白了就簡單了。航母雖大,但一物一器非虛設,作為滑躍式起飛的航母,甲板起飛角度是重要的,說到這不得不說前蘇聯的設計,為該型艦的發展爭論了相當長的時間,爭論的結果發展一型1143.5型航母,共建造了兩艘,首艘就是現在看到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第二艘“瓦良格”號未建成,前蘇聯解了體,變身中國“遼寧”號,“遼寧”號入役後,艦載機飛行員發現滑躍甲板角度太大,對艦載機機身結構多有不利,也影響重型起降點滿油滿彈起飛。作為同級艦,“庫茲涅佐夫”號用的就是12度,為何到了“瓦良格”改為14度?為了快速起飛,出動效率是可以有所提高,但提高有限,還影響了戰鬥機升空後的作戰效率。現在中國把它改過來,就是在14度甲板使用多年之後得出的經驗,航母與艦載機的結合,不能太過於突出單一的某些性能,國產航母即吸收了這一教訓,沒有盲目為“瓦良格”的此項改進所左右,以使用為主,這樣我們才能有實用的設計,可見技術上我們是吃透了的,沒問題。

改進還有多少?類似的改進,比如阻攔索,遼寧艦是4道,國產航母是3道,使用的經驗,3道就夠了,可以騰出空間進行其它設置,沒有實踐就有發言權,我們在吃透了“遼寧”號航母技術之後,才有可能動刀斧,也有了相當的技術條件來實現,再比如艦島明顯縮小,騰出了更多的空間來佈置艦載機,使飛行甲板變得儘可能變得大一些,自可提高出動效率,再有就是對原反艦導彈的佈置,得以徹底改進,騰出了大量空間,可以多裝飛機,多載作戰物資,將對航母持續作戰能力的提高,多有幫助。專家估計這一重大更改設計,正是深挖遼寧艦技術潛力的結果。吃透了技術,當然怎麼有利怎麼幹,可以隨心所欲,以追求戰鬥力提高為目的,包括對滑躍式甲板角度的變化。

並非一步之遙。不少網友問,001級航母,無論在設計上,還是發展的技術趨勢,並不能稱作先進,為何我們還要發展001A,造出來似乎就落後了,只有一個重型起降點,嚴重影響和制約戰鬥力。其實從改造到建造,看似一步之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航母作為重大裝備,技術複雜,工程浩大,我們從無到有,要先解決有,解決會造的問題,世間多少事正然這樣,說起來簡單,做出來難,要搞好相關配套產業,是要一個過程的。滑躍型航母,技術相對簡單,維護也相對容易些,吃透了技術,建造快,可以從速解決有的問題,以適合我國發展的軍事需求。有即可先練起來,從沒有航母的我軍,要解決用起來並用好,也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有了以後我們會有一個更為紮實的技術基礎,正能發展更好的航母,反過來彈射起飛型航母也能為滑躍式航母展開作業提供有力的支持,二者相輔相成,正為其中大算計。

001A也靚麗。國產航母還能用很長時間,殲-15還可以走得更遠,用過殲-15,有突出的實用性。現在網上總是鬧熱地討論,下一代艦載之事,萬丈高樓平地起,發展好殲-15正是基礎性的重要一步,比如電戰型“飛鯊”還沒有做好,殲-15的機體能否利用現有技術得到脫胎換骨的改造,正在考驗著沈飛,把現有的先弄好,造好,也能為下一代艦載機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持,展開滑躍式航母實驗,就不能不說是有重大而現實的作用,技術意義積極,比如我們今天的討論,艦載機起飛重量與滑躍角度,有著怎樣的關係,如何在最大起飛重量起飛與出動效率做出合理的選擇,條件給定以後,就必須做出一個務實而現實的決定,畢竟我們這一步做好了,就能用過這一級航母,看來,國產航母是做好了的,隨著它裝備入役的臨近,正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魂舞大漠


飛機按照滑躍角度離艦後,由於速度達不到最小起飛速度,飛機會依據慣性按照拋物線軌跡飛行。在這段時間內,飛機繼續加速,使得飛機達到起飛速度。飛機不再下降,改為水平飛行,然後小角度爬升。

飛機在拋物線階段,由於有滑躍角度的迎角,此時對於飛機的操縱性有嚴格要求。飛機不能失速,仍然可操縱,相當於增加了幾十米長的甲板。

減小滑躍角度,降低了飛機的操縱難度,同時減少的拋物線的距離,要求飛機的加速性提高,或者降低起飛重量。


可能的原因有:1、飛機的發動機推力增加,不需要過長的拋物線加速階段。2、大角度滑躍難度大,操縱困難。為了提高飛機安全性,減小滑躍角度,降低了飛機起飛重量,3、殲15飛行性能不如預期,減小角度適應飛機性能。4、新研製的隱身戰鬥機大迎角操縱性不如殲-15,為了新型飛機使用安全,減小滑躍角度。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個人認為國產航母的滑躍調整更主要原因在於,艦載機殲-15對比蘇-33性能提升

關於航母滑躍起飛,最早採用這一技術的英國人是最有發言權的,當年英國人在搞滑躍起飛的時候,從7°開始進行各種測試,最後認為9°至15°是較利於滑躍起飛角度。角度越大,起飛時獲得升力係數越大,但是速度損失也較大;角度越小,速度損失小,但起飛時升力係數也小。居於其中的12°一帶,兩者關係較為平衡,屬於最利於滑躍起飛的角度。因而無敵級航母三號艦皇家方舟號時,滑躍甲板角度從9°提到12°,搭載F-35B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選擇13°作為滑躍甲板角度。

實際上,前蘇聯在1982年開始建造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時候,也是選擇12°的滑躍甲板角度,不過那個時候前蘇聯還沒決定艦載機型號,蘇-33和米格-29K還在進行研製,所以完全是理論分析。在1989年蘇-33正式確定成為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艦載機,並且在庫茲涅佐夫號進行起降。之後根據起降測試的數據,認為將滑躍甲板角度從12°提升至14°,更利於蘇-33的安全起飛。

實際上,庫茲涅佐夫級作為滿載排水量5.8萬噸的中型航母來說,並不適合蘇-33這種空重18.4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的重型戰鬥機裝載。所以說,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一開始設計滑躍起飛角度就是12°,是進行測試蘇-33後,將二號艦瓦良格號(遼寧號)滑躍角度調整為14°。這一調整有利於改善艦載機起飛安全性,但是並非最佳滑躍起飛角度。

到了這次國產航母時,將滑躍夾角重新調整為12°,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殲-15在遼寧號上進行一系列測試和操作後,認為殲-15起降安全性能方面完全可以確保,可以進行下調滑躍起飛角度,這是經過充分試驗和論證後的結論,從而更有利於提升艦載機的起飛性能。

實際上由於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採用,殲-15空重比蘇-33輕了將近一噸,再加上三軸四度餘電傳操控系統的應用,殲-15在出發性能方面要明顯優於蘇-33,個人認為正是這種原因,才是國產航母將滑躍甲板角度重新調整回12°的底氣所在。


五嶽掩赤城


關於國產航母的滑躍甲板是否改變了角度問題,實際上只是一個說法,沒有真正的證據表明這一點,我們對於國產航母的設計情況等壓根就沒有發佈任何消息與說法,有關的說法更多是一種猜測。

這個滑越甲板角度有所變化,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了,只是我們經過對航母使用之後,對原有設計進行一些調整的事情,不意味著有多大的進步。

滑越甲板採用多大角度都是根據情況來,沒有什麼最佳之說,我們不必過多的關注這個問題,這隻能航母的一個小細節變化,不意味著航母的性能有多大提高或者落後,解決了什麼大的問題。

可以理解大家對航母的關注,但是大家還是應以平靜心來看似問題,而不是說有點什麼變化就大驚小怪了。


雷神之錘


航母的滑越角度英國人早就驗證過了,最佳的角度是12-14度。

12度對飛行員來說減小了飛行員的壓力,因為滑越度數越大飛機起飛的時候就像撞牆一樣的效果,所以角度改小肯定是飛行員的意見。

國產殲15本身動力就很強勁,所以這次改到12度對殲15起飛影響不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減輕了飛行員起飛時的心理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