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保健食品行業能走出陰霾嗎

2020年保健食品行業能走出陰霾嗎

中國商網 唐硯/攝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自去年以來,保健食品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隨著“權健事件”的發酵,整個行業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2020年,保健食品行業能否走出陰霾?

據瞭解,國際保健食品巨頭如康寶萊、如新、葆嬰、自然陽光等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大幅下滑,而我國保健食品頭部企業湯臣倍健、東阿阿膠、碧生源的業績也是慘不忍睹。其中,東阿阿膠的業績在2019年首次下滑;碧生源則通過賣股權、賣資產來緩解經營壓力,甚至還賣了總部的辦工大樓。

如今,保健食品行業面對的是史上最嚴的監管。“百日行動”“直銷黑名單”“網劍行動”等一系列措施,肅清了這個行業的害群之馬。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要求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在標籤專門區域醒目標示“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內容。此外,指南要求警示用語區應當位於最小銷售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

面對市場變化,過去一年,保健食品企業開始主動“求變”,一些企業進軍日化、飲料行業,試圖通過跨界尋找新的機會等。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公眾對於保健食品行業的懷疑態度並不能立刻扭轉。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2020年有望突破4000億元大關。公眾的健康需求在不斷加大,公眾的健康意識也在逐漸提升,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那些踏踏實實做產品的企業才有機會“翻身”。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