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除了三國時期的魏蜀吳,還有哪些時期形成了三國?

探討歷史


大家對三國魏蜀吳再熟悉不過了。所謂:天下十分,魏佔中原得其七;吳佔江東、荊、交得其二,蜀佔西川只得其一。三百多年後,南北朝後期,又出現了一次三國鼎立時期。雄據北方的北魏結束後,北方分為高歡控制的東魏(534年至550年)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535年至557年)與南朝梁(502年至557年)對峙。

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取代東魏的北齊(550年至577年),取代西魏的北周(557年至581年),取代南朝梁的南朝陳(557年至589年)。但是這次三國鼎立和東漢之後的三國鼎立的格局大不相同。東魏佔據燕山山脈以南,黃河以東,徐州以北。西魏佔據關中、河西。南朝梁佔據淮河——秦嶺以南地區。

梁武帝蕭衍接納東魏的叛將侯景,破壞力驚人的侯景之亂爆發,南朝梁統治崩潰。東魏(北齊)趁機南下,佔據了徐州以南至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西魏(北周)趁機南下,佔據了西川與荊襄(曾佔領湖南,後被陳文帝奪回)。南朝陳只剩下江東之地,和三國的東吳疆域幾乎一致。

東漢三國的格局是一北(曹魏)二南(蜀漢與東吳都在南方)。南北朝三國的格局,先是二北(東魏、西魏)一南(南朝梁),然後是一西(北周)二東(北齊、南朝都在東)。

實際上,最類似三國魏蜀吳那種割據局面的,真正可以稱為後三國的,不是二魏與梁、周齊陳,而是東晉時期。

公元316年,以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被俘為標誌,西晉結束(一說西晉亡於317年)。作為晉宗室的琅琊王司馬睿(司馬懿曾孫)在江東再建晉朝,定都南京,史稱東晉。公元349年,後趙皇帝石虎駕崩,後趙自相殘殺,北方土崩。苻氏在關中建立前秦,東北的鮮卑慕容氏南下滅掉冉閔的魏,統一東部及淮河以北地區。這時,割據形勢是二北(前秦、前燕)一南(東晉),類似東魏、西魏與南朝梁。

而在東晉前期,各國幾乎完美複製了東漢三國的割據局面。首先出場的是前趙(先稱漢,後稱趙),前趙利用西晉八王之亂,連滅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前趙早期佔據山西,然後南下中原。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梟雄石勒乘亂崛起,佔據山西、河北等地,建立後趙。

後趙越來越強大,前趙被擠到關中一隅。公元329年,後趙與前趙大戰,前趙皇帝劉曜醉酒被俘,前趙滅亡。此時的後趙,佔據燕山山脈以南,黃河以東、淮河以北的中原,以及關中地區。

我們再看曹魏地圖。曹魏北也不過燕山山脈,西以黃河(陝西、山西的河界)為界,河以西是羌胡。而石趙的黃河(陝西、山西的河界)以西是匈奴鐵弗部(十六國之一的大夏國赫連勃勃就出自鐵弗部)。當然,很多地圖也把鐵弗部活動地區算進了後趙疆域。

曹魏的東北部,也就是遼東,名義上屬曹魏,但實際上由公孫氏控制。直到公元238年,曹魏大將司馬懿才平定遼東。巧合的是,後趙時遼東,也有一個割據勢力,就是前燕的慕容氏。遼東慕容氏簡直就是遼東公孫氏的翻版,二者皆以“燕”為國號。不過,慕容氏牛人輩出,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兄弟縱橫天下數十年。

類似曹魏的後趙有了,類似遼東公孫燕的遼東慕容燕也有了。東晉在早期並不像後來佔據整個淮河——秦嶺以南,他們只佔據荊州以東地區。而三國蜀漢佔據的西川,在東晉初年也有人佔據,就是成漢國。

成漢國成立於公元304年。成漢的疆域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成漢,只佔據四川盆地。蜀漢時的南中,西晉設寧州,此時在東晉手上。公元333年,成漢佔領寧州,完美複製了蜀漢疆域。

後趙的疆域基本與曹魏一致,東北還有個燕國。東晉的疆域基本與東吳一致,只不過較之東吳,多佔了淮南與襄陽,以及上庸等地(湖北省西北部)。成漢的疆域基本與蜀漢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三國曹魏的北方是鮮卑人活動地區。鮮卑拓跋部就活動於今內蒙古中南部的呼和浩特附近,“國都”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到了東晉“三國”時,鮮卑拓跋部已成規模,成立了代國,國都還是盛樂。而代國,就是北魏帝國的前身。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是代王拓跋什翼健之孫。

趙、成、晉三國鼎立的局面,才是最接近三國魏蜀吳的。當然,東晉三國時期與東漢三國時期最大的不同是,東漢三國時,河西涼州(甘肅)被曹魏控制。而到了東晉三國時,涼州為張氏割據,實力非常強勁,屢次打敗後趙軍。不過,由於前涼偏居西北,對趙、成、晉三國鼎立的影響不是很大。而且,前涼出於“君臣大義”,向東晉稱臣,同時為了自保,向漢趙及後趙稱臣。

東晉雖然自稱繼承了西晉的法統,但在北方看來,東晉就是個吳國。成漢先稱為“成”,後稱“漢”,但在其他地區的人看來,成漢就是個蜀國。這個最接近三國魏蜀吳的割據形勢,結束於公元347年。這一年,東晉大將桓溫西征,消滅了成漢。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雖然我們習慣於將中國古代史概括為“大一統王朝史”,但中國古代史上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其實也並不少見。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魏蜀吳三國時代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三個時期都形成了典型的三國對峙局面,它們分別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期和明末清初時期。

一、南北朝時期的三國對立狀況

南北朝總共出現過三次三國對立的情況。自從534年北魏政權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北方的東魏(534-557年)、西魏(535-557年)和南方的梁朝(502-557年)政權便呈現三足鼎立之勢;550年東魏滅亡後,它的繼承者北齊(550-577年)又與西魏、梁朝保持了三國鼎立的格局;557年西魏滅亡後,它的繼承者北周(557-581年)又與北齊、陳朝(557-589年)三國鼎立。梁朝滅亡後雖然有一個西梁政權(555-587年)與北周、北齊和陳朝並存,但它長期以來只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對政局影響不大,因此可以將其忽略。

東魏、西魏與梁朝對立圖(北齊、西魏與梁朝的對立情況與此類似)

北周、北齊與陳朝對立圖

二、兩宋時期的三國對立狀況

兩宋時期則出現過四次三國對立的情況。1038年李元昊自立稱王、建立西夏政權之後,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8-1227年)、遼國(907-1125年)三國對立的格局就此形成;1125年遼國被金國滅亡之後,曾短暫出現過北宋、西夏、金國(1115-1234年)對立的格局;1127年南宋政權建立後,三國則變為南宋(1127-1279年)、西夏、金國;1227年蒙古消滅西夏後,三國變為蒙古(1206-1368年)、南宋、金國;1234年蒙古滅金之後,最終確立了蒙古與南宋南北對峙的格局。

北宋、西夏、遼國對立圖

南宋、西夏、金國對立圖

蒙古、金、南宋對立圖

三、明末清初的三國對立情況

明末清初出現過兩次三國對立的情況,但這一格局維持的時間均不長。1644年,李自成消滅明朝後建立大順政權,與此同時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形成南明(1644-1662年)、大順(1644-1645年)、清朝(1636-1911年)三國對立的局面;1645年大順政權滅亡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1643-1649年)又與南明、清朝保持三國對立。

大順、南明、清朝對立圖

大西、南明、清朝對立圖


總結一下,中國歷史上較典型的三國對立格局有如下9次,其中以南宋、西夏、金國的對立持續時間最長,達到100年之久:

1、東魏、西魏、梁朝對立(534-550年)

2、北齊、西魏、梁朝對立(550-557年)

3、北齊、北周、陳朝對立(557-577年)

4、北宋、西夏、遼國對立(1038-1125年)

5、北宋、西夏、金國對立(1125-1127年)

6、南宋、西夏、金國對立(1127-1227年)

7、南宋、金國、蒙古對立(1227-1234年)

8、大順、南明、清朝對立(1644-1645年)

9、大西、南明、清朝對立(1645-1649年)


平田君Bellatores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三國鼎立時期,絕大多數人們都是不約而同的想起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這三個由漢朝分裂出來的三個政權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半個多世紀之久,最終被取代曹魏政權的晉朝先後統一。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三國鼎立時期呢?其實除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制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四次持續時間較長的三國鼎立時期,分別是:東魏、西魏和梁朝三國鼎立;北齊、北周和陳朝三國鼎立;遼國、西夏和北宋三國鼎立以及金朝西夏和南宋三國鼎立。這四次三國鼎立實際上分別發生在兩個時期,前兩次發生於南北朝晚期,後兩次三國鼎立發生於兩宋時期。

南北朝晚期的兩次三國鼎立:

南北朝的對峙實際上形成於東晉十六國晚期,劉裕取代晉朝後建立了劉宋王朝,劉宋之後南方相繼出現了齊國、梁國和陳國三個政權,而的諸個政權則先後被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魏立國兩百餘年,六鎮起義後,北魏政權基礎動搖,公元534年,北魏一分為二,兩個政權都自稱魏國,因為地理原因,兩個自詡為北魏繼承者的魏國被分別稱為東魏和西魏。此時北方並立的東魏和西魏與南方的梁國對峙,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三國鼎立時期。

東魏僅維持了16年,公元550年,高洋廢黜東魏孝靜帝,並取代東魏建立北齊。西魏維持了23年,公元557年,宇文覺接受西魏恭帝的禪讓,建立北周,取代了東魏的北齊和取代了西魏的北周與南方的陳國對峙,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三國鼎立時期。公元577年,北周滅亡北齊,北方被統一,至此從公元534年開始形成的三國鼎立歷經43年正式結束,中國歷史上再次出現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直到後來代周自立的楊堅建立的隋朝滅亡陳國,中國便進入了第二次大一統時期,即隋唐大一統時期。

兩宋時期的的兩次三國鼎立:

相對於南北朝時期的兩次三國鼎立而言,兩宋時期的三國鼎立局面持續時間較長,並且影響深遠。兩宋時期的第一次三國鼎立實際上是伴隨著西夏王朝的建立才得以實現的。北宋建國之初,一直與北方的遼國南、北對峙。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公然僭越稱帝,建立西夏國,西夏建國後多次成功擊退了北宋和遼國的進攻,使自己得以站穩腳跟。西夏的建立使得宋、遼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出現了變化,中國的版圖上第四次出現了三國鼎足而立的政治局面。從1038年西夏建國一直到公元1125年金朝滅遼,中國歷史上第四次三國鼎立局面持續了87年之久。

公元1115年,新興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並在十年之後滅亡了昔日強大的遼國,兩年後,挾滅遼餘威的金人趁勢南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北宋主力軍隊,隨即滅亡了歷時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金朝佔有了原遼國的全部領土和北宋的北方領土,並與南遷的重建的宋朝政權以及西夏形成了新的三國鼎足之勢。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三國鼎立政治局面。

公元1227年,蒙古軍隊滅亡西夏,並於7年之後再滅金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三國鼎立局面徹底結束,金朝滅亡45年後,蒙古軍隊滅亡南宋政權,中國再次實現大一統,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次大一統時期,即元明清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