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那麼頑強,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呢?

書荒屋說歷史


作為明末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部隊,數次被明軍剿滅,又數次東山再起。最後竟然還成為強大的力量,李自成滅了大明王朝,張獻忠也建立大西國,獨霸一方。

可是,當清軍入關以後,很快就打敗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部隊,而且,從此後,他們再也沒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要知道,整個滿清八旗軍,部隊總人數也不到十萬人,而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加起來至少在百萬之眾。難道滿清軍隊的戰鬥能力,有那麼強勁嗎?

(李自成劇照)

但也說不過去啊。要知道,滿清在和明朝作戰的時候,明軍雖然敗多勝少,但始終把滿清阻擋在關外。偶爾像皇太極那樣,也能打進關內來,圍攻北京城。但是很快就被攆出去了(要知道,這還不是明軍的全部主力)。

也就是說,從總體上來評估,滿清和明朝鏖戰了那麼多年,只能算是打成平手。既然滿清和明朝打成平手,李自成和張獻忠滅了明朝,為什麼滿清卻能夠打得李自成和張獻忠毫無還手之力呢?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明朝和李自成、張獻忠鏖戰的時候,明朝實在是沒有辦法專心致志地打仗。

他們沒法專心致志打仗的原因,一是明朝除了對付農民軍外,還要對付清軍。也就是說,他們是雙線作戰。他們用來對付農民軍的力量,只佔一半,甚至連一半都不到。用不到一半的力量來打農民軍,打擊力自然就低了很多。

二是明朝軍隊將領們互相牴牾。明朝的黨爭在中國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們不只是在朝廷中爭鬥,同時也在戰場上爭鬥,互不買賬。如果是政敵被農民軍打擊,這個大將不是去救,而是觀望(因為觀望被崇禎皇帝殺掉的也不少)。本來因為需要對付清軍,分出了一大半的力量,剩下一小半對付農民軍,又互相牴牾,這樣一來,力量又去了一半了。剩下的那點微薄力量,怎麼打得贏呢?

(張獻忠劇照)

三是明朝的苛捐雜稅讓老百姓不斷鋌而走險。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確實被多次打壓下去了(更何況很多時候並不是被打壓下去的,而是李自成、張獻忠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力量還在)。但是,由於並不僅僅是張獻忠、李自成想重新造反,眾多被苛捐雜稅壓迫得活不下去的普通老百姓,也在極力促成李自成、張獻忠重新造反。這樣一來,一方面,明朝投入抗擊農民軍的力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參加農民軍反抗明朝的人數又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強。此消彼長,所以明朝窮於應付,最後被農民軍滅亡。

但是當滿清入關以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

滿清在對付農民軍的時候,只集中力量在和農民軍對抗,他們沒有分散兵力,再加上有吳三桂等舊明軍的加入,他們的力量更加強大。

而且,吳三桂這些舊明軍在打農民起義的時候,和之前在明朝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是積極要掙表現,畢竟投降清朝後,是寄人籬下。如果不專心打仗,他們不但不會有前途,很可能還會被殺掉,所以,其戰鬥力和之前在明朝的時候是不同的。

(吳三桂劇照)

清軍本身就可以心無旁騖地打擊農民軍,又有舊明軍的賣命支持,打起來怎麼會還不容易呢?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當時不是還有南明政權嗎?南明政權也是一支力量,清軍也要抽出兵力,對付這支力量啊。

其實不對。其一,南明政權只是個空架子,本身又不團結,在清軍入關的時候,沒有起到什麼抵抗的作用。其二,南明政權在南邊,他們唯求自保,沒有精力往北方進攻。所以,清軍在北方可以自如地打擊李自成,又去西南自如地打擊張獻忠。等滅了這兩個農民軍政權後,再從容回頭,打擊南明。

滿清入關,還有一個便宜,他們不用考慮稅收的問題,他們搶劫了大量的豪強地主。這些豪強地主的錢糧,足夠用來對抗農民軍,對普通老百姓的危害,相對來說還要少一點,因而不太容易激起他們的反抗。

總之,因為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戰爭狀態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農民軍在滿清面前不堪一擊,也就可以理解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因很簡單,可以代入體驗

估計大家都有過上課拖堂經歷,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學鈴響,鼓著勁回家吃飯,這時班主任說,還有點時間,我把這幾題講一講……回想一下,那時候是什麼感覺?哀聲一片,度日如年吧,就盼著老師講快一些吧

我曾經參加萬米長跑比賽,400米的跑道,要跑25圈,跑起來很累很枯燥,在第24圈的時候,發現有幾個人在前面拉的挺遠,我還有不少力氣,一定能追上他們,於是我衝刺了,終於險險的超越了他們,第一個到終點,然後慢慢停下,全身放鬆享受快樂。可這時候,邊裁喊了,這位同學,你還有一圈……

李自成的大順軍也一樣,以打入北京城為目標,他們征戰多年,一路坎坷,終於進京,崇禎死了,明朝滅了,勝利了!再無目標!大家都排排隊,分果子,享受快感!可享受完那一哆嗦之後,則是無限空虛,精氣神已洩……

李自成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把清兵當成對手,而這時清兵入關大軍壓境,拿鬥志全無的虛弱之身,去碰撞兵鋒正盛的大清鐵騎,如何能打得過!

奮鬥的力量是無窮的,老李家正缺一個能鼓勁的人才,本來有的,他叫李巖,可剛被牛金星殺了

提升大軍士氣很難,尤其後來當家人戰死,面對清兵,只能不堪一擊了


靈石蘊珠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李自成、張獻忠都堅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實力卻長江後浪推前浪!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起義到最後失敗,總體實力變化都不大,甚至說後期的實力要強於崛起時的實力,戰鬥力總體上是在線的。

但是,明朝後期的軍隊,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幹活,喜歡“打活仗”。而且很多管軍和民軍都是鄉里鄉親,很多時候不忍心弄得魚死網破,所以明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反觀清軍,創業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捨得玩命,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人情債壓力,所以打起仗來沒什麼顧慮,能夠將民軍打得狼狽逃竄。

所以,民軍面臨的對手時不一樣的,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

1、先說明軍

從1628年明末起義軍的第一把火燒起來開始,整個崇禎年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就不曾熄滅。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明朝曾創造了多次可以一舉消滅起義軍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紛紛失敗,雖然一再失敗,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為徹底撲滅農民起義軍做著努力。

在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雖然出現了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孫傳庭等優秀將領,但是由於明朝固有的軍戶制度,導致明朝官兵積極性大為降低。甚至因為明朝為剿匪而加設的“三餉”,導致很多官軍也加入了民軍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將領出工不出力,導致明朝始終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征剿部署,最後導致農民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像洪承疇這樣盡職盡責的將領,雖然幹活努力,但是手裡也沒有足夠的白銀,這就導致很多將領只能以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廣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後為了江山社稷消滅走投無路的農民兄弟。

這本來就扯淡,沒有錢,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扛槍打仗!

2、再說清軍

相比於明軍的空洞,清朝很務實。

務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關外時,只要是主動投降過去的漢人,後金都以禮相待,讓人感覺到組織的溫暖,所以投降過去的漢人無不感激涕零,進而捨生忘死。

因為捨得付出,捨得將搶來的東西分給給自己賣命的小兵,所以清軍的戰鬥力強悍無比。

在入關後,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延續。這就導致很多明朝降將,比如吳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組織一樣,感激之餘不忘立下誓言:不剿滅起義軍誓不歸!

和明軍相比,清朝統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嚐到甜頭的漢奸們無不以一當十,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是對手。

清軍的八旗,是一個兵農合一的組織,也是一個類似於股東大會的組織,因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滿人是,蒙古人是,漢人也是,所以,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說,制度和利益決定戰鬥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將領在明軍陣營中碌碌無為,而到了清軍陣營就生龍活虎。

這樣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應付不來的!

再加上天災人禍,比如肆虐華北的鼠疫災變,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餉,都導致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那麼頑強,為什麼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從嘉靖以來明朝軍隊構成情況。

在嘉靖朝時期,明朝軍隊實際上已經分化成邊軍以及內地衛所兵。即使有戚家軍這種臨時因為倭亂招募的軍隊,但是等到倭亂平定以後,戚家軍這種的募兵要麼解散,要麼加入邊軍或者衛所兵。比如戚家軍在倭亂平定後就變成了浙兵,進入了明朝政府軍體系。而就一般情況而言,邊軍戰鬥力又普遍高於衛所兵。這是因為邊軍長期要和明朝周邊少數民族作戰的緣故。而李自成與張獻忠他們其實都是邊軍系統出身,李自成雖然是驛卒出身,但是陝西大旱,大量邊軍加入農民軍的隊伍,這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這樣以少數邊軍精銳為核心的農民軍在對明朝內地衛所兵時戰鬥力不僅不落下風,而且還經常性佔據上風。

又由於明朝中後期經常性對軍隊欠薪,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能源源不斷從明朝軍隊裡獲得新人員補給,敢於投奔農民軍的明朝官軍士兵肯定也是明朝軍隊裡相對能打的。另外,明朝中後期內地駐軍情況普遍相當糟糕,比如徐光啟曾經親自考察過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駐軍,結果發現名冊上的10600兵,實際只有6837人,吃空餉的佔36%。

這還不算,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動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雜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訓練成精銳的壯男,才一二百人而已。這可還是明朝首都附近駐軍的情況,至於其他地方駐軍情況可想而知。李自成與張獻忠只要有兩三千邊軍精銳,對付這賬面人數10600,實際能打的1、200人的軍隊又有什麼難的呢?

那麼,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面對清朝軍隊卻不堪一擊呢?這就要從明朝中後期邊軍為什麼精銳說起了。明朝中後期邊軍戰鬥力的秘密是什麼呢?邊軍軍官紛紛蓄養少數民族士兵作為自己的核心武裝!活躍在嘉靖後期、隆慶一朝、萬曆前期,久任邊疆巡撫總督,做過陝西、延、寧甘肅總督,山西、宣、大總督的王崇古在隆慶五年二月,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確議封貢事宜疏,奏摺裡他提到早在隆慶時期,邊軍使用少數民族戰士已經是明朝軍隊的常態:“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已久。”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中,作為明朝戰鬥力最強,名氣最大的總兵杜松,他的軍隊核心戰鬥力也是少數民族戰士。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甚至內地農民軍都對明朝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軍隊非常畏懼: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報中顯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達官軍(祖輩為蒙古降人組成的軍隊)仍然頗多忌憚,“賊首王仲尚等探聽,如系真定夷漢丁及鞏、固兵至,則遠走散去;如系別枝兵,竟自聚眾打帳”也就是說明末軍事上有一條明確的歧視鏈條的:衛所兵戰鬥力→邊軍→邊軍家丁→邊軍少數民族家丁,農民軍在這個鏈條處於邊軍與邊軍家丁之間,而清朝八旗軍毫無疑問可以看做好幾萬邊軍少數民族家丁。

再說直白點,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戰鬥力處於這個歧視鏈條的中部,而八旗軍則位於歧視鏈條的頂部。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面對八旗軍不堪一擊,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從嘉靖以來明朝軍隊構成情況。


在嘉靖朝時期,明朝軍隊實際上已經分化成邊軍以及內地衛所兵。


即使有戚家軍這種臨時因為倭亂招募的軍隊,但是等到倭亂平定以後,戚家軍這種的募兵要麼解散,要麼加入邊軍或者衛所兵。


比如戚家軍在倭亂平定後就變成了浙兵,進入了明朝政府軍體系。


而就一般情況而言,邊軍戰鬥力又普遍高於衛所兵。這是因為邊軍長期要和明朝周邊少數民族作戰的緣故。


而李自成與張獻忠他們其實都是邊軍系統出身,李自成雖然是驛卒出身,但是陝西大旱,大量邊軍加入農民軍的隊伍,這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這樣以少數邊軍精銳為核心的農民軍在對明朝內地衛所兵時戰鬥力不僅不落下風,而且還經常性佔據上風。


又由於明朝中後期經常性對軍隊欠薪,使得李自成與張獻忠能源源不斷從明朝軍隊裡獲得新人員補給,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家欠薪公司最先跳槽的肯定都是最有能力的員工,同樣,敢於投奔農民軍的明朝官軍士兵肯定也是明朝軍隊裡相對能打的。


另外,明朝中後期內地駐軍情況普遍相當糟糕,比如徐光啟曾經親自考察過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駐軍,結果發現名冊上的10600兵,實際只有6837人,吃空餉的佔36%。這還不算,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動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雜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訓練成精銳的壯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故據臣所見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過二千;併入可充廝養者,不過四千;求其真堪教練成為精銳者,不過一二百人而巳。)


這可還是明朝首都附近駐軍的情況,至於其他地方駐軍情況可想而知。


李自成與張獻忠只要有兩三千邊軍精銳,對付這賬面人數10600,實際能打的1、200人的軍隊又有什麼難的呢?


那麼,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面對清朝軍隊卻不堪一擊呢?


這就要從明朝中後期邊軍為什麼精銳說起了。


明朝中後期邊軍戰鬥力的秘密是什麼呢?


邊軍軍官紛紛蓄養少數民族士兵作為自己的核心武裝!


活躍在嘉靖後期、隆慶一朝、萬曆前期,久任邊疆巡撫總督,做過陝西、延、寧甘肅總督,山西、宣、大總督的王崇古在隆慶五年二月,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確議封貢事宜疏》,奏摺裡他提到早在隆慶時期,邊軍使用少數民族戰士已經是明朝軍隊的常態:“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中,作為明朝戰鬥力最強,名氣最大的總兵杜松,他的軍隊核心戰鬥力也是少數民族戰士。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而在互聯網上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很有可能就是一支說著蒙古話的蒙古騎兵,這不是作者亂說,是有史料為證。


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甚至內地農民軍都對明朝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軍隊非常畏懼:


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報中顯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達官軍(祖輩為蒙古降人組成的軍隊)仍然頗多忌憚,“賊首王仲尚等探聽,如系真定夷漢丁及鞏、固兵至,則遠走散去;如系別枝兵,竟自聚眾打帳”


也就是說明末軍事上有一條明確的歧視鏈條的:


衛所兵戰鬥力→邊軍→邊軍家丁→邊軍少數民族家丁


農民軍在這個鏈條處於邊軍與邊軍家丁之間,而清朝八旗軍毫無疑問可以看做好幾萬邊軍少數民族家丁。


再說直白點,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戰鬥力處於這個歧視鏈條的中部,而八旗軍則位於歧視鏈條的頂部。


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面對八旗軍不堪一擊,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蘭臺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起兵造反後,曾先後多次遭到明朝軍隊的圍剿,張獻忠數次被明軍打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舉兵投降,李自成更是一度被洪承疇、孫傳庭等人打得只剩下17個人,只能狼狽躲到山中度日。

但是,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張獻忠和李自成又重新走出來,並很快聚集幾十萬大軍,最終將崇禎皇帝逼得上吊自殺。那麼,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會這樣頑強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軍隊大多是來自底層農民。而從崇禎初年開始,明帝國就陸續出現嚴重的饑荒,當時整個帝國一片赤字,社會一片貧困。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明帝國真的沒有錢,而是社會上的絕大部分財富,被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集團、鄉紳地主階層、皇族外戚給壟斷和搜刮乾淨。



所以,當時的明帝國,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繁榮,一方面官僚地主過著腐爛奢華、紙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因為缺錢,連基本的軍餉都快發放不出,廣大老百姓更是連吃的食物都快沒有,隨時面臨餓死的可能。

偏偏這時候,明帝國又出現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廣大老百姓更是沒有活路,只能起來造反。當時,地方叛亂的主要基礎就是饑民、難民、逃卒、潰卒;因為這種基礎存在,各種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魚得水、興風作浪。失去這種基礎,哪個人敢公然挑戰政府呢?

換句話說,流寇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天災人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造成的。那如何去解決它呢?是人禍,主管官員需要去清除它;是天災,主管官員應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它。

但問題是,所謂的人禍,無非就是當地官員的貪汙、腐敗,無非就是土豪縉紳的擴張,逼得老百姓沒有活路,這些問題,哪個官員能夠解決?至於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去應對天災,無非就是國家拿錢出來賑災,或者有錢人們共同出錢出力救濟災民。

然而,當時明朝政府的國庫已經虧空,又那裡能夠拿出錢來賑災,即便政府能夠籌出錢來,恐怕還沒發放到災民手中,就被各級官員一層一層盤剝乾淨。至於讓那些當官的主動把錢拿出來救濟災民,那恐怕就更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明朝軍隊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張獻忠和李自成打得潰不成軍,但朝廷因為要籌集軍餉而對老百姓所增加的賦稅也是越來越嚴重,於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越來越多,這樣跟隨李自成和張獻忠造反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這種情形下,李自成和張獻忠雖然不斷被剿滅,不斷失敗,但他們的規模卻是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所以給人感覺他們的生命力實在太頑強,就好像打不死小強一樣。

但是,等到滿清入關後,深深困擾明帝國的財政危機,已經不再困撓滿清政府。因為,朱氏的龍子龍孫們,在滿清統治範圍內,已無立足之地,所以他們原先佔有的社會財富,自然都會歸滿清政府支配。

同時,明帝國舊的太監集團、官僚集團、縉紳集團,更是在李自成殘酷的打擊下元氣大傷;他們曾佔據的社會財富,現在自然也都普遍歸滿清政府支配。



想當初,崇禎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面對這些社會的蛀蟲、害蟲,卻是不知從何處下手。現在,在叛亂、敵國力量接連打擊下,這些利益集團都已被打得支離破碎,自然無力與滿清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戲。

因為,你和崇禎皇帝玩官僚把戲,崇禎皇帝估計拿你沒辦法;因為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把整個官場都打通,崇禎想讓你拿錢出來賑災,讓你不要貪汙救災款,你自然可以裝窮、可以不理。但問題是,你要敢跟新興的滿清統治者玩這種把戲,恐怕當場就會讓你全家人頭落地。

也正因為此,滿清政府可以支配的社會財富遠遠要超過崇禎皇帝,在這樣背景下,滿清政府不管是剿滅流寇,還是拿錢出來招撫流寇,又或者是進行大面積賑災,相對而言都比較遊刃有餘。而當廣大老百姓都有飯吃,都可以活下去時,又有誰還會去跟著造反。

於是,追隨李自成和張獻忠造反的人自然變得越來越少,這個時候等到他們再次被打敗後,就很難再聚集新的力量,因為社會已經沒有流寇存在基礎,最後等待他們的結局就只能是被滿清所剿滅,或者被自己人殺死。


我是趙帥鍋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那麼頑強,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主要在於其革命目標的缺失!

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所以要造反,就是由於明朝崇禎皇帝聽信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的謊言,扳倒了魏忠賢,從而可以免除他們在東南沿海的工商業稅收。此後為了對付日益崛起的滿清政權,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又出了一個極其爛的主意,就是像本已非常貧窮的農民徵收過高的稅賦,最後竟然加大了每畝地毛收入的十倍以上,於是農民只能離開土地變為流民。而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出的另一個餿主意就是裁撤機構,這樣李自成的驛站雜役的工作也丟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造反,而流民四起,也造成了他有無數的兵源,最終不得人心的明朝政權也被他推翻。

但是,推翻明朝以後,天下並沒有太平,一方面明朝包括南明朝廷和吳三桂等將領依然存在。而虎視眈眈的滿清也已完成了皇太極駕崩後的政權更迭。最終的結果就是,滿清已經視李自成、張獻忠為和南明一樣的阻礙他們奪取天下的死敵。但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卻一下子沒有了革命方向。此後,隨著吳三桂的投敵叛變,李自成面對如虎如狼的滿清和吳三桂軍隊,自然只能節節敗退。李自成和張獻忠也慘死!


地震博士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仔細推敲起來足夠寫一篇很長的大論文。我在這裡不作過多展開,只簡單地講幾點:

1、明亡非流寇之功:明朝的滅亡,是由黨爭、天災、後金、流寇四大痼疾所共同導致的,這四項如果只有兩項甚至是三項,明朝都不一定能毀在崇禎十七年,可就是這些都發生了,你能有啥辦法?

2、流寇的軍力未必很強:明亡的時候,雖然也有像洪承疇、盧象升這樣的猛人以及他們的優秀軍隊,但是大部分明軍的實力說實話還是菜,這些農民軍又機動性極強,專門打明朝防備薄弱處,自然也就不奇怪戰績好了。

3、張、李已是強弩之末:和明朝政府軍的對抗,已經讓農民軍特別是李自成元氣大傷,在山海關又遭遇漢奸吳三桂的賣隊友,這才有一敗塗地的。清軍只不過是趁著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人頭而已。



青言論史


明朝末年災害頻發再加上官員腐敗,百姓遭受著雙重壓榨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地的農民紛紛起兵反抗明朝的統治。

而李自成和張獻忠便是這些農民起義軍中的相對傑出的領袖。

在他們起兵反抗明朝的統治期間,雖然偶爾會被明朝的精銳政府軍擊敗,但是大體上保持較高的戰鬥水平,最終得以擊敗明朝推翻統治。

但是在清兵入關之後,這些人的戰鬥水平似乎急轉直下,難以抵抗清朝軍隊,真的是這樣嗎?為何會產生這麼分明的區別呢?分析如下:

一:農民起義軍在面對清軍時,軍隊的鬥志不如從前,戰鬥力也有所下滑。

李自成和張獻忠所率領的起義軍大部分都是由一些農民組成,在他們還沒有推翻明朝的統治之時因為明朝對他們的壓迫過甚。

所以這些起義軍對明朝抱有非常深重的仇恨,在與明朝軍隊作戰時也非常的神勇。

但是在面對清軍時,因為滿清政府對普通農民百姓的政策較為寬厚,這就會影響一部分人繼續打下去的意願,他們可能會重新回家種地。

並且起義軍在推翻了明朝之後佔有了大部分原來屬於那些明朝官員的財產,這些金錢對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起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腐化作用。

這些起義軍無論是高級將領還是底層士兵大部分都沉浸在金錢物質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於是等到清軍入關之後,滿清準備與起義軍進行決戰時,這些起義軍都不願意打了,不願意放棄這些已經得到的物質財富,紛紛潰逃。

這樣一來整個天下就在起義軍撤退的局面之下落入了滿清的手中。

二:民心在明朝末期時向著起義軍,在清軍入關之後,對起義軍開始動搖。

明朝末期因為百姓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農民都沒有田種,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便紛紛造反,天下的人也支持起義軍。

但是滿清對農民的政策又比較寬厚,給了普通百姓生活的空間,於是這些農民又開始動搖。

他們並沒有一個積極的鬥爭慾望,只是想有一個安穩的生活。

所以這個時候起義軍得到的幫助又開始減少,起義軍對清軍鬥爭的慾望也不如對抗明朝那般強烈。

綜上所述,李自成與張獻忠之所以能夠推翻明朝之所以不敵滿清都在於農民勢力的鬥爭慾望,農民想鬥爭時,他們便推翻了明朝,農民不想打了,便打不過滿清。再加上起義軍後期的腐化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便使清朝得到了整個天下。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 題主這裡的“頑強” 確實道出了李張二人及其部隊的頑強 而為何頑強 憑什麼頑強 這個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百姓為基礎 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雖然經常遭到官軍挫折 甚且一敗塗地 然而根基並未遭到沉重打擊

但從其作戰厲害來講 其實並不盡然 縱觀李自成戰爭史 經常被明軍打的丟盔棄甲 以至於走商洛山 當改變這樣的處境是崇禎十三年以後往河南的發展 縱使這樣 在他踏入京城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比如周遇吉的死戰 雖然最終拿下了京師 然而由於他沒有與滿清八旗交戰的經驗 也沒有遇到遼東鐵騎這樣精銳且強悍的部隊 所以一接觸戰爭便感到吃力 最終由於八旗鐵騎的注入 早已疲憊的大順軍又因為風向等因素一敗塗地 匆忙奔逃回北京即皇帝位而遁回陝西 這可以說明題主所謂的大順軍一敗塗地

至於張獻忠面對清軍不堪一擊這個問題 其實並不嚴謹與準確 首先 張獻忠並沒有直接如強盛時期的李自成與滿洲八旗參與戰鬥 張獻忠在對南下四川的豪格部滿洲八旗作戰以前 其實戰鬥力已經為故明的四川官軍及四川武裝地主楊展 於大海 李佔春等所消耗一大部分 尤其是楊展在彭江口阻擊之下 使其大敗 遏制其南下重慶的戰略而不得不北返成都 與已經佔領漢中南下的豪格部滿洲八旗決一死戰 由於劉進忠的獻策及指導和滿洲八旗突然殺入與張獻忠並未進行多大防備的情況下敗死

若言與清軍交戰的大西軍在張獻忠敗死以後 單論戰鬥力而言 似乎大西軍與大順軍旗鼓相當 這個旗鼓相當可以從後期兩個政權投順南明以後的戰績而窺測一斑 並且也可以由此知道後期的大順與大西軍隊在與清軍的戰爭上 並不遜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順 大西后期的忠貞營 劉文秀 李定國等部隊通常是與降清的漢軍進行鬥爭 也就是吳三桂 尚可喜等故明武將 也就是說 大順 大西軍很少直接與滿洲八旗的清軍交戰 但是從李定國衡州之戰來看 似乎滿洲八旗戰鬥力對比農民軍出身的李定國大西部隊並不見得更強 並且從姜驤大同歸明與鄭成功北伐(達素敗兵廈門)也可以看出滿洲八旗戰鬥力 大抵滿洲八旗入關以後通常駐防於京畿 對於南征北戰 攻城略地 並不直接投入 而是讓投降過來的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 金聲桓等漢軍八旗充當打手 事實證明這些打手確實強悍 為清朝奪取明朝江山獻出了相當大的功勞 滿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為監軍與輔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滿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洲八旗人員少 據《大義覺迷錄·卷一》雍正諭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云云 此處所指的十萬 當是滿 蒙 漢三軍編制之下的清軍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滿洲八旗 不出四萬人 此四萬人是清朝貴族的保障 不到萬不得已 通常不會去動用這支部隊

綜上所述 從清朝一方面來講 大抵清之亡明與大順 大西“不堪一擊” 在於滿清以漢人作打手 誠如雍正所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大義覺迷錄·卷一》)故並不能言“不堪一擊”之結論 若持有“投降清朝 即清軍”之論點 則另當別論 然而若論姜驤 金聲桓 李成棟歸順南明又當如何界定?

從南明一方面來講 南明內釁比比 文武相軋 朋黨互立 此予勝敗影響頗大 若昭廟之世 其敗亡 即大抵歸於文武不和 門戶各立而內釁所造就者 其門戶者 乃吳楚黨爭 而士大夫多謀私利 故局勢愈壞 雖然李寧夏 金昌國 王繁昌 反正復豫章而粵東 政府猶不能支援 而二省亦不能相互聲援 各圖私慾 其寧夏尤甚也 及南昌危難之際 方攻贛州 其昌國圍贛州之際 寧夏不能支援 破竹贛州 卒被禍信豐 而何黎平亦自圖私立 欲扼堵無錫等文武 其之復楚而旋失 卒致敗亡 不可卸其責也 他若秦晉之釁者 於局勢愈發困厄耳 卒致亡明國祚 而大順 大西亦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