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紅葉882
有網友問:潼關大戰闖王與清軍血戰13天,闖軍打野戰的戰鬥力如何?如果張獻忠來援,戰爭結局如何? 潼關大戰,是李自成與清軍進行的第2次主力決戰。
李自成選擇了潼關作為與清軍決戰戰場,是經過考慮的。潼關一直以來都是重點工程,非常堅固,擁有大量防禦工事和火器。複雜的城防系統和密集的火器,首先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李自成在潼關有5萬三流部隊擔任守軍,自己則帶領了最後的3萬精銳作為機動打擊部隊。李自成,劉宗敏,劉方亮等大順軍主要統帥全部抵達戰場。清軍也非常重視奪取潼關,多鐸親自帶領2萬八旗軍投入到戰場。
雖然在戰場上,大順軍有8萬人,佔據了人數優勢,而且還有嚴密龐大的城防系統。但是,這裡最大的變數,就是大順軍能不能擊敗八旗軍於野外,第2個就是能不能頂得住烏真超哈的重炮轟擊。
在第一次野地交戰當中,八旗重甲衝擊騎兵和弓騎兵吸引了大順軍所有的注意力。但是,八旗重甲步兵從側翼的突然出現,以血腥的近戰,讓李自成的精銳步兵和弓弩手陷入慌亂,隨後八旗騎兵也開始衝鋒。大順軍慘敗,失去了潼關外的制高點。
隨後,大順軍發動了一次次夜襲,但是,清軍陣營非常嚴整,多層戰壕,密集的鹿柴,厚土牆,還有徹夜巡查的火器手和弓箭手挫敗了李自成的多次大規模夜襲。那怕是劉方亮親自帶隊衝擊也失敗了。
現在李自成轉入防禦了,為了阻擋八旗騎兵衝鋒。他在潼關外,建設了營壘和土牆阻擋清軍。還使用從孫傳庭大明車營哪裡繳獲到的大量佛郎機,虎蹲炮,大將軍炮,一窩蜂火箭,三眼銃設立了嚴密的火力網。
最後的時候在1月11日終於到來了,清軍烏真超哈重型紅夷大炮部隊抵達戰場,擺開陣型。一頓炮擊以後,李自成的土堡壘全部被轟的粉碎,那些佛郎機,大將軍炮和火箭根本沒有能力反擊重型紅夷大炮。
最後,李自成逃跑,殘餘的7000大順軍在投降以後,遭到清軍屠殺。就是張獻忠來了,從延安南下的8萬清軍主力抵達以後,也是一樣的命運。
深度軍事
李自成麾下士兵的戰鬥力,一直以來都是被嚴重低估。這個原因,主要是在明末這段歷史記載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流寇被官兵殺得大敗而歸,甚至而言,三千精銳官兵,就能打敗五六萬流寇,所以李自成被打得只剩下18個人,張獻忠多次投降,給人感覺他們的戰鬥力似乎很差。
但事實上,李自成軍隊的野戰能力,並不比明軍、甚至滿清軍隊差多少,從本質上來說,李自成的軍隊和滿清軍隊都屬於是王朝新建時期是的精銳之師,都是敢去玩命的。只不過最開始時,各地方的流寇還沒有融合成一個整體,所以被明軍各個擊敗,但等到流寇逐漸形成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核心的兩大軍事集團後,明軍再和他們交戰時,就再也討不到任何好處。
後來,在山海關的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倉皇逃出北京城,並不是因為他軍隊的野戰能力不如清軍,而是他面臨的對手實在太多。當時,李自成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這其中都是包含了士兵們的家眷在內,真正意義上的士兵,也就二十萬餘萬。
當然,如果和清軍交戰時,李自成能夠把這二十萬全部投入戰場,那清軍也是必敗無疑。但問題是,李自成的南面,是荊州左良玉軍事集團;他的東南面,是南明的江北四鎮;在他統治的區域內,還有很多的明帝國殘餘勢力在蠢蠢欲動。
在這種背景下,在山海關交戰時,李自成不得不在荊襄地區留下近十萬人的部隊,以防止左良玉趁火打劫。可以說,雖然左良玉沒有和李自成交戰,但他卻牽制了李自成近一半兵力。同時,為防止江北四鎮和北京明帝國殘餘勢力反撲,李自成又不得不在淮北和北京留守數萬重兵。
這樣一來,李自成真正用來和吳三桂交戰的士兵,就只有區區數萬人,如果他的對手只是吳三桂,李自成也未必會輸。但問題是,等到多爾袞的清軍也加入戰鬥時,李自成就相當於是以一挑二,自然只能大敗而歸。
等到李自成兵敗之後,左良玉、江北四鎮、還有明帝國殘餘勢力,也都紛紛趁火打劫,李自成只好出逃北京,打算到自己的老巢西北發展,滿清大軍隨後入主中原。
其後,在滿清統治範圍內,朱氏的龍子龍孫們原先佔有的社會財富,都被滿清政府收歸所有,而那些明帝國的官僚集團、地主鄉紳集團,他們在李自成的打擊下已是元氣大傷,他們曾佔據的社會財富,也都歸滿清政府所支配。
在這種背景下,當年曾深深困擾崇禎的財政危機已不復存在,滿清政府可以開始全方位對流寇危機進行消除,所以各種針對流寇的清剿、招撫、以及對流民的大範圍賑災,都陸續上演。這樣一來,廣大老百姓都有了飯吃,都可以活下去,又有誰還會去造反呢?
於是,追隨李自成和張獻忠的人是越來越少,而這個社會也逐漸失去流寇存在的基礎。等到潼關大戰時,李自成實際已是強弩之末,至於張獻忠也是一樣,因為他們立足的根基就是流寇危機,也就是廣大底層百姓吃不飽飯活不下去,大家才跟著他們造反,他們也才能不斷滿血復活。
現在,滿清政府已經通過政治手段,將流寇危機給解決掉,相當於把李自成和張獻忠都給釜底抽薪,所以在潼關大戰時,就算張獻忠親率軍事主力來救援李自成,也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即便他們在這場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最終也改變不了他們淘汰出局的命運,因為他們所代表的那股歷史潮流已經走向終結,屬於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
我是趙帥鍋
如果說山海關之戰毀掉了李自成逐鹿中原的美夢,那一年後發生的潼關之戰,則讓李自成最基本的老家都不復存在,縱然在這一戰中李自成也拼死拿出了自己的血本,大順軍也罕見的在八旗勁旅面前打出了血性,但無奈在已經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李自成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
可以說在那個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地利的作用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昔日的潼關天險面對裝備著紅衣大炮的八旗大軍,已經難以顯現出當年的優勢,更別說這一時期經歷了山海關之敗的大順政權,其軍事力量也遭受到了巨大損失,也造成了李自成難以在潼關地區集結優勢兵力,而軍事力量的匱乏也讓李自成的老巢陝西處於千瘡百孔的防禦狀態,精明的清軍再一次使用了自己長途奔襲的招數,一面率大軍在潼關前方駐紮做好攻城準備,另一路大軍順黃河北上,直接從毫無防守的陝西北方殺入關中,潼關之戰還未爆發,所謂的潼關天險,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作用!
由於經歷了山海關之敗,以及河北山西的陷落,大順政權的軍事力量也受到了極大削弱,事實上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前,大順軍雖然號稱百萬,但真正的精銳老營部隊也只在十萬左右,而一個山海關之戰就葬送了數萬老兵,嚴重打擊了李自成的根基,也造成了山海關之戰,慘敗後李自成只能節節敗退,而一年過後,在關乎政權國本的潼關之戰面前,李自成所能動用的力量僅僅在三萬左右,在整個潼關之戰期間,李自成雖然多次主動向清軍發起進攻,但動用的規模通常只在上千人左右,可見即便這三萬守衛部隊,真正的主力也只佔其中的很小一部分,隨著對攻戰之下的逐漸消耗,失去底氣的李自成也只能提前放棄潼關逃走。
但是在這一戰中,大順軍還是罕見地打出了自己的本色,面對強悍的八旗武裝,李自成並沒有嚮明朝末年眾多明朝政府軍面對清朝軍隊那樣作壁上觀,更沒有一觸即潰,而是罕見連續發起主動進攻,步騎配合連續在清軍的陣前搶奪至高點,甚至向清軍的營壘發起進攻,雖然多次進攻連續失敗,但大順軍敢於野戰的作風,也說明了李自成的精銳部隊在清朝軍隊面前也不落下風,只可惜山海關之戰的慘敗,讓李自成喪失了太多的精銳力量,潼關連續進攻失敗,也讓李自成對清朝決戰的態度產生了消極。
可以說潼關之戰雖然僅歷時十幾天,但大順軍仍然打出了自己的本色,從野戰炮戰再到守城作戰,在攻防兩端大順軍表現的也是相當頑強,只可惜此時已經逐漸衰弱的大順政權已經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繼續支撐,陝西北部的陷落更讓潼關之險成為擺設,這個最後可能挽救大順政權生存的戰役隨著馬世堯率領剩餘7000守軍的投降就此宣告失敗。
遼寧資深球迷
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被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多爾袞的八旗勁旅聯手夾擊,大敗虧輸,損失慘重,他思忖剩下的兵力不足以守住京師,遂被迫放棄到手才42天的北京城,經山西向關中(陝西)撤退。
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和放棄北京的消息一傳出,原先歸附大順軍的明朝將領紛紛反叛,清軍入塞後,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幾乎兵不血刃就迅速佔領了京師和周邊的大片區域。佔領北京後,大清入關的首功之臣多爾袞命吳三桂率麾下關寧軍,配合豫親王多鐸和英親王阿濟格的兩白旗精兵跟蹤追擊 ,意圖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剿殺殆盡。
關中是李自成的故鄉,也是其根本重地,因此他不敢大意,親赴前線指揮戰鬥,以固守其“龍興”之地,再徐圖發展。
此時的張獻忠不是支援李自成,甚至連聲援的意思都沒有,而是率軍出湖北向四川發展,後來在成都建立了大西農民政權。其實並非張獻忠毫無大局觀,而是之前李自成的一些做法讓他寒心、後怕。
明末扯旗造反的農民軍原有很多支,但他們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隨著力量逐漸壯大,李自成開始考慮將各股農民軍整合到一起,以建立政權,於是像賀一龍、老回回、羅汝才(綽號曹操)、革左五營(首領革裡眼)和袁時中等農民軍首領被他一一剷除,還吞併了他們的隊伍,李自成的領袖地位漸漸穩固,這為他之後建制稱王夯實了基礎。
張獻忠之前一直率部配合李自成作戰,但察覺到李自成用心險惡且手段狠毒,做事只問結果,不擇手段,野心很大,嚇得連夜拔營而去,從此兩人分道揚鑣,張在外流動作戰,單獨發展,並和李漸行漸遠,再也未通過聲氣。
潼關之戰爆發時,張獻忠已經率軍進入川北,即便他有心支援,恐怕也是鞭長莫及了。假設他率軍千里馳援,戰場的形勢或許就是另一番局面了。但歷史不能假設,也無法推倒重來。該發生的總要發生,一切自有因果定數。
1644年10月中旬, 多鐸、阿濟格率清軍沿兩路攻城拔寨,向陝西推進,準備由陝北南下,再圍攻西安,一舉摧毀盤踞在此的大順政權。李自成偵知清軍即將大舉進攻陝北的消息後,決定集中力量加強陝北的防禦,拼命將清軍阻擋在陝西之外。
但拱衛西安的戰略要地潼關很快被清軍圍攻 ,形勢立即變得岌岌可危起來。假如潼關失守,往前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取西安便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不管對李自成還是多鐸來說,潼關都是非常重要的。
1644年12月,豫親王多鐸率領清軍在潼關和李自成的大順軍進行了一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戰役——潼關之戰。
戰爭爆發前,李自成將大順軍陸續北調,大軍到潼關附近時突然發現已陷入被清軍南北夾擊的危險處境。李自成獲知後決定親自率軍增援潼關。29日,戰鬥打響,大順軍在關前佔據制高點嚴陣以待,多鐸派前鋒統領額碩等人率奇兵從背後包抄,護軍統領佟圖賴等率100驍騎從正面發起犀利進攻,大順軍居高臨下,浴血拼殺,打得也很頑強,但還是抵敵不住兇悍的清軍,首戰失利。
次年正月初四,大順軍猛將劉芳亮率千餘敢死虎賁偷襲清營,被早有防備的清軍擊潰。李自成親率老營將士出戰,又被清軍擊敗,傷亡慘重。初五、初六大順軍兩次夜襲敵營,均被清軍識破並挫敗。初九,清軍等待已久的西洋紅衣大炮運至,開始將炮架設到潼關口,清軍步步緊逼,對久戰失利的大順軍來說,這不啻於一個噩耗。
大順軍挖壕溝、築壁壘,拼命堵截大舉進攻的清軍。11日,清軍先用紅衣大炮猛轟,接著用步騎發起一波波兇猛進攻,並攻入了大順軍的陣地上。大順軍仍浴血抵抗,先以300騎兵發起反攻,再分兵繞到清軍身後想打他個措手不及,無奈都被清軍擊退,死傷甚重。這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已經由山西渡黃河進入陝北,攻榆林, 陷米脂,正向西安節節推進。李自成面臨被清軍兩路夾攻的危險,於是留大將馬世堯率7000將士守潼關,自己帶領大順軍主力回防西安。12日,多鐸麾下的護軍統領尼堪率部攻入潼關,大順守關將領馬世堯率7000人馬投降了清軍。潼關惡戰落下帷幕。
潼關之戰是大順軍與清軍為爭奪關中而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清軍統帥多鐸戰略部署得當,兵分兩路,南北夾攻,從而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李自成大順軍因山海關一仗損失甚巨,導致兵力不足,後來又因敵情不明、戰術失當而致慘敗。潼關淪陷後,李自成意識到放棄關中已成定局,於是決定退出西安,經藍田、商洛地區向湖北撤退。李自成的大順軍野戰能力很強,在明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曾經屢仆屢起,橫掃明軍如卷席,戰鬥力相當強悍;但不知為何,曾大量殲滅明軍有生力量、推翻大明統治的大順軍一遇到戰力更加兇悍的清軍就立馬變得威風不再,可以用屢戰屢敗來形容,史料中甚至有大順軍官兵一聽到“辮子兵來了”的驚呼就四散而逃、潰不成軍的記載。大順軍前後不一的表現,正應了那句古話: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寫作不易 搬運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一片石戰役當中。李自成部隊的戰鬥力就單兵來說,關寧鐵騎最強,其次是八旗軍,再次則是大順軍。不論是關寧鐵騎還是八旗軍,他們都非常善於使用騎兵作戰,而一片石地帶比較寬闊,非常適合騎兵衝擊。在一片石戰役當中,大順軍之所以最終潰敗原因在於八旗軍所使用的戰術非常得當。戰役的過程我也不需要做過多的敘述,大家應該都知道,首先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展開血戰,交戰雙方都精疲力盡的時候,多爾袞才下令八旗軍投入戰鬥。當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經戰至筋疲力盡,突然來了一隻龐大的生力軍則瞬間改變了戰場的局勢。。雖然李自成的大順軍奮勇作戰,但是也仍然抵擋不住八旗軍的衝擊,最終造成了李自成大順軍的潰敗。
老威觀史
打野戰,農民軍只能被清軍吊打。
入關前後,八旗軍正處於戰鬥力的巔峰時期,無論是裝備水平、戰鬥力、將領指揮都處於較高的水準。在和明軍精銳的戰鬥也不落下風,更何況和沒有專業訓練過的農民軍?
潼關之戰前,清軍派出兩路人馬,一路是阿濟格帶領的北路軍,兵鋒直指陝西;另一路是多鐸的南路軍,目標是江南的南明政權。為了保住根據地,大順軍主動出擊,佔領了一些地方,這引起了多爾袞的警覺。於是,他命令多鐸轉向進攻大順,決定先平定關中再向南進發。潼關之戰,就在多鐸帶領的這路軍隊中打響。
清順潼關之戰,是決定了農民軍生死存亡的大戰,清軍明白,闖王也明白。依靠明朝修築的潼關防禦體系和充足的武器庫,大順軍準備和清軍在此決一死戰。
可惜,這時的清軍不是羸弱的明末軍隊。清軍在和大順軍的野戰交手中佔盡優勢,不管是馬戰步戰或者偷襲,大順軍都佔不到便宜,而清軍一直等待的大殺器——漢軍八旗的紅衣大炮的到來,戰爭優勢的天平徹底倒向清軍。在紅衣大炮的攻擊下,潼關失守。
張獻忠如果來援,那麼也就是多死一些人的問題。我們知道,佔據易守難攻的蜀地,張獻忠仍然輸給了豪格。那麼,失去了地形的屏障,張獻忠就算支援闖王,結果也就是給多鐸佔滿鮮血的功勞簿上多計一些首級罷了。
胖胖的小豌豆
我是花木童說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潼關之戰時李自成已成強弩之末了,失敗是必然的,張獻忠並不是沒來救援,而是北上潼關被清軍所阻,並丟了姓命。
明朝末年,政府吏治腐敗,常年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天下狼煙遍起。陝西農民李自成打著“均田免糧”的口號宣佈起義,由於中心思想直擊窮苦百姓的痛點,迅速聚集無數粉絲,所到之處百姓到處傳唱“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幾年之間以摧枯拉朽之勢,打的大明王朝滿地找牙,並攻破京城,逼得崇禎皇帝上了吊。
如此生猛的起義軍後面怎麼如此快的潰敗呢?我覺得是義軍的政策走了極端。“均田免糧”是沒問題,但對地主士紳採取一刀切,一律屠殺。這樣首先失去了革命的治理人才,導致打下一個地方,很快一盤散沙,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 前方拋頭顱灑熱血跟著鬧革命的農民兄弟看不到希望,很多人就開小差撂挑子了。人心散了,隊伍就難帶了。其次,這種極端做法,也直接把明朝遺臣舊將推到了對立面。導致吳三桂、尚可喜等漢將跟地方地主武裝都降了滿清。
另外,李自成被逼退出北京,轉戰陝西,大西王張獻忠放棄了四川,北上救援闖王義軍。並“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 雖然有點太殘忍了,但可見其決心。但遭到清軍豪格部阻擊,後遭叛徒劉進忠出賣,被暗箭射殺。
由於內部出現了裂痕,外部沒有形成統一戰線,沒有盟友,雖有張獻忠的拼死相救,也無法挽回李自成潼關之戰失敗的結局。
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區討論。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花木童說史。
花木童說史
李自成在潼關之戰中敗於清軍,決定了李自成最終失敗。
潼關之戰中,李自成的唯一優勢是地利,依託險峻的山河與城牆,支撐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山海關一片石之敗,李自成損失了大批精銳兵力。然後,在野戰中,無論是騎兵、步兵、大炮,最關鍵的幾個軍事力量,李自成都弱於滿清軍隊。
李自成的戰略失誤
首先說,李自成主動撤出北京,回到大本營西安,是當時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因為當時,李自成的精銳主力損失慘重,死守北京,只能步崇禎的後塵。
主動撤離華北平原,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到陝西和山西,依託地形,抗擊清軍,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李自成在大戰略上是對的,但在一些實施細節上卻是極其馬虎的。說明李自成的流寇思想很重,不善於利用地勢守一些戰略要點。
1,李自成的第一個失誤是沒有經營好宣大地區。宣大地區多有高山險關,長城有兩重;宣大軍是明朝戰鬥力僅次於關寧軍的部隊。原明朝的大同總兵姜瓖,雖然投降了李自成,但李自成並不信任他。李自成應該留下一支重兵,鎮守宣大地區,做為對抗北京清軍的前鋒。如果殺降不利,李自成應該將姜瓖帶到西安,封一個虛職。
李自成這幾點都沒有做好。姜瓖殺死李自成的部將張天琳,然後投降清軍,直接將山西北部的門戶送給了清軍。
2,李自成以自己之力是無法對付清軍的,不應該在懷慶貿然出擊
多爾袞進關後,分兵兩路,阿濟格領一路通過山西大同到西安滅李自成的大順;多鐸領一路南下揚州、南京滅南明。
李自成在河南懷慶地區貿然出擊,雖然擊斃了清軍的懷慶總兵金玉和,奪取了多座城池,但戰略上沒帶來任何好處。
反而提醒了多爾袞,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有相當的實力,如果清軍貿然與大順、南明兩面開戰。一旦有閃失,多鐸的軍隊很可能被李自成劫了後路。
多爾袞立即下令,讓南下的多鐸轉頭向西,南北兩路夾擊李自成,滅了大順,再滅南明。
李自成應該在潼關、山西黃河一線固守,在山西節節抵抗清軍,等待時機的變化。
李自成在騎兵、步兵、大炮方面均落後於清軍
騎兵對決,李自成的騎兵不是清軍騎兵的對手。步兵對決,李自成的步兵不是清軍騎兵的對手。
最可怕的是清軍的紅衣大炮。李自成也有火炮,但都是繳獲的明軍劣質大炮,射程和威力均落後於紅衣大炮。
在紅衣大炮攻城的威力下,潼關的城牆也沒有堅持多久。
最後,李自成率軍從藍田逃往湖北,死喪九宮山。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打野戰闖軍的戰鬥力根據我個人的推測,比起明朝關內的軍隊,是略強一點。但是和明朝關外的遼東軍團關寧鐵騎比起來,戰鬥力要差一個等級!明朝的關寧鐵騎和滿清的八旗鐵騎比戰鬥力又要差一個等級。潼關之戰,大順軍兵敗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兩面夾擊,北面的清軍靖遠大將軍阿濟格同吳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漢將,率3萬兵馬由北路入陝,途中又盡調宣府、大同兩鎮降兵,兵力達8萬人,準備先進攻陝北。李自成開始防禦的重點是北路清軍,並不是潼關。李自成獲知清軍將攻陝北的消息後,便陸續將軍隊北調,直至清軍多鐸部開近潼關時,才發現已陷入被南北夾擊的困境。於是臨時決定由李自成親自率軍立即增援潼關。定國大將軍多鐸本來同降將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萬南下,打算收取江南。由於在清廷調兵遣將之時,大順軍2萬人於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東下河南懷慶,連續攻克濟源、孟縣,進攻懷慶府城沁陽。清攝政王多爾袞聞報,立即改變進軍南京的計劃,命多鐸部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同阿濟格夾攻西安。多鐸部清軍進抵懷慶後,大順軍不敵,主動撤退。十二月,多鐸部由孟津渡過黃河,連破洛陽、靈寶等地,二十二日進抵潼關20裡外立營,等候紅衣炮。這樣陝西的大順軍隊,同時面對北面阿濟格8萬清軍,東面多鐸2萬清軍的雙重夾擊。而此時的大順軍隊的數量,我找了很多資料沒查到具體數字,但可以推測人數不會超過5萬人。因1644年5月李自成從北京撤退是隻帶走了3萬大順軍隊,又經過清軍和明朝降軍這半年的追殺,數量上絕對不可能有太大增長!所以大順軍無論在士兵數量上,還是戰鬥力上,以及士氣上都是比不上清軍的。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張獻忠率領他的大西軍50萬援助大順,大順軍是可以守住潼關的!讓大西軍對付北面的阿濟格軍團,然後李自成率大順軍主力全力守潼關,和多鐸軍團決戰,因為大順軍這樣在數量上可以超過多鐸的20000人軍隊,取勝的可能較大!在戰鬥力不如清軍的情況下,數量是取勝的關鍵。
愛歷史的三哥
“野戰”指除要塞和城市攻防戰以外的戰爭模式,野戰沒有可以依託的堅固城牆,沒有一個可以隨時補給的基地,故而野戰對於作戰雙方來說較為的公平,也較為的靈活。野戰能力是考驗軍隊正面作戰水平的指標,即孫子兵法所說的“堂堂之陣”,一支強大的軍隊必定是野戰能力強大的軍隊。
那麼作為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闖軍的野戰能力如何呢?
我們從闖軍進攻河南時的“朱仙鎮之戰”和“汝州之戰”入手,來分析這一問題。
這兩場戰爭都發生於李自成攻打河南期間,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圍攻開封城,孫傳庭出陝西救援開封,在開封城西南部一個叫朱仙鎮的地方展開了一場野戰。戰前,孫傳庭奉密旨捕殺賀人龍,用高傑代替其位置,當時的官軍手中包括陝西兵、湖廣兵、保定兵三大主要部隊。兵力共計10餘萬。李自成得知消息後,撤開封之圍,帶領大軍在朱仙鎮一帶與官軍對峙。此時闖軍的兵力也大致在10萬左右。
對峙時,闖軍在官軍的西南部挖掘溝壘,截斷官軍的退路,築起幾座小土山,居高臨下的使用大炮轟擊明軍,明軍大敗,左良玉帶頭逃跑,明軍迅速崩潰,數萬人投降。
在這場戰鬥中,明軍內部派系雜亂,不能相互配合固然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但闖軍掘溝壘斷官軍退路的做法也堪稱可圈可點,古代戰爭最重要的是後勤保障,闖軍這一舉動無疑切斷了官軍的糧道,使得官軍的鬥志全無。
築土山證明了闖軍能通過修建一些簡單的野戰工事來取得對官軍的優勢,用大炮轟擊明軍是其擅長髮揮火器在野戰中作用的體現。
接著是汝州之戰,在朱仙鎮之戰後,明軍在河南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崇禎帝催促剛剛編練新軍不久的孫傳庭火速出關進攻闖軍。孫傳庭在潼關誓師後,親率主力直趨洛陽,命令左良玉從九江北上夾擊闖軍,不料左良玉竟按兵不動,導致孫傳庭成了孤軍。
李自成則敏銳的捕捉到了明軍的弱點,他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主動放棄了洛陽、汝寧等地,明軍不斷挺進,戰線不斷拉長,闖軍則利用沿途挖的壕溝等工事,堅守不出,將明軍死死的拖住,另一面派遣騎兵偷襲官軍後方,截斷了明軍糧道,明軍進攻受挫,糧食將盡,又碰上大雨,糧食運輸更加困難,大量的明軍開始譁變逃跑,無計可施的孫傳庭決定撤退,被追擊的闖軍殲滅數萬人,明朝自此再無力組織起對闖軍的進攻。
在以上兩場決定明順國運的戰爭中,闖軍的表現都體現了一支強軍的特色,統帥李自成善於分析敵軍的弱點,靈活運用戰術,軍隊在誘敵前期大量失地(不少在城裡的大順軍家屬來不及撤退)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強有力的紀律,足以證明這一支部隊不同於以往烏合之眾式的農民軍。闖軍的野戰能力絕對不弱。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不服氣,畢竟大明最強大的精銳——關寧軍還沒出手呢?在河南與闖軍作戰的不過是一些“二流部隊”罷了。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分析另一場重要的戰爭—山海關之戰。
關於山海關之戰的問題,我曾經在另一個提問的回答中專門分析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我的往期回答,在這裡就不重複贅述,簡單分析一下在清軍未加入戰局前,順軍與吳三桂的關寧軍的戰鬥情況。
崇禎十七年四月,順吳兩軍交戰于山海關附近一個叫一片石的地方,順軍主力以一字長蛇陣擺開,後方是大量的弓弩手,騎兵部署在最後方,吳三桂的部署也大體相同,同樣是步兵在前,弓弩手在後,關寧鐵騎在最後方。
首先是闖軍派出騎兵先發動騷擾進攻,緊接著關寧軍也派出騎兵反擊,見對方騎兵出動,順軍騎兵便撤回陣內。在這一波騎兵相互擾襲後,雙方步兵開始了硬碰硬的對攻,這是戰場上最殘酷,傷亡最為慘重的交戰方式,也是最考驗士兵勇氣的戰鬥。然而交鋒的結果卻是,關寧軍潰退,被順軍三面包圍。如果不是後來清兵突然出現,關寧軍必敗無疑。
看到這裡,連大明的最後精銳關寧軍也敗了,那大順軍隊莫非天下無敵了嗎?
當然不是,接下來要提到的這場戰爭馬上就來打臉了。
清順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大順軍在北方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這次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潼關城外的野戰,順軍戰敗後,退入城中隨即開始第二階段的城市攻防戰。
本文只討論第一階段的野戰過程。
潼關一戰,進攻的一方是豫親王多鐸指揮的清軍,而順軍則由李自成親自指揮。
戰鬥開始前,李自成派大將劉宗敏去佔領城外的山坡高地,力圖在外圍狙擊清軍,防止清軍直接攻城。
戰鬥打響後,清軍採取騎兵佯攻,步兵側翼突破的戰術。由圖賴率領的清軍精銳騎兵向山上發起衝鋒,成功吸引住了順軍的注意力,緊接著主力步兵從側翼上山,打了順軍一個措手不及,在清軍的兩面夾擊下,順軍大敗,潼關以南的高地全部丟失。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李自成改變了正面強攻的戰術,試圖通過夜襲來扭轉戰局,不料多次夜襲均被清軍堅固的營地工事所阻擋。感覺阻擊清軍無望的李自成只有退入城中,依靠城牆抵擋清軍的進攻,從而進入了第二階段的攻城戰。
潼關一戰,清軍僅僅憑藉一百騎兵就能視闖軍大軍為無物,完美髮揮了騎兵在戰場中的擾襲作用,而步騎的相互配合也是清軍迅速取勝的關鍵。
反觀山海關一戰,李自成的騎兵部隊就不能發揮清軍這般的作用,最後還是需要靠步兵的硬碰硬。
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同時期的闖軍略勝於明軍,弱於清軍。
至於張獻忠的問題,簡單提幾句。
一:潼關之戰時,張獻忠的重心在四川,且清軍多鐸部改變南下方略,轉而向西進攻潼關是有些出乎李自成意料的,就算這時候匆匆聯繫張獻忠也來不及。
二:闖軍與大西軍歷來就有矛盾,張獻忠進攻漢中時,被李自成部下賀珍部所擊退,就算張獻忠李自成不計前嫌,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李自成也是明白的。因此張獻忠來援沒有多少可能性。
三:即使不考慮以上兩個問題,山海關大敗之後的闖軍本已經是損失慘重的敗軍,搭配實力比闖軍還弱小的西軍去對抗乘勝而來的清軍,獲勝的希望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