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相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宰相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是真的嗎?

莫老師工作室


這個說法不實,胡惟庸肯定是被朱元璋殺掉了,但是有人說朱元璋想出了一個絕招,把胡惟庸扒光了衣服扔到野外,讓他被一群蚊子給咬死,並沒有確切的歷史史料來證明。

有人這樣言之鑿鑿,無非是想證明朱元璋有多麼的變態,多麼的令人噁心。明朝洪武年間是誅殺功臣最多的,朱元璋通過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幾乎把開國功臣殺了個精光。而且殺到最後,各種殺人手法層出不窮,可能胡惟庸就撞到了槍口下,也是他自己倒黴。

胡惟庸為什麼被殺?其實他最早得罪朱元璋不是因為後來叛亂,而是驕縱跋扈,更主要的是他的位置。洪武六年和十年,胡惟庸先做右丞相,後做左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

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目空一切的,卻沒有想到朱元璋此時已經向他舉起了刀,缺的只是一個殺他的理由。自明朝以來,丞相的位置就十分尷尬,他界於百官和皇帝之間,如果皇帝不願理事,這個丞相正好可以作為橋樑。

但是偏偏朱元璋是個勤政的皇帝,這樣一來,夾在朱元璋和百官之間的丞相位就顯得有些多餘了。那麼,胡惟庸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死的呢?說起來真是讓人覺得有些可笑。真是應了那句俗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洪武十二年,占城來使朝貢,丞相胡惟庸沒有報告給朱元璋,但是後來這件事還是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大怒,下令徹查是誰下令不許報告的,於是胡惟庸說是禮部沒有報告,禮部又說是中書省沒有報告。

推來推去,把朱元璋惹火了,從禮部到中書省,從大臣到普通的官員,一律抓起來。這其中,御史中丞商皓為了保命,說出了胡惟庸試圖謀反的事情。

關於胡惟庸謀反這件事,歷史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可能只是他在某種環境下的一句戲言。但是一旦被人告發出來,朱元璋就像是抓住了重要線索。重刑之下,胡惟庸手下的許多人都說他曾經有過謀反的意圖,這下子,胡惟庸就算是有嘴都說不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正好利用這一機會,殺掉胡惟庸,廢掉丞相之職位,從此由他一人統領六部,掌握大權。在這種背景下,胡惟庸的死就是一種必然了,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丞相。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一樣,牽連甚廣,前前後後被殺的達到了三萬多人。許多人僅僅是因為和胡惟庸說過一句話,或者打一個照而被處死的。攤上了朱元璋這樣的皇帝,算他們倒黴了,但是我相信朱元璋一代皇帝,不至於玩那麼變態的遊戲,讓蚊子把一個人活活咬死。

這一定是後世人看不慣朱元璋的濫殺,編造出來詆譭朱元璋的。但是不管怎麼說,朱元璋屠殺功臣是不爭的事實,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役的失敗,兒子奪了孫子的天下,孫子打不贏兒子,因為朱元璋把能打的戰將都給殺了個精光。


小小嬴政


胡惟庸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身上發癢,經常會在身上撓來撓去。為此,朱元璋將自己非常喜愛的一根“癢癢撓”玉如意賞賜給他,可謂皇恩浩蕩。但是,當他犯事後,令朱元璋恨到了極點,竟要讓他感受人生最大的痛苦,你不是害怕癢嗎,我就要讓蚊蟲將你叮咬而死。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大明開國宰相李善長即將年老致仕,並向朱元璋推薦同鄉胡惟庸繼任。

當時,朱元璋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選是劉伯溫,因此對劉伯溫說:“朕看,最適合擔任宰相之職的就是你。”但是,劉伯溫果斷拒絕:“我的性格太剛,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宰相的職務需要平衡各方關係,那可就是一間房屋的頂樑柱,而臣最多就是屋頂瓦片下的一根椽木,會影響房屋穩定的。”

朱元璋又問他:“你認為胡惟庸這個人怎麼樣?”

劉伯溫回道:“胡惟庸心胸狹窄、任人唯親,並非適合人選,應該重新慎重選擇。”事後,朱元璋認為劉伯溫“不識抬舉”,心下惱怒;胡惟庸認為劉伯溫故意阻擋他的仕途,懷恨在心。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胡惟庸擔任右丞相,遇事小心謹慎,勤奮努力,頗得朱元璋寵信。1377年,朱元璋進封胡惟庸為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期間,朱元璋見他經常在身上撓來撓去,隨手將自己喜愛的“癢癢撓”玉如意賞賜給他。受此恩寵,胡惟庸在百官中的威望一時無人可及。大人物的行事風格就是不一樣,要麼不做,要麼做絕,要麼恩遇盡舍。無論那種,儘可影響四方。

不久,胡惟庸的小人本性開始流露,對於朝中的生殺廢黜大事,皆以自己喜好而定,有的直接避開朱元璋私自執行。例如:對於內外各部門呈送的奏章,他必先過目,凡是陷害自己的,一律扣留不呈。事後,還要尋找藉口對當事人進行誣陷報復。如:劉伯溫生病期間,吃了胡惟庸安排的太醫開的毒藥,不幾日中毒身亡(官員向朱元璋彈劾胡惟庸時所講);學士吳伯宗彈劾胡惟庸,差點大禍臨頭。見此,文武官員競相奔走其府門,所賄送的金銀財富不可勝計。

隨著權勢日隆,胡惟庸漸漸變的專權自負起來,不軌的異心也在開始萌芽。

後來,吉安侯陸仲亨從陝西歸來,擅自乘坐驛車,遭到朱元璋的怒責;平涼侯費聚奉命安撫蘇州軍民期間,整日沉溺酒色,遭到朱元璋的斥責。胡惟庸得知此事後,心中暗喜,隨私下與倆人多有秘密往來。一日酒酣,胡惟庸喝退閒雜人等,悄悄對二人道:“我們都做過許多的犯法之事,一旦洩露,盡皆大禍臨頭。”當二人驚慌之時,他則告訴二人不必擔心,只要大家結成同盟,會有更好的未來。同時,暗示他們在外多收集兵馬,以備不時之需。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六》記載: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中官出見之,入奏。帝怒……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胡惟庸案發,被朱元璋誅殺,但《明史》中並未言明胡惟庸是如何遭到誅殺的。至於胡惟庸被脫光衣服,綁在樹木中,遭蚊子叮咬而死的說法,當來自“2008年胡軍版的《朱元璋》電視劇中的劇情”,應該只是人物形象的藝術昇華,或者是個民間傳聞。

盜賊也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道理,但是胡惟庸作為一名堂堂宰相,竟然不顧:“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大義,反而想要行那“食君之祿,飽己私慾”的禍亂之事來,豈能有個好下場。


祥子談歷史


胡惟庸是被朱元璋下聖旨誅九族處死的。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簡稱胡獄,為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 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任期內在朝中遍植朋黨,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當然,排斥異己還不是胡惟庸案的關鍵所在。事實上,胡案的癥結在於他為人過於獨斷專行,對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從名義上講胡惟庸是中國古代王朝時代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此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丞相”職位徹底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後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胡惟庸被動地改變了中國歷史。





景行行止11


大概是因為關於朱元璋的各種野史在民間流傳甚廣的緣故,才會有胡惟庸被蚊子咬死這樣野趣十足的說法。

僅從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殘暴手段講,讓蚊子咬死胡惟庸顯然不符合朱皇帝的作風。

朱元璋到底是怎麼幹掉胡惟庸的呢?

曾任朱元璋賬前黃旗先鋒的俞本,在永樂初年撰寫的《紀事錄》中,對誅殺胡惟庸的經過有詳細的記錄——

“是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復出之,支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上以應天府所屬上元、江寧二縣之民與胡惟庸為黨,將男婦長幼悉屠之。”

簡單譯讀一下,胡惟庸死的相當慘,先是被押到玄津橋斬首,埋入丈餘深的大坑裡,第二天朱元璋覺得還不解恨,又命人將屍體挖出來,先在眾目睽睽下肢解,然後縱犬吃掉。財產則全部沒收入官,妻妾分配給軍士,家中男性全部處死。

朱元璋殺人,除了誅族這樣的常規殘暴動作,經常還有肆意濫殺的時候。與胡惟庸關係密切的大批官員被誅殺就不說了,上元、江寧兩縣百姓因為與胡惟庸關係密切,朱元璋居然不分男女老幼,將兩縣百姓全部殺光,其兇殘程度著實令人髮指。

胡惟庸是個什麼樣的人?

胡惟庸是安徽定遠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的老鄉,嚴格意義上他算不上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他於龍鳳二年(公元1356年)才投奔到朱元璋帳下。

說到胡惟庸發跡,一般都說他是靠兩百兩黃金賄賂李善長,得到後者的庇護提拔,從此平步青雲。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胡惟庸發跡還是有屬於他自己一套道理的。首先,他天然地是淮西集團的一份子,跟李善長的關係又極近極好,這一點讓他獲得了發跡所需的最重要資格;其次,胡惟庸的才幹和鑽營功夫都是超乎常人的,這讓他在大明建國初期很容易嶄露頭角、施展拳腳;最後,胡惟庸和朱元璋的性格很像,“為人雄爽有大略,且陰刻險鷙,眾多畏之”。性格決定行事風格,這一點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元璋是欣賞器重他的,而他也能將之轉換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勢。

正因為這些,胡惟庸在大明官場上升遷的速度幾乎是火箭式的,洪武六年,被朱元璋提拔為右丞相,洪武十年更進一步,一舉拿下左丞相大位。

但皇權和相權歷來是互相傾軋的,加之這一君一相在性格上又相似相剋,所以說,從一開始,胡惟庸的最終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胡惟庸到底謀反沒謀反?如果沒有,他在這場君臣博弈中又幹了什麼?

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既然胡惟庸好攬權,愛專斷,做事大刀闊斧,不避鋒芒,那朱元璋為什麼還要讓他在丞相大位上一干就是七年,嚴重影響他的帝王集權?

一種說法是,事態都是逐步惡化的,朱元璋需要逐步意識到危害性、危險性,然後再採取廢殺之舉。

另一種說法很有陰謀論的味道,朱元璋早想廢除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但因阻力太大,他需要在這個位置上安置一個讓朝堂上下“深惡痛絕”的靶子,而胡惟庸就是最理想的靶子,因此他和胡惟庸之間的博弈本質上是一場“養惡以用”的帝王權謀遊戲。

人一旦嗜權,往往就會失去對外界的警惕和對自身的警醒,胡惟庸在丞相大位上的擅權之舉就是個典型。

對待異己,此人不僅敢打擊剷除,而且會打擊剷除。

明初丞相楊憲被治罪處死,被後人比作諸葛亮再世的劉伯溫被疑似毒殺,這裡都有胡惟庸暗下黑手的影子。

而當這些最具威脅的政敵、異己被逐一打擊剷除掉之後,胡惟庸變得越發地驕縱張狂、有恃無恐。

朱元璋打擊他,進而廢丞相的舉動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

但朱元璋首先祭出的不是屠刀,而是政治手段。

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悉罷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設布政使一員”,又增改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各司對六部和皇帝負責。

如此,中書省便失去了實權,丞相的權利也因此被大為削弱。

還沒完,洪武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又下詔,“命奏事毋關白中書省”,實際上就等於奪走了丞相的行政實權。

史家認為,這是朱元璋欲對胡惟庸下手的信號。

這些,胡惟庸不可能沒有察覺,他是非常熟悉朱元璋嗜殺本性的,那問題來了,這時他是坐以待斃呢,還是鋌而走險,奮力一搏呢?

照胡惟庸的性格,鋌而走險、奮力一搏的心理他多半是會有的。但要把這種心理發展成謀反之實,不僅需要巨大的勇氣,也需要一些時間。

基於此,在朱元璋圍獵他的時候,他應該還沒到謀反的份上,而是在極力地拉幫結派,穩固自己的勢力,以圖達到朱元璋想動他而動不了的效果。

於是這就有了他暗中勾結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又與御史陳寧在中書省“閱天下軍馬籍”,下令都督毛驤找來衛士劉遇賢和亡命徒魏文進做心腹,以及派明州衛指揮使林賢下海勾結日本人,遣元故臣封續致書元嗣君脫忽思帖木兒,當然還有尋求李善長暗中支持等一系列“大逆”之舉。

而朱元璋在博弈的過程中,卻很是從容有章法,一點點地擠壓,乃至最後舉起屠刀。

先是抓住胡惟庸兒子墜馬而死,胡惟庸濫殺無辜行嚴厲手段;接著又拿劉伯溫之死以及胡惟庸一些擅權把柄來大做文章;到洪武十三年,在一片肅殺氣氛下,終於有人站出來檢舉揭發胡惟庸有“謀逆之事”。

至於胡惟庸詭稱家中水井中湧出吉泉,邀請朱元璋臨幸,進而藉機弒君篡權的說法,則是經不起推敲的野史傳聞。

但不管怎麼講,即便胡惟庸沒有謀反之實,但謀反之心多半是有的。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對他的怨怒之氣才會那麼重,斬首埋坑裡了還不解恨!


黑句本


洪武13年,在胡惟庸被處決後的第3天,朱元璋就頒佈了《廢丞相敕》,此後大明再沒有丞相一職。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結束,胡惟庸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不過關於胡惟庸的死法,正史上沒有確切記錄的。而被蚊子咬死是胡軍版《朱元璋》裡的橋段。

因為胡惟庸怕癢,所以朱元璋把他脫光了綁在樹上,任由蚊蟲叮咬,直至癢死。這個橋段充分體現了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一貫風格。


關於正史上胡惟庸的死法,《明史》和《明實錄》大體差不多,都說是塗節告密胡惟庸謀反,朱元璋不得已在正月賜死了胡惟庸。

“賜死”聽起來應該用的不是毒酒,就是一尺白綾,總之應該是相對體面的死法。但是這顯然和後面的腥風血雨不能對應麼,畢竟“胡惟庸案”光牽連的就幾萬人,朱元璋對胡惟庸怎麼也不可能表現得如此仁慈。

而且時間是“正月”,所以這種蚊子咬死甚至不可能時民間傳說,因為時間上不可能實現。只可能是《朱元璋》編劇編的。


根據可以為《明實錄》作箋證的《紀事錄》的觀點,那就有點猛料的意思了,但那也只是野史。

朱元璋是將胡惟庸處死玄津橋,然後挖了個坑就給埋了,但是第二天朱元璋仍然氣不過,又把胡惟庸給挖了出來,剁碎了餵狗。

這一段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還挺符合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風格的。


所以胡軍版《朱元璋》的編劇就是厲害,剁碎餵狗,很顯然過於血腥暴力了,不適合影視劇情節。

但是又要把朱元璋那種把事做絕的狠勁給提現出來,關鍵是最後朱元璋還把自己的癢癢撓送給了胡惟庸,簡直神來之筆。


炒米視角


胡惟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民間傳說其是死於蚊子叮咬,這一點可信嗎?史書上的記載無非是“伏罪誅”這冰冷的三個字,在這三個字背後隱藏著多少故事尚未可知。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胡惟庸絕對不可能死於蚊子叮咬!

試想一下,要是用蚊子能夠叮咬死人,那得讓朱元璋去抓多少蚊子?這個量要如何去計算?古代醫療技術並不發達,有誰會知道蚊蟲叮咬是某些疾病傳播的途徑?所以這一切都證明:胡惟庸被蚊子要死是一種荒謬絕倫的謠言!

按照朱元璋的秉性,胡惟庸的刑罰應該是凌遲或者斬首,其實斬首的可能性要比凌遲大很多。試想,如果胡惟庸是被朱元璋凌遲處死的,那麼編纂《明史》的清朝文官肯定會大書特書,怎麼會是簡簡單單的“伏罪誅”三個字呢?


胡惟庸

明朝開國元勳胡惟庸,絕對是明朝初年最值得津津樂道的一個人物。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茶餘飯後閒談的對象,是因為他陰差陽錯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而且他的死還轟轟烈烈的帶走了3萬多條生命,締造了震動明朝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也是淮西黨中的一個,但是他入行時間較晚,資歷遠遠沒有李善長、徐達等淮西勳貴深厚。由於胡惟庸過早的衣服了李善長,所以後來官運亨通,並且參與了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對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之間的戰爭。

朱元璋是一個極度缺乏政治自信的皇帝,這和他的出生有很多大的關係。對於權力極度的慾望促使著朱元璋進一步的集權行動。他先是將李善長送回了杭州養老,然後又將中書省丞相之職先後安排給楊憲、汪廣洋,以尋求權力的和平過渡。

胡惟庸繼位之後,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策劃的那樣,而是越發專政弄權。清初兩朝元老張廷玉曾經概括道:

“然小人世所恆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始加以惡名而不敢辭。”

胡惟庸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的權力慾望要大大超過朱元璋對於他的構想。所以,胡惟庸的倒臺是必然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原因很簡單,他嚴重的妨礙了君權的擴大。

因從何來?

根據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記載,胡惟庸的造反是被一個太監揭發的:那天朱元璋正要外出,卻被一個太監牢牢拉住,揭發了胡惟庸的造反陰謀。朱元璋登上城門一看,突然發現丞相府旌旗蔽空、刀光劍影,於是下令將胡惟庸等人全部捉拿歸案。

這一看就是一個荒謬絕倫的故事,純粹是朱元璋找的藉口。這個故事根本經不起揣摩推敲,試想,一個宰相要是謀反,會將兵馬全部藏在百官都會前往的丞相府?還旌旗蔽空?是嫌別人不知道他要造反嘛?所以這個故事很明顯就是杜撰的。

朱元璋殺了胡惟庸及其爪牙,就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君權。而且,胡惟庸的結黨營私,使得朱元璋的權力過度計劃徹底宣告失敗,所以,胡惟庸及三萬多人被誅殺之後,朱元璋就下旨歷代子孫不能再設立中書省丞相,徹底壟斷權力。

結束語:民間之所以流傳著胡惟庸被蚊子咬死的傳言,無非就是為了凸顯朱元璋的殘暴。謠言止於智者,朱元璋的殘酷刑罰大多適用於貪官汙吏,比如“剝皮充草”。對於集權道路上的功臣,能一刀就一刀,這才是合理的行為!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胡惟庸居然是被蚊子咬死的?這話聽著邪乎,您如果設身處地的想一下,這就得起一身的雞皮疙瘩,這吸血吸不死,他也得癢死!俺的那個大老天啊,蚊子居然還有這麼個功效。

話說這事是真的嗎?您把那大眼珠子拿開,別瞪著俺瞧,俺真沒啥好說的,來氣!您自己個感覺,老朱他真要給這胡惟庸整這麼個刑法,不是瘋了就是瘋了。

根本沒有這麼個事,這也不知道跟哪裡吹出這麼一股子妖風,見了窟窿眼就長,這也沒誰了。

這題目根本就不是在說這胡惟庸,是明著暗著指著老朱的鼻子罵,心眼咋就那麼恨!

所以俺只能抱著胳膊呵呵了!他老朱對待犯了事的官是夠狠,但拿蚊子去整這刑法,這就不符合老朱的風格。他寧願把這犯官的家口全剁了,也不會拿這蚊子逗你樂。

那麼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

咋說呢?胡惟庸這案子作為明初四大案子之一,他是有根子的。

他老朱對於那些個膽敢挖皇權牆角的官,那叫個深惡痛絕。可打秦始皇統一六國,確立這世界上最大的官就是皇帝以後,秦始皇就感覺身邊這得有一個這麼個人輔助自己,所以就設立了宰相的職務。

從這起頭都實行了好幾千年了,整到朱元璋的手裡,這宰相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職務。這做皇帝的要是把皇宮的大門給關上,得,這天下基本上就得聽這宰相的。

對於他老朱來說,那哪成啊!爺們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一個不小心就成你的了。所以老朱就一直琢磨咋能把這宰相的帽子收回來,不然的話自己後邊的子孫非得栽倒這宰相的手裡邊。

聽到這裡,大傢伙也就知道了,這皇權和相權他有時候是衝突的,有矛盾的。

所以胡惟庸的案子其實是老朱廢除相權的一個藉口而已,當然這胡惟庸他也是作死,畢竟他不作死,老朱廢除相權的想法就實施不了。這不把這胡惟庸辦了,回頭就把這宰相的帽子給扔到了垃圾堆裡和蒼蠅為舞去了。

那麼咱就看看這事情的經過。

開頭的時候,老朱手底下的宰相是人家李善長,咋說呢?這李善長瞅著自己個年事已高,身上這擔子是擔不動了,這就提出要退休。

“你給整個候選人唄!”老朱不打算放過李善長。

李善長扣著下巴磕摸著一大把的鬍鬚,這就推薦胡惟庸。

開頭他老朱也不放心這胡惟庸,轉頭就問這劉伯溫:“老劉啊!這宰相的位置你整上咋樣?”

“你快拉倒吧!人家宰相是幹啥的?是平衡朝堂上所有意見的一個人,那是房子的頂樑柱!最起碼這人得八面玲瓏是吧!您瞅瞅俺,俺那直腸子的性格,整不了這個!咱充其量就是房子前邊那木頭疙瘩,用的時候擋個風遮個雨啥的還成,那來當柱子使喚,這房子得塌了!”劉伯溫那小腦瓜搖的就像個撥浪鼓似的。

“那麼你感覺這胡惟庸咋樣?”老朱不死心的拋出另外一個問題。

“這人是八面玲瓏,但這人心胸可不大啊!畢竟老話說宰相的肚子能撐船才成!”劉伯溫表示這不行。

可老朱蹲在那琢磨了半天,還是確定了胡惟庸當這宰相。

這不胡惟庸一上臺,知道了劉伯溫給他上眼藥水,沒少給劉伯溫背地裡下絆子。大傢伙知道劉伯溫是咋死的?就是吃了胡惟庸整的那太醫下的藥方子給整死的。

那麼胡惟庸膽子咋就那麼大呢?其實也不是,人總是不停的在作死的邊緣試探不是。

開頭的時候,這胡惟庸還小心謹慎的伺候著老朱,那個小心謹慎你就別提了,把個老朱哄的賊開心。

當年這胡惟庸因為給老朱辦事的時候,身子癢癢,倆手巴掌乘著老朱不注意的時候那個撓。老朱瞅見了樂了:“行了,就那麼難受,把這個賞給你了,撓去吧!”

得,胡惟庸還得了一個玉如意的癢癢撓。就衝這事,大傢伙不難發現胡惟庸當時多麼的被老朱信任。

不被老朱信任,你還癢癢撓?一把破刀片子就賞給你了。

這時間久了,老朱也就疲了,他也願意將一些事情交給胡惟庸來辦,自己聽聽胡惟庸整的最後結果就成。

得,就這麼一下子,胡惟庸就飄了,這就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飄了以後的事

握著生殺大權這就開始胡作非為了,啥事也不按照規章制度來了,乾點啥事憑著自己當時的喜怒哀樂來,這還不算,更加要命的是有些個事,居然背這老朱去幹。

尤其是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摺子,全壓下來,回頭就把這些個上摺子的人給辦了。

就他這麼一弄,滿朝堂的官員,全往他家擠,他那家門口的那門檻都被磨平了,那景象都趕上過年的時候大傢伙趕集的樣子了。一筐筐金銀財寶如流水一般的就進了胡惟庸的家門口,把這貨肥的,打個噴嚏出來噴的都是油水。

咋說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胡惟庸那就想著再升上一升。可他這官在老百姓的眼珠子裡這已經是頂天了,您要是再往上竄,那就是皇帝的帽子了。

所以這胡惟庸就起了歹心了。你說事咋就那麼巧,瞌睡就送個枕頭,話說那吉安侯沒事跑驛站整了一輛驛車趕路,結果被老朱指著鼻子罵:“現在老百姓剛剛有點盼頭,大傢伙全像你一樣,國家的錢就讓你這麼隨便糟蹋了,老百姓還不得賣兒賣女去!滾!”

就這麼著這貨就被老朱趕到代縣抓盜匪去了。

另一個是平涼侯,老朱讓這貨去安撫軍民,他到好啥事都不幹,一天天的除了喝酒就是找女人,這那成啊。這事捅到老朱的眼睛裡,把老朱氣的鼻子都歪了。這又讓這貨去招降蒙古,這事他那辦的了,結果就是灰溜溜的又回來了。

老朱指著這貨的鼻子罵,瞅那架勢這平涼侯感覺後脊樑冷風嗖嗖的刮。

胡惟庸瞅見了,把這倆人召集起來,這頓威逼利誘,三個大腦殼這就決定蹲在外邊秘密的招兵買馬,要造反了。

胡惟庸感覺這還不夠,這不要聯絡那大海邊的小鬼子,這還不算給那還沒有被消滅乾淨的元朝嗣君寫了一封信,說只要俺辦事的時候,你能出兵,俺就向你稱臣。

這事辦的,胡惟庸感覺這事十拿九穩了。但這些事還沒有安排妥當的時候,老天爺不幹啊!這天下好不容易穩當了,你倒好這就要來禍禍天下,這那成啊!

於是胡惟庸的兒子鬧市裡坐車玩,那馬鞭子抽的叫個快,集市上弄的雞飛狗跳的,把個胡惟庸的兒子開心的不要不要的。

這傢伙一不小心,整個人就從車裡掉出來了,這下好了,直接就給摔死了。

胡惟庸聽到這個信息的時候,腦仁蹦起三尺高,順手就把這趕車的人給剁了。

按說在胡惟庸的眼裡,這就是一件小事,他乾的也不是一回兩回了。結果這事捅到了老朱的案頭,老朱這就要他拿命來償還。

胡惟庸嚇的一哆嗦,這就要求拿錢來給這趕車的家人來平這事。

“那哪成啊!命是命!錢是錢!兩回事!”老朱不同意。這事那一頓扯皮,畢竟胡惟庸身上還掛著宰相的職務,老朱也不好直接下手。

你說那叫個事趕事,回頭有一個小國來進貢,胡惟庸到好也不報告給老朱,自己個就出來。

結果這事被一個宦官瞅見了,回頭告訴了老朱,老朱那叫個氣,這是啥?這事僭越!沒事找事是吧!

這一股腦的就把所有接待的人員給抓了。其中有一個叫汪廣洋的被賜毒死,他那妾室陳氏陪著一起死,

結果這事發到刑部一核查,這了不得,這陳氏是被沒入宮的子女,就這背景只能獎給功臣,你一個文臣是那弄來的。

這事可就大發了,這麼一鬧騰,得,胡惟庸的事可就發了,這一發,胡惟庸就被殺了。

當然史書可沒記載,胡惟庸是被蚊子給叮的癢死的,如果真的是那樣,您覺得史書會放過這麼奇葩的死法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胡惟庸案,是一件明朝的大案,牽連極廣,直接因此喪命的人數就高達三萬多人,極為恐怖。關於胡惟庸最終的死法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最傳奇的一種說法,竟說胡惟庸是被蚊子活活咬死,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信呢?

胡惟庸為相,劉伯溫慘死

劉伯溫是朱元璋得到天下的智囊,有諸葛亮轉世之稱,能夠得到與武廟十至諸葛武侯齊名的評價,可見劉伯溫的能力在當時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朱元璋也對他非常信任,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問劉伯溫。

朱元璋稱帝后,對眾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這一年朱元璋想找個人接任丞相李善長,不知道任用誰好,於是問問劉伯溫的建議,劉伯溫說了幾個人,比如楊憲、汪廣洋等,朱元璋覺得不好,於是朱元璋問劉伯溫,胡惟庸是否能夠勝任丞相?劉伯溫一聽,立刻表達了自己對胡惟庸極差的印象,他說胡惟庸就是一批劣馬,讓他拉車,只會讓馬車翻車。不過朱元璋沒有采納劉伯溫的意見,最終還是任用了胡惟庸為左丞相。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胡惟庸,那可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李善長和朱元璋的關係比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係要親厚得多,畢竟他們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人,從這一點看,劉伯溫不過是一個外人而已。

當李善長知道劉伯溫如此評價胡惟庸之後,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劉伯溫久病不愈,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朱元璋為了表達自己關懷舊臣之心,派李善長去看望他。李善長奉旨看望劉伯溫,親自帶去了不少藥物給劉伯溫治病。可是,自打吃上李善長給得藥之後,劉伯溫這病不但沒好,反而日益加重,不久之後居然病死了。這件事情傳出來之後,明白人都知道這很可能是因為李善長為了報復劉伯溫,在藥裡動了手腳,將劉伯溫給毒死了。

胡惟庸謀反疑雲

劉伯溫一死,加上如此離奇的死法,本來就愛記仇的李善長,經過這次的事件後,滿朝文武更沒有人敢得罪他了,加上他位高權重,與朱元璋的關係又鐵,李善長儼然成了一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了。

有了李善長這樣的靠山,胡惟庸這位丞相自然也就跟著“雞犬升天”了。在無限的膨脹之後,胡惟庸開始覺得不滿足,已是百官之首的胡惟庸最終決定謀反,並且付諸行動。

主流說法,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所謂的醴泉,也就是說泉水有酒味兒,再說得玄乎一些,就是丞相胡惟庸家地下往上冒酒了。這樣的事情出現,說明上天眷顧大明朝,是一種祥瑞,而胡惟庸正是想借著這樣的祥瑞引誘朱元璋前來觀看,趁機謀反誅殺朱元璋。

不過,胡惟庸的奸計沒有得逞,因為朱元璋在去胡惟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貴人,這位貴人是一位名為雲奇的太監,寧死攔住朱元璋的車架,不讓朱元璋前去胡惟庸家觀看祥瑞,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正是因為雲奇的阻攔,返回了京城,登高望遠之下,看到了胡惟庸家的伏兵,這才免遭劫難,最終將胡惟庸一黨屠戮殆盡。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能站住腳,且不說胡惟庸不是傻子,這個什麼祥瑞的說法太過荒誕,朱元璋去看也會先派人前去確定一下。皇帝離京哪是如此隨便的事情呢。另外,太監雲奇的出現也是疑雲重重,是一個什麼樣的太監,敢攔皇帝的聖駕,丞相謀反如此機密的事情,一個太監又是如何知曉的呢?

最要命的是,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在正月甲午這一天,朱元璋已經得知了胡惟庸謀反的事情,而這一天已經是雲奇事件發生的前四天,既然已經知道了胡惟庸謀反,那麼為什麼要前去看什麼祥瑞呢?

根據如此多的疑點,野哥認為胡惟庸案或許並非如此簡單,至於有什麼樣的隱秘,今天這裡不做過多分析,或許,這一件明初的大案,只是朱元璋為了消除宰相制度的一步棋,而棋子正是胡惟庸。

胡惟庸之死

不管怎麼樣,胡惟庸謀反的罪名最終被落實,前文已經提到,牽連甚廣,3萬多人因此喪命,時間長達十多年。

胡惟庸的死法,流傳最廣的正是被蚊子咬死。話說胡惟庸生前最怕癢,朱元璋曾經為此還送給了他一個“癢癢撓”。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定了胡惟庸罪之後,決定處死他的方式為剝光他的衣服,讓他在野外被蚊子活活咬死,最要命的是要他癢,可見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恨意有多深。

不過,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說法。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明史》中記載,中丞塗節告訴朱元璋胡惟庸謀反的時間,是正月,明朝的京城是北京,正月的北京哪有那麼多的蚊子去咬死胡惟庸呢?

“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胡惟庸的死,在《紀事錄》中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和《明史》的記載有共同點,就是“伏誅”了,既然用到了“伏誅”一詞,應該就是在律法中死刑的方式結束得生命。不過在《紀事錄》還記載了更多,在胡惟庸死後,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在次日將他的屍體挖了出來,肢解之後餵了狗。對胡惟庸的家族懲罰更甚,男的砍頭,女的充軍了。

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復出之,支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

所以,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說法並不可信,即便是夏天的野外,被蚊子咬一夜應該也咬不死,畢竟蚊子不是吸血蝙蝠。我也曾經被至少幾百只的蚊子咬過一夜,滿身的紅點,但是並沒有大礙,至於純野外的蚊子,就真的沒有領教過了。


野史日記


電視劇《朱元璋》裡,朱元璋聽聞胡惟庸欲謀反,大怒,下令,將其綁到荒郊野外的小樹林裡,扒光衣服,讓一群蚊蟲將其咬死。

被一群蚊子叮死,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爽”死之法了。

朱元璋之所以會如此殺死胡惟庸,期間,還有一個典故。

據說,胡惟庸生前最害怕就是“癢”,每當他身體某處癢時,就會拼命地撓,有時候撓的兩手滴血,仍舊沒有停止,反而加倍地撓。

知道自己的愛卿有這一“隱疾”,朱元璋的惻隱之心瞬起,便賜了他一柄玉如意——玉質的癢癢撓,並且昭告百官,宰相胡惟庸可當朝撓癢,不必上奏。

後來,胡惟庸不甘平庸,想“另起爐灶”,不料,事情敗露。

1380年冬,南京城忽然有一則神蹟般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說是宰相胡惟庸的老家,忽然冒出一股醴泉。這眼醴泉,不僅飄著酒香,而且還帶有彩虹一樣的顏色。

不知怎的,這件事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便告知胡惟庸,欲親臨胡府觀看。

就在朱元璋快要走到胡府時,一向嗅覺敏銳的他,發現胡惟庸的家裡,竟然有許多旌旗外露!這太平日子不打仗,哪裡來的旌旗?很快,朱元璋就意識到,這個濃眉大眼的胡惟庸,怕是要造反吧!

想到這裡,朱元璋大怒,當即命令禁軍將胡惟庸拿下。

胡惟庸跟著朱元璋打了一輩子仗,豈能不知,一旦朱元璋懷疑,就一定會查到底。即便是沒這回事兒,在朱元璋的嚴刑之下,也會“問”出些事兒,最簡單的免打的辦法,就是如實招供。

所以,胡惟庸非常老實,當天就將謀反的事情全部交代。

朱元璋布衣出身,對待敵人,不但心狠手辣,而且會讓他在極度痛苦中死去。

比如說,朱元璋聽說徐達患了背疽,不能吃雞肉;於是,朱元璋就送給徐達一隻紅燒雞塊兒,並讓使者監督他親自吃下去。徐達明知朱元璋想要他的命,只能含恨吃雞,數日後,徐達果然背疽發作而亡。

徐達如此,作為徐達的政敵,胡惟庸又豈能逃過此命運?你胡惟庸不是怕癢嗎?朕,就成全你,讓你一晚上跟蚊子睡一塊兒。

一夜過後,胡惟庸在蚊蟲叮咬中死去。

胡惟庸之死,正史上是怎麼記載的呢?《明史》如是記載:

“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翻譯過來就是,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跑到朱元璋那裡,狀告胡惟庸謀反……與此同時,其他狀告胡惟庸謀反的狀紙也到了。朱元璋聽聞,大怒,當即下令審訊,六天之後,下令將胡惟庸及餘黨斬盡殺絕。

請注意正史中的措辭——明年正月。

正月是幾月呢?就是農曆的一月,也就是過年的那幾天,剛剛開春。甭說蚊子了,就連生命力極強的蒼蠅都難以在夜間飛行。咬?不可能。

因此,按照《朱元璋》裡的說法,胡惟庸被拖到小樹林,呆了一晚上,很有可能是被南京城外無孔不入的溼冷給凍死了。


祗樹


都別搶,我來答。

事情是這樣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被朱元璋抓捕投入大獄以後,一度留下遺言說:“臣自知罪大惡極,不容寬赦。想千百年後,世人必將謠傳不實之說,編排虛構子虛烏有之事,六百多年後,自有一位叫做“圍爐談史”的人來還我清白。”

關於這個胡惟庸的死,《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正月”和“誅殺”,雖然上述資料中並沒有明寫“誅殺”二字,這也怪張廷玉他們在編撰這段資料的時候沒有寫清楚,但是根據下文中他們一貫使用的手法來看,胡惟庸的死並沒有什麼獵奇之處,最大的可能應該就是砍頭了。

十六年春,有罪伏誅……十三年正月,惟庸事發,寧亦伏誅——《明史·胡惟庸》

像李善長被殺的時候,張廷玉使用的也是“誅”這個字眼,就連那位被活活剝皮的藍玉在《明史》中也只是用“誅滅”來一語帶過。這裡可能存在一個張廷玉為朱元璋刻意維護的嫌疑,如果說從《明史》中我們無法得知胡惟庸的死狀。

那麼實際上可以從胡惟庸死去的時間來反向推論,胡惟庸被捕下獄是在十三年正月,史書上沒有寫胡惟庸是幾月死的,但根據御史中丞陳寧的死期來看,大概就是在正月左右,胡惟庸就已經被殺。

寧有才氣,而性特嚴刻。其在蘇州徵賦苛急,嘗燒鐵烙人肌膚。吏民苦之,號為陳烙鐵。及居憲臺,益務威嚴。太祖嘗責之,寧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數諫,寧怒,捶之數百,竟死。太祖深惡其不情,曰:“寧於其子如此,奚有於君父耶!”寧聞之懼,遂與惟庸通謀。十三年正月,惟庸事發,寧亦伏誅——《明史·陳寧》

也就是說這個陳寧是受到胡惟庸案牽連而死的,他的死日期就是在正月。那麼這自然就可以推論胡惟庸也是大約在正月左右死的,以上推論這麼多,就是想說明:正!月!裡!沒!有!蚊!子!

當時明朝的都城在南京,這個地方氣候正常,即便在炎炎夏日也不可能出現蚊蟲成災的現象。雖然蚊子確實可以咬死人,尤其像是在中蒙邊境的“花斑蚊”,或是在雲南到越南之間的山區裡,如雲南和緬甸之間的野人山。

當年10萬遠征軍中大約有3萬人就埋葬在野人山中,就是因為其中惡劣的潮溼、悶熱和肆虐成群的蚊蟲導致的。但是在南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南京的蚊子咬人,但不至於活活把人咬死。

何況又是在天寒地凍的正月,即便朱元璋想讓胡惟庸被蚊子咬死,估計也找不到幾隻蚊子。

另外根據《紀事錄》的記載,胡惟庸也不被蚊子咬死的:

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復出之,肢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連及內外文武官員數萬人。

裡面說的很清楚,“俱伏誅於玄津橋”,而且當時左御史大夫陳寧也是跟著胡惟庸一起被處死的,這也就驗證了《明史》中記載的“正月而死”的時間和人物。

好了,這就是真相。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