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相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是真的吗?

莫老师工作室


这个说法不实,胡惟庸肯定是被朱元璋杀掉了,但是有人说朱元璋想出了一个绝招,把胡惟庸扒光了衣服扔到野外,让他被一群蚊子给咬死,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史料来证明。

有人这样言之凿凿,无非是想证明朱元璋有多么的变态,多么的令人恶心。明朝洪武年间是诛杀功臣最多的,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了个精光。而且杀到最后,各种杀人手法层出不穷,可能胡惟庸就撞到了枪口下,也是他自己倒霉。

胡惟庸为什么被杀?其实他最早得罪朱元璋不是因为后来叛乱,而是骄纵跋扈,更主要的是他的位置。洪武六年和十年,胡惟庸先做右丞相,后做左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

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目空一切的,却没有想到朱元璋此时已经向他举起了刀,缺的只是一个杀他的理由。自明朝以来,丞相的位置就十分尴尬,他界于百官和皇帝之间,如果皇帝不愿理事,这个丞相正好可以作为桥梁。

但是偏偏朱元璋是个勤政的皇帝,这样一来,夹在朱元璋和百官之间的丞相位就显得有些多余了。那么,胡惟庸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呢?说起来真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真是应了那句俗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洪武十二年,占城来使朝贡,丞相胡惟庸没有报告给朱元璋,但是后来这件事还是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大怒,下令彻查是谁下令不许报告的,于是胡惟庸说是礼部没有报告,礼部又说是中书省没有报告。

推来推去,把朱元璋惹火了,从礼部到中书省,从大臣到普通的官员,一律抓起来。这其中,御史中丞商皓为了保命,说出了胡惟庸试图谋反的事情。

关于胡惟庸谋反这件事,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能只是他在某种环境下的一句戏言。但是一旦被人告发出来,朱元璋就像是抓住了重要线索。重刑之下,胡惟庸手下的许多人都说他曾经有过谋反的意图,这下子,胡惟庸就算是有嘴都说不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正好利用这一机会,杀掉胡惟庸,废掉丞相之职位,从此由他一人统领六部,掌握大权。在这种背景下,胡惟庸的死就是一种必然了,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一样,牵连甚广,前前后后被杀的达到了三万多人。许多人仅仅是因为和胡惟庸说过一句话,或者打一个照而被处死的。摊上了朱元璋这样的皇帝,算他们倒霉了,但是我相信朱元璋一代皇帝,不至于玩那么变态的游戏,让蚊子把一个人活活咬死。

这一定是后世人看不惯朱元璋的滥杀,编造出来诋毁朱元璋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屠杀功臣是不争的事实,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失败,儿子夺了孙子的天下,孙子打不赢儿子,因为朱元璋把能打的战将都给杀了个精光。


小小嬴政


胡惟庸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身上发痒,经常会在身上挠来挠去。为此,朱元璋将自己非常喜爱的一根“痒痒挠”玉如意赏赐给他,可谓皇恩浩荡。但是,当他犯事后,令朱元璋恨到了极点,竟要让他感受人生最大的痛苦,你不是害怕痒吗,我就要让蚊虫将你叮咬而死。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大明开国宰相李善长即将年老致仕,并向朱元璋推荐同乡胡惟庸继任。

当时,朱元璋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选是刘伯温,因此对刘伯温说:“朕看,最适合担任宰相之职的就是你。”但是,刘伯温果断拒绝:“我的性格太刚,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宰相的职务需要平衡各方关系,那可就是一间房屋的顶梁柱,而臣最多就是屋顶瓦片下的一根椽木,会影响房屋稳定的。”

朱元璋又问他:“你认为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回道:“胡惟庸心胸狭窄、任人唯亲,并非适合人选,应该重新慎重选择。”事后,朱元璋认为刘伯温“不识抬举”,心下恼怒;胡惟庸认为刘伯温故意阻挡他的仕途,怀恨在心。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胡惟庸担任右丞相,遇事小心谨慎,勤奋努力,颇得朱元璋宠信。1377年,朱元璋进封胡惟庸为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期间,朱元璋见他经常在身上挠来挠去,随手将自己喜爱的“痒痒挠”玉如意赏赐给他。受此恩宠,胡惟庸在百官中的威望一时无人可及。大人物的行事风格就是不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要么恩遇尽舍。无论那种,尽可影响四方。

不久,胡惟庸的小人本性开始流露,对于朝中的生杀废黜大事,皆以自己喜好而定,有的直接避开朱元璋私自执行。例如:对于内外各部门呈送的奏章,他必先过目,凡是陷害自己的,一律扣留不呈。事后,还要寻找借口对当事人进行诬陷报复。如:刘伯温生病期间,吃了胡惟庸安排的太医开的毒药,不几日中毒身亡(官员向朱元璋弹劾胡惟庸时所讲);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见此,文武官员竞相奔走其府门,所贿送的金银财富不可胜计。

随着权势日隆,胡惟庸渐渐变的专权自负起来,不轨的异心也在开始萌芽。

后来,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归来,擅自乘坐驿车,遭到朱元璋的怒责;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期间,整日沉溺酒色,遭到朱元璋的斥责。胡惟庸得知此事后,心中暗喜,随私下与俩人多有秘密往来。一日酒酣,胡惟庸喝退闲杂人等,悄悄对二人道:“我们都做过许多的犯法之事,一旦泄露,尽皆大祸临头。”当二人惊慌之时,他则告诉二人不必担心,只要大家结成同盟,会有更好的未来。同时,暗示他们在外多收集兵马,以备不时之需。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记载: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中官出见之,入奏。帝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胡惟庸案发,被朱元璋诛杀,但《明史》中并未言明胡惟庸是如何遭到诛杀的。至于胡惟庸被脱光衣服,绑在树木中,遭蚊子叮咬而死的说法,当来自“2008年胡军版的《朱元璋》电视剧中的剧情”,应该只是人物形象的艺术升华,或者是个民间传闻。

盗贼也懂:“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道理,但是胡惟庸作为一名堂堂宰相,竟然不顾:“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大义,反而想要行那“食君之禄,饱己私欲”的祸乱之事来,岂能有个好下场。


祥子谈历史


胡惟庸是被朱元璋下圣旨诛九族处死的。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 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对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从名义上讲胡惟庸是中国古代王朝时代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丞相”职位彻底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





景行行止11


大概是因为关于朱元璋的各种野史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缘故,才会有胡惟庸被蚊子咬死这样野趣十足的说法。

仅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残暴手段讲,让蚊子咬死胡惟庸显然不符合朱皇帝的作风。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干掉胡惟庸的呢?

曾任朱元璋账前黄旗先锋的俞本,在永乐初年撰写的《纪事录》中,对诛杀胡惟庸的经过有详细的记录——

“是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支解于市,纵犬食之。录其家资,以妻子分配军士,子弟悉斩之······上以应天府所属上元、江宁二县之民与胡惟庸为党,将男妇长幼悉屠之。”

简单译读一下,胡惟庸死的相当惨,先是被押到玄津桥斩首,埋入丈余深的大坑里,第二天朱元璋觉得还不解恨,又命人将尸体挖出来,先在众目睽睽下肢解,然后纵犬吃掉。财产则全部没收入官,妻妾分配给军士,家中男性全部处死。

朱元璋杀人,除了诛族这样的常规残暴动作,经常还有肆意滥杀的时候。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大批官员被诛杀就不说了,上元、江宁两县百姓因为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朱元璋居然不分男女老幼,将两县百姓全部杀光,其凶残程度着实令人发指。

胡惟庸是个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是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老乡,严格意义上他算不上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他于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才投奔到朱元璋帐下。

说到胡惟庸发迹,一般都说他是靠两百两黄金贿赂李善长,得到后者的庇护提拔,从此平步青云。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胡惟庸发迹还是有属于他自己一套道理的。首先,他天然地是淮西集团的一份子,跟李善长的关系又极近极好,这一点让他获得了发迹所需的最重要资格;其次,胡惟庸的才干和钻营功夫都是超乎常人的,这让他在大明建国初期很容易崭露头角、施展拳脚;最后,胡惟庸和朱元璋的性格很像,“为人雄爽有大略,且阴刻险鸷,众多畏之”。性格决定行事风格,这一点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元璋是欣赏器重他的,而他也能将之转换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

正因为这些,胡惟庸在大明官场上升迁的速度几乎是火箭式的,洪武六年,被朱元璋提拔为右丞相,洪武十年更进一步,一举拿下左丞相大位。

但皇权和相权历来是互相倾轧的,加之这一君一相在性格上又相似相克,所以说,从一开始,胡惟庸的最终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胡惟庸到底谋反没谋反?如果没有,他在这场君臣博弈中又干了什么?

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既然胡惟庸好揽权,爱专断,做事大刀阔斧,不避锋芒,那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让他在丞相大位上一干就是七年,严重影响他的帝王集权?

一种说法是,事态都是逐步恶化的,朱元璋需要逐步意识到危害性、危险性,然后再采取废杀之举。

另一种说法很有阴谋论的味道,朱元璋早想废除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但因阻力太大,他需要在这个位置上安置一个让朝堂上下“深恶痛绝”的靶子,而胡惟庸就是最理想的靶子,因此他和胡惟庸之间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养恶以用”的帝王权谋游戏。

人一旦嗜权,往往就会失去对外界的警惕和对自身的警醒,胡惟庸在丞相大位上的擅权之举就是个典型。

对待异己,此人不仅敢打击铲除,而且会打击铲除。

明初丞相杨宪被治罪处死,被后人比作诸葛亮再世的刘伯温被疑似毒杀,这里都有胡惟庸暗下黑手的影子。

而当这些最具威胁的政敌、异己被逐一打击铲除掉之后,胡惟庸变得越发地骄纵张狂、有恃无恐。

朱元璋打击他,进而废丞相的举动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但朱元璋首先祭出的不是屠刀,而是政治手段。

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悉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设布政使一员”,又增改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对六部和皇帝负责。

如此,中书省便失去了实权,丞相的权利也因此被大为削弱。

还没完,洪武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又下诏,“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实际上就等于夺走了丞相的行政实权。

史家认为,这是朱元璋欲对胡惟庸下手的信号。

这些,胡惟庸不可能没有察觉,他是非常熟悉朱元璋嗜杀本性的,那问题来了,这时他是坐以待毙呢,还是铤而走险,奋力一搏呢?

照胡惟庸的性格,铤而走险、奋力一搏的心理他多半是会有的。但要把这种心理发展成谋反之实,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一些时间。

基于此,在朱元璋围猎他的时候,他应该还没到谋反的份上,而是在极力地拉帮结派,稳固自己的势力,以图达到朱元璋想动他而动不了的效果。

于是这就有了他暗中勾结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又与御史陈宁在中书省“阅天下军马籍”,下令都督毛骧找来卫士刘遇贤和亡命徒魏文进做心腹,以及派明州卫指挥使林贤下海勾结日本人,遣元故臣封续致书元嗣君脱忽思帖木儿,当然还有寻求李善长暗中支持等一系列“大逆”之举。

而朱元璋在博弈的过程中,却很是从容有章法,一点点地挤压,乃至最后举起屠刀。

先是抓住胡惟庸儿子坠马而死,胡惟庸滥杀无辜行严厉手段;接着又拿刘伯温之死以及胡惟庸一些擅权把柄来大做文章;到洪武十三年,在一片肃杀气氛下,终于有人站出来检举揭发胡惟庸有“谋逆之事”。

至于胡惟庸诡称家中水井中涌出吉泉,邀请朱元璋临幸,进而借机弑君篡权的说法,则是经不起推敲的野史传闻。

但不管怎么讲,即便胡惟庸没有谋反之实,但谋反之心多半是有的。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他的怨怒之气才会那么重,斩首埋坑里了还不解恨!


黑句本


洪武13年,在胡惟庸被处决后的第3天,朱元璋就颁布了《废丞相敕》,此后大明再没有丞相一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结束,胡惟庸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不过关于胡惟庸的死法,正史上没有确切记录的。而被蚊子咬死是胡军版《朱元璋》里的桥段。

因为胡惟庸怕痒,所以朱元璋把他脱光了绑在树上,任由蚊虫叮咬,直至痒死。这个桥段充分体现了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一贯风格。


关于正史上胡惟庸的死法,《明史》和《明实录》大体差不多,都说是涂节告密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不得已在正月赐死了胡惟庸。

“赐死”听起来应该用的不是毒酒,就是一尺白绫,总之应该是相对体面的死法。但是这显然和后面的腥风血雨不能对应么,毕竟“胡惟庸案”光牵连的就几万人,朱元璋对胡惟庸怎么也不可能表现得如此仁慈。

而且时间是“正月”,所以这种蚊子咬死甚至不可能时民间传说,因为时间上不可能实现。只可能是《朱元璋》编剧编的。


根据可以为《明实录》作笺证的《纪事录》的观点,那就有点猛料的意思了,但那也只是野史。

朱元璋是将胡惟庸处死玄津桥,然后挖了个坑就给埋了,但是第二天朱元璋仍然气不过,又把胡惟庸给挖了出来,剁碎了喂狗。

这一段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但是还挺符合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风格的。


所以胡军版《朱元璋》的编剧就是厉害,剁碎喂狗,很显然过于血腥暴力了,不适合影视剧情节。

但是又要把朱元璋那种把事做绝的狠劲给提现出来,关键是最后朱元璋还把自己的痒痒挠送给了胡惟庸,简直神来之笔。


炒米视角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民间传说其是死于蚊子叮咬,这一点可信吗?史书上的记载无非是“伏罪诛”这冰冷的三个字,在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多少故事尚未可知。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胡惟庸绝对不可能死于蚊子叮咬!

试想一下,要是用蚊子能够叮咬死人,那得让朱元璋去抓多少蚊子?这个量要如何去计算?古代医疗技术并不发达,有谁会知道蚊虫叮咬是某些疾病传播的途径?所以这一切都证明:胡惟庸被蚊子要死是一种荒谬绝伦的谣言!

按照朱元璋的秉性,胡惟庸的刑罚应该是凌迟或者斩首,其实斩首的可能性要比凌迟大很多。试想,如果胡惟庸是被朱元璋凌迟处死的,那么编纂《明史》的清朝文官肯定会大书特书,怎么会是简简单单的“伏罪诛”三个字呢?


胡惟庸

明朝开国元勋胡惟庸,绝对是明朝初年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对象,是因为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而且他的死还轰轰烈烈的带走了3万多条生命,缔造了震动明朝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也是淮西党中的一个,但是他入行时间较晚,资历远远没有李善长、徐达等淮西勋贵深厚。由于胡惟庸过早的衣服了李善长,所以后来官运亨通,并且参与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对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之间的战争。

朱元璋是一个极度缺乏政治自信的皇帝,这和他的出生有很多大的关系。对于权力极度的欲望促使着朱元璋进一步的集权行动。他先是将李善长送回了杭州养老,然后又将中书省丞相之职先后安排给杨宪、汪广洋,以寻求权力的和平过渡。

胡惟庸继位之后,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策划的那样,而是越发专政弄权。清初两朝元老张廷玉曾经概括道:

“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

胡惟庸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的权力欲望要大大超过朱元璋对于他的构想。所以,胡惟庸的倒台是必然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原因很简单,他严重的妨碍了君权的扩大。

因从何来?

根据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记载,胡惟庸的造反是被一个太监揭发的:那天朱元璋正要外出,却被一个太监牢牢拉住,揭发了胡惟庸的造反阴谋。朱元璋登上城门一看,突然发现丞相府旌旗蔽空、刀光剑影,于是下令将胡惟庸等人全部捉拿归案。

这一看就是一个荒谬绝伦的故事,纯粹是朱元璋找的借口。这个故事根本经不起揣摩推敲,试想,一个宰相要是谋反,会将兵马全部藏在百官都会前往的丞相府?还旌旗蔽空?是嫌别人不知道他要造反嘛?所以这个故事很明显就是杜撰的。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及其爪牙,就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君权。而且,胡惟庸的结党营私,使得朱元璋的权力过度计划彻底宣告失败,所以,胡惟庸及三万多人被诛杀之后,朱元璋就下旨历代子孙不能再设立中书省丞相,彻底垄断权力。

结束语:民间之所以流传着胡惟庸被蚊子咬死的传言,无非就是为了凸显朱元璋的残暴。谣言止于智者,朱元璋的残酷刑罚大多适用于贪官污吏,比如“剥皮充草”。对于集权道路上的功臣,能一刀就一刀,这才是合理的行为!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胡惟庸居然是被蚊子咬死的?这话听着邪乎,您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这就得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这吸血吸不死,他也得痒死!俺的那个大老天啊,蚊子居然还有这么个功效。

话说这事是真的吗?您把那大眼珠子拿开,别瞪着俺瞧,俺真没啥好说的,来气!您自己个感觉,老朱他真要给这胡惟庸整这么个刑法,不是疯了就是疯了。

根本没有这么个事,这也不知道跟哪里吹出这么一股子妖风,见了窟窿眼就长,这也没谁了。

这题目根本就不是在说这胡惟庸,是明着暗着指着老朱的鼻子骂,心眼咋就那么恨!

所以俺只能抱着胳膊呵呵了!他老朱对待犯了事的官是够狠,但拿蚊子去整这刑法,这就不符合老朱的风格。他宁愿把这犯官的家口全剁了,也不会拿这蚊子逗你乐。

那么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

咋说呢?胡惟庸这案子作为明初四大案子之一,他是有根子的。

他老朱对于那些个胆敢挖皇权墙角的官,那叫个深恶痛绝。可打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这世界上最大的官就是皇帝以后,秦始皇就感觉身边这得有一个这么个人辅助自己,所以就设立了宰相的职务。

从这起头都实行了好几千年了,整到朱元璋的手里,这宰相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务。这做皇帝的要是把皇宫的大门给关上,得,这天下基本上就得听这宰相的。

对于他老朱来说,那哪成啊!爷们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一个不小心就成你的了。所以老朱就一直琢磨咋能把这宰相的帽子收回来,不然的话自己后边的子孙非得栽倒这宰相的手里边。

听到这里,大家伙也就知道了,这皇权和相权他有时候是冲突的,有矛盾的。

所以胡惟庸的案子其实是老朱废除相权的一个借口而已,当然这胡惟庸他也是作死,毕竟他不作死,老朱废除相权的想法就实施不了。这不把这胡惟庸办了,回头就把这宰相的帽子给扔到了垃圾堆里和苍蝇为舞去了。

那么咱就看看这事情的经过。

开头的时候,老朱手底下的宰相是人家李善长,咋说呢?这李善长瞅着自己个年事已高,身上这担子是担不动了,这就提出要退休。

“你给整个候选人呗!”老朱不打算放过李善长。

李善长扣着下巴磕摸着一大把的胡须,这就推荐胡惟庸。

开头他老朱也不放心这胡惟庸,转头就问这刘伯温:“老刘啊!这宰相的位置你整上咋样?”

“你快拉倒吧!人家宰相是干啥的?是平衡朝堂上所有意见的一个人,那是房子的顶梁柱!最起码这人得八面玲珑是吧!您瞅瞅俺,俺那直肠子的性格,整不了这个!咱充其量就是房子前边那木头疙瘩,用的时候挡个风遮个雨啥的还成,那来当柱子使唤,这房子得塌了!”刘伯温那小脑瓜摇的就像个拨浪鼓似的。

“那么你感觉这胡惟庸咋样?”老朱不死心的抛出另外一个问题。

“这人是八面玲珑,但这人心胸可不大啊!毕竟老话说宰相的肚子能撑船才成!”刘伯温表示这不行。

可老朱蹲在那琢磨了半天,还是确定了胡惟庸当这宰相。

这不胡惟庸一上台,知道了刘伯温给他上眼药水,没少给刘伯温背地里下绊子。大家伙知道刘伯温是咋死的?就是吃了胡惟庸整的那太医下的药方子给整死的。

那么胡惟庸胆子咋就那么大呢?其实也不是,人总是不停的在作死的边缘试探不是。

开头的时候,这胡惟庸还小心谨慎的伺候着老朱,那个小心谨慎你就别提了,把个老朱哄的贼开心。

当年这胡惟庸因为给老朱办事的时候,身子痒痒,俩手巴掌乘着老朱不注意的时候那个挠。老朱瞅见了乐了:“行了,就那么难受,把这个赏给你了,挠去吧!”

得,胡惟庸还得了一个玉如意的痒痒挠。就冲这事,大家伙不难发现胡惟庸当时多么的被老朱信任。

不被老朱信任,你还痒痒挠?一把破刀片子就赏给你了。

这时间久了,老朱也就疲了,他也愿意将一些事情交给胡惟庸来办,自己听听胡惟庸整的最后结果就成。

得,就这么一下子,胡惟庸就飘了,这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飘了以后的事

握着生杀大权这就开始胡作非为了,啥事也不按照规章制度来了,干点啥事凭着自己当时的喜怒哀乐来,这还不算,更加要命的是有些个事,居然背这老朱去干。

尤其是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折子,全压下来,回头就把这些个上折子的人给办了。

就他这么一弄,满朝堂的官员,全往他家挤,他那家门口的那门槛都被磨平了,那景象都赶上过年的时候大家伙赶集的样子了。一筐筐金银财宝如流水一般的就进了胡惟庸的家门口,把这货肥的,打个喷嚏出来喷的都是油水。

咋说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胡惟庸那就想着再升上一升。可他这官在老百姓的眼珠子里这已经是顶天了,您要是再往上窜,那就是皇帝的帽子了。

所以这胡惟庸就起了歹心了。你说事咋就那么巧,瞌睡就送个枕头,话说那吉安侯没事跑驿站整了一辆驿车赶路,结果被老朱指着鼻子骂:“现在老百姓刚刚有点盼头,大家伙全像你一样,国家的钱就让你这么随便糟蹋了,老百姓还不得卖儿卖女去!滚!”

就这么着这货就被老朱赶到代县抓盗匪去了。

另一个是平凉侯,老朱让这货去安抚军民,他到好啥事都不干,一天天的除了喝酒就是找女人,这那成啊。这事捅到老朱的眼睛里,把老朱气的鼻子都歪了。这又让这货去招降蒙古,这事他那办的了,结果就是灰溜溜的又回来了。

老朱指着这货的鼻子骂,瞅那架势这平凉侯感觉后脊梁冷风嗖嗖的刮。

胡惟庸瞅见了,把这俩人召集起来,这顿威逼利诱,三个大脑壳这就决定蹲在外边秘密的招兵买马,要造反了。

胡惟庸感觉这还不够,这不要联络那大海边的小鬼子,这还不算给那还没有被消灭干净的元朝嗣君写了一封信,说只要俺办事的时候,你能出兵,俺就向你称臣。

这事办的,胡惟庸感觉这事十拿九稳了。但这些事还没有安排妥当的时候,老天爷不干啊!这天下好不容易稳当了,你倒好这就要来祸祸天下,这那成啊!

于是胡惟庸的儿子闹市里坐车玩,那马鞭子抽的叫个快,集市上弄的鸡飞狗跳的,把个胡惟庸的儿子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这家伙一不小心,整个人就从车里掉出来了,这下好了,直接就给摔死了。

胡惟庸听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脑仁蹦起三尺高,顺手就把这赶车的人给剁了。

按说在胡惟庸的眼里,这就是一件小事,他干的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结果这事捅到了老朱的案头,老朱这就要他拿命来偿还。

胡惟庸吓的一哆嗦,这就要求拿钱来给这赶车的家人来平这事。

“那哪成啊!命是命!钱是钱!两回事!”老朱不同意。这事那一顿扯皮,毕竟胡惟庸身上还挂着宰相的职务,老朱也不好直接下手。

你说那叫个事赶事,回头有一个小国来进贡,胡惟庸到好也不报告给老朱,自己个就出来。

结果这事被一个宦官瞅见了,回头告诉了老朱,老朱那叫个气,这是啥?这事僭越!没事找事是吧!

这一股脑的就把所有接待的人员给抓了。其中有一个叫汪广洋的被赐毒死,他那妾室陈氏陪着一起死,

结果这事发到刑部一核查,这了不得,这陈氏是被没入宫的子女,就这背景只能奖给功臣,你一个文臣是那弄来的。

这事可就大发了,这么一闹腾,得,胡惟庸的事可就发了,这一发,胡惟庸就被杀了。

当然史书可没记载,胡惟庸是被蚊子给叮的痒死的,如果真的是那样,您觉得史书会放过这么奇葩的死法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胡惟庸案,是一件明朝的大案,牵连极广,直接因此丧命的人数就高达三万多人,极为恐怖。关于胡惟庸最终的死法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传奇的一种说法,竟说胡惟庸是被蚊子活活咬死,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呢?

胡惟庸为相,刘伯温惨死

刘伯温是朱元璋得到天下的智囊,有诸葛亮转世之称,能够得到与武庙十至诸葛武侯齐名的评价,可见刘伯温的能力在当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朱元璋也对他非常信任,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刘伯温。

朱元璋称帝后,对众位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这一年朱元璋想找个人接任丞相李善长,不知道任用谁好,于是问问刘伯温的建议,刘伯温说了几个人,比如杨宪、汪广洋等,朱元璋觉得不好,于是朱元璋问刘伯温,胡惟庸是否能够胜任丞相?刘伯温一听,立刻表达了自己对胡惟庸极差的印象,他说胡惟庸就是一批劣马,让他拉车,只会让马车翻车。不过朱元璋没有采纳刘伯温的意见,最终还是任用了胡惟庸为左丞相。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胡惟庸,那可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李善长和朱元璋的关系比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要亲厚得多,毕竟他们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人,从这一点看,刘伯温不过是一个外人而已。

当李善长知道刘伯温如此评价胡惟庸之后,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刘伯温久病不愈,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朱元璋为了表达自己关怀旧臣之心,派李善长去看望他。李善长奉旨看望刘伯温,亲自带去了不少药物给刘伯温治病。可是,自打吃上李善长给得药之后,刘伯温这病不但没好,反而日益加重,不久之后居然病死了。这件事情传出来之后,明白人都知道这很可能是因为李善长为了报复刘伯温,在药里动了手脚,将刘伯温给毒死了。

胡惟庸谋反疑云

刘伯温一死,加上如此离奇的死法,本来就爱记仇的李善长,经过这次的事件后,满朝文武更没有人敢得罪他了,加上他位高权重,与朱元璋的关系又铁,李善长俨然成了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了。

有了李善长这样的靠山,胡惟庸这位丞相自然也就跟着“鸡犬升天”了。在无限的膨胀之后,胡惟庸开始觉得不满足,已是百官之首的胡惟庸最终决定谋反,并且付诸行动。

主流说法,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所谓的醴泉,也就是说泉水有酒味儿,再说得玄乎一些,就是丞相胡惟庸家地下往上冒酒了。这样的事情出现,说明上天眷顾大明朝,是一种祥瑞,而胡惟庸正是想借着这样的祥瑞引诱朱元璋前来观看,趁机谋反诛杀朱元璋。

不过,胡惟庸的奸计没有得逞,因为朱元璋在去胡惟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贵人,这位贵人是一位名为云奇的太监,宁死拦住朱元璋的车架,不让朱元璋前去胡惟庸家观看祥瑞,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正是因为云奇的阻拦,返回了京城,登高望远之下,看到了胡惟庸家的伏兵,这才免遭劫难,最终将胡惟庸一党屠戮殆尽。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能站住脚,且不说胡惟庸不是傻子,这个什么祥瑞的说法太过荒诞,朱元璋去看也会先派人前去确定一下。皇帝离京哪是如此随便的事情呢。另外,太监云奇的出现也是疑云重重,是一个什么样的太监,敢拦皇帝的圣驾,丞相谋反如此机密的事情,一个太监又是如何知晓的呢?

最要命的是,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在正月甲午这一天,朱元璋已经得知了胡惟庸谋反的事情,而这一天已经是云奇事件发生的前四天,既然已经知道了胡惟庸谋反,那么为什么要前去看什么祥瑞呢?

根据如此多的疑点,野哥认为胡惟庸案或许并非如此简单,至于有什么样的隐秘,今天这里不做过多分析,或许,这一件明初的大案,只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宰相制度的一步棋,而棋子正是胡惟庸。

胡惟庸之死

不管怎么样,胡惟庸谋反的罪名最终被落实,前文已经提到,牵连甚广,3万多人因此丧命,时间长达十多年。

胡惟庸的死法,流传最广的正是被蚊子咬死。话说胡惟庸生前最怕痒,朱元璋曾经为此还送给了他一个“痒痒挠”。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定了胡惟庸罪之后,决定处死他的方式为剥光他的衣服,让他在野外被蚊子活活咬死,最要命的是要他痒,可见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恨意有多深。

不过,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明史》中记载,中丞涂节告诉朱元璋胡惟庸谋反的时间,是正月,明朝的京城是北京,正月的北京哪有那么多的蚊子去咬死胡惟庸呢?

“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胡惟庸的死,在《纪事录》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和《明史》的记载有共同点,就是“伏诛”了,既然用到了“伏诛”一词,应该就是在律法中死刑的方式结束得生命。不过在《纪事录》还记载了更多,在胡惟庸死后,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在次日将他的尸体挖了出来,肢解之后喂了狗。对胡惟庸的家族惩罚更甚,男的砍头,女的充军了。

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支解于市,纵犬食之。录其家资,以妻子分配军士,子弟悉斩之。

所以,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说法并不可信,即便是夏天的野外,被蚊子咬一夜应该也咬不死,毕竟蚊子不是吸血蝙蝠。我也曾经被至少几百只的蚊子咬过一夜,满身的红点,但是并没有大碍,至于纯野外的蚊子,就真的没有领教过了。


野史日记


电视剧《朱元璋》里,朱元璋听闻胡惟庸欲谋反,大怒,下令,将其绑到荒郊野外的小树林里,扒光衣服,让一群蚊虫将其咬死。

被一群蚊子叮死,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爽”死之法了。

朱元璋之所以会如此杀死胡惟庸,期间,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胡惟庸生前最害怕就是“痒”,每当他身体某处痒时,就会拼命地挠,有时候挠的两手滴血,仍旧没有停止,反而加倍地挠。

知道自己的爱卿有这一“隐疾”,朱元璋的恻隐之心瞬起,便赐了他一柄玉如意——玉质的痒痒挠,并且昭告百官,宰相胡惟庸可当朝挠痒,不必上奏。

后来,胡惟庸不甘平庸,想“另起炉灶”,不料,事情败露。

1380年冬,南京城忽然有一则神迹般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说是宰相胡惟庸的老家,忽然冒出一股醴泉。这眼醴泉,不仅飘着酒香,而且还带有彩虹一样的颜色。

不知怎的,这件事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便告知胡惟庸,欲亲临胡府观看。

就在朱元璋快要走到胡府时,一向嗅觉敏锐的他,发现胡惟庸的家里,竟然有许多旌旗外露!这太平日子不打仗,哪里来的旌旗?很快,朱元璋就意识到,这个浓眉大眼的胡惟庸,怕是要造反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大怒,当即命令禁军将胡惟庸拿下。

胡惟庸跟着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岂能不知,一旦朱元璋怀疑,就一定会查到底。即便是没这回事儿,在朱元璋的严刑之下,也会“问”出些事儿,最简单的免打的办法,就是如实招供。

所以,胡惟庸非常老实,当天就将谋反的事情全部交代。

朱元璋布衣出身,对待敌人,不但心狠手辣,而且会让他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比如说,朱元璋听说徐达患了背疽,不能吃鸡肉;于是,朱元璋就送给徐达一只红烧鸡块儿,并让使者监督他亲自吃下去。徐达明知朱元璋想要他的命,只能含恨吃鸡,数日后,徐达果然背疽发作而亡。

徐达如此,作为徐达的政敌,胡惟庸又岂能逃过此命运?你胡惟庸不是怕痒吗?朕,就成全你,让你一晚上跟蚊子睡一块儿。

一夜过后,胡惟庸在蚊虫叮咬中死去。

胡惟庸之死,正史上是怎么记载的呢?《明史》如是记载:

“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翻译过来就是,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跑到朱元璋那里,状告胡惟庸谋反……与此同时,其他状告胡惟庸谋反的状纸也到了。朱元璋听闻,大怒,当即下令审讯,六天之后,下令将胡惟庸及余党斩尽杀绝。

请注意正史中的措辞——明年正月。

正月是几月呢?就是农历的一月,也就是过年的那几天,刚刚开春。甭说蚊子了,就连生命力极强的苍蝇都难以在夜间飞行。咬?不可能。

因此,按照《朱元璋》里的说法,胡惟庸被拖到小树林,呆了一晚上,很有可能是被南京城外无孔不入的湿冷给冻死了。


祗树


都别抢,我来答。

事情是这样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被朱元璋抓捕投入大狱以后,一度留下遗言说:“臣自知罪大恶极,不容宽赦。想千百年后,世人必将谣传不实之说,编排虚构子虚乌有之事,六百多年后,自有一位叫做“围炉谈史”的人来还我清白。”

关于这个胡惟庸的死,《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时谪为中书省吏,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廷臣言:“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正月”和“诛杀”,虽然上述资料中并没有明写“诛杀”二字,这也怪张廷玉他们在编撰这段资料的时候没有写清楚,但是根据下文中他们一贯使用的手法来看,胡惟庸的死并没有什么猎奇之处,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砍头了。

十六年春,有罪伏诛……十三年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明史·胡惟庸》

像李善长被杀的时候,张廷玉使用的也是“诛”这个字眼,就连那位被活活剥皮的蓝玉在《明史》中也只是用“诛灭”来一语带过。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张廷玉为朱元璋刻意维护的嫌疑,如果说从《明史》中我们无法得知胡惟庸的死状。

那么实际上可以从胡惟庸死去的时间来反向推论,胡惟庸被捕下狱是在十三年正月,史书上没有写胡惟庸是几月死的,但根据御史中丞陈宁的死期来看,大概就是在正月左右,胡惟庸就已经被杀。

宁有才气,而性特严刻。其在苏州徵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及居宪台,益务威严。太祖尝责之,宁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数谏,宁怒,捶之数百,竟死。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十三年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明史·陈宁》

也就是说这个陈宁是受到胡惟庸案牵连而死的,他的死日期就是在正月。那么这自然就可以推论胡惟庸也是大约在正月左右死的,以上推论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正!月!里!没!有!蚊!子!

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这个地方气候正常,即便在炎炎夏日也不可能出现蚊虫成灾的现象。虽然蚊子确实可以咬死人,尤其像是在中蒙边境的“花斑蚊”,或是在云南到越南之间的山区里,如云南和缅甸之间的野人山。

当年10万远征军中大约有3万人就埋葬在野人山中,就是因为其中恶劣的潮湿、闷热和肆虐成群的蚊虫导致的。但是在南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南京的蚊子咬人,但不至于活活把人咬死。

何况又是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即便朱元璋想让胡惟庸被蚊子咬死,估计也找不到几只蚊子。

另外根据《纪事录》的记载,胡惟庸也不被蚊子咬死的:

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肢解于市,纵犬食之,录其家资,以妻子分配军士,子弟悉斩之,连及内外文武官员数万人。

里面说的很清楚,“俱伏诛于玄津桥”,而且当时左御史大夫陈宁也是跟着胡惟庸一起被处死的,这也就验证了《明史》中记载的“正月而死”的时间和人物。

好了,这就是真相。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