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本期话题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也是赵国最富有盛名的政治人物。可就是他,在长平战前不顾危险,鼓励赵孝成王贪图大利,结果导致了赵国覆军杀将、邯郸被围的恶果。

平原君的利令智昏、鼠目寸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赵国政治转型过程中的痼疾,那这个痼疾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公元前258年,阴沉的狼烟如黑云压顶一般笼罩在赵都邯郸的城头。一年多前,赵国的40万精锐尽丧于长平战场。兵败山倒,秦国的虎狼之师如潮水一般扑向孤立的邯郸城。


严峻的战争形势让正在城楼上瞭望敌情的赵相平原君心乱如麻。放眼望去,城下只见密布的秦军营寨,而已经承诺发兵援赵的楚、魏两国,却连一面军旗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

平原君缩在女墙后面满心惴惴的当口儿,旁边有人开口问道:“君不担心赵国的灭亡吗?”

平原君扭头一看,只觉面生。其人自陈是邯郸传舍小吏李某的儿子李同。贱吏之子怎敢妄议国事?!借着一股子烦躁的劲儿,平原君没好气地回怼他道:“这话问的!赵国若灭,我还不得做亡国奴啦,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没想到,李同接下来说出了这样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话: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徳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邯郸被秦军围困了这许多时日,就像一个被毒蛇缠住的伤者,慢慢地流尽了血液一般,元气大伤。城中百姓已经连最基本的生活给养都难以维持了,人吃人的惨剧每天都在邯郸的街头发生。


可平原君呢?还养着成百的姬妾,锦衣玉食,颇有点儿食肉糜而不知人间疾苦的意思。无巧不成书,李同批评平原君的话,从前还有另一个人说过。那是邻国的贤公子孟尝君田文,他也像这样批评过自己的父亲靖郭君田婴:


“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不知孟尝君若还在世,看见与自己齐名的赵国公子平原君这样拼命敛财、不恤民生会作何感想。但毫无疑问的是,和明确宣称敛财积富不如散财养士的孟尝君比起来,平原君赵胜的确有些鼠目寸光、格局狭窄


要认真说起来,平原君这个贪财敛财的臭毛病也不是在邯郸之围的时候才暴露出来的,而是老早就已经种下了病根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平日里不光向黔首平民敲骨吸髓,而且还明目张胆地偷税漏税。对上挖国君国库的墙角,对下薅普通百姓的羊毛,平原君因此积累了如山的金银,可也正是这些财富遮住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让他在国家命运的大转折之时一叶障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野王,切断了韩国飞地上党与首都新郑的联系。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迁使向赵国表达了投效之意。

是回绝冯亭,避免因上党惹火烧身呢,还是接收上党,与秦国展开一场生死较量?赵孝成王犹豫未决。君臣集议之时,是平原君抛出一番“大利论”,帮孝成王下定了决心。平原君说: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史记·赵世家》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贪图横财,不计后果。平原君的错误决策招致了《史记》作者司马迁的严厉批评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虽然司马迁的板子是打在了平原君的身上,但真正应该受过的又岂止他一个人呢?事实上,自从孝成王上台伊始,赵国朝野就一直弥漫着这样一种保守与短视的氛围。


《史记》说平原君三次下野,又三次重登相位。因为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复原平原君三起三落的完整经历。

但可以肯定的是,平原君在孝成王二年之后的那一次拜相,一定强烈地影响了赵国政治的未来走势。清儒梁玉绳曾在《史记志疑》一书中说:

考惠文以相国印授乐毅,孝成割济东地与齐,求田单为将。(中略)孝成元年,有单攻燕,二年有单为相之事。

——《史记志疑》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孝成王嗣位之初,国相本是齐人田单。之所以用齐人为相,大概是因为秦国趁着赵惠文王驾崩,孝成王初立的时机发兵攻赵。为了抵御秦国的侵略,赵国急需东邻齐国的支持。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了说服齐国出兵援赵,垂帘听政的赵威后甚至不惜以爱子长安君为质,由此促成了齐、赵两国联盟抗秦的有利形势。

可赵威后在孝成王二年驾崩,亲政后的孝成王随即任命平原君取代了田单,从此往后,赵国所有重大国务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中便很少见到异姓大臣的影子了

长平战前,冯亭主动投效,孝成王御前集议。与会的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和赵禹清一色都是赵氏宗亲。而曾被惠文王倚若干城的廉颇、蔺相如甚至都没有参与讨论。长平之战开打后的头三个月里,前线统帅廉颇一再失利。


见势不妙的孝成王动了与秦媾和的念头。异姓大臣虞卿极力劝阻孝成王发使入秦,认为只有联合楚、魏,造成合纵之势,才能逼迫秦国和谈。但是,即便是虞卿这位被孝成王亲手奉为上卿的异姓大臣也无法说服他。孝成王选择了无视虞卿的谏阻,转而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派出使臣入秦求和。

结果不出虞卿所料,秦国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求和不成,孝成王被迫在长平战场孤注一掷。而他决定由缺乏作战经验的青年将领赵括取代百战名将廉颇出任赵军统帅,恐怕也还是这个用赵姓不用异姓的思想在作祟。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政权的没落,往往与排挤异姓的保守政治密不可分。远的如项羽重用诸项,近的如洪秀全大封同姓,最后无一例外,都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正当赵国朝廷任人唯亲的风气蔚然大兴的时候,战场对面的秦人却在痛定思痛、改弦更张。

秦昭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废黜了舅父穰侯魏冉的宰相职务,命他还居封邑,却把魏国逃来的游士范睢扶上了相位。从此,秦国的对外政策走上了远交近攻的正确轨道,而范睢、蔡泽、李斯等客卿前赴后继,在开放的政治氛围中先后发力,助推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反观赵国,长平惨败,邯郸被围。即便国势已经危急到了这个地步,孝成王和平原君也没有任何反省自悔的意思。

《史记》记载,邯郸解围之后,虞卿曾打算为平原君向孝成王请功,听到消息的公孙龙劝阻平原君说:


“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公孙龙的意思是,平原君之所以封侯拜相,秉政赵国,乃是因为赵国抡才以亲而不以功。平原君是依靠自己的血缘身份而非智谋功劳才登上相位的。如今保住了邯郸,如果论功行赏,酬谢平原君的话,那岂不是坏了抡才以亲的规矩吗?

想想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定下的规矩: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论功行赏的秦国人人自励,奋发有为。而论职以亲的赵国,却在变相纵容平原君等宗室大臣的贪婪与短视。无怪乎平原君死后,子孙后代竟会“与赵俱亡”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梁玉绳《史记志疑》
沈长云《赵国史稿》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不能取胜?军力悬殊还在其次,决策层差距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