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金刀計


按照慣例,先講故事:

晉穆帝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太宰慕容恪病逝,之後由太傅慕容評執掌國政——這並非慕容恪的本意,慕容恪在臨終前,推薦的人一直是吳王慕容垂,但這番遺言卻被前燕皇帝慕容暐拋諸腦後。

這時,東晉的大司馬桓溫認為前燕國內無人,趁機出兵北伐。

歷史上著名的金刀計

桓溫進軍極為順利,一路勢如破竹,不久便進駐枋頭。枋頭是黃河上的一處渡口,已經深入前燕領土。晉軍一旦從此渡過黃河,前燕首都鄴城便再也無險可守。

危機之時,慕容垂臨危受命領兵出征,迎擊桓溫,並最終獲勝。桓溫則損兵折將,敗回國內。

但戰場上的勝利並沒有給慕容垂帶來什麼好處,相反,慕容垂在回國後遭遇了重大危機:執政的慕容評忌憚於慕容垂的功績與能力,居然與太后可足渾氏密謀,準備除掉慕容垂。

走投無路間,慕容垂最終決定投奔曾經的敵國:前秦。

而此時的前秦,正是苻堅在位。

苻堅留在歷史中的形象,一貫是“仁慈”。不管是對敵人還是對自己人,他的大度都讓人實在難以想象:對於打敗了的對手,基本上就沒有殺掉的,花錢養起來不說,還委以要職。

甚至對於前朝皇帝這個物種,苻堅處理起來也格外溫柔。一般來說,這類人都是養起來當吉祥物用的——上至漢獻帝,下至溥儀,皆是如此。但苻堅卻要更進一步,還在淝水之戰前,他就放話說自己已經在長安給晉孝武帝和謝安修好了府邸,並且給兩人準備好了職位。

因此,當慕容垂此時來投,苻堅簡直大喜過望。此人早已天下聞名,新近又擊敗了桓溫,如此人物,自然該好好的量才錄用。



但苻堅身邊最重要的重臣——王猛卻表示反對。

王猛的想法是,你以前要這麼搞也就算了,說實話,以前的敵人——不管是國內的政敵,還是異國的君臣,在我王猛的眼裡,都只是些阿貓阿狗,不值一提。

但慕容垂卻不一樣。

這個人要能力有能力,要聲望有聲望,既有前燕皇族的血統,又能禮賢下士,深得人心。

而且最為關鍵的,他是被逼來投,只是因為在國內被慕容評陷害,逼不得已才到了前秦。這樣的人,對前秦這個政權能有多少忠誠度,可想而知。

而且還有另外一點也很重要,慕容垂不像別的將領,可以通過戰功逐級升遷,慢慢被納入前秦政權中,形成利益共同體。要說官職,人家過去是前燕皇族,你前秦再怎麼升,也不可能給他升到王爵,鎮守一方;再說到信任,一個亡國的皇族,本朝真的能給他多大信任呢?

說到底,前秦的各種激勵機制,在慕容垂身上完全都不起作用。人家閾值很高,你根本就滿足不了。

而這些利弊,也才是王猛對於慕容垂十分排斥和厭煩的真正原因。前燕太傅慕容評比慕容垂位高權重,王猛可以容忍;前燕皇帝慕容暐身份比慕容垂重要,王猛也可以接受。唯獨對慕容垂,王猛做不到say YES。

不是嫉賢妒能,

而是立場使然。

這個人,永遠都不可能變成“自己人”,偏偏能力還這麼強。既如此,那對付他的最好辦法就只能是除掉他了。

而且下手還得趁早。

以慕容垂的超卓能力,遲早是要派兵出戰的,如果現在不除掉,那麼等他以後為朝廷立有大功,再下手就不容易了。



但苻堅卻不同意。

苻堅一如既往地塑造自己“濫好人”的形象,對慕容垂青睞有加,奉為上賓。

王猛一看,也不多廢話:得,我自己動手吧。

請注意,這種動手,當然不是說王猛自己就找人貼身肉搏去了。他雖然位高權重,但要除掉慕容垂這樣的人物,也萬萬不能冒失。

首先,得注意影響。苻堅招賢納士的形象千辛萬苦才樹立起來,而且這也確實是前秦能夠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如果王猛隨意就殺掉慕容垂,那麼對苻堅的這種“仁君”形象將是不可彌補的傷害。

其次,苻堅的態度也是障礙。王猛已經跟苻堅談過這件事了,但卻被苻堅拒絕。這個時候王猛如果一意孤行,非要動手殺了慕容垂,那麼勢必會讓兩人之間的關係產生極大裂痕。

因此,王猛雖然很想除掉慕容垂,但投鼠忌器,其實很難有所作為。

而慕容垂在明知道王猛態度的情況下,依然還敢留在長安,所倚仗的其實也就是這些因素。



可聰明人就是聰明人,王猛終究還是想出了辦法來搞定這件事。

慕容垂投奔前秦後不久,苻堅和王猛便決定討伐前燕。

王猛覺得,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把慕容垂給解決掉了,便率先落子:他向苻堅提出申請,希望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能隨軍出征。

苻堅同意了這個請求。

不得不說,

王猛的這步棋,

走得十分講究。

既然想要以一種“正大光明”的手段除掉對方,那麼就一定先要讓對方行動起來,只有動起來,才會有犯錯的可能。否則,如果慕容父子低調行事,整日足不出戶,那麼你根本就拿不到人家的把柄。

先讓對手動起來,這是找到對方破綻的第一步。

那為什麼盯著的又是慕容令呢?


原因也很簡單,盯著慕容垂,慕容垂會拒絕出征的。人家蹇途來投,你馬上就帶著人家去征討他的母國,這種對故國反戈一擊的行為,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想把他繞進來,難度有點大。

但對慕容令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慕容令人微言輕,所受到的關注並不大。他固然也不想上陣,但這點小心思就不一定在大人物的考慮範圍內了。

王猛只要稍微動動嘴皮子,說什麼慕容令只是從事點後勤工作,不會上前線讓他難堪云云,苻堅總歸會同意的。

這就譬如雙方對弈,王猛已經執黑先行,慕容垂就只能被逼應子了。



高手下棋,總會互相揣摩對方心思。那王猛出招如此,慕容垂又會如何判斷呢?或者說,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慕容垂又會怎麼推演王猛的圈套呢?

慕容垂稍作思考就會明白,王猛針對的是他,只不過他有保護傘,王猛動他不得,才會先拿慕容令開刀。

更進一步,慕容垂還能猜想到王猛的手段:

在戰場上,隨便安插一個罪名就能殺了慕容令,這對王猛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

而安插罪名,無外乎這麼幾個名目:貽誤軍機——這固然能令慕容令成為刀下冤魂,但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裡通外國——這一招就比較厲害了,不僅慕容令必死,慕容垂也會因此受到牽連。

如果你是王猛,你會怎麼選?


想清楚了這層關節,慕容垂就該應子了。但這步棋依舊不好走,自己不去,那是情有可原,可如果慕容令再不去,在苻堅那裡就不好交代了。

說的冠冕堂皇一點,你慕容垂如今已經是前秦的大臣,即便對手是故國,從道理上來講,你也應該上陣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的。更何況組織如今已經很體諒你的難處,不讓你去了,你還好意思再得寸進尺嗎?

你看,即便慕容垂已經猜到了王猛的小九九,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還是隻能同意慕容令出征。

很多時候,不是說你知道了對手怎麼想,就能破解得了對手殺招的。



慕容垂或許也想過對策:先同意慕容令出征,然後再找個理由——比如說裝個病,儘快把人叫回長安,遠離王猛的魔爪。

這麼想並不算錯,但問題是,王猛的計策卻絕非如此簡單。他使的,確然是連環計,但套路卻跟慕容垂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臨行前,

王猛跑到慕容垂府上,

跟慕容垂喝了一次酒。

兩人雖然面和心不和,但如今王猛主動前來示好,慕容垂當然得盛情款待,兩人把酒言歡,盡興而罷。

終於到了宴畢時分。辭別前,王猛跟慕容垂說:你我心心相惜,真是讓人陶醉。我如今即將出徵,在戰場上一定會想起你我的情誼。如果不介意的話,你能否給我一件東西,可以讓我將來能夠睹物思人,稍解思念之情?

王猛既然已經開口,那慕容垂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再加上酒過三巡,現場又是那樣的氣氛,慕容垂於是解下自己隨身攜帶的佩刀,送給了王猛。

而王猛要的,也就是這個。

上到前線後,王猛馬上找來了他早已買通的慕容垂的下屬——金熙,讓他帶著這把金刀去見慕容令。

為什麼要“馬上”?


因為只要再拖上一段時間,慕容垂的信就會送到慕容令手上了,上面一定會詳述兩個人把酒言歡的場景,以及慕容垂把金刀送給王猛的事情。

那樣的話,王猛的計謀就完全落了空。他打的本來就是一場信息不對稱的仗,因此一定要快。

歷史上著名的金刀計

金熙帶著金刀找到了慕容令,並且向他“轉述”了一番慕容垂的話:

“ 我們父子到這裡,是為了逃避殺害。如今王猛忌憚、記恨你我父子,而秦王雖然外表親厚,但實在不知道他的內心想法。如此,你我在這裡還是凶多吉少。我國已經對你我出奔的事有所悔悟,我如今已經回國,特派人來跟你說,你也馬上歸國,否則後果難測。”

慕容令拿著這把金刀,躊躇難決。最終,他還是決定相信金熙,於是選擇了在陣前出走,奔入前燕一方。

沒過多久,留在長安的慕容垂便收到了消息:慕容令在隨軍出征後不久,投敵歸燕。

至此,慕容垂終於明白了王猛的算計,但一切已經於事無補,王猛用一把刀就把他給套了進去。而隨著慕容令一走,不論他慕容垂如何舌燦蓮花,都沒有辦法再向苻堅解釋了。

無奈之下,慕容垂也只能步慕容令的後塵,在被前秦發現之前,即刻出走。



但慕容垂並未成功,才出長安不久,他便被截了下來。

慕容令能夠成功出逃,慕容垂卻被精準攔截,這背後其實也頗有玄機:只有慕容令走了,慕容垂才會動出走的念頭。而對慕容垂,王猛又是必欲處之而後快的。

慕容令的出走,是為了固定證據;慕容垂被攔下來,則是為了徹底殺之。

至此,王猛的整個局終於拼湊完整:慕容令陣前投敵,慕容垂陰謀叛逃被抓,證據確鑿。憑藉這些證據,足以制慕容垂於死地。

但王猛沒有想到的是,苻堅竟然還是饒過了慕容垂。

苻堅跟慕容垂說,你因為家國失和才投奔於我。令郎賢德而不忘本,依然回到故國,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我並沒有怪罪。不過燕之將亡,也不是令郎回去就能改變的,只怕這一去是羊入虎口。況且,父子兄弟,罪不連坐,你又何必更因為懼怕而如此狼狽呢?

慕容垂感激涕零。

苻堅當然知道這一切是王猛的計謀,但他還是選擇寬恕了慕容垂,以此表明自己的態度。

王猛終於只能作罷。

但王猛依舊不想讓慕容垂再接觸軍事。此後,慕容垂被王猛按在京兆尹(長安市長)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3年,直到淝水之戰爆發。


什麼樣的計策,能算得上是一條妙計?

很多人覺得,可能會是那種“我想得到,你卻想不到,不小心就被我算進去了”的計策。也就是說,我挖個坑,讓你一不小心就掉了進去。

看慣《三國演義》的讀者,對這種套路應該尤其不陌生。諸葛亮的各種“神機妙算”,其實都是這種套路:在別人想不到的地方設計。

比如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是料定了曹操不敢出營;龐統獻連環,又是料定了曹操不會發現其中的陷阱。

但這裡面其實是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萬一曹操腦子一時抽風,覺得龐統長得醜,死活都不聽他的勸,就是不把船連起來,怎麼辦?

別忘了,船被連起來可是之後放火的關鍵前提。如果沒有這一步,那麼後續所有的辛苦謀劃便都是白費。

所以才會說,這是小說家言。種種精彩曲折,不過是為了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套路,並非真正的“妙計”。

但真正的高手從來都不是這樣的,高手的“設計”邏輯是:我擠你一步,你就不得不往後退一步。但不管你朝哪個方向退,最後都會掉進我挖的坑裡。

你不管怎麼選,

我都有後招在等著你,

你最後總是個死。

王猛帶慕容令出征,明擺著就是要對慕容垂施以陷害。慕容垂想到了這第一層,他的對策也足以化解王猛的第一輪攻勢。

卻他卻沒想到第二層。王猛主動登門拜訪,他慕容垂不能不接待;王猛跟他要東西,他也不能不給,而且還必須得給珍藏之物;可當時誰又能想到,他拿了刀是要去騙人的呢。

或許有人會不死心:如果慕容垂就不給呢?或者,他派人給慕容令傳個消息:兒子,隔壁老王拿了你老子的一把刀,你要小心了!是不是這樣慕容令就不會上當了?

也不是。因為王猛此時已經收買了金熙,就算是讓金熙偷一件東西來,也不算什麼難事。

所以,在王猛的計策裡,慕容垂不管是否意識到了有陷害的可能,都不可能改變自己被陷害的結局。

《笑傲江湖》裡的“獨孤九劍”,並不是一套成型的劍法,而是一種教人看敵人招數里的破綻的方法。

令狐沖只要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輕易發現對手的破綻;而只要朝著破綻攻去,對手就一定會被逼應招;然後,又會露出其他的破綻。

如此往復,敵人就只能戰敗求饒。

其核心,就在於攻敵之所必救。


王猛也是這麼挖坑的。

他先命慕容令隨軍出征,慕容垂就露出了第一個破綻;然後騙到金刀,又有了第二個破綻;最後再放走慕容令,第三個破綻也就成熟了。

剩下的事,不過是甕中捉鱉。



歷史上著名的金刀計


源自2019 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