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


按照惯例,先讲故事:

晋穆帝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太宰慕容恪病逝,之后由太傅慕容评执掌国政——这并非慕容恪的本意,慕容恪在临终前,推荐的人一直是吴王慕容垂,但这番遗言却被前燕皇帝慕容暐抛诸脑后。

这时,东晋的大司马桓温认为前燕国内无人,趁机出兵北伐。

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

桓温进军极为顺利,一路势如破竹,不久便进驻枋头。枋头是黄河上的一处渡口,已经深入前燕领土。晋军一旦从此渡过黄河,前燕首都邺城便再也无险可守。

危机之时,慕容垂临危受命领兵出征,迎击桓温,并最终获胜。桓温则损兵折将,败回国内。

但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给慕容垂带来什么好处,相反,慕容垂在回国后遭遇了重大危机:执政的慕容评忌惮于慕容垂的功绩与能力,居然与太后可足浑氏密谋,准备除掉慕容垂。

走投无路间,慕容垂最终决定投奔曾经的敌国:前秦。

而此时的前秦,正是苻坚在位。

苻坚留在历史中的形象,一贯是“仁慈”。不管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他的大度都让人实在难以想象:对于打败了的对手,基本上就没有杀掉的,花钱养起来不说,还委以要职。

甚至对于前朝皇帝这个物种,苻坚处理起来也格外温柔。一般来说,这类人都是养起来当吉祥物用的——上至汉献帝,下至溥仪,皆是如此。但苻坚却要更进一步,还在淝水之战前,他就放话说自己已经在长安给晋孝武帝和谢安修好了府邸,并且给两人准备好了职位。

因此,当慕容垂此时来投,苻坚简直大喜过望。此人早已天下闻名,新近又击败了桓温,如此人物,自然该好好的量才录用。



但苻坚身边最重要的重臣——王猛却表示反对。

王猛的想法是,你以前要这么搞也就算了,说实话,以前的敌人——不管是国内的政敌,还是异国的君臣,在我王猛的眼里,都只是些阿猫阿狗,不值一提。

但慕容垂却不一样。

这个人要能力有能力,要声望有声望,既有前燕皇族的血统,又能礼贤下士,深得人心。

而且最为关键的,他是被逼来投,只是因为在国内被慕容评陷害,逼不得已才到了前秦。这样的人,对前秦这个政权能有多少忠诚度,可想而知。

而且还有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慕容垂不像别的将领,可以通过战功逐级升迁,慢慢被纳入前秦政权中,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说官职,人家过去是前燕皇族,你前秦再怎么升,也不可能给他升到王爵,镇守一方;再说到信任,一个亡国的皇族,本朝真的能给他多大信任呢?

说到底,前秦的各种激励机制,在慕容垂身上完全都不起作用。人家阈值很高,你根本就满足不了。

而这些利弊,也才是王猛对于慕容垂十分排斥和厌烦的真正原因。前燕太傅慕容评比慕容垂位高权重,王猛可以容忍;前燕皇帝慕容暐身份比慕容垂重要,王猛也可以接受。唯独对慕容垂,王猛做不到say YES。

不是嫉贤妒能,

而是立场使然。

这个人,永远都不可能变成“自己人”,偏偏能力还这么强。既如此,那对付他的最好办法就只能是除掉他了。

而且下手还得趁早。

以慕容垂的超卓能力,迟早是要派兵出战的,如果现在不除掉,那么等他以后为朝廷立有大功,再下手就不容易了。



但苻坚却不同意。

苻坚一如既往地塑造自己“滥好人”的形象,对慕容垂青睐有加,奉为上宾。

王猛一看,也不多废话:得,我自己动手吧。

请注意,这种动手,当然不是说王猛自己就找人贴身肉搏去了。他虽然位高权重,但要除掉慕容垂这样的人物,也万万不能冒失。

首先,得注意影响。苻坚招贤纳士的形象千辛万苦才树立起来,而且这也确实是前秦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如果王猛随意就杀掉慕容垂,那么对苻坚的这种“仁君”形象将是不可弥补的伤害。

其次,苻坚的态度也是障碍。王猛已经跟苻坚谈过这件事了,但却被苻坚拒绝。这个时候王猛如果一意孤行,非要动手杀了慕容垂,那么势必会让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大裂痕。

因此,王猛虽然很想除掉慕容垂,但投鼠忌器,其实很难有所作为。

而慕容垂在明知道王猛态度的情况下,依然还敢留在长安,所倚仗的其实也就是这些因素。



可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猛终究还是想出了办法来搞定这件事。

慕容垂投奔前秦后不久,苻坚和王猛便决定讨伐前燕。

王猛觉得,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慕容垂给解决掉了,便率先落子:他向苻坚提出申请,希望慕容垂的世子慕容令能随军出征。

苻坚同意了这个请求。

不得不说,

王猛的这步棋,

走得十分讲究。

既然想要以一种“正大光明”的手段除掉对方,那么就一定先要让对方行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会有犯错的可能。否则,如果慕容父子低调行事,整日足不出户,那么你根本就拿不到人家的把柄。

先让对手动起来,这是找到对方破绽的第一步。

那为什么盯着的又是慕容令呢?


原因也很简单,盯着慕容垂,慕容垂会拒绝出征的。人家蹇途来投,你马上就带着人家去征讨他的母国,这种对故国反戈一击的行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想把他绕进来,难度有点大。

但对慕容令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慕容令人微言轻,所受到的关注并不大。他固然也不想上阵,但这点小心思就不一定在大人物的考虑范围内了。

王猛只要稍微动动嘴皮子,说什么慕容令只是从事点后勤工作,不会上前线让他难堪云云,苻坚总归会同意的。

这就譬如双方对弈,王猛已经执黑先行,慕容垂就只能被逼应子了。



高手下棋,总会互相揣摩对方心思。那王猛出招如此,慕容垂又会如何判断呢?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慕容垂又会怎么推演王猛的圈套呢?

慕容垂稍作思考就会明白,王猛针对的是他,只不过他有保护伞,王猛动他不得,才会先拿慕容令开刀。

更进一步,慕容垂还能猜想到王猛的手段:

在战场上,随便安插一个罪名就能杀了慕容令,这对王猛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

而安插罪名,无外乎这么几个名目:贻误军机——这固然能令慕容令成为刀下冤魂,但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里通外国——这一招就比较厉害了,不仅慕容令必死,慕容垂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如果你是王猛,你会怎么选?


想清楚了这层关节,慕容垂就该应子了。但这步棋依旧不好走,自己不去,那是情有可原,可如果慕容令再不去,在苻坚那里就不好交代了。

说的冠冕堂皇一点,你慕容垂如今已经是前秦的大臣,即便对手是故国,从道理上来讲,你也应该上阵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更何况组织如今已经很体谅你的难处,不让你去了,你还好意思再得寸进尺吗?

你看,即便慕容垂已经猜到了王猛的小九九,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还是只能同意慕容令出征。

很多时候,不是说你知道了对手怎么想,就能破解得了对手杀招的。



慕容垂或许也想过对策:先同意慕容令出征,然后再找个理由——比如说装个病,尽快把人叫回长安,远离王猛的魔爪。

这么想并不算错,但问题是,王猛的计策却绝非如此简单。他使的,确然是连环计,但套路却跟慕容垂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临行前,

王猛跑到慕容垂府上,

跟慕容垂喝了一次酒。

两人虽然面和心不和,但如今王猛主动前来示好,慕容垂当然得盛情款待,两人把酒言欢,尽兴而罢。

终于到了宴毕时分。辞别前,王猛跟慕容垂说:你我心心相惜,真是让人陶醉。我如今即将出征,在战场上一定会想起你我的情谊。如果不介意的话,你能否给我一件东西,可以让我将来能够睹物思人,稍解思念之情?

王猛既然已经开口,那慕容垂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再加上酒过三巡,现场又是那样的气氛,慕容垂于是解下自己随身携带的佩刀,送给了王猛。

而王猛要的,也就是这个。

上到前线后,王猛马上找来了他早已买通的慕容垂的下属——金熙,让他带着这把金刀去见慕容令。

为什么要“马上”?


因为只要再拖上一段时间,慕容垂的信就会送到慕容令手上了,上面一定会详述两个人把酒言欢的场景,以及慕容垂把金刀送给王猛的事情。

那样的话,王猛的计谋就完全落了空。他打的本来就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仗,因此一定要快。

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

金熙带着金刀找到了慕容令,并且向他“转述”了一番慕容垂的话:

“ 我们父子到这里,是为了逃避杀害。如今王猛忌惮、记恨你我父子,而秦王虽然外表亲厚,但实在不知道他的内心想法。如此,你我在这里还是凶多吉少。我国已经对你我出奔的事有所悔悟,我如今已经回国,特派人来跟你说,你也马上归国,否则后果难测。”

慕容令拿着这把金刀,踌躇难决。最终,他还是决定相信金熙,于是选择了在阵前出走,奔入前燕一方。

没过多久,留在长安的慕容垂便收到了消息:慕容令在随军出征后不久,投敌归燕。

至此,慕容垂终于明白了王猛的算计,但一切已经于事无补,王猛用一把刀就把他给套了进去。而随着慕容令一走,不论他慕容垂如何舌灿莲花,都没有办法再向苻坚解释了。

无奈之下,慕容垂也只能步慕容令的后尘,在被前秦发现之前,即刻出走。



但慕容垂并未成功,才出长安不久,他便被截了下来。

慕容令能够成功出逃,慕容垂却被精准拦截,这背后其实也颇有玄机:只有慕容令走了,慕容垂才会动出走的念头。而对慕容垂,王猛又是必欲处之而后快的。

慕容令的出走,是为了固定证据;慕容垂被拦下来,则是为了彻底杀之。

至此,王猛的整个局终于拼凑完整:慕容令阵前投敌,慕容垂阴谋叛逃被抓,证据确凿。凭借这些证据,足以制慕容垂于死地。

但王猛没有想到的是,苻坚竟然还是饶过了慕容垂。

苻坚跟慕容垂说,你因为家国失和才投奔于我。令郎贤德而不忘本,依然回到故国,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并没有怪罪。不过燕之将亡,也不是令郎回去就能改变的,只怕这一去是羊入虎口。况且,父子兄弟,罪不连坐,你又何必更因为惧怕而如此狼狈呢?

慕容垂感激涕零。

苻坚当然知道这一切是王猛的计谋,但他还是选择宽恕了慕容垂,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王猛终于只能作罢。

但王猛依旧不想让慕容垂再接触军事。此后,慕容垂被王猛按在京兆尹(长安市长)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3年,直到淝水之战爆发。


什么样的计策,能算得上是一条妙计?

很多人觉得,可能会是那种“我想得到,你却想不到,不小心就被我算进去了”的计策。也就是说,我挖个坑,让你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

看惯《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种套路应该尤其不陌生。诸葛亮的各种“神机妙算”,其实都是这种套路: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设计。

比如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是料定了曹操不敢出营;庞统献连环,又是料定了曹操不会发现其中的陷阱。

但这里面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万一曹操脑子一时抽风,觉得庞统长得丑,死活都不听他的劝,就是不把船连起来,怎么办?

别忘了,船被连起来可是之后放火的关键前提。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后续所有的辛苦谋划便都是白费。

所以才会说,这是小说家言。种种精彩曲折,不过是为了人物和剧情设计的套路,并非真正的“妙计”。

但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这样的,高手的“设计”逻辑是:我挤你一步,你就不得不往后退一步。但不管你朝哪个方向退,最后都会掉进我挖的坑里。

你不管怎么选,

我都有后招在等着你,

你最后总是个死。

王猛带慕容令出征,明摆着就是要对慕容垂施以陷害。慕容垂想到了这第一层,他的对策也足以化解王猛的第一轮攻势。

却他却没想到第二层。王猛主动登门拜访,他慕容垂不能不接待;王猛跟他要东西,他也不能不给,而且还必须得给珍藏之物;可当时谁又能想到,他拿了刀是要去骗人的呢。

或许有人会不死心:如果慕容垂就不给呢?或者,他派人给慕容令传个消息:儿子,隔壁老王拿了你老子的一把刀,你要小心了!是不是这样慕容令就不会上当了?

也不是。因为王猛此时已经收买了金熙,就算是让金熙偷一件东西来,也不算什么难事。

所以,在王猛的计策里,慕容垂不管是否意识到了有陷害的可能,都不可能改变自己被陷害的结局。

《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并不是一套成型的剑法,而是一种教人看敌人招数里的破绽的方法。

令狐冲只要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轻易发现对手的破绽;而只要朝着破绽攻去,对手就一定会被逼应招;然后,又会露出其他的破绽。

如此往复,敌人就只能战败求饶。

其核心,就在于攻敌之所必救。


王猛也是这么挖坑的。

他先命慕容令随军出征,慕容垂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然后骗到金刀,又有了第二个破绽;最后再放走慕容令,第三个破绽也就成熟了。

剩下的事,不过是瓮中捉鳖。



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


源自2019 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