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荊州打破了恢復漢室戰略構想,伐吳大敗使蜀國力衰弱而亡,責任在劉備還是關羽?為什麼?

應對現實者


題主的問題是:失荊州打破了恢復漢室戰略構想,伐吳大敗使蜀國力衰弱而亡,責任在劉備還是關羽?為什麼?

失荊州,伐吳失敗,恢復漢室計劃破滅,怪劉備還是關羽?

早在諸葛亮和劉備第1次見面的時候,洞悉天下局勢的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認為未來將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他們分別是佔有四川地區的劉備、江東地區的孫權和獨據中原的曹操。

天下三分,但沒人得到的地盤不一樣,曹操獨佔其二,所以,劉備一定要和孫權聯合起來才能夠擁有和曹操對抗的能力。

然後,劉備要靜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他應該迅速率領主力大軍北上奪取關中地區,同時還要派出一支軍隊從荊州北伐,威脅曹操所在的許昌。

如果進展順利,就能夠成功擊敗曹操佔領中原了。

然後,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簡單嘍。

江東地區的孫權根本就沒有能力對抗已經統一了天下絕大部分的劉備,他只有兩個選擇,或者舉國投降或者在抵抗中被消滅。

於是,劉備成功恢復漢室,建立大漢第三王朝!

完成以上構想的第1步就得奪取四川。

所以,赤壁之戰之後,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他率主力部隊向四川進攻,得到四川后,劉備讓諸葛亮鎮守成都,自己親率大軍和曹操爭奪漢中地區。在漢中之戰中,曹操大敗而歸,只好撤回許昌休整。於是,劉備有了進攻關中地區的前進基地,只等著時機成熟在這裡北伐了。

劉備的漢中爭奪戰結束不久,關羽從荊州地區開始北上攻打曹軍。

曹操在漢中之戰失敗,正處於低迷期,在關羽的打擊下就有點招架不住了。而北方的豪強們聽說關羽率軍北伐,也紛紛響應,一時間整個中原地區都岌岌可危。所以,曹操立即聯絡江東的孫權,希望他能夠趁關羽主力部隊與曹軍作戰的時候奪取荊州,讓關羽失去後方基地,以此來遏制關羽軍隊的攻擊!

孫權聞風而動,不僅奪取了荊州,還在麥城抓住了關羽,把他送給曹操做禮物。

失去了荊州和關羽,劉備如同自斷一臂,當初和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戰略計劃宣告失敗了。

大意失荊州,最大的責任人就應該是劉備,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自從劉備奪取四川之後他一直想要回來。而且,雖然孫權和劉備之間是盟友關係,但是這種聯盟並不牢固,天下三分,劉備集團對曹操的勝利越大,對孫權的威脅也越大,難免會產生兔死狐悲之感,孫權趁關羽率領主力軍隊北伐和曹軍作戰,趁機偷襲荊州並不讓人意外!

而如果劉備不派人去荊州,這裡在關羽北伐之後就沒有一個可以震懾孫權的將軍了。

這和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形勢完全不同,劉備之所以在漢中之戰中能夠打勝,是因為首先他軍中有黃忠、張飛等猛將,大後方雖然還不穩定,但是諸葛亮坐鎮成都,憑藉他的能力完全能夠彈壓各地不服,劉備沒有後顧之憂。

所以,關羽北伐的同時,荊州地區至少得有實力相當的人物鎮守。劉備此時應該在至少派黃忠,張飛或者諸葛亮其中的一人前往荊州地區,並且至少要率領一兩萬精銳部隊充實已經空虛的荊州城!

可惜的是劉備太大意了,接連的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並沒有意識到來自江東地區的威脅,所以丟失荊州的主要責任人是劉備!

丟掉荊州之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執意東征,又是一步錯棋。

荊州的丟失,讓劉備集團統治的領土大幅度縮水,而劉備此時所佔據的四川地區統治基礎還不牢固,早在劉備漢中之戰的時候,成都地區就一日數十驚,如果不是因為有諸葛亮在,劉備根本就不能和曹操在漢中地區安心作戰。

所以,無論關羽和劉備的感情有多深,此時劉備都應該以大局為重,一方面穩定四川地區,另一方面和好東吳,認清既定事實,從長計議!

可惜,劉備不聽勸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使蜀漢元氣大傷,給諸葛亮丟下了一個爛攤子。

此時,諸葛亮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已經沒有能力幫助劉禪一統天下了!

所以,失荊州,伐吳失敗,恢復漢室計劃破滅,主要的責任人是劉備!


歷史風暴


三國鼎立是種平衡。

三角形的穩定性,誰也不要試圖打破這個規律,誰若先衝動,誰就會敗。

吳孫權欲要聯合關羽,親上加親。以孫權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

然而,驕傲的關羽口出狂言:虎女安得嫁犬子。

俗話說:禍從口出,一句話激怒了孫權。把寡人視為狗,好你個紅臉賊,你等著。

這句話點燃了孫劉破盟的導火索。

這句話使孫權懷恨在心,才有了關羽攻取襄樊時,東吳偷襲荊州成功。造成進不能下樊城,退無可退之路尷尬境地,最後關羽敗走麥城被殺。

起因只是一個“狗”字,只是一句不該亂說的話而已。

這個穩定的三角支撐,由關羽打破,至使關兵敗被殺,又激起了劉備大規模對吳作戰的報仇行動。

這樣孫劉聯盟徹底破裂,二虎相爭,劉備輕敵,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這樣使蜀國剛剛發展壯大的國力陷入空虛窘迫的狀態。

致使蜀國國力下降的責任應由關羽來承擔,而那個”狗”字又起了決定性作用。

而說出狗字的是關羽的嘴。

而傲慢的個性驅動了關羽的嘴。

所以一個成功人士必須是技能超群且應有顆謙遜的心。

雖然劉備伐吳大敗也應承擔責任,但起因是關羽禍從口出的那張嘴。

所以關羽應負責任。

你們說呢

關注水壺。細品三國,誰是誰非,自有公道。


火煮水壺84501


三國時期劉備漢中一戰成就了自己王圖霸業,但是蜀漢地勢相比之下,不論是曹操還是東吳,都比當時的劉備國力上強很多。

理論上這個時候蜀漢最應該做的事就是修生養息,可是關羽在荊州的一時大意,直接破壞了蜀漢的戰略構想,從而引發夷陵的一場大戰,不幸的是劉備直接輸了個底朝天,從此整個蜀漢開始走向衰弱,那麼讓蜀漢衰弱的主要責任是劉備還是關羽呢?

這件事看似主要責任在關羽,尤其是當時的孫權都已經向關羽伸出了橄欖枝,卻被關羽果斷拒絕,於是才發生了所謂的背後偷襲。

可當時的關羽就算不拒絕孫權的好意,難道東吳就不會偷襲了嗎?

要知道整個三國其實就是鬥地主,誰敢伸手拿桌面上的底牌,誰就是被針對的地主。

劉備漢中一戰贏得相當僥倖,相當於直接以最弱的手牌,拿到了桌面上的底牌,此時最好的發展方式就是低調再低調。

可以說孫權會挑釁關羽實在是太正常了,劉備直接拿到了最好的手牌,已經惹了眾怒,此時的東吳已經跟曹魏暗中結盟。

說白了就是兩家已經達成了協議,這一把就是合起夥來一起打劉備這個地方,誰讓他用最弱的手牌拿到了最強的底牌呢。

鬥地主我們都知道,就是兩家打一家,曹魏集團直接化身為誘餌,在正面各種的勾引關羽上鉤。

卻被關羽直接捉到了破綻,直接來了個水淹七軍,把曹魏的誘餌一口吞到了嘴裡,當時的曹魏直接傻掉了。

原本曹操的想法是自己跟東吳一起合起夥來弄劉備,誰會想自己的手下如此不爭氣,直接讓人給打殘了。

當然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次的引誘計劃相當的到位,畢竟大軍都損失了這麼多,關羽再不上鉤就沒天理了。

然後就在關羽正面剛曹魏的時候,東吳的偷襲部隊上場了,只能說兩家打一家實在是太爽了,直接就將關羽打到懷疑人生。

於是這一把鬥地主就算是結束了,誰想到劉備不幹了,因為東吳的偷襲直接讓劉備輸了一把大的,現在已經急紅眼的劉備怎麼可能放手。

然後就是另一場鬥地主開始了,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底,而合作方曹魏只是輕輕的意思一下而已,等劉備再次輸光,然後曹魏才想著一把定輸贏。

可以說此次的鬥地主比賽,不論是曹魏還是東吳都多多少少的出了點血,而劉備可以說損失是最大的一個,身上所有的歡樂豆幾乎都輸光了。

也就是說失荊州還有伐吳大敗,都是劉備一手造成的,就是因為自己當時在漢中的風頭太過了,然後也不知道低調,於是才引起了另外兩家一起聯合鬥地主,如果不是諸葛亮在最後幫劉備兜底,也許整個蜀漢可能在這一次的比賽當中直接就退場了。


虎頭山小妖


勢力之王

三國之勢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是整個天下三方勢力態勢!俗話說天下大勢分分合合,時間長短而已,領域大小而已!三國時代就屬於由合變分,一個紛爭時代演繹過程,魏蜀吳作為當時天下大勢中三方主角勢力,之間必定是你來我往,我打你抗的不停戰鬥角逐。

《三國演義》之初,奸臣盜國,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整個國度也進入一片混亂,各方梟雄個個登場,只要有一片勢力一股雄心都脫不開身!曹操梟雄也,速度極快的壯大,掃平很多勢力,眼看天下要輕而易舉的歸一手!卻沒想到弱小的劉備和東吳佔住地利和人和,在赤壁大敗曹操!讓他載一個大跟頭,只能養精蓄銳意圖在侵!劉備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用賢臣良將打得一片天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一時誰也無法輕易大敗誰!魏雖然強一點,卻是雙拳難敵兩勢之和!

東吳偏安一隅,蜀國勵精圖治,魏國養精蓄銳!漢中一戰,魏國大敗而回,無法再有力量一下吞併別方,再加上內部混亂,只能先守穩固!進入全面僵持之戰!

蜀國之勢

蜀國奪得天府富地,國力地盤蒸蒸日上,讓曹操頭痛不一已,兩勢相連本就難破,蜀國又日益強大!於是魏國不得不先下手破解蜀吳聯盟!吳國這時由第二跌到第三,本想太平安一方!沒想到蜀國日益壯大,他也害怕被兩方老虎吞之,為了平衡三方勢力,暗通魏國!

蜀國強大了,也不在重視蜀吳聯盟!這樣發生了荊州之戰!本是勝利在望,卻因為忽視了蜀吳聯盟!被人家合作打的一敗途地!失去荊州重地,失去一員大將,失去一方依賴!

為兄弟報仇也好,為了借勢搶佔地盤也好。因為自己的快速強大,有點膽大妄為,集合強大兵力進攻東吳,沒想到被東吳火燒連營,損失超重,劉備壯志凌雲,卻沒能完成心願!

大勢已去

多年積蓄養育的力量,被荊州之敗,關羽走了麥城丟掉性命的同時,也損失了一部力量!火燒連營之敗,幾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折損大半實力!可以說千算萬算,狂妄失算!要不是諸葛亮力挽狂瀾,鞠躬盡瘁,全盤彌補,蜀國完蛋的會更快!

關羽輸在狂妄自大,沒有小心提防!沒有看清天下形勢變化造成東吳改變初衷!

劉備唯一一次不聽諸葛亮良言!兄弟情義也好,自視羽翼豐滿,歲數不等人也好,想趕緊造成心願,成就大業!急於求成,勢如破竹的攻勢,讓他輕慢了敵方的底蘊!折戟戰場!這兩個人呀!都犯了大錯誤,那就是狂妄自大必載跟頭!大好的形勢急轉如下,也造成了後繼無力!大家覺得呢?


說客先生dys123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早早的提出了設想“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因此,荊州是未來蜀漢的至關重要的一塊,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因為曹魏和東吳的夾擊,關羽戰敗,使得失去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同時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引發後來徵吳大敗,致使蜀漢國力衰弱,最後第一個滅亡。

荊州丟失的責任歸屬

而歸根結底,我認為就是因為早期的荊州統治權的失去,而主要責任在於關羽。我為什麼會把這個責任丟給關羽,而不說劉備用人不當或者中途不救呢?

第一,關羽是當時唯一一個有足夠地位可以守衛荊州的人。

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前去益州,留下關、張、趙、諸葛等人防守荊州,建安十八年,諸葛亮、張飛、趙雲領著軍隊進入益州,想要一錘定音,單獨留下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人選。

要滿足鎮守荊州的將領的條件有幾點:

  1. 資歷足夠;
  2. 值得信任;
  3. 軍事能力出色。

滿足上述幾點的就只有關、張二人。趙雲一直沒有單獨領軍的機會,所以不可能會將趙雲留在荊州,關羽從跟著劉備以來,基本都是作為一個別部獨自領軍作戰的。而張飛有過丟失徐州的先例。因此,關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所以說,以劉備的眼光和用人風格來說,使用關羽作為荊州守將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第二,孫權在戰前主動聯繫過關羽,想要聯姻穩固聯盟,但遭拒絕。

在曹魏的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就算孫權不滿劉備出爾反爾,他還是先主動結好關羽,但是遭到關羽的拒絕。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知道諸葛亮在走前叮囑過關羽“北抗曹魏,東和東吳”,而正史中沒有提到,我們姑且不管諸葛亮到底有沒有說這件事。但是關羽拒絕的聯姻這是事實,孫權因為這件事發怒也是事實。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三國志·吳主傳》: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上述引用中,可以知道孫權發兵的三個原因:

  1. 憤怒關羽看輕自己;

  2. 當時關羽水淹七軍,忌憚關羽的強大;

  3. 對荊州的渴望。

因此,孫權會發兵,主要原因都是來自關羽。

第三,關羽不僅中呂蒙的示弱之計,又被徐晃正面擊敗。

最開始關羽前去攻打曹仁的時候,對江東是有著足夠的防備的。但是當聽聞時任江東大都督的呂蒙病危後,由不曾聽聞的白面書生陸遜替代的時候,關羽就放鬆了對江東的戒嚴。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因為關羽中了呂蒙的示弱之計,使得荊州後方空虛,這為後來呂蒙成功襲取荊州奠定基礎。而曹操主要還是希望坐山觀虎鬥,他還讓曹仁將江東要襲取荊州的消息告知了關羽,但是關羽猶豫不決,失去了最好的退兵防守荊州的時機。

《三國志·吳主傳》: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

接著,在正面戰場上,徐晃率軍趕到,戰勝了關羽,這一戰讓曹操由衷感嘆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因此,關羽從威震華夏的制高點跌落至兵敗身死,先中了呂蒙的示弱之計,後又猶豫不決失去戰機,最後又敗北。而關羽只要沒有出現三者全中的情況都可以守住荊州,再不濟也不會身死。因此這是關羽自己的失敗。

第四,關羽用人不當。

荊州後方雖然空虛,但是在面對江東軍隊的進攻的時候,還是有著堅城可以防守,就算有中呂蒙的白衣渡江之計,但是隻要後方守將及時應對,完全可以將呂蒙在趕出去。但是關羽將後方交給了出征前剛懲罰過的糜芳和傅士仁,這兩個人原本就對關羽平時看不起人而不滿,經過呂蒙的言語引誘,輕而易舉的反叛了。

第五,劉備沒法救援關羽。

劉備集團在建安二十四年對曹魏開闢了兩個戰場,一個是漢中戰場,一個是荊州戰場,而兩個戰場對曹魏方面的軍隊,都是劉備集團佔據優勢。而當劉備佔據漢中後,益州部分的軍隊需要進入修養的階段,只能派遣少部分軍隊進行軍事活動,這裡就是包括劉封和孟達奪取上庸郡。

《三國演義》中,關羽向上庸求救,但是孟達和劉封沒有救援。其實正常來說,根本是無法救援。首先當時上庸剛剛佔據,根本不穩,沒有軍隊在,上庸可能立馬又會失去;第二點時間上來不及。

而在成都的劉備就更不可能有時間救援千里之外的關羽了。

總結

因此,我在這裡說明了為什麼失荊州的責任不在劉備,而在關羽的原因。我只能認為,劉備可能唯一犯的錯誤就是不該開闢兩處戰場,也就是說太過急功近利了,如果緩緩圖之,在成為漢中王后,給關羽的敕封的同時,嚴令關羽防守荊州的話,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情況。


秋心談歷史


在筆者而言,關羽的責任更大!

因為劉備漢中之戰,勝得極為僥倖,是依靠地利優勢,才抵擋住曹操的進攻,卻又要面對益州士族與荊州派系的衝突,所以劉備的本意是息事寧人,待益州局勢平穩,天下驟變之時再有所行動!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其可調用兵力過少,只能從荊州不停的徵調,可想而知必然向劉備求援,可惜劉備不能增兵!

首先,漢中與益州局勢不穩,貿然將精銳抽調,若是本土豪強聯合,將使劉備集團腹背受敵!
其次,孫劉關係的微妙性,雖是同盟,但孫吳始終惦記荊州幾乎動武,若劉備遣軍支援,會觸動敏感的神經!

最後,曹魏綜合實力強大,根本不是一場戰役能夠推翻,與其無端樹立強敵,劉備更願意將戰事控制在有限的區域!

出於各種考慮劉備並沒有救援關羽,而關羽的傲慢與倔強,卻堅持孤軍奮戰,致使荊州丟失,關羽部眾潰散!

所以,可想而知,若關羽見好就收,蜀漢不僅能夠穩固荊州防禦,同時在未來策應劉備主力的軍事行動!

因此,蜀漢集團的衰敗,完全可以歸責於關羽在勝利後,未能及時鞏固勝利果實,也未防範荊州內部的團結與東吳的野心!


多臻貴


人活一世,但凡創業折騰的,冥冥中大多經歷不少起伏無常,福禍相依。正所謂事有月盈則虧,也有否極泰來。

曹操滅呂布、敗袁紹,下荊州飲馬長江,人生中最顛峰之時,卻全軍染疾,謀策有誤,為孫吳聯手擊敗,高峰乍遇低潮。說其盈極則虧不為過。之前,諸好事接連太順了,險敗袁紹、荊州主亡。突遇赤壁一坎兒,不能不說天道起伏有常、水滿則溢之理。

劉備半生飄泊,風雨欺身,幾無居地。但矢志不渝,終執著向前。否極泰來,得諸葛,佔荊州。川中劉璋又送`肉'來邀去助幫,對敵張魯。事業運道指數連番上升,直至拿下益州,奪得漢中。也是到了一個高階之上。此時,若能內先理川政,強基固本,外囑關羽穩守荊州,將順風之勢暫緩一緩,方為正道。然世人每在得意之時,疏於頭腦。縱豪雄亦不例外。

關羽自負武功,外不結孫權,內不置細措。出兵擊魏。原本騷擾之舉,應援益州,卻未想始擊風順,淹于禁七軍,困曹仁殘城,諸方震動,心志大提。孫權豈可願角力者於側榻獨秀,且荊州後背大露,此時不擊何時擊也。況若日後劉備一方坐大,與曹操相耗不定,必反欺孫吳。


曹孫聯手,倆王鬥一將,關羽豈能不敗。天道有劉備覆前日曹操盈極轉虧之轍。

關羽身亡,劉備氣心、霸心交織,再逆當初諸葛亮隆中對 聯吳大策,不納良臣諫言,興兵伐吳,遭夷陵敗績,致使本已下滑的運道,又染重霜。

明人羅貫中演義三國,重墨傾斜於蜀漢。令讀眾每為高峰下的蜀漢失荊州、敗夷陵,扼腕嘆息。多析其責,皆為關羽孤傲、大意之故。

要說責任,實則劉備關羽都無也。群雄爭霸,勝敗誰先知?倘若關羽知其出兵,是敗局,打死也會刀槍入庫。況他出兵,也是當時勢也,曹操親援漢中會鬥劉備,關羽接應助援正理也。壞就壞在關羽真是能打之人,開局太順,打的直令曹操心顫,注意的重點不得不引向加盯緊荊襄。曹操再心顫,以國之力,再加用上 上心之力,關羽帥才終不會敵得了曹操王才。



其實世事難說是非,關羽擊魏是順勢而上。本來荊州之地,處於曹孫領地之中位,尤其孫權欲得此地,旦夕牽掛。當勢是,就算關羽不先手興兵,荊州日後也必為曹、孫覷覦,早晚起兵鋒以搶。古之爭霸,搶地奪城,費心用腦,誰家閒過。荊州未早起狼煙,蓋關羽盛名,曹孫一時沒有妄動。蜀漢重將級唯有關羽,演義勿多信,認為蜀有別將超關羽,謬也。換做他將,荊州烽火必將早燃起了。

有些事其實過腦,找尋事物邏輯,通過書的背後,就應清晰一二。曹操扶漢帝、平匈奴、逐亂雄、定北方,且北方華夏,自古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豈是關羽,霸中一帥、荊州一力而能剿之。然,軍事勝敗之果,未拼之前,孰也未知。所以,圖王霸業,奮力向前,馬革裹屍,雖敗,亦可情理中,無誰有擔責之說。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史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將蜀漢滅亡的責任歸咎到關羽、劉備身上就太苛刻了:

1、荊州在三國時期是屬於三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蜀漢失去了荊州,才可能和東吳結成永久的聯盟。只要蜀漢擁有荊州,東吳就不可能和蜀漢結成永久聯盟。

219年關羽因為攻打樊城而丟了荊州;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222年7月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9月曹丕下令三路攻打東吳,其中夏侯尚、張郃、徐晃一路就是圍攻荊州的南郡。

《曹仁傳》記錄曹仁收復了襄陽: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

《張郃傳》記錄張郃圍攻江陵的情形:

“召郃與真並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郃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

《曹真傳》:

“與夏侯尚等徵孫權,擊牛渚屯,破之。”

《夏侯尚》傳:

“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城未拔,會大疫,詔敕尚引諸軍還。”

《資治通鑑 卷70》:

“及曹真等圍江陵,破孫盛,吳王遣諸葛瑾等將兵往解圍,夏侯尚擊卻之。江陵中外斷絕,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魏兩屯。魏兵圍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且盡,懼不濟,謀為內應,然覺而殺之。時江水淺狹,夏侯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臣私戚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奈何乘危,不以為懼!惟陛下察之。"帝即詔尚等促出,吳人兩頭並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洩,僅而獲濟。吳將潘璋已作荻筏,欲以燒浮橋,會尚退而止。後旬日,江水大漲,帝謂董昭曰:"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會天大疫,帝悉召諸軍還。”

此後荊州就是曹魏和東吳的爭奪之地。

2、夷陵之戰蜀漢雖然有所損失,但並沒有到生死關頭

夷陵之戰中劉備兵力是4萬人,陸遜兵力是5萬人。《資治通鑑》:

“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權以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三國志 陸遜傳》也記錄陸遜兵力是5萬人。

史料對夷陵之戰中劉備的損失沒有具體記錄,只有間接而模糊的記錄:

《先主傳》:

“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

《向朗傳》:

“朗兄子寵,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吳主傳》:

“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陸遜傳》:

“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三國志 劉曄傳》中注引《傅子》記錄更誇張:

“權將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合上述史料來看,夷陵之戰中,一部分蜀漢軍得以逃脫,40營中向寵一營完備,也說明其他逃兵也不少——因為蜀漢軍擅長山地作戰,東吳軍也不敢追得太猛——這也是劉備為什麼放棄水路而從步道而走的原因:揚長避短。

因此,可以估算,劉備40營裡有5、6營可以逃出。劉備軍4萬,40營,每營1000人左右,因此還有5000-6000人逃回。

其餘3.4、3.5萬人,除去黃權在江北投降曹魏的兵力約算1萬人,被東吳戰死或俘虜的也就是2.4、2.5萬人。

沒有那麼誇張的損失5萬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大意失荊州,是關羽一生的重大失敗,斷送了自己和兒子關平的生命,還因此而斷送周倉等一批部將及荊州兵的生命。關羽應負主要責任,鎮守荊州是關羽的職責所在。

關羽失荊州,還引起蜀漢的一連串反應。關羽被孫權所殺,劉備稱帝后,不聽從諸葛亮的勸諫,執意伐吳,卻引出張飛被部將所殺,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五虎將之一黃忠中箭身亡,劉備敗退白帝城,並駕崩。

可以這樣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蜀漢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節點,關羽的這次失敗、被殺,是關羽的性格所致,怨不得別人,包括劉封、孟達不發救兵,傅士仁等投吳,關羽自己也有責任,因他沒有與其他將領處理好關係。

當然關羽對於蜀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與劉備、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全始全終,堪稱忠義,令後人景仰。





廈門老新


關羽,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在建安二十四年打響襄樊之戰,一系列的戰爭舉動,使得關羽威震華夏。但是,隨著魏吳兩國的聯盟後,孤軍深入的關羽被前後夾擊,不得不敗走麥城。劉備,蜀漢的建立者和開拓者。在關羽被斬殺的消息傳回成都後,大怒,誓要伐吳。但是,在夷陵之戰中,孤軍深入的劉備被陸遜抓住了戰機,火燒七百連營。

可以說,荊州的損失是蜀漢走下坡路的開始,而夷陵之戰的失敗,卻是把蜀漢真正衰落的轉折點。

個人認為,失去荊州,責任在於關羽;而伐吳後夷陵之戰的失敗,責任則是在劉備。

<strong>

蜀漢的戰略部署由荊州轉向益州

荊州的地勢,總體上來說是平原地帶,四通八達。在戰爭時期,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地勢上的優勢外,荊州還是東漢末年主要的經濟繁榮地帶。

因為荊州地處中原的緣故,再加上當時的荊州牧是守城之主的劉表。劉表沒有過多的野心,他雖然頂著漢室宗親的頭銜,但是他對於戰爭,更注重安安穩穩的發展民生,。因此,在這種懷柔政策,以及無對外作戰的心思之下,荊州的經濟在戰亂時期並沒有遭受到過多的破壞。所以,完整的經濟體系發展,也是各大諸侯加大對荊州關注的原因之一。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荊州是其戰略計劃中最為主要的一環。而且也明確的指出了,如果要北伐,主要的就是荊益二州共同並進。另外,諸葛亮還特意指出了荊州的意義還要比益州的大。

<strong>

而且蜀漢的另一位謀士法正,也曾經向劉備提出了漢中策。所謂的漢中策,就是隆中對的進化版。在法正的漢中策中,上策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而中策就是諸葛亮日後展開的北伐的路線。

其實,在蜀漢前期,劉備和諸葛亮等人,還是遵守上策的計劃,以荊州為大本營,試圖以荊州為出入中原的重要戰略口的。但是,自從荊南的蜀漢地域被妥協規劃給孫權後,上策的計劃逐漸轉移到中策了。也就是,從荊州的戰略部署轉移到以益州為主要的戰略部署。

而這樣的轉移,最壞的特點就是蜀漢對荊州的影響力在消逝,而得到荊南的孫權,完全可以鞏固這個前方“炮口”,在關鍵時刻,反咬蜀漢的“後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在入川的時候,給關羽的命令就是謹守荊州,與東吳打好關係。

但很可惜,關羽抓住戰機去攻打樊襄,雖然這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關羽在打著打著就忘乎所以了,完全忘記了後方還有個不穩定的江東因素。

關羽的“北伐”沒有徵求劉備的命令

關羽,雖然是劉備的義弟,而且也得到劉備的倚重。可以說,關羽在蜀漢集團是很有影響力的。但是,這些都避免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關羽是劉備的臣子。

關羽能夠被劉備任命為荊州的鎮守大將,獨擋一面,可謂是皇恩浩重。雖然,關羽能夠抓住了東吳攻打曹魏時的戰機,並於襄樊之戰的前期佔據了優勢。但是,臣子必然有臣子的樣子,儘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向劉備徵求意見還是要有的。

可是,從關羽的“北伐”來看,關羽並沒有得到劉備同意出征的命令就提兵北上了。如果襄樊之戰徹底勝利了還好說,可最後的結局卻是失敗的。而失敗的嚴重後果,就是讓蜀漢在荊州的勢力損失殆盡,荊南也落到了東吳的手中。有了荊南在手,東吳不僅能更好的守好自己的邊境,更能夠進一步的進出中原,侵犯蜀漢。

所以,失去荊州的主要責任在於關羽。

夷陵之戰的失敗,在於劉備

關羽被殺的消息傳回了成都,一度讓劉備很是憤怒。而後,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阻,夥同張飛伐吳。

在劉備的伐吳之初,他已經做好了妥善的安排。不僅讓諸葛亮輔助太子監國,還對馬超和趙雲等人做了人事調動,以至讓他們更好的保護好蜀漢的同時,又能夠對自己進行戰略支援。同時,他還準備水陸方向齊進。但可惜的是,水路方面的張飛在閬中被部下所殺。所以,在倉促之下,劉備只好在旱路上挺進。

劉備之所以伐吳,除開了為關羽報仇,維護自己長期建立起來的“人設”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面子。

畢竟,吳蜀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聯盟了。雖然,在中間的時候,因為一些利益問題而造成了雙方的不愉快。但是,在劉備的角度看來,他是按照打下益州,再歸還荊州的約定來的。可是,益州還未完全打下,東吳方面就單方面毀約了。不僅毀約,還把蜀漢集團的頂級人物關羽給斬殺了。在劉備看來,孫權的這種行為是在對他劉備的一種挑釁。

所以,為了自己的面子,也為了讓蜀漢不蒙羞,劉備只好掀起伐吳。這本來是可以的,但是,劉備在陸遜的驕兵之計和以退為進之下,單方面的深入吳境,延長了後勤的輸出路線。而且,劉備還在山林之地紮營。這種輕浮的舉動,被陸遜一下子抓住了戰機,而後火燒七百連營。

總而言之,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劉備伐吳之戰的導火索。如果關羽沒有“北伐”,或者能及時的收縮兵線,穩紮穩打的話,也不太可能使得荊州被東吳打的損失殆盡。另外,如果劉備能夠更謹慎一點,更隱忍一點的話,有可能會抓住更好的時機。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