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杀是对还是错,该杀吗?

生先I驴


相传,方孝孺家被杀十族计874人

靖难胜利,朱棣登基在望,于是派人请方孝孺上殿起草登基诏书,那时候方孝孺代表天下读书人,如果方孝孺能起草诏书,那天下读书人也就归了心

不过方孝孺死脑筋,无论谁去劝说,他都不肯起草那份诏书,而且还会痛骂。后来朱棣亲自劝说加威胁:你不写,诛你九族。方孝孺蔑视朱棣一眼,写下四个大字:燕王篡位!并且说到,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就这四个字

朱棣是什么人?那是开东厂的大角。看着方孝孺油盐不进,也火了,派人抓了方孝孺十族873人押进刑场,在方孝孺面前一字排开,用意很明显:你不写,那就杀!看着全族老幼跪在身边,方孝孺仍然无动于衷。那没啥好说的了,斩吧!

监斩官每杀一个,就问方孝孺一句,是否回心转意?当最后一个杀绝,方孝孺仍然无动于衷,最后监斩官一声令下,方孝孺惨遭腰斩!被腰斩的方孝孺一时半会也断不了气,便用手肘拄着身子,在地面上连写十二个“篡”……

其实,这个事情由清初学者谷应泰所撰《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记载,真实性到底如何,我们虽无从分辨,不过按照史料记载,方孝孺自己家确实死绝了,但被砍头的只有方孝孺一人,家中妻儿是自尽,方孝孺一案波及的所谓十族,大部分属于流放,到朱棣儿子朱高炽登基后,这部分人后人也都被被赦免……

别说诛十族了,就是方孝孺兄弟那一房也仅杀了家主,儿子也没杀,压根就没有诛十族这回事!

至于方孝孺被杀是对是错,这个没有必要问,那时候大势在朱棣,不听皇命,必然必杀,皇权即真理。如果问方孝孺是否后悔牵连十族遭诛,这个方孝孺也做不了主,因为他没干过这事啊。事情具体得问《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都是他编的,自然得问他……

在谷心中,方孝孺是不后悔的,谷应泰塑造方孝孺这事,不过是表达自身观点:涉及道统之争,灭十足又何妨?


灵石蕴珠宝


靖难之初,当朱棣发兵南下时,他的第一高参姚广孝提出了一个请求:“

如果夺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杀方教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三年后,方孝孺面对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为朱棣写诏书,最终被杀,连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诛。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祸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没有退缩,他的家人也表现了相当大的英勇气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临刑时口占一绝,其中有两句是“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他的两个女儿被追捕时,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宁海人,著名学者,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

他出生在一个中级官僚家庭,父亲方克勤是儒学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门下,刻苦读书,宋濂对他寄以厚望,称方孝孺是“孤凤”。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刚上任没几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五年后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而死。

方孝孺对政治充满了失望,回乡隐居,朱元璋两次征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强召方孝孺出仕。


(诛十族)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才学十分敬佩,将他视为自己死后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政治遗产,是建文帝兴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十分信任方孝孺,将他当作政治上的第一顾问,不论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请教。

朱棣起兵夺取了天下之后,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旧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双重身份,显示自己当皇帝在法理上和道义上的正统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个篡位的奸贼,自己不可能与之合作。

朱棣在劝降方孝孺时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辅成王”的典故来为自己辩护,但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

朱档恼羞成怒,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顶了回去。

残忍的朱棣果然将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门生一起列为“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后写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的绝命诗,慷慨就义。

方孝孺该不该杀?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评价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圣贤自任。他“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为有明之学祖”。

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洁的儒家之气。 可是当方孝孺死后,他身上的这种正气,慢慢的在读书人中消失了。

他死后,朱棣对他不断丑化,禁止读方孝孺的著作,将方孝孺打扮成一个祸国的奸臣,都是他和齐泰等人误国,才使建文帝成为昏君,他朱棣这才无奈之下行周公之举。

而世人见取义成仁带来的是十族被灭的惨状,读书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渐渐被扭曲了。

从方孝孺死后,“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读书人放弃了理想,屈服于恐怖的政治势力。


其实一开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过是想利用方孝孺为自己篡位寻找一个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会死,反而高官厚禄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选择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内心,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伟大的,是不该死的。

方孝孺死后,虽然朱棣严禁人民读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读书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为方孝孺平反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几乎贯穿了明朝中前期整个历史时期。

这说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无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杀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当时士林领袖,又是朱元璋亲选的托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学识,推行他的理想的时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个品德高尚的士林领袖和一个篡位的奸臣之间,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

明代大儒刘宗周说过,方孝孺“非孔孟不师,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传统中忠君顺道精神的最好体现。

相比之下,挥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么渺小,那么低贱。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参考资料:《明史》、黄宗羲《明儒学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方孝孺被诛十族纯粹是后世文人杜撰出来的,方孝孺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要被杀的。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了南京城,杀了一大批建文帝时期的臣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三个肱骨辅佐之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朱棣连一半的侍郎都杀,更何况这三个呢。

至于方孝孺的死有各种说法,这就很有意思了,仔细查找这些方孝孺之死的出处,我们就能很清楚这些说法的用意。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方孝孺被捉后,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但不从,反而蔑视朱棣,朱棣大怒,要诛其九族,方孝孺怼了回去:“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怒之下就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第一种说法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本小说,上面不但记录了朱棣与方孝孺的详细对话,而且连方孝孺的哪十族都有详细的记录,这基本是不靠谱的。首先时间来看,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大赦建文罪臣,唯独没有提及方孝孺,更没有说到方孝孺十族被诛的事情,这就很清楚了,被诛十族就是个没根据的说法。

后世文人为彰显明朝士子文人的风骨刻意美化方孝孺,历朝历代都有,明朝更甚。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明史》,同样是说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拒绝,遭到了朱棣的杀害。

这种说法还具有可信度,至少删除十族被诛的情节。《明史》是清朝官方编撰,清朝官方历来对明朝的很多史实都进行了篡改,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方孝孺被诛十族确有其事,清朝史官那还不大书特书,以达到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

连清朝官方都没有采取“被诛十族”的说法,说明这种说法就纯粹是民间野史,传闻杂说。

第三种说法出自《明太宗实录》,朱棣对建文帝的三个辅佐大臣,丝毫没有客气,直接下令处死。杀方孝孺的原因也没有那么多说法,罪其三人怂恿、挑唆建文帝肆意妄为,不但没有对建文帝起到辅佐的作用,反而扰乱朝纲。

这种说法前部分是真实的,朱棣毫不客气杀了三个建文帝的肱骨大臣,后半部份就是明朝史官为朱棣脸上贴金了,窃国大盗总是要粉饰龌蹉的行径。

这个说法应该是相当的靠谱,《明太宗实录》是记录皇帝的实时记录,在时间上几乎是当天发生当天记录,其次作为皇宫内的史官记录皇帝的日常行为,必须保持其真实性,所以,方孝孺的被杀的真相基本就是如此。

那么,方孝孺该不该杀呢?该杀,无论是建文帝还是朱棣都会杀了他。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对建文帝只有忠心,其他都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对建文朝的削藩策略起了极坏的作用,建文帝被颠覆,他们三人要负主要责任。作为肱骨之臣,没有认清朝廷局势和藩王的反弹,一意孤行,执意快速削藩,逼反了朱棣,只此一点,就该杀。

朱棣为什么一定要杀方孝孺呢,就是因为姚广孝评价他的那句话: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在读书人心里是一座丰碑,在士子、文人心里地位很高,如果他不能被朱棣所用,那么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非常的大,文人士族在民间影响和对朝政的影响都是无形的。朱棣杀方孝孺既是对天下文人一种震慑,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强硬的决心。

方孝孺只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读书人,他根本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能力,他的死既是读书人的悲剧,更是一种必然。


沉墨I方之城


探讨历史,我将用最精炼语言回答这个问题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方孝孺必杀无疑,但是株连九族不管从人道还是影响来说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何说杀方孝孺是正确的的呢?

第一,方孝孺虽有大才,但不可用

方孝孺品学兼备,不管是在为官还是做学问都乃人中龙凤,奉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的是忠君爱国,除了仁还有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下犯上乃大逆不道,这就造就了方孝孺的愚忠。以及对朱棣篡位的憎恨,与不屑。朱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方孝孺虽有才,但忠君而非忠国,度量不及魏征。魏征忠国忠民。

第二,建文帝在位期间,凡事请教方孝孺。臣子过分干预朝政这是明朝宗室所不能容忍。

众所周知,明朝专制,皇权加强,国家大事皆乃皇帝做主,建文帝优柔寡断,凡是请教听从方孝孺,方孝孺过度干预国事,此乃大忌。

第三,朱棣起兵,多次求和,方孝孺坚决主战。

方孝孺在朱棣起兵阶段积极辅佐建文帝,而且拒绝朱棣的求和请求,并离间朱棣两儿子争夺世子之位。

第四,方孝孺于朝廷影响较大,如果不杀,恐生变乱。

毕竟朝廷之上还有有支持方孝孺的势力,方孝孺如果不杀,恐其联合,号召天下儒士反抗朱棣。

以上所述说明方孝孺是必杀无疑,但是株连十族确实会给明成祖朱棣留下千古骂名,有点得不偿失。


老刘品读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去定义对错,因为站在各方角度,都能有所理由。

朱棣

在那个年代,朱棣当上皇帝的方式,无论如何,都是不被认可的。


朱棣就是篡位。

所以,朱棣终于坐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刻,最急切需要做的,就是在赢得了战场的胜利之后,巩固朝堂之上的稳定。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一批支持自己的朝臣,排除掉那些和自己唱反调,甚至是反对自己的朝臣。

方孝孺是大儒,如果方孝孺肯支持朱棣,对朱棣的通知而言,是很有帮助的,而如果方孝孺反其道而行之,同样的,对朱棣的威信,是有很大的损害的。

所以,当方孝孺当众反对朱棣的时候,朱棣的做法很简单,我已经是皇帝了,你反对我,你就去死,你要我诛你十族,那我就满足你。

朱棣是拿方孝孺杀鸡儆猴了。

方孝孺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儒生,方孝孺所受的教育就是维护君王的正统。

所以,他眼里的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

让方孝孺侍奉这样的乱贼为君,方孝孺是如何做不出来的。

方孝孺很有儒生的气节,危难面前,威武不能屈。

只是方孝孺你自己有你要坚持的理想,你为什么要把你的族人全拖下水?

这真的值得吗?这真的合理吗?

就因为你一句意气使然的话:诛我十族又怎样?

多少人随着你的这句话,就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可能正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因为你一句话,结束了。

在無月看来,一人做事一人当,方孝孺不怕死是好样的,但别轻易替别人做生死的主意。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朱棣原本没想杀方孝孺,是想争取为自己所用,但最终因方孝孺不肯臣服,最终不得以而杀之。

方孝孺是明初大孺,天下文人士子的代表,其影响力非同小可。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得皇帝宝座,不管他的找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在儒家伦理中,其政权的合法性都先天不足,这一点朱棣心里非常清楚。所以朱棣千方百计要争取方孝孺,争取方孝孺就是争取天下人心,就是要为其执政合法性站台。

方孝孺虽是一介儒生,但骨头极硬,丝毫不给朱棣面子,多次在朝堂之上大骂朱棣,弄的朱棣下不来台。这样的人,争取过来为自己所用,就是正面力量;反之,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其破坏力也极其强大。当时摆在方孝孺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要么为朱棣所用,要么为建文帝殡葬。方孝孺一代大儒,而“忠”“孝”为儒家思想核心,所以他宁死也要捍卫儒家尊严,他坦然选择了死。

但方孝儒被诛杀十族,实为人伦和历史之惨案。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他残忍、暴虐性格的一次证明,是让历史和后人所诟病之处。对于方孝孺来说,为了个人气节,致千万人无辜受害,也有其不可取之处。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评论其对错,那就要看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之上,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问题,不能抛开当时的历史形势和政治需要而简单下结论。但明朝从建国开始,在朱元璋时代,专制之趋势已经显露,到了朱棣时代因其合法性先天不足,杀方孝孺确有禁天下悠悠之口的目的。进一步禁锢思想和言论,明朝的专制已经不可逆转,中国的历史也从此进入了专制和独裁和黑暗时代,直到清朝灭亡,历经了数百年。


和谐湘声


说起方孝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但其实呢,方孝孺所谓的被诛十族,不过是民间野史记载而已。

事实上,关于方孝孺之死,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三种说法:

第一种: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书《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抓住方孝儒后,方孝儒向朱棣叩头祈哀。但朱棣认为他与黄、齐是怂恿建文帝肆意胡为的罪魁,所以还是把他同齐泰、黄子澄一块杀了。(“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

第二种:按照后来满清修定的史书《明史》记载,说是明成祖叫方孝儒起草及位诏书。方孝儒大骂成祖并拒绝起草诏书。于是明成祖杀害了他。(“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除了这两种官方说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说法,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做黄佐的大文人所写的一本杂文小说,叫做《革除遗事》。

按照这本书中的记载,说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诛他九族恐吓威胁他。方孝儒却说,你就是诛我十族又能怎样?于是明成祖遂诛了他十族。

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虽然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但从可信度来说,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显然要远远高于第三种说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不说官方的权威性,就按照正常人的情理和逻辑来推断,第三种说法也是非常不可信的。

首先,朱棣继位的诏书是件何等神圣和意义重大的事情,他却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写,就算最后方孝孺屈服,那这样的继位诏书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而会让自己成为后世人的笑柄。

因为,朱棣这样做,不就相当于告诉天下,人们对他当皇帝根本就不服,只是迫于他的淫威才敢怒不敢言。换句话说,方孝儒根本不想为他起草继位诏书,只是害怕被诛九族才不得已写!

这样一来,朱棣的这个继位诏书,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事实上,朱棣想让人给他起草继位诏书,从哪里找不到一个人,非得用这种手段逼方孝儒写?这不是让自己难堪么?我想朱棣再弱智,也不会弱智到这个地步吧!



其次,按照野史的说法,在明成祖攻打南京之前,姚广孝曾劝他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灭绝。

但其实,以姚广孝这种雄才大略之人,真会把方孝儒当成非常了不起的读书人吗?这可靠性实在太低。

因为,方孝儒辅佐建文帝期间,既没有献出什么让人佩服的奇谋妙策,也没有做出什么力挽狂澜的政治革新,更没有推举除什么杰出的人才,反而建文帝重用他,一年之内帝国内部大乱,四年之后帝国都城被敌人攻破。这期间,他也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积极的事情。

更何况,即便是单论文学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没有留下任何让大家膜拜的文学作品;同时,说起明朝最厉害的文学家们,方孝儒那是连前二十名都挤不进去。这样的一个人,真会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真会因为他的死,天下读书人就绝种?明显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都说方孝孺被诛十族,也就是除了他的亲人,还包括他的门生也被杀,但问题是,方孝孺被杀后,恰恰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廖镛替他收尸,并将他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另外方孝孺被杀后,他的堂弟方孝复、侄子方琬也一直都活得好好的。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诛十族明显就不成立。

事实上,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不过某些御用文人们为神话皇权而已。

因为,方孝儒的故事告诉人们,人们应该永远忠于皇帝。为此就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毫不犹豫;甚至而言就是舍弃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也应该坦然自若、没有半分迟疑!

在这种背景下,方孝儒自然就逐渐被神话,被树立成为皇权时代的忠臣典范!否则,如果没有方孝孺被诛十族这个故事,那朱棣一杀到南京城,天下都传檄而定,文武百官都跪地迎接,甚至就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没有任何表示,那皇权所需要的忠君思想,又体现在何处?

最后,对于方孝孺这个人,如果客观评价,朱棣杀他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建文帝信任他,让他负责治理国家,结果仅仅四年时间,就弄得建文帝国破家亡,多少人因这场战乱而死亡,方孝孺作为罪魁祸首之一,不该杀么?


我是赵帅锅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方孝孺被灭十族这个事件的前后经过。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儒学大家,明朝第二个黄帝建文帝的老师,在建文帝登基之后,把他当做作为自己治理江山总参谋。也正是在他的力建之下,建文帝下令削藩。然后,理论上的政治大家在军事上并没有帮助到建文帝,当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方孝孺也成为了阶下囚。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出于惜才想要劝降方孝孺,然而却遭严词拒绝,并手书 “燕贼篡位”彻底激怒朱棣,朱棣以灭九族相威胁,方孝孺却回之,灭我十族又何妨!于是方孝孺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灭十族故事的主人公。


首先,方孝孺被杀十族,就事论事肯定是不对的,既违背人伦常情,在当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当时虽然朱棣在和朱允炆的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在人心民心上却丝毫占不到优势,这时候对于朱棣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安抚天下臣民之心。

回顾建文帝时期,自登基以后一改朱元璋时期的苛政暴政,始以仁政治国,这时候,大批的学士文人开始被重用,建文帝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地位很高。其中,方孝孺就是最好的代表。他既是建文帝的授业老师,又是明初文学大家宋濂的得意门生,在明初文人学士心中的地位很高,当战争失败,方孝孺沦为阶下囚,几乎所有人都在看这位新皇帝是怎么样对待这位前朝元勋的。如若方孝孺都能被朱棣劝降成功并为新皇帝效力,那么他们就不用在乎面子,心存担忧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新皇帝像极了他的父亲朱元璋。一言不合,哪怕你是儒学大家,哪怕你威望甚高,一样照杀不误。这一杀,也堵死了全天下读书人进仕的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成祖一朝文人学士入仕的人非常之少,之后,而也可能当时的统治者朱棣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提出编撰《永乐大典》来笼络天下读书人为国效力,这也算是朱棣因此事而做的改变吧。

历史上,包括民间对于方孝孺一事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他的高风亮节,誓死不向权贵低头的铮铮傲骨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小宋拾趣


诛九族已经是古代最高最严重的型罚,包括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但是方孝儒却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了十族的,那多出来的一族便是他的门生和朋友。

这事情哪里有该不该之说,这要看以什么立场又以什么规则去界定。

如果按照广大儒生奉行和推崇的规则来说,当然是不该,别说诛十族了,杀他本人都不该。儒生提倡的尊天子,尊皇权,讲究长幼之序,只有按祖宗之法正统得到皇位的皇帝才值得尊重,朱棣在他们儒生眼里那是判賊,为了所谓的正义,死又何妨?古代文人都是把气节放在第一位的,为了心中的推崇的理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比如屈原也是这样的,为了气节,自己的命,家人的命甚至全族的命都可以舍。这在他们看来是英雄行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最崇拜的人。

但是站在帝王立场上去看,又是合情合理的。哪一个皇帝不是凭本事争皇位,争到皇位那么皇帝就代表王法,既然换皇帝了,那么就改朝换代规则由新皇帝来决定了,今天你方孝儒背逆旨反抗皇帝的统治,又是广大儒生的代表,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如果不惩治,那其它人就会有样学样,必须杀鸡儆猴

一定程度上方孝儒被被诛十族也是有点自找的成份,朱棣问他:“你这么对我,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儒义正词言的说,“就算诛我十族又怎么样?” 于是,朱棣真的诛了他十族,可怜他的门生和朋友,无端因为他任性的一句话都被拉下了水。

我觉得方孝儒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更不该为了个人气节将全族甚至门生朋友生命置于不顾,这种愚忠不值得提倡,命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另外,据《野记》记载:相传方孝儒的父亲曾经在自己祖坟之内烧死数千条蛇,晚上有蛇托梦给方父说必当杀方家全族报仇雪恨,后来方孝儒果然被诛了十族。


历史随笔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方孝孺的被杀,我认为应该从我国的文化来讨论。

朱棣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我个人观点来说,朱棣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因为他过于残暴,而一个残暴的人当帝王,对于百姓来说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我们的历史喜欢讲究帝王的丰功伟绩,朱棣属于武功卓著的帝王,在历史上也就基本上是褒多于贬,但很少说到他的残暴了。


其中对于方孝孺的做法就是他残暴的体现,在历史上诛杀十族的事情也就只有朱棣做过。

当然,明朝好杀戮的事情也不是从朱棣开始,而是从他的老爸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时代著名的胡维庸和蓝玉案件,都牵连到了数万人,杀了数万人,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记录了。至于到了朱棣时期,他较朱元璋来说也毫不逊色,除了诛杀方孝孺十族之外,对其他的朱允炆时代的大臣也非常地残忍,如铁玄也是因为不服从他的统治而被满门抄斩,家里的女性被发配当了军妓。

对于这种杀戮,我认为还是要从文化角度上来分析一下。

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传统的帝王时代对内残忍而对外宽容

从文化上来说,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讲究的是大一统的格局。从地理环境上来说,我国东面为太平洋,北边是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西面是大荒漠,西南是青藏高原,南边是亚热带雨林地区和云贵高原,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产粮区基本就集中在中原一带,对外战争基本不能在农业时代获得收入,所以在文化上就逐渐表现为对外宽容而对内的残忍。

当然,对内残忍也是因为内部资源争夺非常激烈,在都要追求大一统的局势下,你不消灭别人,别人就要消灭你,所以在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中从来都是残酷的过程。

我们把话题回到朱棣的事情上,朱棣对内残忍,除了诛杀方孝孺十族之外,在他的时代还有另一件事情,就是他的朝鲜王妃,在他北征的途中病死,后来传出消息说是被身边的宫女害死的,于是他不听任何解释,直接就凌迟处死了上千名宫女。在行刑的时候,他经常会一边吃饭一边观赏所谓的凌迟,这种画面非常地血腥,而我们今天的人基本也是不能看的,很难想象他会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其内心又是何等地残忍。

也是在朱棣的时代,他出动了郑和的庞大舰队下了南洋。尽管当时的中国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尽管路过的国家都可以轻松地打下来,但是我们对外展示了无比的宽容,没有占领一个国家也没有掠夺一个国家,甚至在郑和舰队有一百多人被当地一个国家的人给杀死之后,那个国王诚心赔罪,也就放过了对方。

当然这是这个话题题外说的,和朱棣的这种残忍也不无关系。

放在方孝孺本人来看

下面说一下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就是方孝孺本人。我个人观点在于,一个人有道德标准是好事,他忠君爱国这本身是好事,但是道德只能自律而不能他律,也就是说,道德这种标准,你可以要求自己,但不能要求别人。

显然方孝孺不经意地说诛杀十族又如何这种话就是典型的他律了。他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在了他的十族身上,自认为是伟大的,实际上也是残忍的。因为别人没必要为了你追求的道德标准而去死。

据说整个行刑的过程中,方孝孺一直无动于衷,直到看到他弟弟被斩杀时,他才哭了。

所以我也非常反感道德绑架这种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不要连累别人,也不要用道德这种所谓的高大上的东西来绑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