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书中有路


黑衣僧人姚广孝曾经拜托朱棣说,陛下攻下南京城,方孝孺必不投降,但请陛下别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姚广孝这个请求有两个意思。一是为天下人保留文脉。二是告诫朱棣,杀方孝孺,会失去读书人的心。但是朱棣毕竟是朱棣,自古千古一帝都是深谋远虑,冷酷无情。杀方孝孺这样的人必然会引起震动,但更会引起害怕!杀方孝孺等于向天下忠于建文帝的人宣布:我朱棣连方孝孺都敢杀,还有谁不能杀,不敢杀!谁还敢不承认我朱棣这个皇帝!所谓敬畏,没有畏,何来敬?这才是朱棣不顾姚广孝请求而杀方孝孺最大的原因。


半释半道半俗人


方孝儒,被朱棣杀了,还株连十族,九族加了一个他的学生们,够狠的。

原因就是方孝儒不听话,不给他写诏书,还指责朱棣篡位。这是杀方孝儒的原因吗?笔者认为不仅仅如此。以朱棣得胸怀,不会因为不听话,骂几句,就把一代大儒杀了。

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战争,得到了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把皇帝朱允炆弄得下落不明。

和方孝儒有相同思想的人太多了,只是敢怒不敢言,心里话“你朱棣太不是东西了!怎么能把皇帝赶下台,自己篡位呢?洪武皇帝那么多儿子,你算那根葱?”

朱棣对人们对他的篡位有看法,心里明镜一样,明白极了,怎么办?

恰好有这么个方孝儒冒出来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动手吧,不流点血,政权怎么稳固。杀鸡儆猴!

于是,方孝儒和他的九族及学生,人头落地。


漫谭文史


朱棣杀子的秘闻

建文三年的七月,山东德州朱棣军营,一场离间计正上演!大堂上怒目圆睁的朱棣,下面站立的是朱高煦的侍从黄俨,面对朱棣严厉的质问,他斩钉截铁的说,留守北京的朱高炽确实反了!心存疑虑又转身问朱高煦,得到答案还是如出一辙。就在脑细胞亿万次计算,如何兵不血刃囚禁朱高炽时。

——明仁宗朱高炽

千钧一发的关头,中军营帐外侍卫,进来通报朱高炽的随从到,一并还有书信一封及朝廷锦衣卫一人!打开未启封的书信,看完后的朱棣,惊呼我差点杀了自己的长子。事情究竟咋回事,请听我娓娓道来。方孝孺有一个门人,叫林嘉猷曾旅居北平,耳闻朱高炽与朱高煦不合。得知朱棣打到了山东德州,朝廷大军是败绩不断。为此他向方孝孺建议,手写一封书信给朱高炽,允诺他只要弃暗投明,剿灭朱棣后封他为燕王!

幸好朱高炽生性文弱,凡事以父为尊,这才使得方孝孺的计策落空!历经大难后的朱棣,心里记住了方孝孺这个老头!

《太祖实录》的秘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多次强行督促,房玄龄篡改《高祖实录》及太子李建成的事迹,像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前,偷偷的下毒给李世民;还有李渊原本是打算封他为太子,但是受到李建成的胁迫后,才将太子位置留给了李建成等等。

——永乐大帝朱棣

《太祖实录》、《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史》

作为同样雄才大略的两人,朱棣在篡改实录方面,处处是学习李世民。可不幸的他遇到了方孝孺。建文元年秉笔直书的方孝孺,被朱允炆擢升为总裁,全权负责《太祖实录》、《类要》等史书!不愿与房玄龄为伍,在其为国捐躯前《太祖实录》,白字黑字的记载朱棣的母亲是胡人,而不是秀内惠中的马皇后!

探秘诏书的前世

建文四年六月最后的时刻到了,南京金川门被谷王朱穗,及李景隆联手撤掉门栓。朱棣是如愿以偿,朱允炆却是如丧家之犬。哭哭啼啼的闹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主张逃亡,少监猛然想起件事,提议道朱元璋殡天时,让他藏了一个铁盒在奉先殿,嘱咐说如遇生命攸关,可当众打开以解危难!

里面赫然放着三张度牒,应文、应能及应贤,除此之外还有袈裟、鞋帽及剃刀等物品。此情此景大家如释重负,原来朱元璋早有预感,在此准备好了化装和尚的物件,在铁盒的左下角有白金十两,压着的是书信一封。详细说明了逃亡路线,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走水道沿关御沟逃走!最后朱允炆、杨应能、叶希贤三人,顺利逃出火光四起的皇宫,到达岸边瞅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撑着船等候多时。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明史》

朱允炆逃出生天的故事,被清代谷应泰详实的记录在《明史纪事末本》上面。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大臣,其动向心里跟明镜似的。再加上方孝孺,是天下学子敬重的大儒。如果方孝孺将此事告知天下,会出现什么动乱就非朱棣可控。因此借口方孝孺不写诏书,来掩埋朱允炆是生是活的真相,也算物有所值!

——忠君爱国楷模方孝孺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杀死方孝孺原因有三:一他是朱允炆的忠实追随者,曾多次施巧计阻挠他靖难;二他是一丝不苟的史官,不愿意替朱棣篡改历史书籍;三他可能得知朱允炆的去向,为了天下安定必须杀他!

——END——


惜缘小历史


最根本的动机还是巩固皇权!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连十族的人!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后,建文帝不知所终。作为正统皇位继承的坚定维护者,方孝孺坚决不为朱棣效力。

明成祖朱棣是很希望能够让方孝孺为己用的。因为方孝孺在明初的文官集团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受到了极高的器重,也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辅佐大臣之一。

杀这样一个极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方孝孺这样的人物如果能够被为己所用会有莫大的帮助,同样如果不能为己所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同样大的。

所以摆在朱棣的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去重用方孝孺,要么杀掉他。同样摆在方孝孺面前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原则归顺于篡位的朱棣,要么坚守原则恪守忠臣的气节。其实最主要的选择权还在于方孝孺手中,他选择了后者,同样已经作为帝王的朱棣也不得不选择了后者!

杀伐果断的朱棣要求方孝孺撰写即位诏书,方孝孺破口大骂,并声称即便是被诛灭十族也不会委身于篡逆之贼。盛怒之下的朱棣就真的诛灭了方孝孺的十族!于是方孝孺的学生和同窗好友被朱棣杀戮殆尽,大明初期的文脉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的残暴表面之下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皇权制度下统治者对巩固皇权的需要,历代帝王莫不如此!


亘古怀念说史


朱棣本来不想杀方孝孺,是因为方孝孺把朱棣逼急了。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打到南京城下,抢到侄子建文帝的江山,朱允文是高祖朱元璋的嫡长孙,古代讲究长子长孙,朱棣的皇位来得总是有点儿明不正言不顺。

朱棣登基后,为了当众人的口舌,他要求方孝孺为他篡改诏书,使他的登基合法化。方孝孺如果改写诏书,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可是当时的文人墨客们保留着自己的清高和愚忠,朱棣作为造成者,是很难被这些前朝臣子们认可的。

朱棣看见方孝孺不为自己所用,方孝孺还逆朱棣的龙鳞,所以方孝孺被杀也就在所难免了。


爱好变成事业


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而且还骂朱棣是“篡位”。朱棣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情,你说那么多干什么?方孝孺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你“篡位”那就应该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怎么会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说,你要再胡说八道,我就诛你九族。方孝孺说,你就诛我十族。我也要说你“篡位”。

结果,朱棣真的就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

(朱棣剧照)

朱棣的这一做法,是有些不太让人明白的。为什么说不太让人明白呢?

其一,朱棣已经获得了江山。获得江山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笼络那些能说会道的知识分子的心。只要笼络了知识分子的心,他们就会支持自己,就会替自己说好话。只要支持了自己,替自己说了好话,天下人就归顺了。

忽必烈在抓到文天祥后,一定要文天祥投降。就算文天祥不投降,忽必烈也不在乎,而是一直给文天祥机会。而忽必烈的这个做法,也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赏。虽然最终忽必烈还是把文天祥杀掉了,但是,大家都只是责怪留梦炎,认为是留梦炎祸害了文天祥,没人批评忽必烈。

其二,朱棣应该知道,方孝孺这样这个人性格是很刚烈,肯定是宁死不屈,他让方孝孺来写,只可能是自讨苦吃。

诚然,朱棣想的是,由于方孝孺是朱允炆的左膀右臂,如果方孝孺愿意写,那么,就说明他能获得支持。但其实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只能说明方孝孺这个人没有气节,天下人只会瞧不上方孝孺,并不能表明大家都支持朱棣。

比如尉迟敬德,他不愿意投降李世民,大家都尊敬尉迟敬德。而单雄信多次投降,大家反而觉得单雄信是软骨头人。同时,大家也对李世民宽宏大量,表示赞扬。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世也把这个当成是一段佳话。

(方孝孺剧照)

朱棣为什么不款待方孝孺呢?

有人可能会说,朱棣当时是被逼急了。

说朱棣当时被逼急了,也有一些道理。

一开始的时候,朱棣还是比较温和的,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其实是想化解矛盾的,并非想用非常严厉的手段。但是方孝孺句句针尖对麦芒,根本就不给朱棣面子,搞得朱棣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因此朱棣才顺口说了句“我要诛你九族”。而方孝孺竟然说,诛“十族”也要说你篡位。这样一来,就把朱棣搞得骑虎难下了。他要不诛方孝孺“十族”,他就没有什么权威了。毕竟皇帝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是不能随便变动的。

不过,这个话虽然有道理,但似乎没有说到实质。朱棣作为一个心机深沉的政治家,他可不会轻易动怒。说他是因为动怒,因此才杀方孝孺,显然是小看他了。

也就是说,朱棣杀方孝孺,显然有另外的目的。

(朱允炆剧照)

什么目的呢?

我们知道,朱棣打进南京城后,当时朱允炆下落不明。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逃掉了?朱棣是不清楚的。从朱棣后来多次寻找朱允炆,甚至派郑和下西洋去海外找朱允炆这件事来看,朱棣对朱允炆是否活着这件事,心里是很害怕的。

朱棣害怕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朱允炆还活着,必然有人会拥戴朱允炆造反。这样一来,朱棣的江山就不稳固了。

如果找到朱允炆并杀掉他,那就一了百了了。但是,假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朱棣应该做的,就是先砍掉朱允炆的那些左膀右臂。只要把这些左膀右臂给砍光了,就算朱允炆还活着,朱棣也不害怕了。

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就明白了,为什么朱棣明知道方孝孺性格刚烈,还会让他写登基诏书的原因。

朱棣就是要让方孝孺在那时候表现出不服从的样子,这样一来,他就会找到方孝孺的罪证,从而杀掉他,并杀掉方孝孺的那些党羽和同情者。只要把这些党羽和同情者都杀掉了,就算朱允炆没死,也没人拥戴他造反了。

大约,这就是朱棣一定要逼方孝孺写登基诏书的根本原因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很难说方孝孺这个人到底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为了卖名邀直的心机婊,亦或者就是个读书读傻了的“愚忠”之人。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九死一生终于打到了南京,夺了侄儿的天下。这个方孝孺不识时务,不仅不投降,还上蹿下跳的煽动他人反对朱棣。

或许方孝孺还以为朱棣和同样政变成功的李世民一样,政变成功后还善待重用如魏征等太子李建成的部下。于是表现得越正直清高,越能为自己博得名声,这是明朝读书人的通病。

哪知道新皇帝朱棣也是个耿直boy,继承了朱元璋的优良传统“残暴好杀”。于是在方孝孺放出狠话“即便诛杀我十族又如何”后,朱棣满足了他的心愿。正是方孝孺这一句话,他的第十族“师生朋友”遭了殃,多死了100多人。

朱棣杀方孝孺是有原因的:

其一,朱棣起兵之时,建文帝讨伐朱棣的檄文是方孝孺草拟的。方孝孺是个大才子呀,文采斐然,起草的讨伐檄文也是极好的。处处骂到点子上,骂到朱棣心坎上,让朱棣早就积累起了对方孝孺的怨念。

其二,方孝孺拒不投降,拒绝草拟新皇帝登基诏书。朱棣其实是给了方孝孺活命的机会的,但他自己不珍惜,反而利用自己在读书人心中地位,煽动他们反对朱棣。

其三,怀念旧主。方孝孺在朝堂上为先皇朱允炆哭诉,心念旧主。这样的人朱棣还敢留吗,指不定哪天就造反了,还不如斩草除根杀了。


历史小跟班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数年之间,建文帝朱允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以至于最后朱棣攻进了南京城,覆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那么,“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如果要说明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我们必得先基本了解一下方孝孺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在靖难之役前后所处的位置。


方孝孺在20岁的时候,就入京师谒见明朝大儒宋濂,成为宋濂的弟子,在第二年宋濂致仕返乡的时候,方孝孺追随老师到了浙江金华,侍候、陪伴老师四年有余,辞别宋濂之时,宋濂写下《送门生方孝孺还乡》千字长诗。


这一点,说明方孝孺的学历资格极具渊源。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朱元璋慕名召见了35岁的方孝孺,询问对于时政的看法,当时这二人一席对谈,不甚默契,因为方孝孺主张教化人心,而朱元璋对这一套不耐烦,所以,朱元璋就安排方孝孺到汉中做了一个府学教授。


及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飞快的就把方孝孺从汉中召回,在政策制定,甚至具体施为上,对方孝孺都极其信任、依托,乃至于有时候建文帝仓促之间接见大臣,对于一些事情没有把握的时候,方孝孺就隐在屏风之后,一字一句教授建文帝讲话。

君臣之间的信任、依赖关系可鉴一斑。


可是,打了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行文天下,以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为奸臣,开始进行政治报复,方孝孺迅速的被逮捕下狱。


关了一段时间之后,毕竟方孝孺以文名驰誉天下,资历也高,朱棣在臣僚的建议之下,放出方孝孺,以让方孝孺起草诏书的由头,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也给紧张的朝堂之上带来一些和谐的气氛。


可是,没想到,出狱之后的方孝孺听到建文帝自焚的消息之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一路恸哭,他就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在公然的不合作以及狂怼朱棣之后,方孝孺被残忍杀死,妻儿老小,亲戚故友,都被株连杀害。


朱棣之所以要如此残忍的杀害方孝孺,主要应该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孝孺人称正学先生,洪武年间就被朱元璋所器重,是朱元璋明确要留给后代大用的国器级人物。这样的人,公开、一贯的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甚至形成了一个附着的文人阶层,这个阶层的存在,恰好是与朱棣的粗鲁、残暴、武力夺取皇权的一个最大的对峙和明证,方孝孺这些人如果不归顺现实政治,那么,这两股势力就没办法共存于世上。


二,朱棣17岁就被朱元璋送到凤阳去体验生活,一直在贫瘠的凤阳过了3年的时间,这期间,他的性格变得粗犷,更能接触底层生活中人,懂得了权利、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当他就藩以后,很快就在北地生活的不亦乐乎,而且,数次参与征战蒙元残余势力的战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换言之,本来性格就不是温顺的朱棣变得越加嗜血、冷酷。



试想,一个就藩北地的藩王,能够悍然举兵造反,去杀死朝廷命官,攻击明朝的军队,拒绝同宗姑母、兄弟的劝阻,不停的向其父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进攻的人,会有什么慈悲心肠?


生性的残暴,已经孤注一掷的冷酷,加之遇到方孝孺这些文人对于他篡逆行为的直面怒斥,恼羞成怒的朱棣才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自己?举兵之初,这一套就扔到了九霄云外了!


所以,仅凭此两点,再有几个方孝孺,也会被残酷杀害的。


子由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方孝孺不能为他所用。


朱允炆在位时,对方孝孺十分敬重,朝廷大事皆要向其咨询讨教,甚至百官奏事时,对于商讨的事情能否实施,都让他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

燕国朱棣起兵后,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自方孝孺的手笔,并且在平叛燕军过程中多次献计献策。

燕军攻掠大名府的时候,朱棣上书请求朝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方孝孺向朱允炆献策,要求朝廷先同意赦免燕王,然后命真定府诸将偷袭北平,之后联合辽东诸军,两面夹击,歼灭燕军。但最后因为燕王没有尊奉诏令,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同年五月,朝廷大军不断的袭扰燕军的粮食补给线,朱棣再次上书请求停战。方孝孺对朱允炆道:“皇上不要背燕王迷惑,若是现在停止战斗,等他得了喘息的机会,今后就难剿灭了。”于是朱允炆杀了燕军的使者。

不久,方孝孺又出一计。朱棣因为长子朱高炽身有残疾,所以不是很喜欢,此子朱高煦却深得他的宠爱,方孝孺向利用这点离间他们的关系。于是命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去见朱高炽,但是朱高炽把书信和张安一同送到了朱棣的面前,计划失败!

当燕军到达江北,与南京城也就一江之隔时,方孝孺谏言割地求和,拖延燕军几天,然后调集水军,利用燕军不熟水站,跟朱棣在江上决战。但是集结的水军将领陈瑄却率舰船投降了朱棣,方孝孺的算盘再次崩盘。

燕军长驱直入攻入南京后,朱棣本想就此将方孝孺杀了,但是临行前,姚广孝曾请求饶方孝孺一命,朱棣这才没有杀他,将其抓捕下狱。

朱棣在要登皇帝位的时候,想让方孝孺给其起草诏书,其实也就是看看方孝孺能否让其所用,但是方孝孺不仅拒绝起草,还对朱棣破口大骂。这就彻底激怒了朱棣,遂将其在押往街市车裂。

总结:方孝孺在朱棣起兵时所献的计策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在朱棣那已经进了黑名单。方孝孺当时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可以左右读书人对朝廷的看法,既然不能被朱棣所用,杀了他是最好的办法。


邓坛拜将


主要动机:朱棣“得位不正”,但他想让自己合法继承,于是否定一切建文统治。而方孝孺是知识分子支持建文一朝合法性的标志,他不屈服,影响恶劣,不得不杀。这是政治立场的原则性问题。

  • 得位不正

建文元年朱允炆一朝准备削藩,朱棣奋起反抗,发动靖难之役。虽然他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说“你这个侄子不会当皇帝,让奸臣祸乱天下,我这个叔叔来帮你治理国家”,但帮人有这么帮的?明摆着是打进京师做皇帝。

  • 为了摆脱这些嫌疑,或者说降低一些抵抗力量,他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首先否定建文一朝。不承认建文一朝,把建文的年号都改成洪武年号计算。凡建文一朝贬谪的官员一律官复原职,建文一朝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与朱元璋一朝相背的法律,一切废除,要“恢复祖制”。

重点强调,“我的皇位不是从朱允炆那里继承的,而是直接从朱元璋那里继承的。”并且暗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和大臣商议过易储的事情,想让他取代皇孙朱允炆,但是当时老二和老三都活着,让他这个老四继承大统很难,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其次是改出身。他和李世民都有明显修改历史的嫌疑,李世民是粉饰了历史的一些细节,他也一样学他。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君主专制已经接近顶峰了,实际权力比李世民大多了,李世民做不到的他都可以做到,“拳头硬决定话语权”。

为了让自己的显得“得位很正”,他把建文一朝编辑的《太祖实录》修改了两次。称自己是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前三个(包括朱允炆的父亲朱标)都死在了靖难之役前面,所以“现在我是朱元璋嫡系中最年长的,在封建继承法里有资格当皇帝”。

  • 朱棣和方孝孺存在立场冲突,不得不杀

方孝孺师承宋濂,是宋门弟子中最优秀的。《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都担任总裁。从这一点讲,要否定建文一朝的合法性,清除和修改建文一朝的痕迹,就必须先过他这一关。

他在知识分子里很有影响力,姚广孝劝说朱棣的话可以证明,“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他在建文一朝时被重用,讨伐朱棣的时候,诏书和檄文都是他写的。方孝孺坚决拥护朱允炆的正统地位,认定朱棣就是篡位。

比如他们最后一次谈话时,朱棣说:“我现在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暗示自己没有造反,我只是帮助朱允炆治理国家)”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呢(朱允炆在哪里呢)”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呢(朱允炆的长子同样死了,只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儿子)”朱棣说:“国家依赖于成年的君主治理”方孝孺说:“那你咋不利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说:“这是我自己的家事,我的登基诏书,非先生你写不可”方孝孺直接就把笔给摔在地上了,边哭边骂说:“我死也不写”。

所以这么一个有影响力,政治立场明确反对的人,能不杀他吗?不杀就证明朱棣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