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滅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殺是對還是錯,該殺嗎?

生先I驢


相傳,方孝孺家被殺十族計874人

靖難勝利,朱棣登基在望,於是派人請方孝孺上殿起草登基詔書,那時候方孝孺代表天下讀書人,如果方孝孺能起草詔書,那天下讀書人也就歸了心

不過方孝孺死腦筋,無論誰去勸說,他都不肯起草那份詔書,而且還會痛罵。後來朱棣親自勸說加威脅:你不寫,誅你九族。方孝孺蔑視朱棣一眼,寫下四個大字:燕王篡位!並且說到,你就是誅我十族我也就這四個字

朱棣是什麼人?那是開東廠的大角。看著方孝孺油鹽不進,也火了,派人抓了方孝孺十族873人押進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字排開,用意很明顯:你不寫,那就殺!看著全族老幼跪在身邊,方孝孺仍然無動於衷。那沒啥好說的了,斬吧!

監斬官每殺一個,就問方孝孺一句,是否回心轉意?當最後一個殺絕,方孝孺仍然無動於衷,最後監斬官一聲令下,方孝孺慘遭腰斬!被腰斬的方孝孺一時半會也斷不了氣,便用手肘拄著身子,在地面上連寫十二個“篡”……

其實,這個事情由清初學者谷應泰所撰《明史紀事本末》一書記載,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雖無從分辨,不過按照史料記載,方孝孺自己家確實死絕了,但被砍頭的只有方孝孺一人,家中妻兒是自盡,方孝孺一案波及的所謂十族,大部分屬於流放,到朱棣兒子朱高熾登基後,這部分人後人也都被被赦免……

別說誅十族了,就是方孝孺兄弟那一房也僅殺了家主,兒子也沒殺,壓根就沒有誅十族這回事!

至於方孝孺被殺是對是錯,這個沒有必要問,那時候大勢在朱棣,不聽皇命,必然必殺,皇權即真理。如果問方孝孺是否後悔牽連十族遭誅,這個方孝孺也做不了主,因為他沒幹過這事啊。事情具體得問《明史紀事本末》作者谷應泰,都是他編的,自然得問他……

在谷心中,方孝孺是不後悔的,谷應泰塑造方孝孺這事,不過是表達自身觀點:涉及道統之爭,滅十足又何妨?


靈石蘊珠寶


靖難之初,當朱棣發兵南下時,他的第一高參姚廣孝提出了一個請求:“

如果奪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殺方教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三年後,方孝孺面對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為朱棣寫詔書,最終被殺,連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誅。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禍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沒有退縮,他的家人也表現了相當大的英勇氣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臨刑時口占一絕,其中有兩句是“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他的兩個女兒被追捕時,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寧海人,著名學者,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

他出生在一箇中級官僚家庭,父親方克勤是儒學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門下,刻苦讀書,宋濂對他寄以厚望,稱方孝孺是“孤鳳”。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剛上任沒幾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殺,五年後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牽連而死。

方孝孺對政治充滿了失望,回鄉隱居,朱元璋兩次徵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強召方孝孺出仕。


(誅十族)

朱元璋對方孝孺的才學十分敬佩,將他視為自己死後留給孫子朱允炆的政治遺產,是建文帝興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後十分信任方孝孺,將他當作政治上的第一顧問,不論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請教。

朱棣起兵奪取了天下之後,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為代表的舊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雙重身份,顯示自己當皇帝在法理上和道義上的正統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個篡位的奸賊,自己不可能與之合作。

朱棣在勸降方孝孺時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輔成王”的典故來為自己辯護,但被方孝孺駁得體無完膚。

朱檔惱羞成怒,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頂了回去。

殘忍的朱棣果然將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門生一起列為“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面殺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後寫下“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的絕命詩,慷慨就義。

方孝孺該不該殺?這一點我們從後世的評價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聖賢自任。他“持守之嚴,剛大之氣,為有明之學祖”。

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潔的儒家之氣。 可是當方孝孺死後,他身上的這種正氣,慢慢的在讀書人中消失了。

他死後,朱棣對他不斷醜化,禁止讀方孝孺的著作,將方孝孺打扮成一個禍國的奸臣,都是他和齊泰等人誤國,才使建文帝成為昏君,他朱棣這才無奈之下行周公之舉。

而世人見取義成仁帶來的是十族被滅的慘狀,讀書人的生命價值取向漸漸被扭曲了。

從方孝孺死後,“成仁取義之訓,為世大禁”。讀書人放棄了理想,屈服於恐怖的政治勢力。


其實一開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過是想利用方孝孺為自己篡位尋找一個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會死,反而高官厚祿就在不遠處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選擇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內心,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偉大的,是不該死的。

方孝孺死後,雖然朱棣嚴禁人民讀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讀書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為方孝孺平反的聲音便此起彼伏,幾乎貫穿了明朝中前期整個歷史時期。

這說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無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殺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當時士林領袖,又是朱元璋親選的託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學識,推行他的理想的時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個品德高尚的士林領袖和一個篡位的奸臣之間,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調和的。

明代大儒劉宗周說過,方孝孺“非孔孟不師,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傳統中忠君順道精神的最好體現。

相比之下,揮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麼渺小,那麼低賤。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參考資料:《明史》、黃宗羲《明儒學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粹是後世文人杜撰出來的,方孝孺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要被殺的。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了南京城,殺了一大批建文帝時期的臣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三個肱骨輔佐之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朱棣連一半的侍郎都殺,更何況這三個呢。

至於方孝孺的死有各種說法,這就很有意思了,仔細查找這些方孝孺之死的出處,我們就能很清楚這些說法的用意。

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方孝孺被捉後,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不但不從,反而蔑視朱棣,朱棣大怒,要誅其九族,方孝孺懟了回去:“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怒之下就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第一種說法源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本小說,上面不但記錄了朱棣與方孝孺的詳細對話,而且連方孝孺的哪十族都有詳細的記錄,這基本是不靠譜的。首先時間來看,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大赦建文罪臣,唯獨沒有提及方孝孺,更沒有說到方孝孺十族被誅的事情,這就很清楚了,被誅十族就是個沒根據的說法。

後世文人為彰顯明朝士子文人的風骨刻意美化方孝孺,歷朝歷代都有,明朝更甚。

第二種說法來源於《明史》,同樣是說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拒絕,遭到了朱棣的殺害。

這種說法還具有可信度,至少刪除十族被誅的情節。《明史》是清朝官方編撰,清朝官方歷來對明朝的很多史實都進行了篡改,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方孝孺被誅十族確有其事,清朝史官那還不大書特書,以達到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

連清朝官方都沒有采取“被誅十族”的說法,說明這種說法就純粹是民間野史,傳聞雜說。

第三種說法出自《明太宗實錄》,朱棣對建文帝的三個輔佐大臣,絲毫沒有客氣,直接下令處死。殺方孝孺的原因也沒有那麼多說法,罪其三人慫恿、挑唆建文帝肆意妄為,不但沒有對建文帝起到輔佐的作用,反而擾亂朝綱。

這種說法前部分是真實的,朱棣毫不客氣殺了三個建文帝的肱骨大臣,後半部份就是明朝史官為朱棣臉上貼金了,竊國大盜總是要粉飾齷蹉的行徑。

這個說法應該是相當的靠譜,《明太宗實錄》是記錄皇帝的實時記錄,在時間上幾乎是當天發生當天記錄,其次作為皇宮內的史官記錄皇帝的日常行為,必須保持其真實性,所以,方孝孺的被殺的真相基本就是如此。

那麼,方孝孺該不該殺呢?該殺,無論是建文帝還是朱棣都會殺了他。

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對建文帝只有忠心,其他都是一無是處,特別是對建文朝的削藩策略起了極壞的作用,建文帝被顛覆,他們三人要負主要責任。作為肱骨之臣,沒有認清朝廷局勢和藩王的反彈,一意孤行,執意快速削藩,逼反了朱棣,只此一點,就該殺。

朱棣為什麼一定要殺方孝孺呢,就是因為姚廣孝評價他的那句話: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方孝孺在讀書人心裡是一座豐碑,在士子、文人心裡地位很高,如果他不能被朱棣所用,那麼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非常的大,文人士族在民間影響和對朝政的影響都是無形的。朱棣殺方孝孺既是對天下文人一種震懾,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強硬的決心。

方孝孺只是一個卓有成就的讀書人,他根本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能力,他的死既是讀書人的悲劇,更是一種必然。


沉墨I方之城


探討歷史,我將用最精煉語言回答這個問題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方孝孺必殺無疑,但是株連九族不管從人道還是影響來說都是不正確的。那麼為何說殺方孝孺是正確的的呢?

第一,方孝孺雖有大才,但不可用

方孝孺品學兼備,不管是在為官還是做學問都乃人中龍鳳,奉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講究的是忠君愛國,除了仁還有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下犯上乃大逆不道,這就造就了方孝孺的愚忠。以及對朱棣篡位的憎恨,與不屑。朱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方孝孺雖有才,但忠君而非忠國,度量不及魏徵。魏徵忠國忠民。

第二,建文帝在位期間,凡事請教方孝孺。臣子過分干預朝政這是明朝宗室所不能容忍。

眾所周知,明朝專制,皇權加強,國家大事皆乃皇帝做主,建文帝優柔寡斷,凡是請教聽從方孝孺,方孝孺過度干預國事,此乃大忌。

第三,朱棣起兵,多次求和,方孝孺堅決主戰。

方孝孺在朱棣起兵階段積極輔佐建文帝,而且拒絕朱棣的求和請求,並離間朱棣兩兒子爭奪世子之位。

第四,方孝孺於朝廷影響較大,如果不殺,恐生變亂。

畢竟朝廷之上還有有支持方孝孺的勢力,方孝孺如果不殺,恐其聯合,號召天下儒士反抗朱棣。

以上所述說明方孝孺是必殺無疑,但是株連十族確實會給明成祖朱棣留下千古罵名,有點得不償失。


老劉品讀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去定義對錯,因為站在各方角度,都能有所理由。

朱棣

在那個年代,朱棣當上皇帝的方式,無論如何,都是不被認可的。


朱棣就是篡位。

所以,朱棣終於坐上皇帝寶座的那一刻,最急切需要做的,就是在贏得了戰場的勝利之後,鞏固朝堂之上的穩定。

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一批支持自己的朝臣,排除掉那些和自己唱反調,甚至是反對自己的朝臣。

方孝孺是大儒,如果方孝孺肯支持朱棣,對朱棣的通知而言,是很有幫助的,而如果方孝孺反其道而行之,同樣的,對朱棣的威信,是有很大的損害的。

所以,當方孝孺當眾反對朱棣的時候,朱棣的做法很簡單,我已經是皇帝了,你反對我,你就去死,你要我誅你十族,那我就滿足你。

朱棣是拿方孝孺殺雞儆猴了。

方孝孺

在那個年代,作為一個讀書人,一個儒生,方孝孺所受的教育就是維護君王的正統。

所以,他眼裡的朱棣就是一個亂臣賊子。

讓方孝孺侍奉這樣的亂賊為君,方孝孺是如何做不出來的。

方孝孺很有儒生的氣節,危難面前,威武不能屈。

只是方孝孺你自己有你要堅持的理想,你為什麼要把你的族人全拖下水?

這真的值得嗎?這真的合理嗎?

就因為你一句意氣使然的話:誅我十族又怎樣?

多少人隨著你的這句話,就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很多人可能正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因為你一句話,結束了。

在無月看來,一人做事一人當,方孝孺不怕死是好樣的,但別輕易替別人做生死的主意。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朱棣原本沒想殺方孝孺,是想爭取為自己所用,但最終因方孝孺不肯臣服,最終不得以而殺之。

方孝孺是明初大孺,天下文人士子的代表,其影響力非同小可。朱棣從自己的侄子手裡奪得皇帝寶座,不管他的找什麼樣的理由和藉口,在儒家倫理中,其政權的合法性都先天不足,這一點朱棣心裡非常清楚。所以朱棣千方百計要爭取方孝孺,爭取方孝孺就是爭取天下人心,就是要為其執政合法性站臺。

方孝孺雖是一介儒生,但骨頭極硬,絲毫不給朱棣面子,多次在朝堂之上大罵朱棣,弄的朱棣下不來臺。這樣的人,爭取過來為自己所用,就是正面力量;反之,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其破壞力也極其強大。當時擺在方孝孺面前的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為朱棣所用,要麼為建文帝殯葬。方孝孺一代大儒,而“忠”“孝”為儒家思想核心,所以他寧死也要捍衛儒家尊嚴,他坦然選擇了死。

但方孝儒被誅殺十族,實為人倫和歷史之慘案。對於朱棣來說,這是他殘忍、暴虐性格的一次證明,是讓歷史和後人所詬病之處。對於方孝孺來說,為了個人氣節,致千萬人無辜受害,也有其不可取之處。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評論其對錯,那就要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之上,站在什麼樣的角度看問題,不能拋開當時的歷史形勢和政治需要而簡單下結論。但明朝從建國開始,在朱元璋時代,專制之趨勢已經顯露,到了朱棣時代因其合法性先天不足,殺方孝孺確有禁天下悠悠之口的目的。進一步禁錮思想和言論,明朝的專制已經不可逆轉,中國的歷史也從此進入了專制和獨裁和黑暗時代,直到清朝滅亡,歷經了數百年。


和諧湘聲


說起方孝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但其實呢,方孝孺所謂的被誅十族,不過是民間野史記載而已。

事實上,關於方孝孺之死,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三種說法:

第一種: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書《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抓住方孝儒後,方孝儒向朱棣叩頭祈哀。但朱棣認為他與黃、齊是慫恿建文帝肆意胡為的罪魁,所以還是把他同齊泰、黃子澄一塊殺了。(“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

第二種:按照後來滿清修定的史書《明史》記載,說是明成祖叫方孝儒起草及位詔書。方孝儒大罵成祖並拒絕起草詔書。於是明成祖殺害了他。(“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除了這兩種官方說法,民間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說法,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叫做黃佐的大文人所寫的一本雜文小說,叫做《革除遺事》。

按照這本書中的記載,說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誅他九族恐嚇威脅他。方孝儒卻說,你就是誅我十族又能怎樣?於是明成祖遂誅了他十族。

對於以上這三種說法,雖然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但從可信度來說,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顯然要遠遠高於第三種說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不說官方的權威性,就按照正常人的情理和邏輯來推斷,第三種說法也是非常不可信的。

首先,朱棣繼位的詔書是件何等神聖和意義重大的事情,他卻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寫,就算最後方孝孺屈服,那這樣的繼位詔書又有什麼意義呢?反而會讓自己成為後世人的笑柄。

因為,朱棣這樣做,不就相當於告訴天下,人們對他當皇帝根本就不服,只是迫於他的淫威才敢怒不敢言。換句話說,方孝儒根本不想為他起草繼位詔書,只是害怕被誅九族才不得已寫!

這樣一來,朱棣的這個繼位詔書,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麼? 事實上,朱棣想讓人給他起草繼位詔書,從哪裡找不到一個人,非得用這種手段逼方孝儒寫?這不是讓自己難堪麼?我想朱棣再弱智,也不會弱智到這個地步吧!



其次,按照野史的說法,在明成祖攻打南京之前,姚廣孝曾勸他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滅絕。

但其實,以姚廣孝這種雄才大略之人,真會把方孝儒當成非常了不起的讀書人嗎?這可靠性實在太低。

因為,方孝儒輔佐建文帝期間,既沒有獻出什麼讓人佩服的奇謀妙策,也沒有做出什麼力挽狂瀾的政治革新,更沒有推舉除什麼傑出的人才,反而建文帝重用他,一年之內帝國內部大亂,四年之後帝國都城被敵人攻破。這期間,他也沒做過什麼有意義的、積極的事情。

更何況,即便是單論文學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沒有留下任何讓大家膜拜的文學作品;同時,說起明朝最厲害的文學家們,方孝儒那是連前二十名都擠不進去。這樣的一個人,真會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真會因為他的死,天下讀書人就絕種?明顯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都說方孝孺被誅十族,也就是除了他的親人,還包括他的門生也被殺,但問題是,方孝孺被殺後,恰恰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廖鏞替他收屍,並將他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另外方孝孺被殺後,他的堂弟方孝復、侄子方琬也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誅十族明顯就不成立。

事實上,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不過某些御用文人們為神話皇權而已。

因為,方孝儒的故事告訴人們,人們應該永遠忠於皇帝。為此就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毫不猶豫;甚至而言就是捨棄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也應該坦然自若、沒有半分遲疑!

在這種背景下,方孝儒自然就逐漸被神話,被樹立成為皇權時代的忠臣典範!否則,如果沒有方孝孺被誅十族這個故事,那朱棣一殺到南京城,天下都傳檄而定,文武百官都跪地迎接,甚至就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沒有任何表示,那皇權所需要的忠君思想,又體現在何處?

最後,對於方孝孺這個人,如果客觀評價,朱棣殺他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建文帝信任他,讓他負責治理國家,結果僅僅四年時間,就弄得建文帝國破家亡,多少人因這場戰亂而死亡,方孝孺作為罪魁禍首之一,不該殺麼?


我是趙帥鍋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方孝孺被滅十族這個事件的前後經過。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儒學大家,明朝第二個黃帝建文帝的老師,在建文帝登基之後,把他當做作為自己治理江山總參謀。也正是在他的力建之下,建文帝下令削藩。然後,理論上的政治大家在軍事上並沒有幫助到建文帝,當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方孝孺也成為了階下囚。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出於惜才想要勸降方孝孺,然而卻遭嚴詞拒絕,並手書 “燕賊篡位”徹底激怒朱棣,朱棣以滅九族相威脅,方孝孺卻回之,滅我十族又何妨!於是方孝孺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滅十族故事的主人公。


首先,方孝孺被殺十族,就事論事肯定是不對的,既違揹人倫常情,在當時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又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形勢。

當時雖然朱棣在和朱允炆的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人心民心上卻絲毫佔不到優勢,這時候對於朱棣來說,當務之急便是安撫天下臣民之心。

回顧建文帝時期,自登基以後一改朱元璋時期的苛政暴政,始以仁政治國,這時候,大批的學士文人開始被重用,建文帝在天下讀書人的心中地位很高。其中,方孝孺就是最好的代表。他既是建文帝的授業老師,又是明初文學大家宋濂的得意門生,在明初文人學士心中的地位很高,當戰爭失敗,方孝孺淪為階下囚,幾乎所有人都在看這位新皇帝是怎麼樣對待這位前朝元勳的。如若方孝孺都能被朱棣勸降成功併為新皇帝效力,那麼他們就不用在乎面子,心存擔憂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位新皇帝像極了他的父親朱元璋。一言不合,哪怕你是儒學大家,哪怕你威望甚高,一樣照殺不誤。這一殺,也堵死了全天下讀書人進仕的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明成祖一朝文人學士入仕的人非常之少,之後,而也可能當時的統治者朱棣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提出編撰《永樂大典》來籠絡天下讀書人為國效力,這也算是朱棣因此事而做的改變吧。

歷史上,包括民間對於方孝孺一事都是持肯定讚揚的態度,他的高風亮節,誓死不向權貴低頭的錚錚傲骨值得我們後來人學習。


小宋拾趣


誅九族已經是古代最高最嚴重的型罰,包括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但是方孝儒卻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誅了十族的,那多出來的一族便是他的門生和朋友。

這事情哪裡有該不該之說,這要看以什麼立場又以什麼規則去界定。

如果按照廣大儒生奉行和推崇的規則來說,當然是不該,別說誅十族了,殺他本人都不該。儒生提倡的尊天子,尊皇權,講究長幼之序,只有按祖宗之法正統得到皇位的皇帝才值得尊重,朱棣在他們儒生眼裡那是判賊,為了所謂的正義,死又何妨?古代文人都是把氣節放在第一位的,為了心中的推崇的理念,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比如屈原也是這樣的,為了氣節,自己的命,家人的命甚至全族的命都可以舍。這在他們看來是英雄行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最崇拜的人。

但是站在帝王立場上去看,又是合情合理的。哪一個皇帝不是憑本事爭皇位,爭到皇位那麼皇帝就代表王法,既然換皇帝了,那麼就改朝換代規則由新皇帝來決定了,今天你方孝儒背逆旨反抗皇帝的統治,又是廣大儒生的代表,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如果不懲治,那其它人就會有樣學樣,必須殺雞儆猴

一定程度上方孝儒被被誅十族也是有點自找的成份,朱棣問他:“你這麼對我,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儒義正詞言的說,“就算誅我十族又怎麼樣?” 於是,朱棣真的誅了他十族,可憐他的門生和朋友,無端因為他任性的一句話都被拉下了水。

我覺得方孝儒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更不該為了個人氣節將全族甚至門生朋友生命置於不顧,這種愚忠不值得提倡,命沒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另外,據《野記》記載:相傳方孝儒的父親曾經在自己祖墳之內燒死數千條蛇,晚上有蛇託夢給方父說必當殺方家全族報仇雪恨,後來方孝儒果然被誅了十族。


歷史隨筆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方孝孺的被殺,我認為應該從我國的文化來討論。

朱棣並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

我個人觀點來說,朱棣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因為他過於殘暴,而一個殘暴的人當帝王,對於百姓來說往往並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我們的歷史喜歡講究帝王的豐功偉績,朱棣屬於武功卓著的帝王,在歷史上也就基本上是褒多於貶,但很少說到他的殘暴了。


其中對於方孝孺的做法就是他殘暴的體現,在歷史上誅殺十族的事情也就只有朱棣做過。

當然,明朝好殺戮的事情也不是從朱棣開始,而是從他的老爸朱元璋開始的。朱元璋時代著名的胡維庸和藍玉案件,都牽連到了數萬人,殺了數萬人,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記錄了。至於到了朱棣時期,他較朱元璋來說也毫不遜色,除了誅殺方孝孺十族之外,對其他的朱允炆時代的大臣也非常地殘忍,如鐵玄也是因為不服從他的統治而被滿門抄斬,家裡的女性被髮配當了軍妓。

對於這種殺戮,我認為還是要從文化角度上來分析一下。

從文化角度上來說,傳統的帝王時代對內殘忍而對外寬容

從文化上來說,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文明國家,講究的是大一統的格局。從地理環境上來說,我國東面為太平洋,北邊是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亞地區,西面是大荒漠,西南是青藏高原,南邊是亞熱帶雨林地區和雲貴高原,在整個農業文明時代我們的產糧區基本就集中在中原一帶,對外戰爭基本不能在農業時代獲得收入,所以在文化上就逐漸表現為對外寬容而對內的殘忍。

當然,對內殘忍也是因為內部資源爭奪非常激烈,在都要追求大一統的局勢下,你不消滅別人,別人就要消滅你,所以在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中從來都是殘酷的過程。

我們把話題回到朱棣的事情上,朱棣對內殘忍,除了誅殺方孝孺十族之外,在他的時代還有另一件事情,就是他的朝鮮王妃,在他北征的途中病死,後來傳出消息說是被身邊的宮女害死的,於是他不聽任何解釋,直接就凌遲處死了上千名宮女。在行刑的時候,他經常會一邊吃飯一邊觀賞所謂的凌遲,這種畫面非常地血腥,而我們今天的人基本也是不能看的,很難想象他會一邊吃飯一邊欣賞,其內心又是何等地殘忍。

也是在朱棣的時代,他出動了鄭和的龐大艦隊下了南洋。儘管當時的中國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儘管路過的國家都可以輕鬆地打下來,但是我們對外展示了無比的寬容,沒有佔領一個國家也沒有掠奪一個國家,甚至在鄭和艦隊有一百多人被當地一個國家的人給殺死之後,那個國王誠心賠罪,也就放過了對方。

當然這是這個話題題外說的,和朱棣的這種殘忍也不無關係。

放在方孝孺本人來看

下面說一下事件的另一個當事人,就是方孝孺本人。我個人觀點在於,一個人有道德標準是好事,他忠君愛國這本身是好事,但是道德只能自律而不能他律,也就是說,道德這種標準,你可以要求自己,但不能要求別人。

顯然方孝孺不經意地說誅殺十族又如何這種話就是典型的他律了。他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在了他的十族身上,自認為是偉大的,實際上也是殘忍的。因為別人沒必要為了你追求的道德標準而去死。

據說整個行刑的過程中,方孝孺一直無動於衷,直到看到他弟弟被斬殺時,他才哭了。

所以我也非常反感道德綁架這種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決,不要連累別人,也不要用道德這種所謂的高大上的東西來綁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