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撐多少年?

艾源堂養生科技


“撐”的字眼對朱允炆而言是不公平的,這其實已經預設了自身的立場。

喜歡明成祖朱棣的人肯定要比喜歡朱允炆的人多。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想象朱允炆的境況非常慘淡,這樣才能給朱棣的武力竊國增加合理性。

別的不說,你朱棣的皇帝當得又怎麼樣呢?

蒙古諸部被你打趴下了?沒有,五次御駕親征只有第一次有成效。很快你這一脈就會搞出土木之變。

鄭和下西洋得到了什麼?沒有,最後乾脆因為財政崩盤停止了下西洋。官方下西洋的同時,卻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安南被你徹底征服了嗎?沒有,宣德時期明朝乾脆徹底放棄了安南。

把強加在明成祖身上的光環去掉,八一八乾貨,其實這個人的政績是乏善可陳的,也沒留下什麼可貴的政治遺產。

不好意思,請明成祖學習一下隔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他們發動戰爭是真的做到了開疆拓土,而你朱棣並沒有。

朱允炆當然不是什麼英主,不然也不會被野心勃勃的叔叔打敗。

但是,在朱允炆當政的四年裡,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證明他是一個會體恤民間的皇帝。例如——

朱允炆曾經下令減輕江浙賦稅、禁止僧道佔田、調整洪武嚴苛的法律,這些難道不是有利於民的政策?

這就是為什麼在朱棣的後代萬曆皇帝批准恢復建文年號後,湧現出一大批有關建文史事的書籍,都在用建文皇帝朱允炆影射歷史——

朱允炆的恤民舉措更得民心,而你朱棣勞民傷財不說,還沒有一丁點成果。

總而言之,這種假設對朱允文並不公平。反正我們知道朱棣的皇帝做得一般,就這麼簡單。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朱允炆的失敗,不是敗在懦弱和婦人之仁,而是失敗在年輕和經驗不足。畢竟,朱允炆上臺時才21歲,而朱棣已38歲,且經過軍事鍛鍊。

如果能讓朱允炆活到40歲以後,大明朝的格局就不一樣了。40不惑,人到40以後就開始穩重了。



明朝的問題在哪裡?明朝的滅亡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吃財政飯的朱家宗室子弟繁衍太多,把朝廷吃垮了。明朝宗室俸祿問題在嘉靖年間(1522-1566年)就已經比較突出,嘉靖皇帝朱厚熜在晚年頒佈了《宗藩條例》企圖進行限制,但收效甚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明朝朱家皇室有15.7萬人,加上服務人員,上百萬,這些人都是吃飯不幹活的,而當時全國只有5000多萬人口。有的遠支已經很窮了,我看《明實錄》發現:明朝皇帝第一次賑濟皇室子弟的時間是萬曆十五年(1587年),此時明朝建國已經219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57年。



第二個原因:遷都北京使得明朝缺乏戰略緩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朝在事實上形成“天子守國門”的態勢,京城距離最近的長城就是幾十公里,少數民族的騎兵一旦越過長城,要不了兩個小時就能殺到京城下。首都缺乏戰略緩衝,準備應戰時間就短,容易處於被動。滿清曾經在崇禎年間(1628-1644年)五次越過長城搶掠,崇禎皇帝沒有更好的抵禦辦法。雖然組織了抵抗,花了很大人力物力,但是面對滿清快速機動的騎兵,明朝心有餘力不足。



第三個原因:北方邊防耗費了國家太多的錢糧。北方邊防是燒錢機,修長城、駐紮大量的軍隊,每年要花大量的資金。《明神宗實錄》記載僅僅是在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到四十八年(1620年),北方邊防就花了將近2000萬兩白銀,是明朝中央財政近5年的收入,徹底搞窮了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5萬餘人與努爾哈赤的大軍在遼東薩爾滸大戰失敗,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明朝元氣大傷,遼東形勢急轉直下。萬曆皇帝於第二年去世,想必與此敗多少有關。



圍繞上面三個問題來分析一下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的發展推測:

第一個問題:朱允炆能解決藩王俸祿的問題嗎?我分析認為,朱允炆不能徹底解決藩王問題,但可以延緩藩王的繁衍和俸祿的大幅增加。朱允炆上臺一年內就削除了5位藩王,將他們貶為庶人,朝廷節省了一大筆開支。如果不是燕王造反,不出意外,朱允炆的削藩工作將會繼續推進,這樣一來,明朝藩王的數量將會大大減少,藩王俸祿對財政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快形成。朱棣奪取帝位後,當起了老好人,對藩王的態度是好好花錢養著,但要削除他們對抗中央的軍事力量,正是朱棣這個好好養著的做法,後來給財政造成很大壓力。從第一個問題分析來看,朱允炆的做法比朱棣更有利於延續明朝的壽命。



第二個問題:遷都北京問題。朱元璋說過,北京並非都城的選項,作為朱元璋的皇太孫,朱允炆應該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朱允炆即便遷都,也不可能會遷到北京去。不遷到北京,首都在南京或遷到西安、洛陽,少數民族的騎兵並不敢大舉深入內地,明朝中央政府對付少數民族有足夠的戰略緩衝,更有利於穩定,至少更有利於守住基本盤,比如長江以南。有人說,明朝如果不定都北京,應該沒有那麼快滅亡。我認為有道理,起碼可以像南宋那樣南北對峙很久。

第三個原因:北方邊防問題。這個問題,無論誰當皇帝都要面對,不用多說。


綜合以上分析,我覺得如果朱棣不造反,按照朱允炆的路子走下去,明朝可能會延續更長的時間,但是很可能後期像南宋一樣,南明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坐看東南了


這個話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如果朱棣沒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穩穩的坐上了龍椅,那麼大明王朝,極有可能會成為繼秦朝與隋朝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絕對有把大明王朝糟蹋乾淨的本事!

因為建文帝朱允炆,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孫,卻從來是一個拙劣的領導人。身為一個皇帝,他不具備半點領導人的素質!

這個素質有多差?可以參考一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是怎樣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丟給朱棣的。好些後人都把這個鍋,砸到了朱元璋的腦袋上,認為是朱元璋生前對功臣宿將的瘋狂屠戮,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人才團隊,就知道這是多厚的大禮:

文有戰略強人卓敬,武將有防禦高手耿炳文,進攻更有大明第一騎兵戰悍將郭英。還有謀略家劉璟與徐輝祖,這樣的人才濟濟,哪裡是無人可用?簡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這一把好牌,又讓朱允炆打成什麼樣子了呢?全都視而不見,偏偏拿著幾個廢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當寶貝寵。朱棣造反以前,那麼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機會,都在這三個廢牌的強烈反對聲裡不了了之。後來朱棣扯旗造反,也是這三位廢牌一頓鼓譟,推薦了又一個給朱棣送大禮的廢牌李景隆,戰場上一頓瞎指揮,百萬大軍都給敗光!

所以說,有這樣一種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麼樣?細思極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後人給朱允炆總結了很多優點,比如性情溫和禮賢下士等等,但是卻忽略了他一個重要的缺點:缺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襟懷。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戰役裡,本來朱元璋留下輔佐朱允炆的大將耿炳文,已經把朱棣懟的寸步難行,只要明軍按照既定戰略打,朱棣連兩個月都沒法支撐,

可關鍵時刻朱允炆頭腦發熱,覺得耿炳文贏的太慢,硬是換上了李景隆,然後大敗虧輸!

如果把朱允炆這輩子的所作所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比比,就發現這兩人的缺點,簡直像的好似雙胞胎。當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各個對他忠心耿耿,崇禎上吊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卻各個爭著賣身投靠。以這個意義說,朱允炆比崇禎還是強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當時社稷初建,周邊強敵環視的明王朝,如果沒有朱棣造反,大明這個江山,沒準就被朱允炆賠給別家做嫁衣裳了!


我們愛歷史


朱元璋打下江山來很不容易,他對待江山的繼承人,也是格外的小心的。本來他是立了長子朱標做繼承人的。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朱標死在了老朱的前面。可以說這突來的一切,打亂了朱元璋原本的計劃。

現在擺在朱元璋面前的第一個問題,當然就是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了。

太子朱標死了,是選朱標的兒子當皇帝呢?還是選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呢?

這個問題可能老朱想了很久。

畢竟這個問題是怠慢不得的,因為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很多,沒有選好繼承人,而導致亡國的事例了。

中國漢人當皇帝的時候,一般是選擇嫡出的長子當皇帝,這樣的話,不大會引起皇室之間的骨肉相殘。

但是,朱元璋的問題是長子死了,其他的兒子要選誰呢?

似乎選誰都會引起矛盾,於是,老朱索性繞過了兒子。直接選擇了孫子朱允炆來當皇帝。他以為自己選孫子當皇帝, 兒子就沒有意見了。這個天下就會太平了。

沒想到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恰恰相反引起了公憤,最起碼朱元璋的兒子是不服的。憑什麼皇位要傳給一個沒有任何戰績可言的黃毛小子呢?

再加上朱允炆一上臺就大力的削藩,導致本來對他就不滿的叔叔們,更加的對他不滿了。最後索性朱棣直接把朱允炆給幹掉了,篡奪了皇位。

我們假設一下朱棣若是沒有篡位的話,朱允炆治理大明王朝,能走多遠呢?

朱允炆當皇帝的時候,只有21歲,且是一個太平天子,他是沒有參加過戰爭的。這個年齡,再加上他本身的經驗,就已經是他的短板了。

毫無疑問這一點是他比不上朱元璋其他的兒子的,最起碼朱元璋的兒子都能打,威望要比他高的多。

朱允炆的眼光也不咋地,通過他用的那些討伐朱棣的人來看,至少他用的都是錯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仁慈,軟弱,導致了他最後丟了天下。

這都是當皇帝不能有的,皇帝就要心狠手辣,就要唯我獨尊。

在朱允炆當皇帝的漫長生涯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反叛他的人,即使不是朱棣,而是其他人,朱允炆也未必對付得了。

當然了我們目前所說的都是內鬥上。

若是朱允炆連內鬥都打不贏的話,那對付外敵上,他就更差勁了。

他能比得上曉勇善戰的馬背上的民族嗎?他敢把都城建在距離少數民族只有幾十裡之遙的北京城嗎?他能平衡的了臣子,兄弟,國家之間的利益嗎?

可以說每一件事對他來說,都是一個災難性的考驗,我覺得若是讓朱允炆當皇帝的話,明朝肯定是走不遠的,至少走不了兩百多年。


史學達人


朱棣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朱允炆新政,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要說這朱允炆,也實在有點不爭氣,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仗打了三年,活活把王位打沒了!這事實在讓人沒想到,朱允炆自己沒想到,朱棣也沒想到,朱元璋更沒想到!

朱允炆為什麼能越過一眾叔叔兄弟被朱元璋一眼相中立為皇儲?這和朱允炆的演技有關。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心痛萬分,沒有了自己一手栽培的繼承人,但有高仿啊,還是以假亂真的那種。朱允炆此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會拍馬屁,最常說的就是“我爺爺說的都是對的”,此外還是父親朱標忠實的模仿者。

種種假象讓朱元璋信以為真,直覺朱允炆是天定的皇位繼承人,就是這一次看走眼,險些給大明王朝釀下大禍!朱允炆此人除了演技頗高,但他沒有真正的學會政治、軍事、心術等方面的知識,皇帝做的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軍事上的戰敗,掩蓋了他政治上的失敗

靖難之役的失敗將朱允炆釘在了失敗者的恥辱柱上,但他的無能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指揮不當。自登基開始朱允炆就奉行重文輕武的方針,除了耿秉文,滿朝武官只有李景隆之流。文官倒是比武官強些,重臣諸如齊泰、黃子澄以及方孝孺,幾位老臣忠心沒的說,但治國能力呢?差的可能不是一星半點。

三人之中如果非要說誰比較有宰輔之相,那隻能是齊泰了,相比黃子澄、方孝孺只會每天喊口號、寫文章外,齊泰至少還有一些鬥爭意識。齊泰曾言“擒賊先擒王,先收拾朱棣”,朱允炆沒聽。又曾經極力反對李景隆掛帥,朱允炆又沒聽。甚至在朱元璋忌日,朱棣遣子入京拜祭,齊泰要求扣留為人質,朱允炆還是沒聽。

事後證明齊泰的建議是無比正確的,朱允炆為什麼不聽?除了他自己沒腦子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黃子澄的勸諫……

至於方孝孺更不必說,負責制定口號而無實際策略,小動作頻頻卻是自取其辱,比如他曾書信朱棣之子朱高熾,意圖挑撥其父子關係,一邊贏了是正經太子,一邊投降是叛臣之子,但凡朱高熾有點腦子就知道該怎麼選,結果朱高熾果真信都沒拆就交給朱棣了……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誤國誤民是文人啊!

國家層面的政治策略一塌糊塗,核心大臣不堪重任,此時的朱允炆在幹啥?他把全國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內大量改成了古地名,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還要改第二次。改名後大家經常反應不過來地名說的究竟是哪裡,不僅是百姓,就連官員也一時無法適應,寫奏摺經常在旁邊註釋標明這地方以前叫什麼,否則沒人看得懂……

政治上的失敗,又遮掩了經濟上的混亂

朱允炆是第一個被儒家思想全面侵蝕的皇帝,在奉行精英教育的明清皇族,大多數皇帝都會把太子交給儒家教學,但是儲君學的是經史子集、玩的是琴棋書畫,乾的卻是政治、軍事、經濟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活兒,試想培養一個廚子然後讓他去做IT,這廚子可能會瘋,朱允炆心態還不錯,人沒瘋,但明朝官員和老百姓八成要瘋了。

大力推行恢復井田制。你沒聽錯,就是周禮提到的井田制,你沒記錯,就是孔孟時代宣告徹底破產後已經兩千多年沒人執行過了的井田制,王莽除外……通俗的說,井田制就是要求先種提供賦稅以及村有的公田,然後再種農作物歸自家所有的私田。這種制度在周朝就已經顯得不合時宜,隔了這麼久朱允炆又來這麼一出?

全面減免江南地區稅收。朱允炆執政時期減稅力度之大,甚至部分地區的賦稅竟然減到了僅有朱元璋時期的15%。一般來說減稅是好事,可朱允炆這傢伙也忒不會選時間。剛好那個時候前線與朱棣燕軍作戰正處於膠著狀態,幾場大的戰役均告失敗,而朝廷國庫空虛,拿不出錢來組織軍隊對朱棣軍隊發動反擊……

地名復古也就罷了,經濟也要復古,大概真是過度崇信儒家學說,才會做出一堆這麼不切實際的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短短四年時間就折騰出這麼多花樣,也實在是難為他了。相比而言,朱棣要靠譜很多,永樂大典、七下西洋、平定安南、遠征蒙古,開拓了後世明朝的繁榮昌盛。難以想象如果朱棣沒有被逼急了起兵造反,明王朝難保不會像秦朝和隋朝一樣二世而亡!


刀墓手札


首先要表明我的觀點,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不但能撐下去,而且朱允炆能做一個守成之君,開創一個盛世也未嘗不能。

第一,是因為朱允炆家庭氛圍非常好,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榜樣。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朱標是馬皇后所生,在古代皇家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朱標自小就深受朱元璋重視。朱標出生後,朱元璋率軍攻下南京城,自立為王,所以朱標的出生讓朱元璋認為是上蒼給他送來的福報,對兒子寄託了極大地希望,延請當代大儒宋濂等飽學之士為他講學。而且朱元璋明確表示,最重要的教育不是知識。而是正心,心正萬事則順,心不正事事不順,所以朱元璋為朱標選的東宮官吏皆是德正高雅的端正之士。您想,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跟隨這樣的父親,身邊都是這樣的高雅之士,朱允炆也被薰陶得謙恭有禮,深得朱元璋的喜愛。

第二,朱標死後,按照皇家繼承規則,應立皇長子皇長孫,於是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更加註重對朱允炆的教育,請當代大儒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為朱允炆師傅。把朱允炆培養成溫文爾雅而又自信堅強的性格。在朱元璋時代,已經把老將、有影響力的老臣誅殺殆盡,給朱允炆留下一個較為乾淨的朝廷,那時的高壓政策使各級官吏的思想時刻緊繃,時時想著命不保已。所以時代迫切需要一位寬容、寬厚、仁者之君,朱允炆正好符合官員和百姓的需要。

第三,朱棣不反,朱允炆也不可能將都城遷到北平,時時刻刻受到北方蒙古瓦刺的威脅。在明朝後期,崇禎一朝,都城幾次被滿清保衛,幾近失守,如果都城還在南京,最後,就算國內內亂,但是滿清還不至於威脅到中央,使朝廷兩面受敵,無可奈何。

綜上所述,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不但能做一個收成之君,還能開創一個盛世,在明朝末年,還能使朝廷避免兩面受敵,可能明朝的壽命會更加長久,或許不會有清朝的存在。


歷史是個這玩意


要說歷史上明朝的朱允炆屬於幸運相當好與不好之間,為什麼要這麼說哪?首先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幫他把所有的問題都給解決了,避免了朝中大臣因為少主年幼從而權傾朝野的可能,可是對待親情上,朱元璋又捨不得自己的兒子們將來無依無靠,所以造就了一群的藩王的存在。

當時的朱允炆剛剛成為皇帝就下令要進行削藩,這個命令幾乎讓天下的藩王們受不了這麼大的刺激,所以就有一些藩王們想不開了,當然了這件事當中真的有藩王想不開,還是被人想不開就不好說了,反正當時的場面相當的混亂。

於是朱棣這個野心勃勃的叔叔輩的人物開始搞風搞雨,先是跑到寧王的領土開始接關係、講道理,談一下將來的理想之類,畢竟削藩成功後這些王爺們就會過的相當不好,當然了這個不好是指與從前相比。

畢竟明朝初期的藩王們實際上相當於地方上的土皇帝,權力非常大,這些藩王們在自己的領土裡不光有武官還有文臣,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國家,藩王所在的府裡既可以管理行政,又可以指揮兵權,而且在自己的封土裡就有著生殺大權,試問這和一個皇帝有什麼區別。

說實話就這樣的藩王們在自己的領土長期這麼發展下去,就屬於國中國,等哪天自己的實力強大之後,會不會直接翻身當大明的皇帝就很不好說,反正都是朱元璋的子孫,誰當不是當。

可是朱允炆的削藩一下子把這種機會給扼殺在搖籃之中,平日已經過慣瞭如同皇帝般的生活的這些藩王們,心裡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所以就要想辦法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朱棣開始四處拉兵買馬,聯合所有的藩王們一起打算上京給朱允炆要個說法,畢竟朱元璋都沒有下過這樣的狠手,一個剛剛才成為皇帝的朱允炆就這麼幹,是不是有點太寒這些叔叔們的心了。

說實話在一開始的時候,如果朱允炆多少放下點面子,好好安慰一下這些叔叔們,說不定事件還有轉機,畢竟大多數的藩王們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好的開心快活,造反這種事太可怕了,還是別人去幹吧。

可是剛剛成為皇帝的朱允炆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這可是自己下的第一個命令,這些藩王們居然不聽,不是不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呀。

於是本來可以用談話來解決的問題,愣是發展到了打仗才可以解決。

說實話這麼多年來朱元璋把自己這個孫子寵的太過頭了,連基本的一些關係都沒有弄清楚,也就是說連自己的班底都沒有就敢這麼幹,那些藩王們在朱棣的起鬨下也是跟著朱棣一起來京城找說法。

只是來的時候可能怕朱允炆會直接不見他們,所以就多帶了兵馬,這個時候問題出現了,朱允炆居然沒有領兵打仗的合適人選。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只能說朱允炆你在作的道路上是越走越遠了,什麼後果都不帶想的就敢這麼衝動的發命令,你以為你是朱元璋呀。

在不瞭解情況之下就把大軍的統帥位置交給了李景隆,說實話這個李景隆就是朱棣的鐵桿兄弟,本來還想著怎麼幫自己的兄弟一把,現在不用想了對手直接把最好的牌送給了自己。

於是在統帥李景隆的帶頭下直接就投降了朱棣,這也就是所謂的靖難之役。

歸根結底就是小皇帝朱允炆年紀還太輕,思想一點也不成熟,辦事毛裡毛草的,再加上做事一點也不想後果,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很正常。

但是除了這件事之外,在國家方面朱允炆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很多事上都聽從朝中的那些大臣的意見,說實話如果朝中還有不錯的領兵大將,說不定朱允炆也會聽從,只是朱元璋為了幫小皇帝在朝中站穩腳根,那些但凡有點實力的將軍都已經被朱元璋給斬殺了。

所以在戰爭方面小皇帝朱允炆沒有人幫他,於是在朱允炆的心中可能也就如同朝政大事一樣來對待,自己只管下命令,那些叔叔們是不敢有什麼意見的。

只能說朱允炆有點太天真了,也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來朱允炆只是沒有經驗而已,並不是說不會處理這些事。

如果當時的朱棣因為害怕沒有聯合藩王一起造反或者朱允炆沒有急於削藩,那麼以朱允炆的腦子在經過幾年的沉澱之後,一定會作出不一樣的選擇,尤其是對待削藩這件事上,也不會腦子一熱就直接下令消藩,而是先把所有的準備工作都作到位之後,再去進行所謂的削藩。

所以說但凡當時給朱允炆一個機會,又或者說朱棣沒有造反,那麼未來的大明王朝一定會成就另一番盛世也說不定。

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關注。


虎頭山小妖


朱允炆是不可能開創一個盛世的!

歷史上與朱允炆特別相像的還有一位君主—漢元帝。

柔仁好儒

漢元帝劉奭,生於公元前74年,是漢宣帝劉詢的長子。

當漢元帝劉奭還是皇太子時,看到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漢宣帝對此的評價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亂我家者,太子也”

朱允炆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明史曰:惠帝(朱允炆)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

結局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前33年在位,在位16年。元帝之後,西漢經漢成帝(前33年—前7年),漢哀帝(前7年—前1年),漢平帝(前1年—公元6年),以及劉嬰(6年—8年11月),被王莽所篡,記41年。

朱允炆如果不被朱棣推翻,明朝估計也就堅持五十餘年,然後或被人所篡、或早百年亡於異族之手。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我們來看看這種情況,就是皇帝的皇位傳孫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

(朱允炆)

除了朱元璋皇位傳孫外,歷史上至少還有兩個事例值得參考。一是晉武帝司馬炎。當時晉武帝的皇位繼承人是白痴兒子司馬衷,晉武帝之所以最終沒有換人,還一直讓這個白痴繼續當太子,是因為這個白痴兒子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孫子司馬遹,晉武帝的想法是,就算兒子是個白痴,但是傳位到孫子輩就好的。可是結果並沒有如晉武帝所願,在他白痴兒子繼位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主要由他的另外一些兒子參與的“八王之亂”,最終不但他聰明的孫子司馬遹被殺,而且國家也亂了,最後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滅了西晉。

另一個事例是,蒙古大汗窩闊臺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是二兒子闊出。後來闊出在發動對南宋的戰爭的時候,在戰場上被打死了,窩闊臺於是把皇位繼承人給了闊出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失烈門。但是他去世以後,在他的六皇后脫列哥納的強力干預下,窩闊臺的大兒子貴由奪得了皇帝之位。而貴由奪位,又引發了窩闊臺的侄子們的不滿,最後皇位傳到了他的侄子蒙哥那裡。

(朱棣)

從這兩個事例,加上朱元璋傳孫的事例來看,一個皇帝想繞過他剩餘的兒子們,直接把皇位傳到孫子那裡,最終都是悲劇的結局。為什麼都是悲劇的結局?因為兒子們不服啊!如果是傳給其中任何一個兒子,可能其它兒子心裡有意見,但都不會有那麼大的意見。傳孫子就不一樣了,兒子們還年富力強呢,為什麼就要傳到孫子的頭上呢?難道兒子中就沒有一個行的嗎?這邊兒子們不服氣,孫子為了坐穩天下之位,必然要削藩。不削藩,天下就會分裂。但是一削藩,兒子們就更加不服,因此,這必然讓矛盾越來越升級,最終新的戰爭形成。

從這裡可以看出,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元璋的其它兒子最終也會造反,戰爭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如果不是強勢的朱棣造反,而是朱元璋一些不太厲害的兒子們造反,朱允炆能不能擺平他們呢?這個很難說,我個人認為也不容易。一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比較文弱,優柔寡斷。二是由於朱元璋殺功臣,朱允炆身邊缺少厲害的武將。這兩條就決定了朱允炆很難贏得一場戰爭。

(北元和明朝的對峙)

再退一步,就算朱允炆把所有的叔叔們都幹掉,他是不是就能坐穩江山呢?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有一點,他定都在南京,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在中國古代南北對抗是一對尖銳矛盾的時代,沒有一個定都在南方的朝代,能夠抵擋得住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力侵略。所有那些定都南方的,都是在北方的大片土地被北方少數民族佔去以後的無奈行為。

而明朝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嚴峻。一是北元被攆出去了,正不服氣,二是四大汗國中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帖木兒帝國強勢崛起。朱允炆的國家遭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大入侵,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定都在南京的朱允炆,他基本上是很難應付這種局面的。很可能就被佔去大片江山,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滅國。

所以,朱允炆繼續幹皇帝,明朝是非常難受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最近在看《明史其實超好看》,這本書挺不錯的。這裡面也對朱允炆的性格做了個描述。

題主問這個問題顯然是褒棣貶炆,也是,朱棣的這種英雄氣概男子,換做是誰都更看好。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個皇帝,他爺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這裡,我們也能想到幾點。

首先,朱元璋為啥不傳給自己其他幾個子嗣,像燕王朱棣,而偏要傳給自己病死的太子的兒子。

這裡恐怕就是朱元璋這位在朝廷雷厲風行的一面背後也有溫情的一面。他是在是太愛自己的兒子朱標了,這不,朱標病死後,朱元璋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朱允炆身上。

當時這把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給氣的,那叫一個無語。本來太子朱標沒死的時候,自己沒有一點機會,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太子身上,可謂是一點希望都沒了。

當太子沒了之後,這不就是有希望了嗎?可這個朱元璋老爹就是愛不按常理出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

朱允炆生於1377年,在位時間1398-1402年,即位之後,來了個規模龐大的削藩行動。

不少王爺還被貶為庶民,為了避嫌,一向不安分的朱棣裝起瘋來了,還挺像的,趁著裝瘋賣傻,在私下大規模製造武器,訓練精兵。


朱允炆在位期間只有五年,期間要說滅亡他們的是朱允炆自己,是他的對親人的軟弱,寬懷。當時完全有能力抵擋來自北方燕王朱棣的“叛軍”,可是朱允炆有要求,你們千萬不要弄傷了我叔父朱棣。

殊不知這親情在王權裡是要不得的啊。

朱允炆沒有任何的英雄氣概,相比於朱元璋那是沒得比,和後來的朱棣也差太遠,缺少那種霸氣,是長久不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