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去了?

欣欣向榮145097341


無論是趙雲還是姜維,或者魏延、王平、馬岱,甚至讓張翼做為主將去守街亭,都能夠守住。

因為街亭其實並不難守,並不需要有超高的軍事才能,守街亭真正最重要的是執行力!


趙雲肯定是不可能被用來去守街亭的,趙雲有更重要的任務――率偏師冒充蜀軍主力,把曹真死死釘住,他是負責牽制的。

魏延也有重要的任務,必須留著對付尚未降服的隴右二郡,特別是郭淮還在上邽。魏延是負責消化的。

那麼姜維呢?咱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真實思想。


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當時在蜀軍指揮層有兩種意見:

一、“子午谷奇計”

這是由魏延提出來的。這個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魏延率五千輕騎,五千後勤,兵行子午谷,快速行軍十日,突襲長安,然後在長安堅守二十天,截斷魏援。

另一路由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出祁山,平推而進,兩軍在長安會師。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戰果就太巨大了。隴、雍、涼與魏國內境的聯結被割斷,將曹真、張郃、郭淮所率的魏軍全都一鍋燴了。

這個計劃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雖然戰果輝煌,但風險也是十分巨大的,行動要求太精密了。

魏延這一路人馬不能有任何失誤,需要在敵人眼皮底下穿行十日不被發現,還不能遇到阻截,還需要長安魏軍不戰而逃,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必須如期到達。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是一場慘敗。

另外還需要蜀軍消化能力超強,能夠迅速消化掉這個囫圇嚥下去的大果子。

這其實就是賭國運了。

二、“平取隴右”

這是諸葛亮提出的。這個計劃是以趙雲和鄧芝率一支偏師,冒充成蜀軍的主力部隊,大張旗鼓出萁谷,假做攻取郿縣,吸引住曹真所部的魏軍主力。

另一路由諸葛亮率領真正的主力部隊平取隴右,割斷隴西諸郡與魏國內境的聯繫,逐步蠶食。

這個計劃的特點是穩賺不賠,本錢很小,利潤可觀。

有點像釣魚,投下餌鉤,只要曹真一咬鉤,被趙雲牽著溜一段時間,蜀軍就牢牢把握住主動權了,只管收利。

而事實上,蜀軍就是按照諸葛亮的這個計劃進行的。

前期幹得相當不錯,趙雲和鄧芝成功地將曹真所部的魏軍主力釘死在了萁谷。

諸葛亮率部突襲,挺進祁山,魏軍完全沒有防備,天水、南安兩城太守不戰而逃,天水的姜維、梁緒、尹賞等被圍而降。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隴右五郡失了三郡。剩下廣魏和隴西也是朝不保夕。

形勢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蜀軍其實已經穩操勝券了,只要卡住咽喉要道,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張郃的援兵一時半回沖不過來,諸葛亮就可以從容地攻取剩下的幾城,到那時,張郃再衝過來,幾乎就相當於自投羅網。

再不濟,諸葛亮也能把到手的百姓、財產、牲畜和糧草全部遷走。將來就算魏軍收復了,還必須重新遷來人口和生產工具。蜀軍再乘著魏國遷民,地方也沒有完全恢復,再來爭搶,就將魏國的國力一點點消耗在這片土地上了。

所以說,諸葛亮這個計劃的後面隱藏的是滿滿的陰毒。


街亭這個地方並不難守。

街亭的地形屬於狹道,只要當道而立,築寨挖壕,深溝建壘,張郃的部隊很難通過。

為了抓緊時間,強調速度,張郃率領的是騎兵部隊,輕裝遠襲,就必然無法攜帶完備的的攻堅戰具,怕的就是攻堅戰。

再者,想發揮騎兵的優勢,地形上就需要有足夠的寬正面,迂迴側翼,以衝開防禦漏洞。正面硬磕可不是騎兵的長處,騎兵部隊最怕的就是在狹路上碰到了勁弩。

所以說,街亭這個地形很容易限制住騎兵的機動性,正面死守,節節抗擊,雍塞道路,破壞通道,沒有了速度,騎兵就會變成步兵。

冷兵器戰爭中,防禦一方比進攻方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

所以說,街亭這個地方並不難守,其實並不需要什麼重將。


趙雲在萁谷牽制著曹真的主力,魏延要留下來對付郭淮,因為魏延很善長收拾郭淮。如果順利拿下剩下的兩城,諸葛亮還可能派魏延率領一支騎兵部隊迂迴過去,去摳張郃的屁股。

街亭不難守,但很重要,如果守住了,這是大功,那麼讓誰去白撿這個大功呢?

諸葛亮他不僅僅是個軍事家,他首先是個政治家,所以他在軍事上機關算盡的同時,他還要算無遺策地考慮到政治問題。

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彝陵,蜀漢的根基――荊州勢力,在這兩次慘敗中幾乎被一網打盡。老一代逐漸凋零,年輕一代尚未成長,荊州派已經到了青黃不接、難以為繼的地步。

馬謖是荊州派的後起之秀,他的幾個兄長都為蜀漢立下過汗馬功勞,馬謖的家族也很有名望。馬謖還是諸葛亮忠實的粉絲,兩人之間在工作中是上下級的關係,在事業上猶如師徒,在感情上情同父子。

所以,諸葛亮非常想培養馬謖,這份功勞給了馬謖,就能提高他在軍隊中的威望和地位,對一些人形成制衡。



為了馬謖得到這份功勞,諸葛亮是費盡了心機。

他首先強調守住街亭的重要性,就是為了讓大家認識到,這可是一份大功,將來他升格提拔馬謖,別人也沒有什麼意見。

諸葛亮又讓馬謖立下了軍令狀,這就使眾將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諸葛亮還將防禦的注意要點傾囊相授,使馬謖能夠很輕易地掌握。

諸葛亮又給馬謖派了個副將――精通地形的王平。王平的戰鬥經驗很豐富,務實而厚道,他是魏國降將,對魏軍的作戰風格也很熟悉。

諸葛亮還把要求降了一個檔次,只要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就行了。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了敗仗都不怕,張郃就算打開了防禦圈,他都不敢衝過去,只要馬謖這支部隊建制保持完整,就能隨時切斷張郃的後路。

諸葛亮把這份功勞算是掰開了,揉碎了,填進馬謖的嘴裡,還不放心,又往食道里捅了下去。都到了這份上,馬謖仍然丟了街亭,還能埋怨諸葛亮嗎?


在軍事佈署上,諸葛亮算無遺策,但他漏算了人心。

馬謖久在軍中,但都是做為諸葛亮的參謀人員贊畫軍機,他以前並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也沒有什麼戰功。馬謖在軍中的威望其實都來源於蜀軍眾將對諸葛亮的崇拜和尊敬,馬謖在諸葛亮光環的蔽佑下太久了。

馬謖非常渴望能夠有機會證明自己,他希望立功,以自己真實能力而獲得的功勞,這份功勞完全屬於他馬謖自己,而不是打著諸葛亮的烙印。

所以,馬謖不僅想守住街亭,他還想超出諸葛亮的預期,以攻代守,重創張郃,不但要完成任務,還要有所斬獲。

於是馬謖把主力佈署在了半坡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要打張郃一個擊潰戰。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諸葛亮給馬謖配置的兵力,要守住街亭是綽綽有餘的,但要想擊潰張郃,可就遠遠不夠了。 馬謖沒有能夠打張郃一個擊潰戰,反而讓張郃打了個殲滅戰,率兵直插蜀軍後方。

牽一髮而動全身,街亭的迅速丟失,使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全盤落空,蜀軍還面臨著後路被抄的巨大危險,形勢陡然急轉直下,連到手的居民和財富都來不及遷走。

諸葛亮大驚之下,只能通知各處的蜀軍晝夜兼程緊急後撤,返回川蜀,前期所有的戰果都付諸東流。

重新覆盤這場戰役,令人感慨萬分。諸葛亮的計劃十分周密,也並沒有漏洞,採取的措施也堪稱妥當,嚴絲合縫。

他唯一漏算掉的是人心。


有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你也許並沒有什麼驚才絕豔的才華,也沒有天馬行空的思維,也沒有洞察先機的眼力,但只要你能把任務紮紮實實地貫徹到底,你也能夠成為一代名將,這就叫“執行力”。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再想想廖化這個人,他無論武藝還是戰術技巧都很普通,但他有個很大的優點:執行力強。能把任務貫徹落實到最細微的地步,終究也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


饞嘴肥貓鏟史官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個白眉說的是馬良,馬良是劉備稱帝之後封的第一個侍中,是劉備的近臣,因為馬良的才能深得劉備信任,而馬謖就是馬良的親弟弟。

馬良戰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在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戰役中,馬謖給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當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用兵時,就面臨如何用人的問題,蜀漢政權自劉備去世,大批人才隕落,老一輩的將領只剩下個趙雲,蜀漢能夠擔當獨立任務的將領只有魏延、吳懿,當時王平在軍中資歷較淺,只是個牙門將軍,而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投降。

諸葛亮能用得上並且能夠獨自領兵打仗的將領寥寥無幾,按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策劃,必須有一支軍隊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軍團曹真的主力,另外還得有一支軍隊,在街亭擔任阻擊魏軍的任務,不讓魏軍進入隴右,而諸葛亮本人則率領主力收割隴右五郡。

諸葛亮用來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主力的軍隊一定不能太弱,太弱了很明顯就失去了牽制作用,而且還要有能抵抗曹魏關中主力反撲的能力,擔任疑兵的軍隊如果被曹魏擊潰,那麼魏軍主力就能順著疑兵前進的道路,反攻漢中,那將是蜀漢的災難,弄不好諸葛亮北伐主力有去無回。

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主力的軍隊也不能太強,太強了,會影響諸葛亮主力作戰的實力,而且擔任疑兵的主將還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諸葛亮仔細考慮過擔任疑兵的將領人選,只能選擇趙雲,趙雲是老將,又身經百戰,處理穩妥。

魏延這個將領是絕對不能擔任獨自領軍的重任,因為他有時會不聽命令行軍,而且魏延的長處在於進攻而不是防守,吳懿雖然也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弱了一些,同時吳懿還是皇帝劉禪的大舅子,也不方便讓他擔任這麼敏感的任務。

諸葛亮看來看去只有趙雲最合適,還給趙雲配了個副手鄧芝,畢竟趙雲年齡也大了,諸葛亮作了萬全之策,萬一趙雲有什麼不測,還有個鄧芝可以頂起來。

疑兵選好主將後,諸葛亮就面臨選擇駐守街亭抵禦魏軍援兵的將領,當時蜀漢大部分將領都推薦魏延和吳懿兩人,可諸葛亮卻力排眾議,沒有選擇魏延和吳懿,而選擇了馬謖這個胸有謀略,卻沒有任何領兵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讓馬謖作為鎮守街亭的主將,將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並且另派高翔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街亭左側的列柳城協助馬謖,派魏延駐守在街亭右側的山谷中協助馬謖,從諸葛亮當時的人事安排來看,諸葛亮用馬謖,完全就是在培養馬謖。

明明可以用魏延作主將,卻讓魏延協助馬謖,很明顯街亭之戰,諸葛亮就是培養馬謖,而且是力排眾議,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提拔馬謖來守街亭,當時蜀漢大多數將領都持反對意見,任用一個馬謖,派出三個將領協助,你說不說諸葛亮特意培養馬謖,恐怕都沒人相信。

為什麼諸葛亮要刻章培養馬謖呢?

原因很簡單,當年的馬良是劉備的親信,作為皇帝劉備的侍中存在,馬良是深得劉備信任的,並且馬良很有才能,現在的馬謖同樣是深得諸葛亮信任的,馬謖在街亭之戰前,經常與諸葛亮討論軍事謀略,而且是徹夜長談,馬謖深得諸葛亮賞識。

韓信也好,趙括也罷,在沒有具體的成名戰役之前,都是靠嘴巴說謀略的,能不能成才的關鍵就在於實戰中的表現如何?如果馬謖在街亭之戰打贏了,他就是韓信,可惜馬謖打敗了,他只能當趙括了。

而諸葛亮就給了馬謖這麼一個機會,一個看上去非常有希望立功的機會,如果馬謖能把握好,將是馬謖人生中的重大轉機,可惜馬謖敗了,身敗名裂,而且諸葛亮也得背鍋。

諸葛亮用馬謖,除了馬謖表現得有才能外,不得不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馬謖的身份問題。

馬謖是荊州襄陽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中的上層官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荊州人,像龐統、劉巴、李嚴、馬良、向寵、董和、霍峻等等,都是荊州人,這是劉備政權穩定的根本所在,劉備就是要利用外地人來壓制本地人,才能保證建立在益州的這個政權的穩定與繁榮。

諸葛亮也繼承劉備時代的這一國策,你看諸葛亮重用的人,不是外地人,就是荊州人,反正幾乎沒有益州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董允都是荊州人,而王平、姜維、吳懿都是外地人,就是沒有益州人,這是蜀漢的國策。

諸葛亮反正要用人,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刻意優先使用並培養荊州人,馬謖作為當時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而且能與諸葛亮徹夜討論軍事謀略的人才,諸葛亮是有意重用提拔的,但是重用提拔,前提是馬謖得表現出才能,得立功,諸葛亮用馬謖,就是給了馬謖一個立功的機會,是馬謖自己不珍惜。

當然,你也可以說諸葛亮是刻意重用本派系的人才,即使劉備臨死前說了馬謖不可重用之類的話,可是諸葛亮也很難啊,畢竟人才缺乏,馬謖已經是鳳毛麟角了,諸葛亮只能先試探一下馬謖的才能。

但馬謖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心腹,心腹與培養重用是有區別的,你看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比如蔣琬和費禕,是以國家為重的,而不是以諸葛亮為重,況且諸葛亮也沒有拉幫結派,培養私人勢力,他不是司馬懿,也不是曹操,諸葛亮重用馬謖是為了蜀漢國家而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了他諸葛亮自已,這一點必須明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諸葛亮認為只有馬謖更合適。

其實,題主真實的意圖,也是許多人的疑問,無非是幾個意思:

第一,姜維、趙雲比馬謖本事大,如果諸葛亮派遣他們去可能就不會丟失街亭。

第二,劉備臨終明確交代,“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何諸葛亮還委以重任呢?

第三,究竟諸葛亮為啥就信任馬謖,而不聽劉備之言呢?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根本而言,諸葛亮相信馬謖,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相信劉備的忠告。

這也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諸葛亮自己能力很強,也很能幹。但在識人、用人方面,比劉備差了一截。

第二,諸葛亮並不認為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比劉備差。

第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很佩服,很信任,自然就很器重。

諸葛亮認為劉備看事未必就正確,因為都認為夷陵之戰不該發動,但劉備卻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失敗,這就說明劉備並不完全正確,特別是在事關國運的決策時,卻毫無理性,犯下致命的錯誤。這不能令諸葛亮信服,也就不可能把劉備的話當真。

通過與馬謖的深入交流,諸葛亮認為劉備對馬謖的看法是誤會或者是錯誤的。諸葛亮南征,馬謖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上,諸葛亮認為是高瞻遠矚。馬謖此計也的確是很高明,足見馬謖並非紙上談兵。

馬謖失街亭,責任並不完全在馬謖,就當時的情形,換了誰都守不住,姜維、趙雲是一樣。這是諸葛亮部署的錯誤,不是馬謖無能,也不是劉備看人就很準。

既然街亭是北伐必守之地,為何以後北伐,諸葛亮咋就不派人去堅守了呢?

斬馬謖是因為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具體而言,就是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要求去守,這是個大問題。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要打勝仗。既不遵從節度,又打了敗仗,不斬首就沒法交代了。

馬謖敗了,並不說明換了別人就守得住街亭;並不說明諸葛亮派遣馬謖是錯誤的;並不說明劉備的預言就是正確的。

因為諸葛亮安排守街亭本身就是個死結,是不可能也沒有人能夠完成的任務。

只不過誰去誰倒黴,結果是馬謖倒黴,而且演義描寫的是馬謖搶著去而且認為是小小的街亭,守住它簡單的很。

這不過是小說為了藝術效果有意為之。

但史料沒有具體記載,馬謖是如何接受這一任務的。恐怕是都以為守不住,沒人願意去。馬謖是諸葛亮的高徒,別人不去,諸葛亮就對馬謖說:“就委屈你馬謖去吧,我再派王平、高翔、魏延去協助,這總可以吧。”

結果,馬謖還是敗了。諸葛亮沒辦法,就揮淚把他殺了,說:“你替我揹著這個鍋吧,我會照顧好你的老婆孩子的,放心去吧。”

根本而言,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時候。諸葛亮咋就不能犯錯誤呢?

只要改正了錯誤,還是好同志,以後北伐不也很有成績嗎?諸葛亮不也成為了“千古一相”?

因此,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諸葛亮也不清楚誰能守得住,他當時就認為只要馬謖最合適。

這就是諸葛亮不派遣姜維、趙雲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馬謖已經替諸葛亮揹著這個鍋很久了,現在有必要讓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由於與本題無關,這裡就不討論姜維是在這次北伐時,不得已才投降的諸葛亮。此時,諸葛亮還不清楚姜維就是難得的奇才,更不清楚姜維是否真心歸順。街亭這麼重要的事,自然不會派遣姜維去做了。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前對馬謖寄予厚望,這是馬謖飽讀兵書,研習戰陣,熟悉戰略的結果,二人曾經通宵達旦地暢談軍事,馬謖很多具體的軍事建議也得到諸葛亮的重視和採納,如收穫孟獲、新形式下的聯吳抗曹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實說明在戰略層面上,馬謖是有才華的。


被派往守街亭時,諸葛亮讓能征慣戰的王平作為他的副將前往,就能看出諸葛亮對他的軍事能力的看好程度;這是長期觀察後又深思熟慮的結果,況且馬謖主動請戰,不能打擊他的積極性吧?為保萬無一失,還逼其簽了軍令狀!

趙雲,久經沙場,作為五虎上將,儘管耄耋之年,但雄心猶存,與鄧芝搭檔更是如虎添翼,如果鎮守街亭自然有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但趙雲當時重任在肩,他與鄧芝要率領自己的小部隊,虛張聲勢,冒充蜀軍主力,牽制曹真,把曹真的大部隊釘死在箕谷,以緩解整個蜀軍的壓力。


這個任務非他不可,因為長板坡的英名在,常勝將軍的招牌在,魏軍一見他的旗號,必定認為是蜀軍主力;所以,他的任務無可替代,事實證明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姜維歸降不久,而且他是諸葛亮處心積慮用計收服的,並非主動歸降,面對司馬懿大軍,誰能保證姜伯約不發生點意念上的動搖呢?再者資歷尚淺,還另有他派!


希望星晨58298869


馬謖是諸葛亮的高參,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談軍事整夜長談到天明,在軍事上很多戰略諸葛都採用了馬稷的建議,馬謖並非人們著為茶餘飯飽之後的笑料,只會紙上談兵,馬謖此人是很有才的,否則諸葛亮怎會與其關係這麼好,難道諸葛亮吃飽了撐的,與一弱智在一齊共事,而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交給王平也好,王平並非弱者,武藝跟魏延差不多,為什麼讓王平做副將呢?

趙雲,不用說,他不如魏延能守能攻,而且魏延根本不看好諸葛的軍事才能,(政治除外,諸葛亮聯吳抗曹的設想到落實,這是不可否認的)姜維資歷尚淺,所以魏延一直不受器重。

概括語言,諸葛亮用人遠遠的遜色於劉備,他的軍事才能如陳壽所說,連年征戰勞而無功,但是他己盡力了,換任何人去守街亭,都是失敗,因徐晃僅是先鋒,曹魏大軍壓境,失敗是肯定的,充其量延長几天,諸葛的援軍遙遙無期,無軍隊可用,鞭長莫及,所謂揮淚斬馬謖,那是戲劇性的。主要責任是諸葛亮的,戰爭不是兒戲,應該親自坐鎮,都關係兩軍決戰的階段,主帥幹什吃的。


9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尚有趙雲、魏延、吳壹等名將,為何派一個從未帶過兵的馬謖去守街亭?這裡面有何玄機呢?下面根據史書《三國志》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馬謖好論軍計 與諸葛亮私交深厚 馬謖是個比較合格的參謀 而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扛起了北伐的重任,當時諸葛亮與馬氏五常中的馬良、馬謖兩兄弟關係甚好。馬良和馬謖也是有才能的,馬良受到劉備的重用,是劉備親近的近臣,曾經不辱使命出使東吳,在劉備伐吳時,奉劉備之命聯合五溪蠻出兵相助,可惜在夷陵之戰中不幸戰死。



馬良、馬謖都是荊州當地的名士,與諸葛亮關係不錯,馬謖也經常與諸葛亮討論國家大事,遇事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還給諸葛亮一些良好的建議,比如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時,就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徹底收穫南蠻的心,諸葛亮覺得很不錯,採納了,終於在七擒七縱南王孟獲後,收穫了南中之人的人心,南中至此再也沒有復叛。



作為一個出謀獻策的參謀來說,馬謖其實還算合格的,馬謖也沒有那麼不堪,正所謂理論要結合實戰,沒有行軍打仗和作戰經驗的馬謖,是不適合當一個將軍的,除非是天生的軍事天才。

諸葛亮為啥派馬謖去守街亭而沒有派趙雲和魏延姜維等人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圖是要攻取隴右,佔領雍涼二州,切斷雍涼與曹魏的聯繫,從而以雍涼為基地來圖謀關中。為了迷惑曹魏,諸葛亮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首先,設立疑兵部隊:派趙雲、鄧芝帶領疑兵從褒斜道進兵,給與曹魏造成一種進攻長安的假象,吸引和拖住曹真的主力部隊,為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奪取隴右爭取時間。

其次,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出祁山,攻取隴右。

這一規劃其實很好的迷惑了曹魏,直到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時,曹叡才明白諸葛亮要攻佔隴右取雍涼的真實意圖,所以派名將張郃去長安,出兵去抵擋諸葛亮,戰爭的聚集點集中在了街亭這個地方。



諸葛亮這時候也很有意思,當時軍營裡大多數人都以為會用魏延、吳壹,但事實並沒有,卻選用了參軍馬謖。馬謖不聽從諸葛亮的謀劃 沒有當道紮寨,而是上山紮營 依據山勢來迎戰張郃大軍。結果被張郃斷了水道,山上的蜀軍不戰自潰,被張郃大敗。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見《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

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諸葛亮其實也想有個人只要守住街亭即可,為自己贏得時間就行,一片大好形勢卻被馬謖給斷送了。回想下諸葛亮為啥要派馬謖去呢?

趙雲被諸葛亮派去當疑兵了,這個任務非常重要,吸引魏軍主力,更是重中之重。

魏延在幹嗎呢?魏延和高翔被諸葛亮安排在街亭的左右兩翼來接應馬謖。

姜維作為剛投降的降將,諸葛亮還得考察呢?

守街亭還得自己信得過的,諸葛亮為了保險起見,還給馬謖配了一個相當穩重的王平。

馬謖是跟諸葛亮同屬荊州派集團,諸葛亮有意要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良將之才,馬謖好論軍計,有見解,只是缺乏歷練,這時個機會,如果馬謖能聽從諸葛亮安營紮寨的辦法,馬謖就會守住街亭,以後在軍中就會有一席之地,說不定一會繼承諸葛亮的衣缽都有可能。這個馬謖浪費了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包括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的真實案列。馬謖誇誇其談,正如劉備臨死前所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只可惜諸葛亮在人才匱乏的情況下,不得不用。

結語:派馬謖去守街亭,有諸葛亮的私心,想要給蜀漢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良將之才,可惜馬謖並不能領會諸葛亮的意思,因為自負、因為誇誇其談、因為紙上談兵,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導致大敗,辜負了諸葛亮的心意,斷送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如果馬謖能在戰爭中多歷練,在實戰中不斷改進,說不定可以成為蜀漢獨擋一面的良將,畢竟馬謖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歷史沒有如果,馬謖的過錯是無法挽回的,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馬謖”。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三國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我哦!

期待與您一起探討三國!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趙雲是疑兵無法派、姜維還沒有投降,只有魏延和吳懿二人是有經驗的大將

在關於街亭之戰,我也寫過好多篇問答,基本上都是從軍事地理和行軍速度去討論,基本結論有:

1、諸葛亮派遣馬謖要守的不是街亭,而是隴關——阻止張郃5萬大軍進入隴西,才是馬謖要完成的任務,街亭之戰是馬謖和張郃的遭遇戰;

2、魏國騎兵多,加上有夏侯淵的行軍速度傳統,是張郃能夠比馬謖早2、3天穿越隴關的原因。

面對街亭張郃的5萬大軍,馬謖盡力了,換了魏延、姜維、趙雲等名將,一樣打不過張郃。想知道原因就要弄明白蜀漢到底有多少兵馬、諸葛亮北伐大軍有多少人、馬謖軍有多少人。

離開這些士兵數據去談論換誰去打是沒有意義的。

諸葛亮北伐大軍有多少呢?

《三國志 後主傳》在蜀漢滅亡時記錄了蜀漢的全國士兵數目: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而在鍾會出兵攻打漢中時,曹魏的兵力為:

鍾會軍10萬,鄧艾軍3萬、諸葛緒軍3萬,合計16萬。而蜀漢全國只有10.2萬士兵。

而率領大軍在沓中屯田的姜維的兵力,在姜維投降後鍾會的上書中有記錄: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

有就是蜀漢所謂的北伐大軍,基本上就是4、5萬人。而鍾會在進攻漢中前對蜀漢的分析也相當準確: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劉備舉國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劉備軍只有4萬人:

“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

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再怎麼抽調,最高就是7萬人。這7萬人分為三處:

1、趙雲和鄧芝一軍最少也要1.5萬人,否則難以成為疑兵;

2、馬謖軍;

3、諸葛亮軍。

除去趙雲軍,諸葛亮最多隻有5.5萬,和張郃軍基本無差。

馬謖軍的人數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三國志 王平傳》記錄了街亭之戰王平軍的人數: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上面的信息說明兩點:

1、王平軍為1000人;

2、街亭之戰中馬謖軍主要是散敗,被張郃殺死和俘虜的不多,最後是跟隨王平回去;

《馬謖傳》對馬謖軍的記錄是: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

這說明諸葛亮把大部分士兵交給了馬謖,也就是說60%到70%的兵馬,因為諸葛亮還要30%到40%的兵力去佔領天水三郡。

因此馬謖軍兵力應該是在3.3萬-3.85萬之間。張郃軍5萬,比馬謖軍只有1萬士兵的優勢。蜀漢軍是有機會擊敗張郃軍的。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而用沒有戰場經驗的魏延,有可能是有兩點:

1、魏延提出偷渡子午谷計劃,諸葛亮因此不滿意;

2、魏延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和馬謖關係很好。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就是一個不服從命令的刺頭,因此派遣馬謖——這個世界不是少了誰地球就不轉。這很可能是諸葛亮當時的想法,有點賭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三國志》中記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準備就緒,從漢中出兵,走祁山,討伐曹魏。諸葛亮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祁山,並任命馬謖為先鋒,把守軍事重地街亭。結果“紙上談兵”的馬謖坑了“恩師”諸葛亮,放棄水源,在街亭南山上安營紮寨,被張郃切斷水源,最後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能征善戰的姜維和趙雲守衛軍事要塞街亭,而是派了馬謖去了呢?

個人認為諸葛亮沒有派姜維和趙雲守衛街亭,而是派了馬謖,主要是因為姜維不適合,而趙雲卻另有重用,下面看看當時姜維和趙雲都幹啥呢。

姜維

公元228年,姜維是曹魏天水郡參軍,也就是參謀之類的官職。在諸葛亮伐魏時,姜維正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跟著天水太守馬遵巡查各地。馬遵是一個膽小鬼,他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諸葛亮,順便懷疑姜維等人也可能叛變,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跑。姜維等人反應過來,想追上司天水郡守馬遵,可是追不上了,也進不了城。姜維無奈,只能歸順諸葛亮。

在姜維歸順諸葛亮不久,就發生了街亭之戰。此時的姜維雖然深得諸葛亮器重,被諸葛亮稱之為“涼州上士”,對他也非常器重。可是,此時的姜維剛剛歸順蜀漢,還未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換句話說,姜維還在諸葛亮的試用期內,還需要經過磨練,經過考驗,才能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如果姜維早歸順幾年,通過諸葛亮的考驗,成功“轉正”,他就會受到諸葛亮的重用。或許諸葛亮會把軍事重地街亭交個他把守。而現在,諸葛亮即使親自出馬,把守街亭,也不會派“新員工”姜維的。他怕姜維被曹魏重新拉過去,重新回到曹魏陣營,把自己給賣了。到時候,諸葛亮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因此,此時的姜維不能單獨領兵出戰,只能呆在諸葛亮的中軍大帳,多聆聽諸葛亮的教導,做些傳達將令、出謀劃策、書寫文書之類的活。

趙雲

公元228年,諸葛亮伐魏時,他分兵兩路,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兵出祁山,正面進攻曹魏。同時,諸葛亮派出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從斜谷道出兵,佯攻曹魏。千萬別小看偏師的重要性,這個偏師也需要一個能征善戰、經驗老到的大將負責。再怎麼說,這支部隊暫時脫離諸葛亮的控制,獨自和曹魏軍隊對戰。

趙雲是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是少數能拿得出手的老將了。他辦事情,勤勤懇懇,不折不扣執行上級的指令。如趙雲曾兩次救小阿斗,多次救劉備,無論事情大小,他都盡職盡責,完成主公任務。趙雲在和曹真大軍對戰,失利後,他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在諸葛亮下達撤退命令時,趙雲親自斷後,是各軍中損失最少的了。

《三國志》中記載: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因此,姜維是剛剛歸順蜀漢的,還沒過“試用期”,諸葛亮不放心,不敢派出他守衛街亭。而趙雲是能夠委以重任的老將,征戰經驗豐富,被排到斜谷道,佯攻曹魏,為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打掩護。所以,諸葛亮再三考慮後,越級提拔馬謖,並派他把守軍事重地街亭。

魁哥說三國


雖然說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一個錯誤,但是姜維也不適合,而趙雲則不可能派去守街亭,因為他在箕谷,不在隴右。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雖然主要是因為總體實力不如對方,但是馬謖違反諸葛亮的部署導致街亭失守,無疑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果把馬謖換成一個合適的人選,守住街亭,那麼即使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至少也能多從隴右帶一些人回漢中,加強蜀漢的實力。

更換馬謖的人選不少,比如像和馬謖一起去街亭,最後以疑兵計嚇退張郃的王平就是一個,還有像吳懿、高翔等老將應該也可以,但是姜維肯定不合適。

姜維原本是魏國天水郡的中郎,諸葛亮北伐以後,天水群多有人起事響應。天水郡太守當時和姜維、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一起在外,因為擔心姜維等人叛變,他自己連夜逃亡到了上邽。姜維等人投奔上邽、冀縣等處,都不得入,無奈之下才投奔了諸葛亮。

姜維投降以後雖然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是畢竟只是一個新歸降的武將,諸葛亮不可能那麼放心用他。而且軍中其他人也不會服姜維,用他反而會誤事,所以並不適合。

而趙雲則是和諸葛亮分路行動,當時他和鄧芝一起率偏師出斜谷,據守箕谷威脅郿縣,吸引魏軍主力的注意力,並不在隴右。箕谷到街亭當中全是魏軍佔領地區,而且趙雲對面就是曹真統帥的魏軍主力,顯然他也不可能趕到街亭去。

所以換將可以,但是姜維和趙雲兩人真的不行。


不沉的經遠


諸葛亮為啥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守街亭?



這個提問,首先需要搞清楚背景。諸葛亮派馬謖駐守街亭,是後主劉禪建興六年(228)春,在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去世後,經過五年的長期準備,諸葛亮籌劃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說大規模,不是虛張聲勢,是因為諸葛亮的總體規劃,不僅先派趙雲、鄧芝帶一隊人馬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親自帶領主力,出乎意料繞道祁山,這還只是其中一路;其二,通過書信、信使瓦解策反孟達,忽悠孟達從上庸、新城一帶,攻擊曹魏宛城、洛陽;第三路,修復與東吳關係,挑動孫權從東邊攻擊合肥一線。




讀過這一段,就會明白,即使在《三國演義》中,趙雲、鄧芝出箕谷,也是一件重大部署,就是說,還在漢中出發前,趙雲、鄧芝就從箕谷出兵,方向是關中。而分派守衛街亭任務、是在西涼前線,那時趙雲已在上千裡之外,執行另一項任務,不在身邊,怎麼可能派去守街亭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派馬謖、王平去街亭走後,又叫趙雲、鄧芝帶兵出箕谷,雖然情節不太合理,但多數人不熟悉地理,可以忽悠,而“七分真實,三分演繹”的寫作原則,卻是不能馬虎的。



至於姜維,當時剛剛投誠,而且年輕,資歷、威信都沒有樹立,街亭守衛是事關第一次北伐成敗的關鍵,換誰當主帥,都不可能讓姜維出任主將,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馬謖則不同,自當年赤壁之戰後,馬謖的哥哥馬良,給劉備獻計,先取江南四郡立足,再徐圖發展時,馬謖隨哥哥一起投入劉備麾下,到這次北伐,馬謖為蜀國效力,已經二十年。這期間,馬謖引起諸葛亮注意,是在劉備去世後,南部軻羌郡太守朱褒、越嶲郡高定、建寧郡太守雍凱,三人響應蠻王孟獲,起兵造反,包圍永昌郡,永昌太守王伉,緊急求救,諸葛亮鑑於事態嚴重,親自帶兵平叛,在這一軍事行動中,馬謖隨軍參謀,對平南策略馬謖建議說,南方蠻夷,地處偏遠,這次平叛應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個建議,正合諸葛亮想法。



後面七擒七縱孟獲,正是這一策略執行結果。實踐證明,這一建議是正確的。一直到蜀國滅亡,幾十年間,再沒發生大的動亂。這與司馬懿平定遼東,殺當地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眾,當地再起動盪,形成鮮明對照。



正史中,沒有詳細說明,馬謖如何爭取到街亭守衛任務,但《三國演義》中,對這一過程,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在得知孟達兵敗,被殺身亡後,諸葛亮大驚說,今司馬懿出山,必取街亭。諸位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話音未落,馬謖搶上去說,某願往。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係非輕……,馬謖回覆說,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諸葛亮說,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張郃為先鋒……,馬謖回懟說,休道司馬懿、張郃,就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瞧,這話都說絕了,作為主帥,不派馬謖再派誰?雖然諸葛亮派馬謖任主將,又加派王平為副將協助,再令高翔側翼策應,還讓魏延在後面,隨時觀察、準備支援。然馬謖兵敗如山倒,丟掉的街亭再也難以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