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曲則全”是委曲求全的意思嗎?“全”有何深意?

yunyaling1987


這一段話,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與儒家的積極進取的入世哲學完全不同,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冷靜的追求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老子的哲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崇尚無為。因為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據和推動力,那麼人生社會包括治理國家也要遵循道的原則。道是無為的,是自然的,所以人生也要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

第二,崇尚柔弱的哲學。老子認為所有柔弱的東西,都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而剛強則易折,因此,在人生哲學上,我們要貴柔,要無為,要像水一樣,雖然柔軟,但充滿無窮無盡的力量。

第三,要不爭,要不為天下先。這其實也是無為和貴柔哲學的另外一種說法。

第四,也是最為可貴的是,老子的哲學充滿了辯證法精神。老子認為,事物是由相對的矛盾組成,事物的發展總是向它的反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事物發展到極點,那就成為自己的反面。按照這個理論,柔軟可以變剛強,剛強也可以轉變為柔軟。禍福都可以互相轉變。

第五,人要追求全身養性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抱朴守一,迴歸道的完全沒有功利心的嬰兒的狀態。這就是全。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這段話的意思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經得起“委曲”才能保全自己,扛得住“冤枉”才能申張正義。低窪之處容易積水,陳舊之物容易更新。少一點易於獲得,多一些易生困惑。所以,聖人把“一”當作為人處世的榜樣與標準。具體地說,不炫耀自己就是明智,不固步自封就能通達,不自傷就能成功,不自大就能長遠。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老子其實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活的自由一些。你要想全生養性,你就不要追求完美的生活。因為太完美,意味著不完美。你要接受一種心平氣和的生活,要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當我們遭遇委屈與冤枉時,有些人就會痛不欲生、或悲憤自傷,影響了健康。所以,老子奉獻出“曲則全,枉則直”這付“救心靈丹”,幫助人們在遭遇困境時保持理性思維,以積極的心態應對萬物變幻。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很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

你覺得自己功高蓋世,但很容易功高蓋主,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一段智慧的人生,應該是一段減法的生活,也應該是“不自矜故能長”的狀態。人生要想取得進步,就要先減少一點東西,然後才能不斷地吐故納新,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發展,就能長生久存。這就是道家的長生久視之道。


好玩的國學


《道德經》的“曲則全”,不單單就只一個維度的講委屈求全。“全”代表著圓滿之道。

老子與孔孟之道,都從《易經》的同一淵源而來,老子說話,往往正反兩面都要說,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作用。

其實,孔子在《繫辭傳》上也說“曲成萬物而不遺”。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知道這個宇宙是曲線的,是圓周形的。所謂“直”就是我們把圓切斷拉開,硬叫他☞直,所以說宇宙萬物都是曲線的,故曰“曲成萬物”。

老子把這個原則抓住,指出做人處事與自立利人之道,“曲則全”。為人處事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只此一轉便能萬事大吉。

比如說:做人要講究藝術,罵人己是種技巧。

團隊成員犯錯,你罵☞是個傻鳥,混蛋!對方肯定受不了。

那如果你能轉個彎,把自己一同罵,改改口氣說:“夥伴們,我們不可以亂搞,做錯了,別人都會覺得,我們的腦袋被門夾了會被罵成混蛋傻鳥的。”那麼換成任何成員聽見這話,心中雖然不高興,但心裡肯定還是能接受這種警告。所以善於言辭的人,一定要懂得“曲則全”,只要由此一轉就可圓滿,就可達到目的,又能彼此無事。


康復祥哥


曲則全,老子重視無象的研究。仿生學,有說不盡的奧妙,曲線萬象之理。人們著重於有象的方便。那就簡單說吧,彎曲便利。簡單說路網拐彎曲角方便人生活行走。水彎彎曲曲流經,是補給潤萬物,利潤山川大地萬物地下之水。曲中有伸,伸中有曲。只直不曲,僵硬,殭屍的東西不是死了的嗎。是老子守弱的理論根據。

往玄的說,光,空氣,水,無空不入,才是生萬物之道。都知人累了曲一下身可緩解氣息的調和。天罡步也是仿北斗七星的奧妙,松肩,垂肘,收腹,曲膝,松腕。仿七星之形麴生學為用。控制著地球文化運轉的原理玄妙。來引導開發人的潛能智慧的玄妙作用。曲不止不屈,反而放鬆自己。


馬振廷1


委屈求全,現代漢語成語,意思是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其實,這個成語最早來自《道德經》22章,“曲則全,枉則正”。

“曲則全”就是在很多時候,你委屈自己,放低身段,把自己所謂的名譽、地位、尊嚴等等放一放,反而能夠保全大局。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在很多時候,暫時的委屈一下自己,往往能夠成就更大的事業。去爭那些虛名,什麼高、大、上都是沒用的,把事情做好,最後成就自己的事業,這才是真正應該做的。


“枉則正”,就是說只有學會彎曲,才可以終獲伸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處在社會之中芸芸眾生,在婑櫞下生活是常態。敢於低頭的人士,身處強勢之下,只有學會規避風險,才可求得生存,終而一展大才。不明時勢,不知事機,強作妄為,衰亡立見。


老子告訴我們,要有所取捨,舍的是那些虛幻的東西,沒什麼用的東西,得的是成就大家、成就事業。古代說“木曰曲直”,就是木它長它有直的時候,它也有彎曲的時候,它碰到了石頭,比如說在土裡長著,碰到石頭,他不直著往上頂,它彎曲的長,接著等過了石頭,它再直著向上長。


“曲則全”這是一種人生境界,誰能夠修煉到這種境界,準能做大事,很多事情的很多時候,都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啊。所以,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適當委屈一下,換取更大的成功。


德雨50926495


看大家回到那麼多字,我都不好意思說什麼了。

理解字詞要結合語境和全文。曲則全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誠全而歸之。

整個篇章關鍵字就是全,一。所以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全就是一。是整體,是完備。只有保留整體性,才能最大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環境生存中妥善面對一切變化。這是大自然所賦予生命的一種資源和本能。要合理妥善的利用和保留。

曲,是一種形態的變形,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周邊空間。比如人到了屋簷下要低頭,鑽洞要彎腰,甚至趴下。躲在一個小空間裡,要蹲下,身體蜷在一起。這就是曲。

委,也是一種曲,類似蹲下,趴下,彎腰。是身體的變形,主要是變矮吧。所以日本人因為矮,被稱作倭。

所以,曲則全就是委曲以達到全的目的,但是未必都是求。求是被動的,客觀的,而曲則全有一定的主觀性,能動性。


無名觀


先說答案

“曲則全”的意思不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而是“曲己而全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認識到認知的侷限,通於大道至理。

全,指的是明道之人,一通百通,無所不通。

簡單的解釋一下

“曲則全”一句,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本章講述的,是“聖王如何才能曲己合道,成全而歸”的道理。

“曲”在這裡指的是片面的、細碎的、屑小的意思。

用現代語文的理解,“曲”在這裡是形容詞作動詞使用,“以之為曲”的含義,意思是“認識到自己日常面對事物或者事務的知識和見解,相對於‘道’而言,是片面的,細末的,不足全的,是一孔之見和一曲之理,只能應對特定的狀態下的特定事物或事務。”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裡的“比”的意思,和“曲”相近;“周”的意思,和“全”相近。

《荀子·解蔽》篇中也提到:“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這裡的一曲,指的也是一曲之見,大理,指的便是天地自然之道。

古代的中國人如何認知世界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這樣寫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中,我們從道到物將世界分為五個層級。

第一層是道,第二層是天,第三層是地,第四層是人,第五層是物。

這五層的宇宙系統,人若處於更低的層級,他的心智邊界,便是這一層級。

如果人處在更高的層級,看更低的層級,無論更低層級的系統內部多麼複雜,站在外部看,都可以一覽無餘。

就如同井底之蛙,無論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弄清楚井中的世界,和頭頂那孔小小的天空。對他來說,那就是他宇宙觀的邊界。

這樣的邊界,便是心智桎梏。

我們常見的那些詞句,如:盲人摸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窺蠡測等等,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也就是《荀子》中說的“蔽於一曲”。

要想打破這樣的桎梏,首先,就要認識到識見的適用範圍,認識到識見的侷限。這就叫解蔽。

只有解除了認知邊界的遮蔽,才能躍遷到更高的層級,站在外部看問題,則可以一覽無餘。

那麼,人,是不是可以這樣不斷的一層一級的持續躍升,永遠也沒有盡頭呢?

並不是這樣的。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認為,知人、知地、知天,知道。

與大道相通之後,離形去知,進而與道混冥為一體。這是最高的一個層級。

這便是“曲則全”中,“全”的境界。


平凡2850


老子說:曲則全……

莊子也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的成功,大的圓滿,彷彿有缺口一樣(留缺)。如何解?有人講:花盛放則枯萎,月滿盈則相食(月缺、月食),物盛極則必衰……事物執著於極限,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物極必反)而真正的集大成者,反而像女兒牆一樣,留缺,守拙,新的能量才能從缺口(曲)中源源不斷地湧入,生命的律動才能夠生生不息!

所謂全,並非無暇的飽滿,而是能屈能伸,能曲能枉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曾國藩晚年講得“求闕”(缺)和老子:“曲則全、枉則直”,其實異曲同工。人間世幾乎所有人都在求滿,求全,唯有曾氏求闕(缺)者,何也?

君不見貪食蛇,貪無盡之食,唔嗷喊叫,腦袋攆著自己的尾巴!最後,連自己都“起了咔嚓”生吞活剝地吃掉啊!……圓了沒有?圓了,肚圓了!滿了沒有?滿了!填滿了!完了沒有?完了!全完了!

貪官者,貪墨者,貪心不足蛇吞象者,終將被自己的慾望所吞噬!一個也不能少,概莫能外。

老子《道德經》: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是以:委曲便會求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爭!

古時所謂“委曲便會求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是實實在在能夠達到啊!

最後,用主席最喜歡的一段箴言收束: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陽春之曲合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求盛名,而求“缺”(曲)者,不求陽春之曲,而能下里巴人者,大智慧啊!


唐儻


題主所問出自道德經二十二章,需通章而看,不可斷章取義。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講的是聖人之道,一切都以天道為基調,曲則全不是委屈求全的意思,包括文中一直提到的無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幹的意思,這是誤解。

文中的解在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什麼叫抱一,一是什麼?道生一,一對應無,是萬物未有之前的狀態,是萬物始生的源頭,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唯有道不變,源頭不變,所以要探求事物的規律,還需要從根本上入手,也就是這個一。

如何才能做到抱一呢?那就要順天道,滅人道,所以這段的理解應該是曲己則全道,枉己則直道,窪己則盈道,敝己則新道,少己則得道,多己則惑道。

只看到自己就會不明,自以為是就會把自己撕扯的離道越來越遠…以此類推。

大家再來看看曲的本意就更好理解了,曲字是由字變來的,這兩個字都和田有關,“曲”字的本義(請參考本詞條“漢字演變”一欄提供的字形——農田之形):原來的農田體系接近散架,相應的社會基層組織處於半解體,需要重組的狀態。曲己,讓自己重組之意,就是捨棄之前趨和人道的自己。

回答題主的問題,曲則全,指的是曲己全道之意。




國學社


也可以說,曲則全就是委曲求全的意思,但是委曲求全不是現代人所理解的意思。在古文中,委是彎曲萎縮之意,曲是微小細小之意。委曲就是把大的東西扭曲摺疊成微小甚至不可見的東西。這句教導我們如何修養身心,把一些不如意的,在小人物看來很大的事化小,小事化了,埋藏於內心某角落,忍耐等候,不要輕易暴露情感。做到這樣,就修正了身心品德,整一而完全。誠於中而形於外,有識之人一眼就看出你有一副福相,神靈一眼就看出你是義人。聖經上說,因誠信而算為義,雖然你的義並未散發到行為上。現代人往往怨天尤人,認為好人沒好報。不信上帝,不悟真道,不能慎思明辨,胸中不能容物,單單做些好人好事,上天也不算為義人。修成高尚的品性,即使行為上有所欠缺,其罪可蒙赦免。越是在困境中,越是有很多不如意之事鑽進你心裡,你當忍耐,把它吞下去,不要噴出來。

古人云,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君子聞雷而手中湯匙跌落。可見義人是心靈敏感的,他的心靈能感觸人間千千萬萬不平之事,如果每遇不平就發洩出來,豈不把自己折騰致死?何況自身能力有限。只能做到明哲保身,潛龍勿用,修身待時,等候天命。人的心胸能夠經受磨鍊而拓展得至為寬廣。把不合時宜的,時機不成熟不便發作的事物埋藏於內心某個空曠的角落,才能保證德行無虧,純正完全。聖經上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必賜給你一個兒子,作為豐厚家產繼承人。將迦南美地賜給你子孫為業。你必享大壽數。古人說,天道無常,修德為要。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奸回昏亂,雖大輕也。把天大的事,憑著忍耐順從的點撥,化小以至於無,泯滅於無休無止運化不息的大道中,方臻完美的聖境。


獨一幽靈


曲則全,則是指抱一。以抱一為原則,那麼委曲能轉化為保全。並不是什麼樣的委曲都能轉化為保全,為了抱一可以暫時委曲,聖人是抱一的楷模。其他的幾個轉化,原則都是抱一。則,就象通路,來回都通,委曲,保全,都以抱一為原則,即全則曲也是成立的,原則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