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

小益鳥康樂韌掙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哲學思想,是對事物觀察認知的一種工具。它的許多話是被後人過度解讀了,已放棄了一種哲學工具作用,淪落為一種教條主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被捧上天的一句教條。“道可道,名可名”做為一種哲學工具,同樣是可解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自然和社會現象。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解讀老子在那個時代為統治階級鼓吹“天生論”呢?現代鼓吹這一教條的人多多少少也帶有他自身階層的優越感,只是不宣示與人罷了。

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哲學工具解讀《道德經》便是其“根脈魂”,也可以解讀:“道德經”的道可以是道,但這裡的“道”不是常規的“道”,可以“道”生“道”的,由此可理解世間萬物本質。“道德經”的名,可以是名,但這裡的“名”不是常規“名”詞,它是世間的真理,不要被表象迷惑。的確,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已將《道德經》迴歸哲學工具方法論,現今又有人隱匿目地古為今用。


遠方亮劍


《人類思想的珠峰:道學》

【一點倡議】西方曾稱,中國無哲學。可數千年來,唯一延錦未斷的中華民族,竟無哲學?此說顯無道理,或屬短視。“哲學”這一概念,源自西方的話語,東方和西方在其涵義的理解和詮釋上,差異明顯。可以共識的一點,是將哲學視為智慧之學。而中華民族智慧之學的大成者,自然當屬老子和他的《道德經》,這無疑等觀於西方的哲學。老子是中華民族最高境界的哲人,其《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最高集成。可是,不知為何,國人多稱其為道家,甚至常與道教混同,實覺此等名義並非最佳之命名。故而,本人多年來一直尊稱為其為“道學”,或“中國道學”,這樣可以區別於西方的“哲學”,亦可體現中國文化之特色與特徵。事實上,西方很多的哲學家,很早就從“道學”中啟智獲益,視其為哲學之先哲。在此之倡議,認同者隨緣,共舉為是。

第一,論道學之根,根在“天人合一”。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其影響最深、最遠、最偉大的哲人,其道學是整個中國哲學的核心,他的影響觸及到全世界。有一說法,《道德經》在全世界的發行印量排行第二,僅次於《聖經》。《紐約時報》曾列出全世界古今最有影響力的十位作家,老子居於首位。道學的影響力是觸及全人類的。

“天人合一”的道學思想,視“天”為“道”,視天與人的和合為“真理”、“法則”,它不僅是一種思想、思維,而且是一種天然的狀態、自然的規律。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思維就是道學的根,也是植造和滋潤中華文化的根。

第二,論道學之脈,脈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不論如何演化,其中都存有最原始的“道”,道是萬物存在以及運行的根本邏輯。此邏輯便是道學所論之脈。

老子的道學作為一種思想和思維,具有放之四海而通世共運的意義,對於人類文化交流、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命運共同體、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乃至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精神與物質的辨證交互作用、人體潛能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永遠是一個參照系,都將曠日持久的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第三,論道學之魂,魂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論述的中心思想,並貫穿於整個道學的內涵之中。這句話位於《道德經》的開篇,居於第一章之首,而以後的所有的章節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思想而進行的縱橫交織的論述。

中國古今有見識的學者,都斷言中國文化的根是道學。《抱朴子》直言:“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學者王西平先生在《老子辨正》一書寫道:“老子關於道的理論,其預見性、概括性、客觀性、科學性是無與倫比的。”而恰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開篇之首言,成為千百年來乃至於今,人言人殊、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悟之有悟的超然命題。可這正是道學之睿睿大智的中國式表達,每一位閱讀者、學習者、踐行者,都會馳騁八荒,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就是老子的智和道學的魂。


銀河道士


道德經的根脈魂:

一是古之三易是道德經根,老子作為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應該學習過帝王專用藏書,如歸藏易、連山易、周易等易學經典,而後在古易學的基礎上,著道德經,所以說,古易學是其根。

二是道法自然,無為之治是道德經的脈。九九八十一章,大多講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要遵循事物的本來規律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治理天下,反對人為的過度干擾。

三是求真求存為道德經的魂。老子深刻認識到人類的生存的危機,不然,他也不會放棄一切,西出函谷關,駕青牛而不知所終,人類的代償性遞增和存在度遞減這一規律,是單向不循環的,老子試圖將人道上升到天道地道這一宇宙高度,來儘量減緩人類走向毀滅的進程,所以說求真求存是道德經的魂~~~






天元yimin


《道德經》中的“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一個表達宇宙本原與自然規律的範疇。“道”字的原本意義是指人行走的路徑,後來引申為一種抽象的含義,用來表達道理,道義,在“道德經”裡,“道”是一個核心性的概念。基本上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規律的“道”。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間靜時無聲無息,動則孕生萬物。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道”是萬物的起源,各種生物失去它就今死去,得到它就會生存。做事若違背它就會失敗,順應它便會成功,所以,聖人對於“道”的存在是非常尊奉的。


用戶言午澤群


《道德經》之魂,就應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及“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及“為無為,則無不治。”及“我無為而民自化。”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及“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與“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因此,老子希望人類社會能高揚起“尊道貴德”的大旗,及“唯道是從”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地瞎掰亂折騰,這樣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

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之魂,也是其宗旨與精髓。

由此可見,老子《道德經》絕不是某些人所說的,是消極避世與反文明反社會的學說,相反它則是一本積極救世與治世的寶典。

更毋庸置疑的是:老子學說必能與天地同德及與日月同輝地造福全人類!


有德司契


《道德經》是春秋時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的一部經典著作,其學說精華揭示了世界的本源問題,用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縱觀《道德經》全書,其根脈魂有以下幾點:

 一、自然

 自然之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之一。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闡述了宇宙的屬性和天地間的真理,即萬事萬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規律,不可強行改變,也不主宰萬物。在做事上講究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強行改變別人的意志,也不干擾事情發展的趨勢,進而將自然之道引申為順勢而為,為人做事要因勢利導,在生活上講究親近自然。

二、清靜

 淡泊名利、追求清靜是老子的一大主張。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我們只有做到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麼事也做不成。 清靜是最好的法寶,唯有靜能制動,做到“致虛”,才能“守靜”。老子為了讓弟子在大道與慾望面前意志堅定,還著有《清靜經》。 三、無為

無為而治是《道德經》的又一核心思想。

老子認為,有“道”的存在,萬事萬物自然在既定的軌跡上發展,自己不必多加干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化有為為無為,這就是無為。

老子主張的治國之道就是“無為而治”,老子強調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 老子講究順應大勢而為,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其他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堅決不做,這便是無為而治。

總之:《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許多人生哲理等待著我們探尋,其中自然之道、清靜之道和無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經》的根脈魂。





草原文化站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它的存在,不需要去詮釋它的意義,也沒有人可以詮釋出它的魂,如果你真想去了解它,你自然就會有你的那個根脈魂。



薈文堂主


個人認為:就是陰陽總結就是道和德,之前不叫道德經是後人改的也是先賢的一個總結


文神爺


道德經的脈是變化發展!


骨頭無畏牛刀


《道德經》由《道經》和《德經》組成。

其根是民,脈是道,魂是德。

立足於民,遵循大道,即客觀規律,以德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