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修复顺序是什么?

白天的夜有多美


现代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知识也更方便了,人们对于孕产知识了解尤其是产后恢复也渐渐的重视起来。对于注重生活质量和爱美的准妈妈和新妈妈来说,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坐月子恢复身体了,往往开始注意产后塑形,避免身体在孕期和产后走形,恢复孕前的好身材,同时避免月子病。这里边就涉及到产后子宫,产道的恢复,盆底肌的修复,骨盆的修复,腹直肌的修复。如果做好这些检查和及时恢复,那么新妈妈以后不会被月子病所困扰,而且还会恢复到孕前的好身材。对于产后恢复来说,从分娩后就新妈妈的身体开始自动恢复了,但是恢复的先后时间有别,而且有些身体可以自动恢复,有些需要通过锻炼恢复,而有些需要通过医生诊断恢复。



子宫、产道的恢复,内脏器官功能的恢复。不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新妈妈都是元气大伤,需要休养的。

子宫是怀孕过程中变化最大的器官,从约50克到生完孩子1000克,足足增大了20倍,而且还要承担大约300~1000毫升的羊水,500克左右的胎盘,3000~3500克胎儿的重量。产后从胎盘娩出以后就开始恢复了,一般恶露排完代表着子宫内膜恢复好了,大约需要21~30天。但是子宫的大小可能还没有恢复好,子宫如果正常修复好,大约需要6周后,也就是42天后。如果是剖腹产,需要的时间在延长2周,也就是56天后。内脏器官由于孕期和分娩时候遭到子宫和胎儿的压迫,往往会出现功能性障碍,如漏尿,排尿困难,便秘等等,在产后很快就会恢复了。


盆底肌的修复,盆底肌修复好了话可以提升以后的生活质量,避免妇科疾病等疾病困扰。漏尿是最常见的我一种并发症。

盆底肌如同一个托盘和开关,托举着盆腔内的内脏器官,同时控制着大小便和子宫的出口。因为在孕期和分娩的时候,由于不断增大和下行的子宫压迫到盆底肌,是盆底肌的拉伸达到一个极限。往往在产后由于盆底肌受损导致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盆底肌功能可以自然恢复,但有的恢复的不好,甚至有的在老年以后才出现漏尿等现象。所以有必要做一做盆底肌的修复。如果产后觉得盆底肌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自己随时锻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凯格尔运动,模拟小便时候停止小便用力方法,收缩5秒左右,然后放松10秒,要常常锻炼才会有效果。如果盆底肌受损严重,或者自己找不准盆底肌的位置,可以到医院去治疗,康复医生会利用器材和仪器帮助恢复。这个时间要坚持俩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看情况而定。


骨盆的修复,在俩个月内修复最有效,一般不需要器械。严重一点的可以使用骨盆矫姿带。

在孕期和分娩时候,新妈妈的身体开始分泌松弛素作用于骨盆关节,耻骨联合开始分离,以保证胎儿顺利通过。分娩以后,打开的耻骨联合也开始慢慢的靠近闭合,有的恢复比较好,也有的恢复到不太好,间距过大。往往会导致新妈妈胯骨变宽,小腹凸出,不但形体不美,而且会造成骨盆疼痛,腰酸背疼等各种疼痛,内脏器官下垂等。骨盆的修复可以在产后做一些骨盆修复运动:俯卧在床上或者地垫上,双臂放俩边,调整呼吸并向上曲起小腿,吸气时候上身和颈部后仰,双腿尽量往上翘,脚背绷直,双手扶住脚尖,双膝尽量离开地面,保持此姿势为10秒到20秒,呼气时候慢慢把上身还原,松开双手,双腿收回。如果骨盆松弛比较严重,可以使用骨盆矫姿带进行修复。


腹直肌分离的修复,可以在2个月后锻炼,在6个月自己复查,看看恢复情况,调整恢复运行的方式。

在孕期不断长大的子宫撑大了肚皮,肚皮上腹直肌就在中线分离。一般在产后自行修复,可以在产后自行检查。一般在产后六个月内自查,平躺在床上,,双腿弯曲,放松腹部用一只手手指下压肚脐稍上的位置,头肩部慢慢抬起,感受一下期间是否有空隙。如果少于2指的可以通过自己锻炼修复,如果在产后一年还有三指的距离,就需要到医院就诊康复了。一般情况下,腹直肌会在一年的时间恢复正常。


达令育儿


 产后三大修复:腹直肌修复、盆底肌修复、骨盆修复。

  腹直肌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肉组织,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有前屈脊柱,降胸廓,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的作用。同时对咳嗽,排便、活动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腹直肌分离发生机制:

  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是由于产后腹部肌肉松弛,腹壁紧张度下降,但又不能很快恢复到原有的位置和形态,多余的赘肉就会在腹部堆积突起。

  自测:

  仰卧位,双手放在胸前,头和肩轻轻抬离床面,如做仰卧起坐一样,用尺子(或手指)测量腹部肌肉间隙,在脐上和脐下下4.5cm处进行评估,≥2cm就说明存在腹直肌分离。

  

  据统计:

  ·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 60. 3%,剖宫产发生率为 70. 8%,2 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更高 ( 90. 8%)

  ·生完孩子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腹直肌分离,1年以后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腹直肌分离。

  骨盆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

  

  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

  骨盆的作用:

  骨盆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是支持躯干、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结构(如图)。在孕期骨盆支撑着胎儿的重量,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同时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

  

  骨盆内包裹着众多盆腔器官

  盆底肌

  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好像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一旦这张“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便会导致“网”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

  

  接下来详细说明产后腹直肌修复、骨盆修复、盆底修复三者之间的关系。

  骨盆修复到底修复的是什么?

  ·骨头:是不会变大变小的,即使经历了生产也不会因此而变大,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骨盆修复”而缩小。

  ·关节:组成骨盆的关节是能够微微活动的,被称之为“微动关节”,一旦这些关节发生错位、分离时,会让你疼痛难忍、坐卧难安,难道你会认为关节的微微变化就能导致的骨盆变大?并不会。

  ·韧带和肌肉:在孕期,盆底肌就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激素、体重、体围和腹腔体积等的变化使得盆底肌处于持续的受压状态,会逐渐松弛,加上子宫逐渐增大使得盆底肌被拉长无力,而分娩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对盆底造成损伤,也就是说,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生产后都需要盆底肌修复。

  ·无论是盆底肌修复还是骨盆修复,他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盆底肌的修复进行,而骨盆修复则还要针对骨盆错位进行纠正,而纠正的主要目标是韧带和肌肉,并不是指骨头的缩小。

  盆底肌修复使骨盆间原本松弛的肌肉韧带变得紧致,从而促进骨盆的复位。而骨盆修复后有效承托起盆腔内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盆底受到的压力,辅助盆底恢复。

  所以说:骨盆修复和盆底修复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骨盆修复应该包括盆底修复,而不是狭义上单纯的骨盆正位。

  结论就是:产后可以同时进行骨盆和盆底肌的修复。

  腹直肌修复对盆底的恢复有什么影响?

  1、自主锻炼

  2、电刺激治疗,通过持续的被动收缩,提高腹部肌肉兴奋度,唤醒因分娩而受损的腹部肌肉,达到改善腹直肌分离的目的。

  ·产后42天开始,3次/周,30min/次,频率50Hz,10次/疗程。

  ·患者仰卧位,将2对电极片分别贴于腹中线两侧2cm,脐上2cm和脐下2cm各一片。

  前面说到腹直肌有维持腹腔压力的重要作用。无论哪种方式修复方式,都需要刺激腹直肌不断进行收缩与放松。腹腔是封闭的环境,腹直肌收缩腹腔空间变小,腹压随之增大。增大的腹压会进一步加大对盆底的压力,对于产后妈妈来说,盆底肌本就变得松弛薄弱,盆底受到长时间持续性压力,就会加重盆底的病负担。

  同时增大的腹压,还会挤压盆腔内的各器官向下运动,而薄弱的韧带和肌肉无法有效固定器官的位置,膨出和下垂的情况就发生。

  所以说:产后同时有盆底问题和腹直肌分离问题,不应盲目进行腹直肌修复。单纯存在盆底问题,也不应该过早进行腹部塑型(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运动。

  那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腹直肌修复和腹部塑型呢?

  最好是等到盆底肌力达到3级以上,此时才更加安全。

  总结:

  1、产后可同时进行骨盆和盆底的修复,两者有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2、腹直肌修复、腹部塑型要谨慎,盆底肌力大于等于3级后在做不迟。

  3、修复顺序:盆底肌修复&骨盆修复,然后才是腹直肌修复。

  三者的关系,你明白了吗?

  有哪些效果好又省钱的恢复方式呢?

  1、盆底肌修复

  前提:如果盆底肌达到3级(盆底肌力分为0-5级,4-5为正常)可以自己有效收紧盆底肌,且膨出下垂小于3度,就可以通过坚持做凯格尔锻炼促进恢复。

  之前已经写过具体方法了,还是给大家放一个文章链接吧:

  如初康复:盆底肌运动(凯格尔运动)应该怎样做

  注:一定要坚持,一天3次,一次10分钟,一天累计锻炼30分钟左右,一周锻炼5-6天。坚持2-3个月可以看到明显效果!

  2、腹直肌修复。

  前提腹直肌分离小于3cm,可以按照上文的自主锻炼方法促进其恢复。

  注:腹直肌分离不要做卷腹类运动,比如仰卧起坐,只会越做越严重。

  如爱知暖,如月新生,更多产后问题,请关注我们【暖月阁】,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