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个月疫情怎么会击垮那么多公司?

游乐人间001


我的房贷都是预存三个月的,莫非公司都是只能保证当月的吗。没有应急资金。。


蒋建通jjt


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有负债的。虽然很多企业表面光鲜,难不难只有自己知道。账上有钱,不一定真的有钱。

为什么一个月疫情会击垮那么多公司?因为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经营住所吧?

企业有经营场所,就要付出相应的租赁费、物业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都是刚性支出,不得不付。

虽然疫情爆发以来,比如王健林,减免了万达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免收一个月租金,意味着少收入三四十亿,但着实为他赢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国有几个王健林?全国大部分实体,好的房东会给适当降低租赁、物业费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东一分钱也不让。

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餐馆,疫情期间需要闭门不能营业,本身自有资金捉襟见肘,想让房东给点优惠,房东就说了一句话:给你减免租金,我吃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老板被要求闭门谢客,没有收入来源不说,还要承担高额的房屋租赁费用。

人工薪资支出压力大

企业停工,人员工资得发吧,员工的社保也得缴纳吧。谁也没想到,疫情来袭,大部分企业停业停工,员工精简的企业还好,对于在职员工较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本身账面资金仅够维持公司运转以及人员开支,企业收入来源断了,耗尽公司运转资金之后,人员开支也会是压到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爆发节点

疫情的全面爆发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生产销售的旺季。

大部分实体企业在春节前准备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积压了大部分资金。准备节后大干一场,怎奈疫情一来,库存反而成了累赘,没法营业,没法生产,商品滞销,其他费用还得照常开支,企业迟迟无法复工,压力山大。

企业负债

开篇也说了,大部分企业本身都是有一定负债的,有欠银行的,有欠上下游企业的,原本企业的生存依赖于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负债腾挪出来的流动资金。

疫情来了,企业停工,虽然收入来源断了,但是该还的账还是要还的。

财务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产,极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还未开工,就已走向全体裁员、破产清算的窘境。

总体来看,疫情的爆发确实打了大部分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企业延迟开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链断裂,优秀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更不要说众多处于艰难创业期的小微企业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企业也是一块试金石,坚持下去了未来可能一马平川,坚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财富公元


对公司来说,一个月没有收入,但是房租还要付,人工成本还要付,贷款还要还,现金流肯定会出现紧张。对于大企业来说,还算过得去。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难了。

有个高校对中小企业现金流进行了一个调研。34%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没办法撑过一个月。85%的企业没有办法撑过三个月。


对于大企业来说,有抵押物,有信誉担保
都可以贷到款。

但对于小企来说,贷款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板去借钱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间贷款。

这次国家拨付的请的专项贷款,小米美团轻松申请几亿,而那些中小企业只能望钱兴叹。

如果中小企业主没有办法借到钱,或者贷到款那么他们可能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另外,国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们身上。虽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们根本就贷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降息降准还可能会造成人工成本上涨,租金上涨。这些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就更大了。

希望国家可以出台更多的措施,能够有效的帮扶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中流砥柱。如果过多的中小企业撑不住了,就业会出现问题,经济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早就开始挣钱。



莫水宏观经济


财务上有个名词叫做:“现金为王”,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利润,而是其现金流,如果单单看利润,京东前几年就是一个烂企业,因为一直在亏损,但是一看京东的现金流,你就知道它的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短短一个月的疫情就会击垮不少公司呢?迫使这些公司降薪减效甚至直接申请破产倒闭。这一切都归根于企业缺少现金流入,资金链出现断裂(恒大为什么要搞75折促销,就是为了回笼现金流,当然恒大其实还没紧张到这个程度,带有一定的套路)。

我们以恒大集团为例:截止2019年6月,恒大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17629亿元,总负债14008亿元,净资产为3621亿元。也就说如果不考虑品牌价值不考虑其他因素,现在把恒大变现,恒大还有3621亿元,在怎么的与破产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恒大的3621亿元它并非都是现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了广告,企业银行账户上可能就一千亿元的现金。

假设恒大集团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为800亿元(贷款利息、工资、水电、广告、物业、办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业一直在营,每个月都有资金回笼,假设平均每个月可回笼1000亿元以上,那么对于恒大而言,固定的800亿支出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现在受疫情影响,所有营销中心关闭,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响,每月的资金回笼可能变为了一百亿,与固定的800亿元支出,还有700个亿的差额,第一个月还可以用原来银行账户上的资金支撑,但是第二个月账户里的资金就不够了,这时候就没有钱还银行或者还供应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来之后,所有的银行和供应商担心回收不会来资金,就会一拥而上,纷纷要求你还款,结果肯定是一下子没办法拿出来这么多钱的(当年的乐视就是这样),因为借来的钱都投在各地的房地产中,而房子还没卖出去,没有资金回笼,最终就会被挤兑挂掉。

故而,单单看净资产,看利润,可能一家企业还很良好,但是由于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入或者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企业的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额较大的,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财务上很忌讳一家企业疯狂扩张,特别是盲目的负债扩张,如果一切顺风顺水,确实可能获得大步的跨越发展,但一旦遇到困难,短时间内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那么企业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了。所以说现金为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结

现实中很多企业确实是效益很好,经营也很不错,只不过其账面上并没有留太多的资金,往年的利润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资了,如果按照正常经营发展,企业的每个月的货款回笼加上账户里原来留存的金额,足以应对一切,但是没想到一个疫情,使得企业一下子失去收入来源,而银行的贷款以及员工的工资、企业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会延期,所以在还款日拿不出钱时,即使企业原来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撑不住1个月。


鲤行者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一些企业就哇哇叫了,最先叫的是西贝。餐饮业。本来就指望春节期间发一笔横财,结果,全部订单撤销,全部员工放假,老板开始卖原材料,因为年前存货太多了……

我家不远处的一家星级酒店,平时四个鼻孔朝上,目无尘下,吃个饭1500元起订桌,少了不伺候,现在在公众号发消息说,开始送外卖……

面临倒闭的还有健身房,每年开春是健身房的黄金时光,过年吃得暴肥暴肥的,要进去减肉啊,穿春装啊,现在,我只能弱弱地问,你们还好吗?

还有旅行社。不用说了,疫情过后,不知道有多少家会永远关门。

还有宾馆,景区,等等等等,所有以旅居为主的产业,全部寒准入骨,痛彻心肺。

国外也不幸免。这些天我常常想国外那些人声鼎沸的景区,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韩国,欧洲……各大机场,放眼望去,全是华人啊,只能再弱弱地问一句:你们还好吗?

心疼。真的心疼。我本人就是这些产业的贡献者之一,可以说每一个都是。

现在这些贡献者都在家宅着囤粮,这些产业能不垮吗?

据我了解,就是每天正常营业营收,一些产业也是勉强为之的,睁开眼就是N多的饥荒,赚的钱是房东的,是员工的,是客户的,最后剩下几个是自己的?现在不但不赚钱,房东和员工的钱还不能少,他能不垮台吗?

跟你说句不好听的,我听到好多大医院的医生都喊,下个月要发不出工资了,每天亏几十万啊!

天知道他们平时是多么牛逼,人山人海的排着队给他们送钱,还没有一个讲价的。

覆巢之下,别指望自己家那个蛋还有不破。这社会,这世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潘卫霞律师


目前我从事的货代行业所接触的行业有外贸公司/报关行/拖车行/包包工厂/家具工厂,家具商店等……

也找他们其中一些供应商聊过,说是资金运营有点紧张,但是还是能勉强可以熬过去……

没有提问者说的这样,那么多公司倒闭……

不过

生活中确实也有倒闭的,可能只是我没有遇到吧,至于疫情来了待业一个月公司就倒闭了,想必应该也是公司是才创立不久的,没有遇过此类危机,风险来了措手不及/资金运行跟不上,应该是缺泛了把控风险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着运行正常,其实都是环环相扣,一边进账一边出账,资金链跟得太近。以至于疫情来了,防不胜防,从而导致这几年刚创立的公司倒闭!



货代说


因为19年已经不行了,大家贷款太容易竞争太激烈,那么大家都在维持,一年下来不剩啥,现在一个月纯付出没得到,周转不过来了,只能倒闭。我有个公建,之前的租客也是经营不善,不干了,我继续开店,我是员工,我的房子这次瘟疫,我可以在家躺着,同行不行啊,即使没多少人也开门,工人工资,房租,再就是别人关门,他们得抢点客户,但是这些钱,都是刀口舔血啊,谁特么想冒险?但是没办法。


无人海边去看雪


我们来设计一个简单的企业模型,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

假设你拿出100万元,投资设立了一家公司。

起初,按照1:1的比例从银行借款100万元,共200万元,一起投入到公司之中。

在200万元资金中,有120万元购买了固定资产,就是建设或租用厂房、购买设备之类。有5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另外30万元用于支付平时的工人工资,水电气之类。

如果银行贷款每年的利息是10万元。固定资产按10年进行折旧,也就是每年折旧12万元。

另外,假设公司从购买原材料到收回货款,需要4个月时间,也就是每年可以完成3轮次的营业周期。

完成这些假设和交代之后,我们开始公司的运转。先按年度进行测算:

50万的原材料和20万的人工、10万的水电气成本等共投入3次,就是240万元。

贷款利息加上固定资产折旧,每年就是22万元。

这样加起来,每年投入运行的成本大约就是262万元。按照20%测算毛利是52万元,按10%测算净利是26万元,大约4年就可以收回初始投资。

这算是非常不错的公司了,很多上市公司都达不到这个水平。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基本上在10年回本的状态,这还没有考虑其中业绩有注水的成分。

现在我们来看,因为疫情影响1个月没有开工,意味着什么?

本来这一个月如果是正常开工,公司可以在承担贷款利息和资产折旧约2万元,支付人工工资及水电气约8万元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净利润约2万元。

如果不开工,贷款利息和资产折旧约2万元需要继续支付,净利润2万元没有了,这就是4万元的损失。不开工的话水电气成本是没有了,但如果还要继续支付工资的话,意味着还要损失近2万元。这三项加起来就是6万元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年净利润的四分之一。

咋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应该能够支撑住。

但是要注意,现在的生意人,哪个不是杠杆加了又加,每笔钱还没到手,就已经有了他的去处,很多公司的富余资金并不会太多,经营现金流为负的比比皆是。不赚钱的公司就不说了,挣钱的公司都在不断扩大投入,这样一来,一旦出现收入断流的现象,后果就相当严重,一个月就要了很多公司的命!

还是那句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次的疫情也警示很多人,一定要有现金流的储备,步子迈的快不是成功,活得久才是更大的成功!


沉默的砖家


疫情正式公开大约是1月20日,之后是春节陆续放假,然后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么与正常时间对比时间延长了十天左右,这些企业连一个月都没有等完,现在就开始解散。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给了他们几个人一个退出的理由罢了,一个企业连抵御一个月风险都没有?

一些门店、一些工厂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资压垮,因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一些工人被裁员,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减少,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断贷、违约。

这说明经济循环遭受打击,市场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战,甚至出现通胀螺旋或债务螺旋。

概括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这半年的经济损失,而是这次疫情是否会打击正常的经济循环。

由于这次疫情比非典传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锁力度更强,疫情期间返程复工、企业复产、经济复苏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市场循环可能断裂。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两点:

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企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枯竭、债务危机爆发,会引发连锁效应,经济衰退,产值下降,债务增加,工人失业。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资压力大,物流受阻,违约风险大,客户流失,负债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复工招工难,业绩受损波及资本市场,预期不确定性,运营管理难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暂的,所以不管是对待现有员工,还是继续招聘,陈鸿飞都建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工作安排、薪酬绩效等层面与员工做充分沟通。

比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可以借鉴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托金柚网等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的能力,来实现人力资源层面的数字化变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处于疫情,企业都要着重解决劳动力问题,缩减一切不必要开支,找到效率更高、更灵活的用工方式。因为这些才是企业能够抵御未知风险的根本保证。

其实有点纳闷,赚了几年的钱居然撑不过一个月?这样公司存在有什么意义?才几天现金流就没有了,说明问题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闭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残存,并不能代表大多数。资金流紧张,长期亏损是其特点。这次疫情只是让倒闭的那一天提前到来。只看见眼前利益,不看长久发展,没有抵抗危机的能力,倒闭是早晚的事。

一个老板做企业,一环扣一环,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业,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环没注意好,就很可能资金断链,全盘皆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去宣布倒闭,真和疫情有关系吗?

当然疫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半数以上的企业和个人现在都是死撑,实力不够的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止损的办法只有开工,没有他法。疫情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能维持,谁愿意关张!网友说,本来也就是勉强支撑,盼着一年比一年能好,现实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员工工资发出来就不错了。、

一是疫情防控时间越长,返程复工越缓慢,工业复产越艰难,对制造业的打击越大。疫情先冲击第三产业,尤其是零售业,然后波及制造业。随着时间推移,工厂的压力主要来自厂房租金、员工工资、银行贷款、无法按时交货以及坏账增加。一旦工厂资产负债表恶化,会出现较多的“三角债”。

二是劳动密集型工厂,如服装、电子,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很可能面临招工困难。这个跟失业率增加并不矛盾,属于结构性、短期性问题。

第三点外贸出口型企业,可能面临交货困难、违约风险。如果复工复产的时间拖得越久,国际订单丢失、国际客户丢失的越多。国际客户丢失可能加速国际产业转移。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过去几年,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内地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如三星电子,转移到越南等地。如今两三个月无法交货,国际客户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这一订单的,很可能也是从中国内地转移过去的工厂。另外,疫情是否会导致国际客户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采购,目前我们还难以估计。

企业继续经营着,现金流转动,尚可抵御风险,但是一旦停止经营,没有现金流入,但是各项成本却在照常支付,企业压力可想而知,祈祷疫情尽快结束,恢复生产,减少损失。

大城市昂贵的房租,装修费,员工工资每一笔都是很大一笔开销,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无形的费用。不要看到表面风光,近两年的生意竞争很激烈,越来越难做,很多老板都是硬扛着。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资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撑过去,我想他们也不会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这么放弃了,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活着就是希望,什么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生命没有。人在什么都可以有,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国家比我们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国,不要乱了阵脚。


奋斗中的韩先森


没有真正击垮,只是启动自保模式!一个月除去假期,还有一个自然的休眠,有这么严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