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這裡有塊大菜園 老農教你學種地

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荒地變共享菜園、失修古大厝變公益活動中心


這裡有塊大菜園 老農教你學種地


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這裡有塊大菜園 老農教你學種地

房前籬笆下種著彩色菊花和時令蔬菜


■早報記者 陳玲紅 吳嘉曉 通訊員 葉國強 文/圖

西昌村是永春縣蓬壺鎮一個依山的小村落,全村有5800多人,由於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工作,這裡只剩下約1000名老人。原本這裡和周邊山村一樣,種完地沒帶孫子的老人閒暇時只能在村裡小路上散步,令很多老人覺得無聊,甚至感到自己很沒用。

為了改變現狀,讓老人在村裡能找到自身價值,普濟寺、村兩委與鄉賢在村裡組建了西昌村晚晴公益服務中心,還把村裡的荒地、公共棄地整合起來建設成共享菜園,又經主人同意把古大厝修繕一新,作為素食館、書屋和活動室免費為老人提供服務。中心又通過共建模式,讓年輕人和孩子向老人學習,讓老人在分享中發揮餘熱,充實生活。

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這裡有塊大菜園 老農教你學種地

小朋友在田裡向老人學習植物知識


充實老人日常生活 村裡建起公益中心

在西昌村,三座黑瓦白牆的古大厝在周圍環境中顯得古樸又自然,房前籬笆下的彩色菊花和時令蔬菜,都應襯著這裡悠閒的慢生活。

西昌村滿60週歲的老人約有1000名,平時有五六百名老人在村裡生活,許多老人在農閒時經常陷入無事可做的地步。很多老人不適應手機和信息化社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問題,甚至覺得自己沒用。附近山上普濟寺的法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在普濟寺、村兩委和鄉賢的共同推動下,2016年7月6日,西昌村成立了晚晴公益服務中心。中心將失修的古大厝重新修繕命名為“幸福院”,再以幸福院為中心,分別在三座古大厝中開闢了素食堂、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多種活動室。

村裡的老人午間可以在這裡免費享用午餐,唱唱南音,與鄰居們話話家常。如果這些都不喜歡,還可以在房前的菜地種種菜、澆澆花。

村委會還向村民租了四畝地,又把村裡的荒地、公用地塊也開闢出來,劃出一塊總共十餘畝大小的共享菜園。“共享菜園一般種一些時令蔬菜,主要由村裡老人組成的義工在種,平時其他老人有空也能幫忙。種出來的菜供應素食堂,也供給一些共建的企業單位。”晚晴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林士祝介紹說,共享菜園成了老人們除文娛活動外的另一個精神寄託。

共享菜園成“下鄉”聖地 老人傳授種地方法收穫快樂

“種菜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有‘價值’,所以我們會和一些企業單位共建,讓年輕人走到村裡向老人學習。”林士祝說,服務中心與一些企業、學校共建,部分共建單位會認養一塊地,捐一點錢作為養護資金。平時由護工和村裡種菜,企業單位活動時便可以到這來實地學習。“年輕人、小學生從菜籽下地到菜端上飯桌,全程都和老人們學習。這看似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老人們會樂此不疲。”林士祝表示,村裡有工作的退休老人不少,他們平時會唱歌、開週末音樂會等,但農民並不全樂衷於此,下地對他們來說會更實用一些。

“城裡人是真的不懂,有的竟然會把稻穀看成玉米。我們其實也不懂什麼科學種植,都是按傳統來,但是小朋友願意來聽我覺得很開心。”82歲的村民林金印擅長種菜,對於這樣的模式他覺得挺好的。“想種地種地,不想了也可以和有學問的人唱唱歌,唱唱南音,當一回城裡人。”林老伯說著哈哈地笑了。

三年來,村裡這種模式在義工群體和其他人員的口碑宣傳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老師和學生。2017年夏天,北京啟明書院、廈門靜學書館來村裡開展夏令營活動;2018年冬天,北京大學耕讀社來村裡開展冬令營活動。學生們在田地裡向老人們學習蔬菜植物種植,也向師傅們學習白鶴拳和南音。寓教於樂,在老人與孩子身上得到切實寫照。

消息來源丨東南早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