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觀區塊|98 對接監管的市場化策略

監管,如果可以克服市場盲目與衝動,就是好事兒。

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有時候簡單粗暴沒有技術含量的監管,也會輕易扼殺掉新興產業的萌芽。更多的時候是,沒能及時找到適宜的辦法舉措,來維持發展與必要監管之間的平衡。

所以,很多現實世故些的人,提及監管,常會心懷忐忑,甚至恐懼,因為巨大的不確定性。

對於區塊鏈這類通過發行通證,在事實上與主權國家和地區瓜分鑄幣權的行業,更會忐忑不安,常做隨時跑路準備。

怎麼辦,才能早一些擺脫行業發展早期的尷尬狀態呢?

我之前多篇文章常提及一個觀點:儘快健全完善軟硬件去中心基礎設施,譬如自主身份系統等。

但這其實只是個基礎,把這些長期利好大家生產生活的“去中心”產品,營銷出去,讓更多的人使用起來,並體味到其中的好處,養成“去中心”產品應用偏好與習慣,才能形成市場博弈能力。

比方說,某平臺創建的自主身份系統,任何一個人註冊登錄平臺的身份信息,一是實現了加密分佈式存儲,非授權不可獲取;二是加密身份信息,可以一鍵選擇性匿名登錄區塊鏈生態服務多平臺;三是數字資產去中心管理,以及相關消費數據的選擇性分佈存儲、授權付費交易。


拋開時下tps吞吐性能限制、EOS資源費用暴漲等問題,與古典互聯網對比一下,消費者會更喜歡哪一類產品呢?喜歡,而且大規模應用了,大家都覺得好的情況下,去中心基礎設施,無論軟件還是硬件,就有了群眾基礎和生命力。

此時,任何一種企圖或者具備侵犯個人身份信息能力的中心化力量,在使用體驗對比下,都會在無奈中逐步被淘汰掉的。

BAT等古典互聯網巨頭之所以強壯,不就在於使用者眾嗎?這一點,區塊鏈去中心基礎設施,也不例外。

難點在於,去中心基礎設施在多重因素疊加下建設速度太慢了,也不健全,還不能形成一種相互嵌套整體發力的“去中心能力”。

庸觀區塊|98 對接監管的市場化策略

有鑑於此,對接監管的市場化長期策略就不難推導了。

第一,選擇市場經濟機制發育好的國家和地區,來發展產業,降低合規成本與風險。比如,國內發展區塊鏈,是不是需要考慮地方政策、營商環境、市場經濟發育狀況呢?這些因素很關鍵。

第二,竭盡所能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去中心”軟硬件基礎設施。

第三,獨立自主與合作創新相結合,構建一整套“去中心”基礎設施,整體發力。

第四,加強市場營銷推廣,讓越來越多人用上“去中心”產品,讓越來越多人感覺到它們的好處,再也離不開它們。


這其實是一場官方與市場的長跑賽事,市場跑得快而健康,官方的監管就會變得被動,反之亦然。對於有志於區塊鏈信任網絡偉業建設的項目方、社區分佈式團隊而言,認真做好產品,把好產品推薦出去,讓大家愛不釋手,就會走在監管前面,甚至成為未來制定監管政策的合作者。

比之一味妥協、一味退縮、一走了之等舉措,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化策略,加油幹,加速更新迭代,為去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添磚加瓦,才是王道。

因為,只有去中心基礎設施大廈高質量地建立起來,於中心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去中心大世界才能穩固下來,在持續迭代進化中實現大繁榮。

(完結)

免責聲明:幣圈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