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的“杂菜”

封丘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盘盘碗碗要上二十多道菜。宴席散去,人们就把剩余的菜一并收到大盆、大缸里,叫做“杂菜”。

主人家当然吃不完那么多“杂菜”,时间长了就会坏掉,实在可惜。他们就招呼街坊邻居一起分享,你一碗他一盆,一个个满意而归。久而久之,相互分享“杂菜”便成了乡间的一种风俗习惯。特别是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一碗“杂菜”总要比自家的菜有油水,显得尤为珍贵。

红白喜事的“杂菜”


“杂菜”的味道很特别,用“五味杂陈”来形容似乎都不够。莲菜、黄瓜、辣椒等凉拌菜,各种炒菜、炸菜、蒸菜搀杂在一起,在锅里一炖,一股独特的香味儿立刻飘散出来,让人垂涎欲滴。吃到嘴里,酸、辣、麻、咸、甜一起刺激舌头,真叫痛快。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都说:“‘杂菜’比整桌菜还好吃。”

红白喜事的“杂菜”

上了年纪的婶子、大娘,对“杂菜”更是情有独钟。根据她们的经验,“杂菜”的作用不仅仅是补充油水,对奶孩子的女人增加奶水更是一道“验方”。每逢分“杂菜”,家里有任务的她们特别上心,除了精挑细选一番,还会用大盆多分一些,尽量让奶孩子的儿媳妇多吃上几顿。我想,这道“验方”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是因为它比自家的菜更有营养吧。


红白喜事的“杂菜”

搬到城里以后,很少能吃到“杂菜”了。有一次,和几个朋友聚餐,一位朋友特意点了一道“大烩菜”。他说,“大烩菜”其实就是咱家里的“杂菜”,好吃得很。菜端上来,从香味儿就开始叫人有几分失望,吃起来根本就没有一点儿“杂菜”的味道。我不好扫朋友的兴头,毕竟,能看到“杂菜”变成饭店里一道真正的菜,已经非常不易了。

前些日子,老家对门的街坊办结婚宴席,我们一家人特意回去参加。宴席散去后,我对正在收拾桌子的嫂子说:“咱家里的‘杂菜’可好吃了……”没等我说完,她笑呵呵地接过了话茬儿:“你要是想吃,我给你装两大兜儿。现在啊,这‘杂菜’送都送不出了!”

我一惊:“咋没人要了?”“你看看咱们平时吃的都是啥?”嫂子一脸失望,“平时都跟过年一样,谁还在乎一碗‘杂菜’呢?他们还嫌人多嘴杂的‘杂菜’不干净呢!”我感到脸颊发热,乘着妻子催促,赶快逃一样地告别了她。我真怕她说我“还没村里人有出息”。


红白喜事的“杂菜”

是啊,生活变得就是这么快,就连曾经那么诱人的“杂菜”,都在不知不觉间转换了两次面孔:在饭店里,它被我们奉为“上品”,是回味过去、怀念家乡的引子。而在乡间,尽管它比从前更加富有营 养,却跌为不干不净没人要的残羹剩饭。

一碗“杂菜”,真是吃也吃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