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開山祖師完成轉型


2019的冬天比以往來的都晚些,但老妖還是能感受到這立冬節氣的寒冷。


11月5日,拍拍貸(NYSE:PPDF)發佈公告稱,股東已批准其名稱由“ PPDAI Group Inc.”改為“ FinVolution Group”,並提議採用“信也科技”作為公司名稱。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老妖搜一下,拍拍貸的網站公司名已更新為“信也科技”,但官網、工商資料等仍用“拍拍貸”(上海拍拍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舊名,應該是還未來得及更改。


新名字“FinVolution Group” ,有進化、演變、革命、變革之意。直譯過來,“不斷進化的金融科技”,反正隨便你怎麼理解吧,就是和“貸款”一毛錢關係沒有,全是逼格滿滿的“金融科技”高大尚。


其實早在11月1日,拍拍貸聯席CEO張俊在“2019中小銀行發展高峰論壇”上坦言:“我們和P2P已經不再有什麼關係了,新增交易裡已經沒有來自於個人投資者的部分,所有的交易全部來自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現在還有一些P2P的餘額,但是已經沒有P2P的新增交易。”


老妖扒了下財報,所言非虛。


拍拍貸2018年第三季度拍拍貸機構資金的佔比為14.3%。當時宣佈將引入更多的資金合作方,促進多元化。一年過去啦,今年一季報顯示,機構資金佔比從去年四季度的20.4%提升至30.9%,二季度繼續提升至44.8%。


到了10月中旬,官網披露其9月份撮合的借貸總額71.6億元,個人的資金只有1.8億元,機構資金佔比當時已達到97%。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為了配合監管,這速度,可以說滿屏的求生欲都要溢出來了。


拍拍貸不光是改了名字,業務的資金端從個人投資者向機構投資者轉型也基本完成。


至此,中國唯一真正純粹進行信息匹配,幫助借貸雙方進行資金匹配的開山祖師收山了。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最後的掙扎


自古以來,招牌可以說是生意人的“命根子”,幹生意要先掛“招牌”。現在連“馬甲”都換了,說明想心存僥倖,幹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營生是不可能的啦。


現如今的互金江湖,可謂監管風聲鶴唳。但凡業務和P2P沾點邊的公司,都在自查自糾,名字中有“貸”這個詞兒都太敏感。要麼統統換成“數科”,要麼就要直接“業務轉型”,否則就自行了結(清退),關門大吉。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眾多P2P機構手握著多年積攢的“借款客戶”,怎肯就此偃旗息鼓。


在2018年末,監管層的 175號文中摘出一句“鼓勵互金機構轉換助貸機構,網絡小貸。消費金融等“。感激涕零,老天爺還是不忍餓不死小家雀呀。


說白了,無非是之前借用個人投資者放貸,現在換成借金融機構的錢。


一週前,老妖就銀保監會印發的《關於印發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的通知》分析了各式助貸模式。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絕大多數的助貸,TM的和金融科技、數字科學,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金融科技,是技術服務金融。而助貸,更多的是借款人和金融機構的“撮合”。是金融信息中介業務。當然,你要非說“流量”也是一種技術的話,財兔君也無法反駁。


中介撮合的最大目標是成交,這也是從業人員KP最直接的指標。管他符合不符合風控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創作條件也要符合嘛,否則就沒業務可做了。


導流獲客,助貸來做;風控審批,外包來做;金融機構放款,怕風險的話就用融資擔保兜個底;這趕腳就如同“李科長,上廁所這種事,你怎麼還親自來?“


但這一切都逃不過監管的法眼。有時候,老妖不得不佩服監管,動起手來,老子不聽你打嘴炮扯東扯西的,只看實質,實質大於形式。


未經批准不得提供或變相提供融資擔保服務,並明確融資擔保業務機構將嚴格實行牌照管理。


對於無融資擔保業務經營許可證但實際上經營融資擔保業務的,按照《條例》規定予以取締,妥善結清存量業務。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P2P不會再有春天


老妖中肯的評價,這種監管手段已經很給活絡了。


否則“釜底抽薪”的宣佈,助貸、網絡聯合貸款不得“回表”,助貸公司直接涼涼,沒有銀行再敢給助貸公司提供放貸資金。


嚴查網貸銀行存管業務、清理網貸強制搭售保險、非法放貸入刑,這事情不是沒有過。


最近很多小夥伴在後臺弱弱的問老妖,熬過這個冬天,來年P2P 還會不會有春天?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每一個高管言必談及孟加拉國的尤努斯教授和他創建的格萊珉銀行,複製窮人銀行”的雄心壯志和“普惠金融”的理想情懷讓他們從眼神到頭頂散發著光芒,就是隻字不提到底掙了多少錢,只是意味深長的一笑,彷彿自己做P2P是為諾貝爾和平獎而去的。


如今,老妖只能奉勸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頑固不化不會再有來年春天了。


當初賺的錢很快,但刑期越高呀。人進去了,掙再多的錢,伙食也好不到哪去的,值得嗎?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那麼我們來講

平臺爆雷了,那些我們投進去的錢到底去哪兒了?最後又能拿回來多少?



這個問題,要分,爆雷的平臺是哪種性質。


第一種,龐氏騙局。


今天的投資人已經被無數高返雷臺教育成熟,逐漸明白龐氏的詐騙邏輯和手段。顯然,這種平臺雷掉,投資人的錢早已被犯罪團伙揮霍一空。要想拿回本金,只能依靠報案-立案-偵查-追繳-判決-返還的流程。


能拿回多少錢,取決於破案之後追繳的資金金額。不過,鑑於龐氏的團伙存在主觀惡意,騙到錢後都是大肆揮霍,最後剩下的資金往往不會太多。


比如,龐氏鼻祖e租寶未兌付金額380億,可退回金額約120億,返還給投資人的大概是本金的20-25%。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第二種,自融。


平臺通過發佈假標,吸納投資人的錢用於關聯企業或者自有項目,比如用於房地產投資,給上市公司輸血,拿去炒股炒幣等等。雷掉的原因,就是關聯企業資金斷鏈、虧損,投資人一撤資,平臺就玩完。


平臺如果沒有惡意跑路,它的關聯企業或者自有資金還有部分資產,那也許有希望拿回一點點錢。如果平臺一拍屁股跑了,或者“乾爹”甩鍋了,那也一樣得靠經偵解決了,至於拿回本金的期限和金額,就難說了。


比如,上市系平臺壹佰金融發生逾期後,曾宣稱上市系“乾爹”銀河天成及其他股東會出手相救,沒想到“乾爹”轉眼實力甩鍋,說沒有實際入股,只是代持。撲朔迷離下,壹佰金融的兌付就要打個問號。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第三種,流動性危機。


平臺有真實資產,投資人的錢的確是給到了真實的借款人。但是由於產品設計上採用理財計劃/自動投標工具模式,存在流動性風險。平臺將不同期限的資產打包,分配給多個投資人,底層資產期限和投資人標期之間,存在期限錯配。運營順暢的情況下,平臺通過債轉來實現循環。


如果受市場環境影響,借款端產生大量逾期,同時投資人又大量提現,平臺只能通過引入第三方代償機構,或者調用自有資金回購債權。現金流一旦不夠,平臺就只能宣佈兌付展期。


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可以耐心點,等待平臺逐步催收,去掉壞賬,慢慢清退,還是有機會拿回大部分錢。


比如,排名前十的車貸平臺圖騰貸,由於部分項目逾期,合作的第三方機構墊付了4000萬之後,平臺終於扛不住壓力宣佈展期了。但準確地講圖騰貸不算雷,平臺正在逐步兌付投資人的錢。


P2P開山鼻祖都歇菜了,我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第四種,逾期。


其實,真正按照信息中介定位的P2P平臺,就是會出現逾期。平臺有真實資產,採用散標直投,不做期限錯配,不做債轉,投資人的錢給到了一一對應的借款人。那麼,如果出現借款人逾期,出現的結果就是對應的投資人不能按期兌付,但不會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其它的正常項目。


這種情況,投資人就不能慌,也不要散佈虛假消息,讓更多借款人藉機逃廢債,就是有能力還款也故意不還了。不過,針對老賴的問題,中國互金協會剛剛明確表態,要加大打擊網貸惡意逃廢債行為,這對投資人來說就是重大利好。


所以,合理的應對方式,就是等待平臺處理壞賬,逐步兌付。只要不集體性恐慌,搞垮平臺,導致無法繼續催收,就有希望拿回大部分資金。


信任,是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